徐麒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擅长:胃炎、肠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消化内科诊疗工作,熟悉消化系统常见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胃炎、肠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展开
  • 肺炎有哪些症状

    肺炎的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多数患者起始刺激性干咳后可咳出黏液脓性痰,部分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可咳出铁锈色痰,病毒性肺炎多为白色黏液痰,细菌性肺炎痰液常更黏稠且量较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痰液呈黄绿色脓痰,还会因肺部炎症出现呼吸急促、费力,严重时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婴幼儿肺炎有三凹征;全身症状常见发热(多在℃左右,免疫低下者发热不典型)、乏力;其他伴随症状有累及胸膜时咳嗽或深呼吸加剧的胸痛,部分患者(尤其儿童)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肺炎常表现为拒食、呛奶、口周发绀,老年人肺炎发热不明显,易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等非典型表现。 一、呼吸系统相关症状 1.咳嗽:多数肺炎患者起始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咳出黏液脓性痰,部分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可咳出铁锈色痰,这是因该菌感染导致肺泡内红细胞破坏释放含铁血黄素混入痰液所致。 2.咳痰:痰液性状与量因病原体而异,病毒性肺炎多为白色黏液痰,细菌性肺炎痰液常更黏稠且量较多,若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痰液可呈黄绿色脓痰。 3.呼吸困难:因肺部炎症影响气体交换,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费力,严重时可见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婴幼儿肺炎还可能表现为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 二、全身症状 1.发热:肺炎患者常见发热,体温多在38℃~39℃,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可稍高或正常。 2.乏力:患者感全身疲倦、活动耐力下降,因感染引发机体炎症反应,消耗能量及营养物质,导致体力不支。 三、其他伴随症状 1.胸痛:肺炎累及胸膜时出现胸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是炎症刺激胸膜神经所致。 2.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尤其儿童)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系感染病原体累及胃肠道或发热致胃肠功能紊乱,儿童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影响。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婴幼儿肺炎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拒食、呛奶、口周发绀,因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使其症状与成人有别;老年人肺炎发热不明显,易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等非典型表现,因其机体反应性降低,需加强监测及早期识别。

    2025-10-30 15:50:00
  • 感冒早饭吃什么好

    感冒时可选择易消化的主食类如白米粥、小米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类如苹果、橙子,清淡的蛋白质类如鸡蛋羹、低脂牛奶来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缓解不适等,其中不同食物有各自特点及适用情况需注意。 一、易消化的主食类 1.白米粥:感冒时胃肠功能可能减弱,白米粥易于消化吸收,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大米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经过煮制后,分子结构变得松散,更利于胃肠道消化酶的分解利用。一般来说,将大米淘洗干净后,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慢慢熬煮至黏稠即可。对于儿童感冒患者,白米粥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因为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较弱,白米粥能减轻胃肠负担。 2.小米粥:小米同样富含碳水化合物,且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小米粥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对于感冒后可能出现的脾胃不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煮制小米粥时,可先将小米浸泡一段时间,这样能使煮出的粥更加软烂,更易被消化。 二、富含维生素的蔬果类 1.苹果:苹果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感冒的恢复可能有一定帮助。感冒时可以将苹果切成小块,直接食用,也可以榨成果汁饮用,但要注意如果是儿童,饮用果汁时要控制量,避免摄入过多糖分。例如,有研究表明,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以缩短感冒的病程。 2.橙子:橙子也是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其口感酸甜,能增加食欲。可以将橙子剥开直接食用,或者做成橙子羹等。对于成人感冒患者,每天适当食用一个橙子能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C,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注意控制食用量,因为橙子中含有一定的糖分。 三、清淡的蛋白质类 1.鸡蛋羹: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鸡蛋羹质地柔软,容易消化。制作鸡蛋羹时,将鸡蛋打散后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然后过滤掉表面的泡沫,盖上保鲜膜蒸熟即可。对于儿童感冒患者,鸡蛋羹是补充蛋白质的不错选择,但如果儿童对鸡蛋过敏,则不能食用。 2.低脂牛奶: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感冒时适量饮用低脂牛奶可以补充营养,但要注意饮用方式,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人,避免空腹饮用,可以在饭后少量饮用。如果是婴幼儿感冒,选择配方奶时要根据其年龄段选择合适的产品,并且要注意冲泡的温度和浓度等。

    2025-10-30 15:49:34
  • 打疫苗后多久吃感冒药

    打疫苗后吃感冒药的时间需综合多方面考量,一般轻微感冒无严重不适可先观察,若需服用24小时后再考虑,儿童48小时后且谨慎选儿童专用药,成人群体24小时后也需留意反应,有基础病史人群要咨询医生后确定时间。 儿童群体:儿童打疫苗后更需谨慎对待吃感冒药的时间。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打疫苗后机体反应可能相对敏感。一般建议在打疫苗48小时后再根据儿童具体感冒症状评估是否需要吃感冒药。例如,儿童打疫苗后出现咳嗽、低热等感冒表现,若症状不重,可先尝试通过增加饮水量、适当休息等非药物方式缓解;若感冒症状较明显,如高热、剧烈咳嗽等,需服用感冒药时,务必在打疫苗48小时后,且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专用的、对疫苗免疫反应影响较小的感冒药。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过早服用感冒药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同时也需警惕感冒药成分与疫苗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相互作用。 成人群体:成人打疫苗后吃感冒药的时间相对儿童可适当灵活,但也建议在打疫苗24小时后再考虑。成人机体免疫功能相对完善,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进程相对稳定,但个体差异仍存在。如果成人打疫苗后很快出现较重感冒症状,如严重鼻塞、头痛影响正常生活,在打疫苗24小时后可以服用感冒药,但仍需留意自身服药后的反应。比如服用某些感冒药后出现乏力等不适,需判断是感冒药的正常反应还是与疫苗接种后反应的叠加,若不适明显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打疫苗后吃感冒药的时间更要谨慎权衡。这类人群打疫苗后,机体的整体状况较为复杂,疫苗接种可能会对基础病情产生一定影响,而感冒药的服用也可能与基础病的治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建议这类人群在打疫苗后咨询相关医生,在医生评估疫苗接种对基础病情的影响以及感冒药与基础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后,再确定吃感冒药的时间。例如,患有哮喘的人群打疫苗后出现感冒症状,需服用感冒药时,要确保所选感冒药不会诱发哮喘发作,且在医生指导下,通常建议在打疫苗48小时后根据具体情况服用感冒药,并密切监测哮喘病情变化和自身服药后的反应。

    2025-10-30 15:47:56
  • 肌肉酸痛属于什么感冒

    病毒性感冒分普通感冒与流感,普通感冒起病较缓有轻肌肉酸痛,流感起病急肌肉酸痛明显,细菌性感冒少以肌肉酸痛为主要表现多有局部化脓炎症表现,儿童患病毒性感冒肌肉酸痛需密切关注体温精神状态优先物理降温,老年人患病毒性感冒肌肉酸痛要留意基础疾病加重情况。 一、病毒性感冒中与肌肉酸痛相关的类型 (一)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起病相对较缓,除有鼻塞、流涕等鼻部卡他症状外,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轻度畏寒、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科学研究表明,普通感冒时病毒感染会激活机体免疫反应,促使炎性介质释放,这些炎性介质可作用于肌肉组织,引发肌肉酸痛等不适,通常呈自限性,一般5-7天可逐渐痊愈,其肌肉酸痛程度相对流感较轻。 (二)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由流感病毒感染所致,起病急,全身症状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等,其中肌肉酸痛是常见且较明显的全身症状之一。这是因为流感病毒感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会损伤肌肉组织,导致肌肉酸痛,且流感的全身症状明显重于普通感冒。 二、与细菌性感冒的区别 细菌性感冒较少单纯以肌肉酸痛为主要表现,多有局部化脓性炎症表现,如扁桃体化脓、肺炎时的咳嗽伴脓痰等,一般不会以肌肉酸痛作为主要突出症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等辅助鉴别,细菌性感冒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儿童 儿童患病毒性感冒出现肌肉酸痛时,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流感可能引发高热,甚至导致高热惊厥等情况。此时应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利于散热、用温水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方式,且要避免低龄儿童盲目使用退热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病毒性感冒出现肌肉酸痛时,要留意有无基础疾病加重的情况。若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流感引发的全身症状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需保证老年人充分休息,确保水分摄入,密切观察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若肌肉酸痛伴明显不适或基础疾病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2025-10-30 15:47:01
  • 体温37度反复出现低烧是何原因

    反复低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病毒(EB、巨细胞等)、细菌(结核、布鲁氏菌等)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自身免疫病、内分泌病(甲亢)、肿瘤性疾病,其他因素有环境及生理情况、儿童需警惕慢性感染、老年人需排查肿瘤等隐蔽病、孕妇要排除异常,需结合伴随症状及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感染可引发反复低烧,例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引起的感染,病毒在体内持续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反复37℃左右低热,常伴随乏力、肌肉酸痛等表现。 2.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是常见原因,除低热外,多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此外,一些慢性细菌感染,如布鲁氏菌感染,也可导致反复低热。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影响体温调节,出现反复低热,常伴有关节肿痛、皮疹等表现。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热,还伴有心悸、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3.肿瘤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肾癌等,肿瘤组织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可引起肿瘤热,表现为反复低热,常伴随体重进行性下降等表现。 三、其他因素 1.环境及生理因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但散热不佳,或穿着过厚等环境因素可影响体温;女性排卵期因激素变化,基础体温可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7.2℃,属正常生理波动。 2.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需警惕慢性感染,如扁桃体反复发炎、慢性鼻窦炎等,可导致反复低热,同时可能伴有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肿瘤等隐蔽性疾病更易隐匿起病,需重点排查肿瘤相关因素,同时关注有无慢性炎症性疾病。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可能使基础体温略高,但需排除感染等异常情况,若伴随阴道分泌物异常、腹痛等需及时就医。 反复低烧需结合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如出现低热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2025-10-30 15:46: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