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糖尿病肾脏病变表现是什么
糖尿病肾脏病变分阶段表现,早期有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微量白蛋白尿;临床期出现大量白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晚期发展为肾衰竭,伴严重代谢紊乱及多系统受影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 一、早期表现 1.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在糖尿病肾脏病变早期,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会出现增高的情况。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使肾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肾小球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一般来说,这种GFR增高可能在糖尿病发病初期就已出现,且与血糖控制情况有一定关联,高血糖持续存在会加重这种肾小球滤过率的异常。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的机制相似,但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的代偿能力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不过基本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机制是一致的。 2.微量白蛋白尿 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变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中白蛋白排泄量处于正常上限至200mg/24h之间。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需要通过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检查来发现。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定期进行尿白蛋白排泄率检测非常重要。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进展,若血糖控制不良,就容易逐渐发展到微量白蛋白尿阶段。不同性别在糖尿病肾脏病变早期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上可能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会影响尿白蛋白的排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二、临床期表现 1.大量白蛋白尿 当糖尿病肾脏病变进展到临床期时,会出现大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量大于200mg/24h。此时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较多泡沫,且泡沫较长时间不易消散。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水肿,早期多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的水肿,这是因为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水肿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水肿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如身高、体重等的正常增长;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水肿可能会更加顽固,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等,加重水肿的程度。 2.肾功能减退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肾功能减退。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逐渐升高。肾功能减退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废物排泄,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肾功能减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减退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发育;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就相对较低,肾功能减退会更快地影响其整体健康状况,可能会加速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血管并发症等。 三、晚期表现 1.肾衰竭 糖尿病肾脏病变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患者可能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心血管系统方面,可能会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消化系统会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会出现乏力、头晕、意识障碍等。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发生会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由于其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也会更加复杂。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衰竭则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未来的生活质量,需要积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相关干预,但儿童在肾脏替代治疗的耐受性和长期预后等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特殊的医疗护理和关注。
2025-09-28 13:27:26 -
修复胰岛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胰岛功能修复可通过遵循低升糖指数饮食模式(选全谷物、非淀粉类蔬菜、优质蛋白等,控碳水摄入,避高糖高脂)及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来综合管理,药物上GLP-1受体激动剂等可促进胰岛功能修复,符合严格适应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代谢手术,儿童患者优先调生活方式,老年患者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有基础病史患者要综合评估各治疗措施对其他疾病影响。 一、生活方式综合管理 1.饮食调控:遵循低升糖指数(GI)饮食模式,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非淀粉类蔬菜(如菠菜、西兰花)、优质蛋白(如鱼类、去皮禽肉、豆类)等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的合理比例(一般建议50%-60%),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如甜点、油炸食品),这有助于减轻胰岛长期过度分泌胰岛素的负担,从长期看利于维持胰岛细胞功能稳定。例如,多项研究显示,长期坚持低GI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速度相对较慢。 2.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约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运动可提升机体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有研究表明,规律运动3个月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二、药物干预 1.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如利拉鲁肽等,研究证实其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机制,促进胰岛功能修复。例如,临床研究发现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患者,胰岛β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并对胰岛功能起到修复作用,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评估后选择。 2.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像恩格列净等药物,可通过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血糖水平,同时有研究提示这类药物能对胰岛β细胞产生保护作用,改善胰岛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葡萄糖代谢、减轻氧化应激等有关,但同样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三、手术干预 对于符合严格适应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体重指数(BMI)严重超标(BMI≥32.5)且伴有其他并发症等情况,代谢手术(如袖状胃切除术)可作为一种选择。手术通过改变胃肠道的结构和激素分泌等多方面机制影响胰岛功能,例如改变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但手术有严格的禁忌证(如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必须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后决定是否实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应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促进胰岛功能改善,避免过早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运动需选择适合儿童身体状况的温和方式,如跳绳、骑自行车等,且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度,以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为前提。 老年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选择时,需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情况,运动要选择低强度、安全的方式,如太极拳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和身体状况变化,确保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制定修复胰岛方案时,要综合评估各治疗措施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于有肾脏疾病的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谨慎评估肾功能影响,确保整体治疗在保障胰岛功能修复的同时,不对其他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2025-09-28 13:25:45 -
假性糖尿病是什么
假性糖尿病并非真正糖尿病,是由应激状态、药物影响、内分泌疾病等致血糖暂时升高类似糖尿病表现,其常见情况包括应激时激素拮抗胰岛素致血糖升、药物影响糖代谢、内分泌疾病致内分泌紊乱血糖升,诊断需详问病史、血糖检测及相关试验,与糖尿病鉴别在于假性糖尿病去除诱因血糖可恢复,糖尿病血糖持续升高且有长期代谢紊乱及需长期降糖治疗。 常见引起假性糖尿病的情况 应激状态:当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时,如遭遇重大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可能出现类似糖尿病的血糖升高表现。例如,严重烧伤患者在烧伤后的急性期,往往会出现血糖暂时性升高,这种血糖升高随着应激状态的缓解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于这类患者,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基础健康状况相对复杂,应激后血糖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儿童在遭遇严重应激时,也可能出现假性糖尿病表现,但儿童的应激反应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假性糖尿病。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像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会影响糖代谢,促进肝糖原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使血糖升高。不同年龄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严格评估风险,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糖代谢调节功能下降,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更易出现血糖波动。还有一些药物,如利尿剂中的噻嗪类利尿剂,也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其机制可能与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有关。 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患者体内皮质醇分泌过多,会出现血糖升高、向心性肥胖等类似糖尿病的表现,但这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导致的血糖异常,并非真正的糖尿病。库欣综合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伴随表现;成年患者则可能有独特的外貌改变等特征。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也可能导致假性糖尿病,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速糖代谢,使血糖升高,同时患者还会有怕热、多汗、心慌、手抖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 假性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方法: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应激事件、用药史、家族内分泌疾病史等。然后进行血糖检测,可能会出现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相对糖尿病较轻。还会进行相关的激发试验或抑制试验来进一步鉴别,例如对于库欣综合征导致的假性糖尿病,可能会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诊断时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在诊断时要排除先天性内分泌疾病导致假性糖尿病的可能,老年人则要考虑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对血糖的影响。 与糖尿病的鉴别:真正的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如1型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如2型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是持续性的,且伴有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长期紊乱,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且需要通过长期的降糖治疗来控制血糖。而假性糖尿病的血糖升高是继发于其他情况,去除诱因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一般没有糖尿病典型的慢性并发症表现。例如,假性糖尿病患者在应激因素消除后,血糖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即使应激因素消除,血糖仍会高于正常水平,需要持续的降糖治疗。
2025-09-28 13:22:41 -
妊娠期糖尿病早餐可以吃面条吗
妊娠期糖尿病早餐可吃面条,宜选粗粮面条且控制量,搭配蛋白质食物和蔬菜,同时综合考虑体重、孕周、活动量等因素来合理搭配早餐,以平稳血糖并满足孕期营养需求,如孕前体重正常、超重肥胖孕妇体重增长有不同控制范围,不同孕周营养需求有别,活动量不同面条等食物摄入量也需调整。 一、妊娠期糖尿病吃面条的情况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早餐可以吃面条,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面条种类并控制摄入量。一般来说,应选择粗粮面条或全麦面条等相对低升糖指数的面条。例如,全麦面条富含膳食纤维,相比精制白面面条,其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平稳血糖。 从升糖指数角度:精制白面制作的面条升糖指数相对较高,而粗粮面条如荞麦面、燕麦面等升糖指数较低。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进入人体后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较慢,更有利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有研究表明,食用低升糖指数食物后,血糖波动幅度较小,能更好地维持血糖在稳定范围内。 面条摄入量的控制:即使是低升糖指数的面条,也需要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将面条的量控制在100-150克(生重)左右。同时,搭配适量的蛋白质食物和蔬菜一起食用,如搭配一个鸡蛋和一盘绿叶蔬菜。蛋白质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蔬菜富含膳食纤维,也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二、妊娠期糖尿病早餐搭配的综合建议 碳水化合物的选择与搭配:除了面条,还可以选择其他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如红薯、玉米等交替食用。但要注意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控制,一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需要根据孕妇的体重、孕周、活动量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计算。 蛋白质的摄入:早餐中蛋白质的摄入很重要,可选择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例如,一杯200毫升左右的牛奶搭配一个鸡蛋,能为孕妇提供充足的蛋白质,满足孕期胎儿生长发育以及自身的营养需求,同时帮助稳定血糖水平。 蔬菜的搭配: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生菜等是不错的选择,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热量低,有助于增加饱腹感,且对血糖影响较小。建议每餐蔬菜的摄入量在200-300克左右。 三、特殊人群(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温馨提示 体重因素:如果孕妇孕前体重正常,在孕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11.5-16千克;如果是超重或肥胖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7-11.5千克。在选择早餐食物包括面条时,要根据自身的体重增长情况合理调整食物摄入量,以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加重血糖控制的难度。 孕周因素:不同孕周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孕早期胎儿生长相对缓慢,营养需求与非孕期差别不大,但需要开始注意血糖控制;孕中晚期胎儿生长加快,对营养的需求增加,此时在选择早餐食物时,要更加注重营养的均衡和血糖的平稳控制。例如,孕晚期的孕妇可能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满足胎儿生长对蛋白质的需求,但同时要注意蛋白质来源的选择以及与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搭配。 活动量因素:如果孕妇在早餐后有适量的活动,如散步等,那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如果活动量较少,则需要相应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包括面条的摄入量,以避免血糖升高过多。孕妇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情况灵活调整早餐中面条及其他食物的量,但要始终以血糖平稳为目标。
2025-09-28 13:21:05 -
糖尿病吃的无糖米饭可以吗
糖尿病患者可食用无糖米饭,其由杂粮豆类等制成,含更多膳食纤维等,有使餐后血糖上升平缓、营养均衡等优势,但需控制摄入量,搭配其他食物,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食用时还需特别注意,以此辅助血糖控制并保障健康。 一、无糖米饭的成分特点 无糖米饭一般是用杂粮、豆类等代替部分或全部精制大米制成。例如用糙米、燕麦、荞麦、玉米等食材制作的米饭,其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普通米饭有所不同,通常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等成分。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从而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为平缓。有研究表明,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使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降低。 二、糖尿病患者食用无糖米饭的优势 (一)对血糖的影响方面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糖米饭由于其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膳食纤维等成分的存在,食用后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较慢。这是因为膳食纤维在胃肠道中形成一种黏性物质,阻碍了肠道对葡萄糖的快速吸收,使得血糖不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有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例如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显示,食用含膳食纤维丰富的无糖米饭后,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值明显低于食用普通精制大米米饭后的血糖值。 (二)营养均衡方面 相比普通米饭,无糖米饭包含了更多种类的营养成分。以糙米为例,它富含B族维生素、镁、钾等营养元素,这些营养成分对于维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镁元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和肌肉功能等。 三、糖尿病患者食用无糖米饭的注意事项 (一)控制摄入量 即使是无糖米饭,也不能无限制地食用,因为其仍然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会导致总热量摄入过多,进而影响血糖控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糖情况、活动量等因素来合理控制无糖米饭的食用量。例如,一位体重正常、血糖控制较好且活动量适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餐食用无糖米饭的量可控制在100-150克左右(生重)。 (二)搭配其他食物 食用无糖米饭时,应搭配适量的蛋白质食物和蔬菜等。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蔬菜则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进一步帮助控制血糖和增加饱腹感。例如,每餐搭配100克左右的瘦肉和200克以上的绿叶蔬菜。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1.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较为特殊。在食用无糖米饭时,要确保其营养的全面性,同时要严格控制摄入量,因为儿童的活动量相对较小,过量食用无糖米饭可能会导致热量过剩,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并且要注意无糖米饭的质地是否适合儿童咀嚼和消化。 2.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消化系统功能减退等。在食用无糖米饭时,要注意选择容易消化的无糖米饭品种,并且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老年人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食用无糖米饭后血糖的细微变化可能都会对其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牙齿咀嚼情况,如果无糖米饭质地过硬,可能会影响其进食和消化吸收。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无糖米饭,但需要在合理控制摄入量、搭配其他食物等多方面加以注意,以更好地利用无糖米饭来辅助血糖的控制,同时保障自身的营养均衡和身体健康。
2025-09-28 13:1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