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本良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展开
  • 低血糖多久可以恢复

    低血糖恢复时间有个体差异,一般及时纠正后多数15-20分钟可恢复,受低血糖程度、个体差异(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影响,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恢复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要尽快给含糖食物并密切观察,老年人要安置在安全环境并查因调治,糖尿病患者要合理用药、监测调整方案。 影响低血糖恢复时间的因素 低血糖程度:轻度低血糖(血糖值在2.8-3.9mmol/L左右),患者可能仅有轻微不适,如饥饿感、手抖等,通过摄入含糖食物,通常15-20分钟就能使血糖回升至正常范围。而重度低血糖(血糖低于2.8mmol/L,且伴有意识障碍等情况),恢复时间会明显延长,可能需要30分钟甚至更久,因为此时身体机能受影响较大,需要更长时间来调整代谢等过程。 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身体代谢特点,低血糖时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是婴幼儿,其身体储备能力更弱,恢复时间可能相对成人有差异;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低血糖后恢复时间往往比年轻人长。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使血糖恢复并稳定,因为其肝脏糖原分解、糖异生等能力下降。 基础疾病:患有肝脏疾病的人,肝脏储存糖原和糖异生的功能受影响,发生低血糖后恢复时间会延长,因为肝脏不能正常地将储存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也不能有效地通过糖异生补充血糖。有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其体内的激素水平异常,影响血糖的稳定,低血糖后恢复也会比较慢。 生活方式:长期饮酒的人,酒精会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影响血糖调节,发生低血糖后恢复时间可能延长。另外,平时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少的人,身体储备的能量不足,低血糖后恢复相对较慢。 特殊人群低血糖恢复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低血糖时,应尽快给予含糖量合适的食物,如葡萄糖水、糖果等。因为儿童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且身体各项机能还在发育中,及时纠正非常关键。在给予含糖食物后,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由于儿童代谢快,可能需要多次评估血糖情况,确保血糖恢复正常且稳定,同时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频繁发生低血糖。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家属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低血糖,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精神状态等变化。因为老年人可能在低血糖时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所以要将老年人安置在安全的环境中。在纠正低血糖后,要进一步查找导致低血糖的原因,调整治疗方案,比如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等,以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自行增加降糖药物剂量等导致低血糖。在发生低血糖恢复后,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例如,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胰岛素注射时间和进食时间的配合,防止再次出现低血糖。

    2025-10-28 14:24:19
  • 摄入一克糖会提高多少血糖

    健康人群摄入1克糖血糖升高有限且能维持稳定,糖尿病患者摄入后升高更显著波动大,儿童健康者类似成人但儿童糖尿病需关注发育,老年人糖代谢减退升高更明显恢复慢,运动状态影响血糖升高程度,近期饮食影响糖摄入后血糖变化,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甲亢者摄入糖后血糖变化不同需综合评估。 一、健康人群摄入1克糖的血糖变化情况 健康人空腹血糖水平通常在3.9~6.1mmol/L(毫摩尔/升)范围内。当摄入1克葡萄糖时,由于葡萄糖可快速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一般在30分钟至1小时内血糖会出现升高,多数健康人血糖升高幅度相对有限,通常不超过7.8mmol/L,但具体升高数值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升高幅度在1~2mmol/L左右波动,这是因为健康人的胰岛素分泌及糖代谢调节机制能较好地应对适量葡萄糖的摄入,使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正常波动范围内。 二、糖尿病患者摄入1克糖的血糖变化情况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糖代谢紊乱。摄入1克糖后,血糖升高会更为显著且波动较大,可能迅速超过正常范围(如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部分患者血糖可升高3~5mmol/L甚至更高,这是因为其自身糖代谢调节能力下降,无法有效处理摄入的糖,导致血糖不能被正常利用或储存。 三、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影响 儿童:儿童代谢相对活跃,但如果是健康儿童,摄入1克糖后血糖升高幅度与健康成年人类似,但由于儿童血糖调节系统仍在发育中,可能对糖的反应稍敏感,不过一般也不会超出健康人群的正常波动范围太多;而如果是儿童糖尿病患者,其血糖对糖摄入的反应与成人糖尿病患者类似,但需特别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对血糖管理的特殊需求,避免因血糖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糖代谢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且敏感性下降,摄入1克糖后血糖升高可能比年轻人更明显,且恢复至基础血糖水平的时间可能更长,因此老年人在摄入糖类后需更密切关注血糖变化,以防血糖过高或波动过大引发健康问题。 四、生活方式对血糖反应的影响 运动状态:如果在摄入糖前进行了剧烈运动,身体处于能量消耗状态,摄入1克糖后血糖升高可能相对不明显,因为运动促进了糖的消耗;而如果在静息状态下摄入糖,血糖升高会更显著。 近期饮食情况:若近期高糖饮食摄入较多,身体对糖的敏感性可能下降,摄入1克糖后血糖升高幅度可能较平时小;反之,若近期低糖饮食,摄入1克糖后血糖升高可能更明显。 五、病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糖代谢的疾病)的人群,摄入1克糖后血糖变化也会不同。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代谢加快,摄入糖后血糖升高可能比无此病史的人更迅速且幅度更大,因为甲状腺激素加速了糖的吸收和代谢过程的变化,需根据具体病史综合评估血糖的变化情况。

    2025-10-28 14:23:06
  • 后脑勺出汗是什么原因

    后脑勺出汗分生理性与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环境温度过高或剧烈运动后,病理性因甲状腺功能亢进致代谢率增高等、糖尿病致自主神经病变、结核病致盗汗等、围绝经期综合征致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儿童需排衣物等后查营养等情况,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围绝经期女性关注激素变化且严重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干预。 一、生理性因素 1.环境温度过高: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后脑勺部位的汗腺会参与其中,这是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例如,在炎热的夏季或高温工作环境中,人体为了平衡体温,后脑勺出汗属于常见现象。 2.剧烈运动后:剧烈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为了散热,汗腺分泌汗液增多,后脑勺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会出现出汗情况,这是身体正常的生理反应,运动结束后出汗通常会逐渐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率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从而出现多汗症状,其中后脑勺出汗可能是表现之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往往还伴有心慌、手抖、体重减轻、食欲亢进等表现,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加速了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得产热增加,通过出汗来散热。 2.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汗腺的正常分泌功能,导致出汗异常,包括后脑勺出汗。糖尿病患者除了出汗异常外,还可能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自主神经病变是高血糖长期损害神经纤维所致,进而干扰了汗腺的神经调节。 3.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在夜间或睡醒时可能出现盗汗现象,表现为头部(包括后脑勺)出汗,同时常伴有低热、乏力、消瘦、咳嗽等症状。这是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性反应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及机体消耗增加。 4.围绝经期综合征: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引起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出现潮热多汗症状,后脑勺出汗是其中一种表现。患者还可能伴有月经紊乱、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情况,雌激素水平变化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的关键因素。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后脑勺出汗需留意是否因衣物过厚或剧烈玩耍导致,若排除这些因素后仍持续异常出汗,要排查是否存在营养缺乏(如维生素D缺乏)、感染性疾病等情况,儿童身体机能发育尚不完善,某些疾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出汗异常。 老年人:老年人后脑勺出汗要关注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出汗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 女性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女性应关注自身激素变化相关的出汗情况,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安排作息,若出汗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的激素补充等干预措施,但需严格遵循医疗建议,因为激素补充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025-10-28 14:22:08
  • 得甲减吃什么食物好

    甲减患者可适当多吃富含碘的食物以助甲状腺激素合成但要适量,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利于不同年龄身体功能维持,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各年龄甲减患者生理功能重要,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助肠道正常功能改善相关情况肥胖型甲减患者助控重糖尿病甲减患者助控血糖。 一、富含碘的食物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减患者可适当多吃含碘食物。例如海带,每100克干海带中碘含量可高达36240微克,适量食用能为机体补充碘元素,有助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但需注意不能过量食用,否则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还有紫菜,每100克紫菜中碘含量约为4323微克,也是补充碘的良好来源。对于孕妇甲减患者,保证碘的合理摄入更为关键,因为碘摄入不足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而老年甲减患者则要注意根据自身肾功能等情况适量摄入含碘食物,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等。 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身体重要的组成成分,甲减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像瘦肉,如牛肉、猪肉等,每100克牛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20克左右,猪肉每100克蛋白质含量也能达到约20克,这些优质蛋白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还有鱼类,例如鳕鱼,每100克鳕鱼中蛋白质含量约为20.4克,鱼类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对于儿童甲减患者,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因为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组织构建的重要物质基础;中青年甲减患者摄入足够蛋白质能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等功能;老年甲减患者保证蛋白质摄入可维持肌肉量等,防止肌肉萎缩等情况发生。 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多种维生素对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新鲜的水果,苹果富含维生素C等,每100克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4毫克,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还有菠菜,每100克菠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多种维生素,维生素A对眼睛等有保护作用,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等功效。对于不同年龄的甲减患者,维生素的摄入都很重要,儿童甲减患者摄入充足维生素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发育;女性甲减患者在不同生理阶段对维生素的需求可能会有变化,也需要保证摄入;老年甲减患者补充维生素可维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延缓衰老等。 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比如全麦面包,每100克全麦面包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9.1克,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还有燕麦,每100克燕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6克,燕麦不仅富含膳食纤维,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甲减患者由于代谢可能较慢等原因,容易出现便秘等情况,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对于肥胖型甲减患者,膳食纤维还能增加饱腹感,帮助控制体重;而对于患有糖尿病的甲减患者,合适的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等。

    2025-10-28 14:21:03
  • 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范围是多少

    正常成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参考范围小于7.8mmol/L7.8至11.1为糖耐量异常,孕妇餐后2小时血糖需小于8.5mmol/L,老年人群餐后血糖尽量接近非糖尿病成年人标准但防低血糖,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依个体由医生定,健康人群靠合理饮食控碳水选低升糖指数食物减精制糖等及适量运动维持餐后血糖有代谢综合征风险人群强化管理定期监测。 正常成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参考范围小于7.8mmol/L7.8至11.1为糖耐量异常,孕妇餐后2小时血糖需小于8.5mmol/L,老年人群餐后血糖尽量接近非糖尿病成年人标准但防低血糖,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依个体由医生定,健康人群靠合理饮食控碳水选低升糖指数食物减精制糖等及适量运动维持餐后血糖有代谢综合征风险人群强化管理定期监测。 一、正常成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范围 正常成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的参考范围通常是小于7.8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提示处于糖耐量异常状态,属于糖尿病前期,需关注生活方式调整以预防进展为糖尿病。 二、特殊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参考及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餐后2小时血糖要求更为严格,一般应控制在小于8.5mmol/L。这是因为妊娠期间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血糖代谢,较高的餐后血糖可能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胎儿过大、早产等风险,孕妇需定期监测血糖并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运动方案。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减退,餐后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仍需谨慎。一般建议餐后2小时血糖尽量接近非糖尿病成年人标准(小于7.8mmol/L),但需避免低血糖发生。老年人群应注意监测血糖变化,结合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饮食结构,如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同时适度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 (三)糖尿病患者 已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一般仍需努力使餐后2小时血糖接近非糖尿病人群水平(小于7.8mmol/L),但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低血糖风险、年龄、并发症等因素。例如,对于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目标可能适当放宽至小于10mmol/L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管理。 三、生活方式对餐后血糖的影响及相关措施 健康人群保持合理饮食是维持正常餐后血糖的关键。应遵循均衡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减少精制糖、高糖饮品的摄入。同时,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血糖代谢,建议餐后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但运动强度需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引发低血糖等问题。对于有代谢综合征风险的人群,更应强化饮食和运动管理,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2025-10-28 14:20: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