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2型糖尿病会遗传吗
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使其具有易感性,单卵双胞胎患病概率高于双卵双胞胎等体现遗传重要性,非遗传因素中生活方式影响大,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女性、有其他病史人群受其影响不同,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有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无家族史人群不健康生活方式也会增病风险。 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那么其亲属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高于一般人群。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多个基因的变异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例如,一些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以及血糖代谢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变异时,会增加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有数据显示,单卵双胞胎中一方患2型糖尿病,另一方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较高,通常在40%-70%左右,而双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的患病概率相对较低,一般在10%-30%左右,这充分体现了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传因素的影响 虽然遗传因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基础,但非遗传因素也起着关键作用。生活方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例如,不健康的饮食方式,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缺乏运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运动量过少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来说,即使携带了相关的易感基因,如果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维持正常体重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对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会增加患病风险。 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人群的相关情况 儿童及青少年:如果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就需要更加关注生活方式。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速2型糖尿病的发生。例如,一些有家族遗传背景的儿童,如果长期过度饮食、缺乏运动,可能会比同龄无家族史的儿童更早出现血糖代谢异常。 女性: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而妊娠期糖尿病也会增加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同时,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关联,但总体上还是遗传与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 有其他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如果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那么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因为这些疾病与2型糖尿病往往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或相互影响的代谢途径,遗传因素会使得个体在面对这些合并疾病时更易发生2型糖尿病。 总之,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奠定了发病的基础,而环境因素如生活方式等对是否发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025-09-24 14:56:54 -
轻微低血糖的症状表现
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包括轻微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被激活导致的出汗(儿童个体差异大)和肌肉不自主颤抖(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更易出现);神经缺糖症状有血糖降低影响心脏致心悸(儿童、长期心血管病史者情况不同)、刺激食欲中枢致饥饿感(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脑部能量不足致头晕(长期伏案等人群、孕妇受影响不同)以及干扰大脑认知致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精细工作者受影响不同)。 一、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1.出汗:轻微低血糖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导致汗腺分泌增加,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出汗,尤其是额头、手心等部位较为明显。这是身体试图通过调节来升高血糖的一种应激反应,因为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糖原分解等升糖过程,而汗腺分泌增多是其常见的外在表现之一,在儿童群体中,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汗情况的个体差异相对更大,但本质上是低血糖引发的自主神经兴奋表现。 2.颤抖:肌肉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现象,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控,使得肌肉出现异常的收缩活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调节就存在问题,轻微低血糖时更容易出现颤抖症状,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神经传导等方面相对较弱,颤抖可能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二、神经缺糖症状 1.心悸:心脏会出现快速或不规则的跳动,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影响了心脏的正常代谢和神经调节。当血糖水平下降时,心脏细胞的能量供应受到影响,导致心脏功能出现短暂的紊乱,从而引起心悸感。在儿童中,若存在先天性心脏问题或本身血糖调节不稳定,轻微低血糖时心悸可能会更易被察觉,而对于有长期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低血糖引发的心悸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心脏不适症状。 2.饥饿感:大脑感知到血糖降低后,会发出饥饿的信号,这是因为脑组织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血糖降低时会刺激食欲中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饥饿感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会更直接地表达肚子饿,而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味觉、嗅觉减退等情况,饥饿感的感知可能相对不那么敏锐,但本质上都是神经缺糖导致的对进食的需求信号。 3.头晕:脑部供血不足或神经功能受到影响会导致头晕症状,血糖降低使得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影响了脑部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出现头晕目眩的感觉。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本身脑部血液循环等可能就存在一定问题,轻微低血糖时更容易诱发头晕,而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血糖调节相对更敏感,轻微低血糖时头晕可能会对其日常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4.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的正常认知功能受到干扰,表现为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和活动。因为血糖是大脑维持正常认知功能的重要能量来源,血糖降低会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信息传递,从而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生群体中,若出现轻微低血糖,可能会明显影响学习时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而对于从事精细工作的人群,如电工等,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
2025-09-24 14:55:53 -
吃什么补雌激素最快
可通过食物补充雌激素,如豆制品含大豆异黄酮、坚果含营养成分、蔬菜水果如菠菜、蓝莓有调节作用,还可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辅助,若雌激素严重异常需就医诊疗。 一、食物来源补充雌激素 (一)豆制品 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例如,每100克黄豆中大约含有128毫克的大豆异黄酮,日常适量食用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雌激素。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女性在更年期前后适量摄入豆制品有助于缓解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带来的不适,男性若有相关健康需求也可通过合理食用豆制品来获取植物雌激素,但需注意个体差异。 (二)坚果类 坚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营养成分,对雌激素水平有一定调节作用。例如,杏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等作用,间接可能对雌激素的平衡有一定影响。不过,坚果热量较高,不同年龄人群食用需注意适量,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量食用坚果可能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影响正常饮食结构;成年人则可根据自身情况每天适量食用一小把坚果来获取相关营养成分以辅助调节雌激素。 (三)蔬菜水果 1.菠菜:菠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对体内激素平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菠菜中含有维生素C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可能间接影响雌激素的水平。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适量食用菠菜,但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胃炎患者,需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过于刺激胃肠道。 2.蓝莓:蓝莓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研究发现,花青素可能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雌激素的相对平衡。不同性别人群均可食用蓝莓,但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蓝莓的摄入量,因为蓝莓含有一定糖分,要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二、其他可能有辅助作用的方式 (一)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对于雌激素的平衡至关重要。长期熬夜等不良作息习惯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可能导致雌激素水平紊乱。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来保障生长发育以及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包括雌激素的平衡。 (二)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内分泌系统也有积极影响。例如,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长,如每周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调节雌激素水平。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既能达到促进身体代谢调节雌激素的目的,又能避免运动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食物补充雌激素的效果相对较为缓慢且个体差异较大,如果是雌激素水平严重异常的情况,不能仅依靠食物补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诊疗。
2025-09-24 14:55:08 -
甲亢可以健身吗
甲亢患者健身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谨慎进行,病情稳定期可适度健身,不稳定时不宜;青少年、中老年甲亢患者健身各有注意事项;长期久坐和经常运动的甲亢患者健身也需相应调整,健身中要关注身体反应,不适即停医。 一、甲亢病情稳定期可适度健身 当甲亢患者经过规范治疗,病情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时,适度的健身活动是可以考虑的。此时身体的基本代谢率虽可能仍高于常人,但已在可控范围。适当健身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等。例如,轻度的有氧运动,像慢速的快走,每周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身体的耐力,且不会给身体造成过度负担。不过,运动强度和时间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以运动后不感觉过度疲劳为宜。 二、甲亢病情不稳定时不宜健身 如果甲亢患者处于病情急性发作期,例如出现明显的心悸、多汗、手抖等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此时身体处于高代谢的应激状态,健身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负担,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因为健身过程中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而甲亢患者本身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已经处于亢进状态,此时进行健身活动会使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三、不同年龄段甲亢患者健身的注意事项 青少年甲亢患者: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亢本身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在健身时要格外谨慎,应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消耗能量,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因为青少年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过度运动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中老年甲亢患者:中老年甲亢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健身前应先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状况。健身时可选择低强度的运动,如太极拳等,既能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又能避免因为运动强度过大而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中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关节退变等问题,所以运动要以保护关节和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 四、不同生活方式甲亢患者健身的调整 长期久坐的甲亢患者:这类患者由于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开始健身时应从非常低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例如,先从每天5-10分钟的慢走开始,然后逐步增加到30分钟左右。因为长期久坐的身体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容易受伤,所以需要逐步适应运动状态。 经常运动的甲亢患者:原本有运动习惯的甲亢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继续维持适当的运动,但要注意调整运动计划。比如,原本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的,需要降低训练强度和重量,改为以维持肌肉耐力为主的训练方式。因为甲亢患者肌肉代谢可能存在异常,高强度力量训练可能会加重肌肉的消耗等问题。 总之,甲亢患者是否可以健身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稳定程度、自身的年龄以及既往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在健身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2025-09-24 14:53:17 -
131碘治疗甲亢的适应症
131碘可用于治疗中等程度Graves病甲亢、Graves病甲亢伴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甲状腺自主功能性结节所致甲亢、甲亢合并心脏病及甲亢合并血液系统异常等情况,但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儿童患者、老年患者使用需注意特殊事项,如妊娠期哺乳期禁用,儿童一般优先非131碘治疗,老年需谨慎评估密切监测。 一、Graves病甲亢患者 1.中等程度的Graves病甲亢: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无效、过敏或出现肝损害等不能继续用,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此类患者通过131碘治疗可有效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控制甲亢症状。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适合131碘治疗的Graves病甲亢患者,经过治疗后多数能较好地控制甲状腺功能。 2.Graves病甲亢伴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甲状腺肿大较为明显,影响外观或存在压迫症状等情况时,131碘治疗是较好的选择。甲状腺肿大Ⅱ度以上意味着甲状腺体积相对较大,131碘能够靶向作用于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二、甲状腺自主功能性结节所致甲亢 1.当患者存在甲状腺自主功能性结节,且不适合手术切除或拒绝手术时,可考虑131碘治疗。这类结节会自主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导致甲亢,131碘能精准作用于结节所在的甲状腺组织,减少激素分泌。 三、甲亢合并一些情况的患者 1.甲亢合并心脏病:尤其是年龄较大,不能耐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甲亢合并心脏病时,使用131碘治疗可以避免抗甲状腺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的进一步不良影响,同时有效控制甲亢病情,从而间接改善心脏功能。例如,有临床研究发现,甲亢合并心脏病患者经131碘治疗后,甲亢症状得到控制,心脏相关指标也有所改善。 2.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抗甲状腺药物可能会加重血液系统异常,而131碘治疗则可避免药物对血液系统的进一步损害,通过破坏甲状腺组织来控制甲亢。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禁止使用131碘治疗,因为131碘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甲状腺发育,可能导致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严重问题;哺乳期女性也不能进行131碘治疗,因为131碘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甲状腺功能。 2.儿童患者:儿童甲亢患者一般优先考虑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等非131碘治疗方法,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131碘治疗可能会对甲状腺发育、生长激素分泌等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无效、复发等特殊情况下,经严格评估后谨慎考虑使用131碘治疗。 3.老年患者:老年甲亢患者使用131碘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要考虑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131碘治疗后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因甲状腺功能减退对老年患者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
2025-09-24 14:5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