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高血脂有哪些危害
高血脂可致心血管系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脑血管系统脑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等脑卒中症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致下肢间歇性跛行等,还会使肝脏脂质堆积引发脂肪肝等肝病、胰腺过高血脂诱发急性胰腺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需重视血脂监测控制,女性绝经后易血脂异常要关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变化,家族性高脂血症人群需定期筛查,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调整饮食运动预防血脂异常。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高血脂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会沉积在血管内壁,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逐渐狭窄,影响心脏血液供应。大量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显著高于血脂正常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因为狭窄的血管无法为心肌提供充足氧和营养物质,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二、对脑血管系统的危害 高血脂会引发脑动脉硬化,使脑部血管弹性降低、血流受阻,导致脑供血不足。长期如此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脂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当脑部血管因粥样硬化狭窄或堵塞时,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出现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脑卒中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三、对外周血管的危害 外周动脉也会因高血脂出现粥样硬化病变,常见于下肢动脉。当下肢动脉狭窄甚至闭塞时,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乏力,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下肢溃疡、坏疽等严重后果,影响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 四、对肝脏的影响 长期高血脂可使脂质在肝脏内堆积,引发脂肪肝。若病情持续进展,脂肪肝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影响肝脏正常的代谢、合成等功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乏力、黄疸、腹水等表现。 五、对胰腺的影响 严重高血脂时,过高的血脂可导致胰酶异常激活,诱发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高血脂对血管的损害更易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需格外重视血脂监测与控制。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调节能力减弱,相较男性更易出现血脂异常,需关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血脂变化。 有家族病史人群: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遗传因素影响血脂代谢,发病风险较高,应定期进行血脂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者,高血脂发生风险显著升高,更易遭受上述危害,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方式积极预防血脂异常。
2025-10-28 13:58:57 -
桥本氏甲状腺炎症状
桥本氏甲状腺炎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甲状腺肿大,多双侧对称、质地韧、表面结节状,还有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致呼吸困难等;全身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症状,如怕冷、乏力等,少数有轻度发热、关节疼痛等,女性、老年等人群表现有差异,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需警惕。 一、局部症状 (一)甲状腺肿大 表现: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多为双侧对称性肿大,质地韧,表面可呈结节状,一般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儿童患者甲状腺肿大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肿大可能会影响颈部外观及心理状态。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碘饮食可能会加重甲状腺肿大的程度,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的人群若不注意碘的摄入控制,甲状腺肿大可能进展。 意义:甲状腺肿大是桥本氏甲状腺炎较常见的局部表现,通过触诊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发现甲状腺肿大情况,有助于疾病的初步诊断。 (二)压迫症状 表现:当甲状腺肿大较明显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尤其在剧烈活动后或仰卧位时可能加重;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不适;压迫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声音嘶哑。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等情况,甲状腺肿大引起的压迫症状可能对其呼吸、吞咽等功能影响更显著,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会加重气管受压后的不适感觉,因为吸烟会刺激呼吸道,使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加重呼吸困难。 二、全身症状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症状 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如怕冷、乏力、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等。女性患者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症状,且在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期发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增长缓慢等;成年女性在妊娠期若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且未良好控制甲状腺功能,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智力发育。在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的人群在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乏力等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因为运动少会使身体代谢更缓慢,加重乏力感。 意义:出现这些全身症状提示甲状腺功能可能已受到影响,需要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来明确甲状腺素水平等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严重程度。 (二)其他全身表现 表现: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轻度的发热,但一般体温不会过高。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等表现,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或劳累后关节疼痛可能会加重。对于老年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退行性关节病变而被忽视,需要结合甲状腺相关检查进行鉴别。在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出现桥本氏甲状腺炎相关全身症状时,应更警惕疾病的发生,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2025-10-28 13:57:18 -
甲减忌食哪9种食物
甲减患者需避免高膳食纤维食物过量因其影响甲状腺激素吸收利用、十字花科蔬菜过度食用因含物质阻碍甲状腺激素合成、不当摄入木薯因影响碘代谢、减少油腻油炸食物因加重胃肠负担易致体重增加、限制高钠腌制食品因加重水钠潴留、控制富含胆固醇食物因致胆固醇升高、避免生冷食物过量因干扰营养吸收、适度控制咖啡摄入因干扰激素代谢、避免过量饮酒因加重肝脏负担及影响营养吸收利用。 一、高膳食纤维食物过量摄入 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缓慢,过量的高膳食纤维食物(如燕麦麸皮、糙米等)会在肠道中与甲状腺素结合蛋白结合,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吸收利用,从而干扰甲状腺功能的恢复,因此应避免过量食用高膳食纤维食物。 二、十字花科蔬菜过度食用 卷心菜、花椰菜、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在人体内可转化为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物质,该酶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酶,过度食用这类蔬菜会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不利于甲减病情控制。 三、木薯的不当摄入 木薯中含有氰化物衍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影响碘的代谢,干扰甲状腺对碘的摄取和利用,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合成,甲减患者应避免食用木薯。 四、油腻油炸食物 甲减患者本身代谢率较低,油腻油炸食物(如炸鸡、薯条等)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这类食物热量高,长期过量摄入易导致体重增加,而体重超标可能进一步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调节,所以需减少油腻油炸食物的摄取。 五、高钠腌制食品 甲减患者可能存在水钠潴留的倾向,高钠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加重水钠潴留状况,不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体液平衡,因此应限制高钠腌制食品的摄入。 六、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甲减患者代谢缓慢,胆固醇清除率降低,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若过量食用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故需控制这类食物的摄取量。 七、生冷食物过量 生冷食物(如冰镇饮品、生鱼片等)可能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甲减患者需要充足的营养来辅助甲状腺功能的改善,过量食用生冷食物会干扰营养的正常吸收,对病情不利。 八、过量咖啡饮用 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对甲状腺激素水平产生一定影响,过量饮用咖啡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代谢过程,不利于甲减患者甲状腺功能的稳定,所以应适度控制咖啡的摄入量。 九、酒精的不合理摄入 酒精需要通过肝脏代谢,甲减患者肝脏代谢功能本就相对较弱,过量饮酒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同时酒精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对甲减病情的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甲减患者应避免过量饮酒。
2025-10-28 13:56:40 -
为什么会引发尿酸高
尿酸生成分内源性和外源性,排泄障碍与肾脏功能及药物有关,部分人群有尿酸代谢相关基因突变,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病等可影响,长期大量食高嘌呤物、过量饮酒、缺乏运动、熬夜等生活方式可致,老年人、绝经后女性、肥胖人群易出现尿酸高。 一、尿酸的生成途径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生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尿酸约占体内尿酸总量的80%,由体内细胞代谢分解核酸等物质产生;外源性尿酸约占20%,源于摄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这些食物中的嘌呤经体内代谢后转化为尿酸。 二、尿酸排泄障碍 肾脏是排泄尿酸的主要器官,若肾脏功能出现问题会导致尿酸排泄受阻。例如,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时,尿酸从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或重吸收尿酸增加时,也会使尿酸排泄减少,进而引起血尿酸升高。此外,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可能干扰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增加尿酸潴留风险。 三、遗传因素影响 部分人群存在与尿酸代谢相关的基因突变,如尿酸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缺陷等,可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使个体更易出现尿酸高的情况。有家族尿酸高病史的人群,遗传易感性较高,相较于无家族史者更易发生尿酸代谢异常。 四、疾病与代谢紊乱影响 1.代谢性疾病:肥胖症患者因脂肪组织增多,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状态可干扰尿酸的生成与排泄;高血压患者部分降压药物的使用可能影响尿酸代谢,且高血压本身常伴随代谢异常,增加尿酸高风险。 2.其他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可导致细胞增殖活跃,核酸分解增加,内源性尿酸生成显著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率降低,尿酸排泄可能减少。 五、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频繁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会使外源性尿酸生成大幅增加;过量饮酒,尤其是啤酒,其中的嘌呤成分及酒精代谢产物会促进尿酸生成,且酒精还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2.运动与作息: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导致机体代谢减缓,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可能干扰体内正常的代谢节律,进而影响尿酸代谢过程。 六、特殊人群特点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逐渐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更易出现尿酸高的情况。 2.女性: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尿酸水平相对男性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代谢调节功能减弱,尿酸水平趋近男性,绝经后女性尿酸高风险增加。 3.肥胖人群:脂肪组织堆积影响尿酸的转运和排泄,肥胖是尿酸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体重超标者尿酸高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025-10-28 13:55:36 -
母亲有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有一定遗传易感性,2型糖尿病遗传倾向较明显,1型糖尿病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非主要发病因素;基因和环境影响遗传概率,环境因素重要,有遗传倾向者生活方式不健康等会增病风险,妊娠情况也影响;有糖尿病家族史儿童青少年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监测,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人群要关注症状及时就医。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并非绝对会遗传。1.类型差异:-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为明显,如果母亲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发病风险约在10%-15%左右;若父母双方均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发病风险可升高至20%-30%。-1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相对2型糖尿病来说,遗传概率不是主要的发病因素,但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有家族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1型糖尿病患者,亲属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略高,但不是必然发病。 影响遗传概率的因素 1.基因因素:糖尿病的发病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化,不同基因位点的变异会影响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例如,一些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多态性改变时,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具体的基因组合和变异情况非常复杂,不是单一基因决定是否发病。2.环境因素:即使有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会显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研究发现,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维持正常体重等),可以使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50%以上。-妊娠期间的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影响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母亲在妊娠时的代谢状态等也会对胎儿的代谢编程产生影响,从而增加或降低后代未来患糖尿病的几率。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应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儿童期:要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每天保证适量的运动,如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像快走、跑步、游泳等;定期监测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青少年期:除了继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要定期进行血糖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如每年至少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对于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要关注自身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糖、胰岛素抗体等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1型糖尿病。
2025-10-28 13: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