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邹本良主任医师(34)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邹本良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个人擅长
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展开
  • 什么症状表示血糖过低

    低血糖的自主神经症状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悸、手抖、大量出汗及强烈饥饿感,神经缺糖会致中枢神经系统初期有认知障碍、后续出现抽搐甚至昏迷,儿童除常见症状外有哭闹不安等行为异常且对神经发育有潜在影响,老年人易有无症状性低血糖直接表现为意识模糊等易延误救治需密切监测。 一、自主神经症状 1.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相关表现:患者常出现心悸,表现为心跳加快且感觉不规律;手抖较为明显,双手难以维持稳定动作;大量出汗,即使在非高温环境下也会大汗淋漓;强烈的饥饿感,即使刚进食不久仍有明显的饥饿诉求。这些症状是由于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机体应激反应所致。 二、神经缺糖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表现:初期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维混乱等,这是因为大脑供能不足影响神经功能;随着血糖进一步降低,可能出现抽搐,表现为肌肉不自主的强烈收缩;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患者失去意识,对外界刺激无明显反应。神经缺糖症状是因为血糖过低无法满足大脑正常代谢需求,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的正常功能。 三、特殊人群表现特点 1.儿童: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可能还会出现哭闹不安、行为异常等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格外留意其行为变化,因为儿童对血糖波动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血糖过低可能对其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2.老年人:可能出现症状不典型的情况,即所谓的“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心悸、出汗等典型自主神经症状,而是直接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性降低,对血糖变化的感知不敏感,容易延误救治,因此老年人需更密切监测血糖情况。

    2025-10-28 11:54:25
  • 甲状腺结节疼痛是良性吗

    甲状腺结节疼痛不一定是良性,良性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好发于30-50岁女性,与病毒感染相关,有疼痛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有相应表现)、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结节囊性变囊内出血时迅速增大伴疼痛);恶性如甲状腺癌囊内出血(短期内结节增大伴痛,需靠病理确诊),发现甲状腺结节伴痛应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儿童伴痛更应重视,生活方式辅助,关键靠医学检查明确性质。 良性甲状腺结节导致疼痛的情况及特点 亚急性甲状腺炎:好发于30-50岁女性,是一种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结节区域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加快,甲状腺功能可先出现亢进表现(因为甲状腺滤泡被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随后恢复正常甚至减退。 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程较长,当结节发生囊性变时,若囊内出血,可导致结节迅速增大,出现疼痛,触诊时结节可有囊性感。 恶性甲状腺结节导致疼痛的情况及特点 甲状腺癌囊内出血:甲状腺癌患者如果肿瘤内部发生囊内出血,可在短期内出现甲状腺结节明显增大,伴有疼痛,此时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结节内有液性暗区等表现,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对于发现甲状腺结节伴有疼痛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如何,都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以明确结节的性质。对于儿童甲状腺结节伴有疼痛的情况,由于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的比例相对成人稍高,更应引起重视,尽快明确诊断。在生活方式方面,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但这些主要是辅助措施,关键还是要依靠医学检查来明确结节性质。

    2025-10-28 11:52:56
  • 甲状腺肿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甲状腺肿大可由碘缺乏或过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因素、遗传性疾病增加易感性的遗传因素、锂剂等部分药物干扰合成诱发的药物因素、木薯等食物及工业污染物等环境中的致甲状腺肿物质引发的环境因素、青春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因需求增加或碘不足导致。 一、碘缺乏或过量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原料,当机体长期碘摄入不足时,甲状腺会通过代偿性增生来增加激素合成,从而引发甲状腺肿大;而长期高碘摄入也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导致甲状腺肿。例如,在碘缺乏地区,居民甲状腺肿大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常见病因,如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体内产生攻击甲状腺的自身抗体,引发甲状腺慢性炎症性肿大;格雷夫斯病(GD)患者体内存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 三、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转运或代谢过程,增加甲状腺肿大的易感性。例如,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相关的遗传缺陷,会使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 四、药物因素 部分药物可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诱发甲状腺肿大。如锂剂、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等,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甲状腺正常功能,导致甲状腺代偿性肿大。 五、环境因素 某些环境中的致甲状腺肿物质可引发甲状腺肿大。例如,木薯、卷心菜等食物中含有的某些成分会阻碍甲状腺摄取碘;长期接触某些工业污染物也可能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甲状腺肿大。 六、特殊生理时期因素 青春期、妊娠期女性对甲状腺激素需求增加,若碘摄入不足,易出现甲状腺代偿性肿大;此外,哺乳期女性甲状腺激素消耗增多,也可能因相对碘缺乏引发甲状腺肿大。

    2025-10-28 11:51:52
  • 血糖最怕的茶叶

    绿茶含茶多酚可影响人体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助调节血糖但糖尿病患者不能仅依赖它特殊人群饮用需谨慎,苦荞茶含芦丁能改善糖代谢助维持血糖稳定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饮,桑叶茶含DNJ能抑制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助改善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但低血压低血糖患者饮用要监测血糖血压。 一、绿茶 绿茶中富含茶多酚等成分,研究表明,茶多酚能够影响人体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有助于调节血糖。有动物实验发现,给予高血糖模型动物绿茶提取物后,其血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趋势。对于一般人群,适量饮用绿茶可以作为辅助控制血糖的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对于糖尿病患者,不能仅依赖绿茶来控制血糖,仍需遵循正规的医疗治疗方案。孕妇、失眠严重者等特殊人群饮用绿茶需谨慎,因为绿茶中的咖啡因可能会对孕妇产生不良影响,也可能加重失眠者的症状。 二、苦荞茶 苦荞茶含有丰富的芦丁等物质,芦丁能够改善机体的糖代谢,有研究显示,芦丁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来起到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正常人群适量饮用苦荞茶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苦荞茶可能有一定的辅助预防作用。但苦荞茶性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过多饮用,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三、桑叶茶 桑叶中含有DNJ(1-脱氧野尻霉素)等成分,DNJ能够抑制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血糖的升高幅度。临床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中,添加桑叶茶有助于改善餐后血糖水平。不过,低血压、低血糖患者饮用桑叶茶时要注意监测自身血糖和血压变化,因为桑叶茶可能有一定的辅助降血糖和降血压作用,避免出现血糖血压过低的情况。

    2025-10-28 11:50:56
  • 糖尿病能吃板栗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板栗,但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和身体状况严格控制食用量,血糖控制良好时可少量食用且相应减少主食摄入,老年糖尿病患者和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需格外谨慎,以维持血糖稳定。 板栗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每100克板栗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40克左右,而碳水化合物是影响血糖的重要因素。 食用板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由于板栗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碳水化合物会在体内消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引起血糖升高。有研究表明,进食板栗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出现较明显的波动,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食用板栗可能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 糖尿病患者食用板栗的注意事项 血糖控制良好时的限量食用: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比较稳定,在空腹血糖低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mmol/L的情况下,可以少量食用板栗,建议每次食用量控制在5-10颗左右,并且要相应减少当天主食的摄入量,以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总摄入量的平衡。 特殊人群需格外谨慎: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也有所下降,食用板栗后更易出现血糖波动和消化不良等问题,所以更要严格控制食用量;对于合并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食用板栗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应避免食用或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食用。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板栗,但需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身体状况严格控制食用量,并合理搭配饮食,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2025-10-28 11:49: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