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什么是甲亢并发症
甲亢有多种并发症,包括甲状腺危象(多由甲亢未积极治疗等应激因素诱发,有多种影响因素)、甲亢性心脏病(多见于病程长、控制不佳的甲亢患者,有相关表现及影响因素)、甲亢性眼病(部分患者出现,分单纯性和浸润性突眼,有影响因素)、骨质疏松(甲亢致骨代谢异常,有表现及影响因素)、胫前黏液性水肿(少见,多在Graves病患者中,有表现及影响因素)。 发生情况:多发生于甲亢未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常由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因素诱发。 表现: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大汗淋漓、心动过速(心率常>140次/分)、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同时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发生甲状腺危象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因为其身体的应激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女性患者在某些生理阶段,如妊娠期,若甲亢未控制,发生甲状腺危象的风险可能增加;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劳累、吸烟等的甲亢患者,也更易在应激时出现甲状腺危象;有甲亢病史且未规律治疗、有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甲状腺危象的发生风险更高。 甲亢性心脏病 发生情况: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控制不佳的甲亢患者。 表现:可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这是较为常见的类型;还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甲亢患者发生甲亢性心脏病的概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本身的代偿能力下降;女性患者在甲亢影响下,心脏受累的风险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长期吸烟、有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的甲亢患者,更易并发甲亢性心脏病;有甲亢病史且病情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心脏长期处于高动力状态,容易引发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甲亢性眼病 发生情况:部分甲亢患者会出现眼部病变。 表现:可分为单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单纯性突眼表现为眼裂增宽、瞬目减少等;浸润性突眼则有眼球明显突出、眼部异物感、胀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严重时可导致角膜溃疡、全眼球炎甚至失明。 影响因素:男性甲亢患者发生浸润性突眼的概率相对较高;吸烟会显著增加甲亢性眼病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有甲亢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甲亢性眼病;儿童甲亢患者出现甲亢性眼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眼部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影响更大。 骨质疏松 发生情况:甲亢会导致骨代谢异常,引起骨质疏松。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骨痛、骨折风险增加等,尤其是脊柱、髋部等部位更容易发生骨折。 影响因素:老年人本身骨量逐渐丢失,甲亢合并骨质疏松时病情可能更严重;女性在绝经后,本身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合并甲亢后会进一步加重骨量丢失;长期低钙饮食、缺乏运动的甲亢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更高;有甲亢病史且未及时控制病情的患者,骨代谢紊乱持续存在,容易引发骨质疏松。 胫前黏液性水肿 发生情况:较少见的甲亢并发症,多发生在Graves病患者中。 表现:多见于胫骨前下1/3部位,皮肤增厚、粗糙,呈橘皮样或结节状,严重时可影响肢体外观和功能。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但Graves病患者更易出现;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对胫前黏液性水肿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有Graves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胫前黏液性水肿的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20 15:40:42 -
糖尿病的后期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后期症状涵盖多方面,微血管病变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糖尿病肾病早期无症状后现蛋白尿、水肿及肾功能减退;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致手足麻木等异常、自主神经病变累及多系统出现相应症状;大血管病变有心血管病变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脑血管病变致脑梗死或脑出血相关症状;还有足部病变易致溃疡、感染、坏疽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表现及风险有差异。 一、微血管病变相关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视力会逐渐下降,严重时可致盲。这是因为高血糖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影响视网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在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中,若血糖控制不佳,都可能逐渐出现视网膜病变相关表现,儿童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良,也有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但相对成人发病进程可能较慢。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血糖波动较大时,视网膜病变进展可能会加快。 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蛋白尿,进而发展为水肿,开始可能是眼睑、下肢等部位的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长期的糖尿病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其出现肾病相关症状的时间和进展速度有所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进展可能较快,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肾脏功能有一定退变,发生肾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二、神经病变相关症状 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会出现手足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症状,就像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一样的感觉异常。这种神经病变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更易发生,因为长期高血糖对神经的慢性损伤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积累。儿童糖尿病患者若病程较长,也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但表现可能不典型。 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受累时会出现便秘或腹泻;心血管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安静状态下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直立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头晕、眼花,甚至晕厥,这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患者本身血管调节功能就有所下降,再加上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更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相关症状。 三、大血管病变相关症状 心血管病变:可导致冠心病等,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都可能发生,但老年患者和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风险更高,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绝经后心血管病变风险会有所增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脑血管病变:可能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相关症状,如偏瘫、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头痛、呕吐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基础情况,发生脑血管病变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病情往往较重,预后相对较差。 四、其他相关症状 足部病变:糖尿病后期患者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受损,容易出现足部溃疡、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足部坏疽,需要截肢等严重后果。任何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都可能发生足部病变,但老年患者由于足部感觉更迟钝等原因,发生足部溃疡等情况时往往不能及时察觉,从而延误治疗,增加病情加重的风险。女性糖尿病患者在足部卫生护理不当等情况下,足部病变发生的几率可能相对更高一些。
2025-10-20 15:39:56 -
早期糖尿病的12大征兆
早期糖尿病有12大征兆,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手脚麻木刺痛、伤口愈合缓慢、频繁感染、乏力疲倦、餐前低血糖、口腔问题,不同人群出现相关征兆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风险。 多食: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产生饥饿感,从而食欲亢进、进食量增多。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久坐、运动量少的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多食,需留意血糖状况;有基础疾病史的人群,出现多食伴体重变化时更要警惕糖尿病。 多尿:血糖过高,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儿童多尿可能表现为夜间尿床次数增加;老年男性若本身有前列腺增生基础疾病,出现多尿时需鉴别是前列腺问题还是糖尿病所致。 体重下降:尽管患者进食量多,但由于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身体只能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逐渐减轻。无论年轻还是年老人群,短时间内体重不明原因下降都要考虑糖尿病可能,尤其是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时。 皮肤瘙痒:高血糖状态下,皮肤组织液渗透压改变,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多见于女性外阴部位,因为局部温暖潮湿易滋生细菌、真菌。女性患者出现外阴反复瘙痒且原因不明时,需检查血糖;老年人群皮肤本身干燥,若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瘙痒,也应排查血糖。 视力模糊:血糖波动会影响眼内渗透压,导致晶状体屈光度改变,引起视力模糊。青少年若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要考虑糖尿病可能;中老年人本身有老花眼等视力问题,出现视力短期内明显变化时,需检测血糖。 手脚麻木、刺痛: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手脚出现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中常见,糖尿病病程较长的人群出现手脚感觉异常要考虑此病;糖尿病前期人群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出现轻微神经感觉异常。 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白细胞功能,使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管和神经受影响,伤口愈合比常人慢;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人群,若出现伤口不易愈合情况,需关注血糖。 频繁感染: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真菌滋生繁殖,容易引发各种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时,要检查血糖;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受影响,更容易出现各种感染且不易控制。 乏力疲倦:由于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机体能量产生不足,患者常感乏力、疲倦。不同年龄段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出现莫名乏力,休息后无缓解时要排查血糖;老年人群本身体力下降,若出现乏力加重且伴随其他糖尿病征兆时需重视。 餐前低血糖: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与血糖高峰不匹配,可能在餐前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等。中年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餐前低血糖,要考虑糖尿病前期可能。 口腔问题:如牙龈肿痛、牙齿松动等,高血糖会影响口腔局部的防御功能,增加口腔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出现口腔问题较常人更多见,有糖尿病高危因素人群出现口腔异常也要排查血糖。 早期发现糖尿病的这些征兆很重要,不同人群出现相关征兆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糖等相关检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5-10-20 15:38:45 -
幼儿甲亢症状有哪些
幼儿甲亢会出现代谢亢进相关症状,如基础代谢率升高表现为怕热多汗、食欲亢进但体重不增等,影响生长发育,骨骼骨龄提前、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致多动等;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睡眠障碍;心血管系统症状有心率加快、心音增强;消化系统症状为胃肠蠕动加快致大便次数增多;部分有眼部改变如眼球突出等,家长发现异常需及时带患儿就医,照顾时要注意休息、饮食等促进康复。 一、代谢亢进相关症状 (一)基础代谢率升高表现 幼儿甲亢时,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患儿可能出现怕热多汗,即使在较凉爽的环境中也比同龄儿童更容易出汗,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产热增加,而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平衡。同时,食欲亢进但体重不增甚至下降,虽然患儿食欲旺盛,进食量较平常明显增多,但由于代谢消耗增加,体重不能随着进食量的增多而增加,反而可能逐渐减轻,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加速了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导致能量消耗大于摄入。 (二)生长发育相关影响 甲状腺激素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甲亢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影响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在骨骼方面,可能会出现骨龄提前的情况,即骨骼的发育速度比正常儿童快,但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过度作用,最终可能影响最终身高,导致身高增长速度在短期内加快,但长期来看可能受到一定抑制。在神经系统发育方面,幼儿可能表现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过多刺激了神经系统,使神经细胞的活性增强。 二、神经系统症状 (一)兴奋性增高表现 幼儿甲亢时神经系统兴奋性明显增高,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患儿比平常更容易情绪波动,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同时,睡眠障碍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不踏实、夜间容易惊醒等情况,这是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三、心血管系统症状 (一)心率加快 甲状腺激素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幼儿甲亢时可出现心率明显增快,安静状态下心率可能超过100次/分钟,而且在活动、哭闹或进食后心率增快更为明显。长期心率增快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二)心音增强 由于心肌收缩力增强,心音会变得亢进,通过听诊可以发现心音较正常儿童响亮。 四、消化系统症状 (一)胃肠蠕动加快 甲状腺激素过多会使胃肠蠕动加快,幼儿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大便质地较稀,可能每天排便3-5次甚至更多,但一般不伴有黏液脓血等异常。同时,由于消化吸收功能虽然增强但代谢消耗也快,所以仍可能出现营养吸收相对不足的情况。 五、眼部症状 (一)眼部改变 部分幼儿甲亢可能伴有眼部改变,如眼球突出,这是由于甲状腺相关眼病引起的,眼球突出可能会导致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容易出现眼干、畏光、流泪等症状。严重的眼球突出还可能影响视力,导致视力下降等问题。 幼儿甲亢的症状多样,家长如果发现幼儿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患儿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在照顾甲亢幼儿时,要注意保证患儿的休息,提供营养均衡但不过量的饮食,避免患儿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等,以促进患儿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2025-10-20 15:37:54 -
二型糖尿病能喝红茶吗
二型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喝红茶,红茶具抗氧化等潜在益处,但饮用需注意避免添加过多糖或奶精,注意浓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老年、合并胃肠道疾病及服药特殊人群饮用有更多讲究,饮用后需密切监测血糖并依自身情况调整。 一、红茶对二型糖尿病的潜在益处 1.抗氧化作用:红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多项研究表明,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胰岛细胞等的损伤。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饮用富含抗氧化剂饮品的人群,其体内与糖尿病相关的炎症指标可能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维持胰岛功能稳定有一定潜在帮助。 2.对血糖代谢的可能影响:部分研究提示,红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血糖代谢有一定调节作用。比如,有动物实验发现,给予饮用红茶提取物的糖尿病模型动物,其血糖波动相对更平稳,可能与红茶中的成分影响了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或肝糖原代谢等环节有关,但这还需要更多大规模人体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二、饮用红茶的注意事项 1.避免添加过多糖或奶精:二型糖尿病患者饮用红茶时,应注意避免添加大量的糖、含糖糖浆以及含有较多脂肪的奶精等。因为额外添加的糖分可能会使摄入的总热量迅速增加,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例如,一杯原本较为健康的红茶,如果加入大量甜的糖浆,其升糖指数可能会大幅上升,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2.注意饮用浓度和时间:一般建议饮用淡红茶。过浓的红茶中某些成分浓度过高,可能对胃肠道等产生刺激,而且对于一些患者可能会影响药物吸收等情况(若同时在服用相关糖尿病药物)。同时,饮用时间也有讲究,尽量避免在餐前大量饮用浓茶,以免影响食物中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或者因为短时间内大量液体摄入影响血糖监测等情况的准确性。 3.个体差异:不同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对红茶的反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可能饮用红茶后血糖波动不明显,而另一些患者可能会有较明显变化。这与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血糖控制情况、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患者在饮用红茶后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自身血糖变化来调整饮用红茶的量和方式。 三、特殊人群饮用红茶的提示 1.老年二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通常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在饮用红茶时更要注意上述提到的避免添加过多糖等情况。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存在肾功能等方面的轻微减退,过多饮用红茶可能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所以要注意适量饮用,并且观察饮用后自身的身体反应,如有无尿量异常增多或其他不适等情况。 2.合并胃肠道疾病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二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有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过浓的红茶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胃肠道不适症状。这类患者饮用红茶时更要选择淡茶,并且注意饮用时间,尽量避免空腹饮用等。 3.正在服用特定药物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二型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一些可能与红茶成分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如某些降糖药、抗凝药等,需要咨询医生或药师。因为红茶中的成分有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某些降糖药可能与红茶中的成分在代谢途径等方面存在相互作用,所以需要专业人员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适合饮用红茶以及饮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2025-10-20 15:3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