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德谷胰岛素每天几点钟注射最好
德谷胰岛素注射时间无严格固定几点,关键是相对固定,可依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者选相近固定时间,生活方式灵活者在较长固定时段内选相近时间,儿童患者要依其活动规律并协调饮食且关注心理,老年患者结合日常习惯,固定时间注射以达良好控糖效果。 考虑生活方式因素 对于有规律生活作息的人群:如果日常的生活作息比较固定,比如早上7-8点起床,那么可以选择在每天早餐前或晚餐前相对固定的时间注射,例如每天固定在早上7点左右或者晚上7点左右。这样能够让胰岛素的作用与进食时间以及身体的代谢规律相匹配,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对于生活方式较灵活的人群:如果工作、休息时间不太固定,也可以选择在每天固定的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注射,比如早上6点至晚上8点之间相对固定的时间,但要注意尽量每天在相近的时间点进行注射。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使用德谷胰岛素时,同样需要尽量保持固定时间注射。要根据儿童的日常活动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时间,比如对于上学的儿童,可选择在放学后相对固定的时间注射,但要避免因儿童玩耍等情况而过度延迟注射时间,同时要注意与儿童的饮食时间相协调,确保胰岛素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并且要关注儿童注射时的心理状态,尽量让注射过程变得轻松,减少儿童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如果行动、饮食等相对固定,也应选择与日常习惯匹配的固定时间注射。例如有些老年患者习惯在早餐后不久注射,那么可以固定在早餐后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注射。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等方面的减退情况,固定时间注射有助于更精准地调控血糖,避免因注射时间不规律导致血糖波动过大,而且在注射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出现注射相关的意外情况。 总体而言,德谷胰岛素注射时间的关键是相对固定,可根据个人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相对固定时间进行注射,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2025-10-20 12:42:02 - 
                        
低血糖治疗措施
低血糖的处理包括:患者意识清能配合时口服含15-20g碳水化合物的糖类食品,儿童按年龄减量化;意识不清不能口服者立即静注50%葡萄糖溶液20-40ml,老年及有心血管病史者需注意;无法立即静注葡萄糖时可肌内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1mg,之后需监测血糖,对因降糖药致低血糖者调整药量,有基础疾病者处理更谨慎。 一、口服糖类补充 当患者意识清楚且能配合时,可迅速口服含15-20g碳水化合物的糖类食品,例如葡萄糖片1-2片(约15-30g葡萄糖)、含糖饮料150-200ml等。研究表明,口服糖类后一般15-20分钟血糖可升高。对于儿童患者,应根据年龄适当减少糖类的摄入量,如1-4岁儿童可给予5g左右的碳水化合物,5-12岁儿童可给予10g左右的碳水化合物,以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不适。 二、静脉注射葡萄糖 对于意识不清、不能口服的患者,需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20-40ml。这是因为静脉注射葡萄糖能快速提升血糖水平,改善低血糖症状。在给老年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时,要注意注射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更要谨慎操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三、胰高血糖素的应用 当无法立即进行静脉注射葡萄糖时,可肌内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1mg。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从而升高血糖。但胰高血糖素使用后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和剂量的准确性。 四、后续监测与处理 患者血糖纠正后,仍需继续监测血糖,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复发。对于因服用降糖药物导致低血糖的患者,需要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或种类。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频繁出现低血糖,可能需要考虑换用对血糖影响更平稳的降糖药物。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处理低血糖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糖类的代谢和药物的代谢过程。
2025-10-20 12:40:18 -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的矮小症不是侏儒症吗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矮小症与侏儒症有一定关联但不等同,侏儒症因遗传等特定原因致身高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且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是重要病因之一,有特定外观表现,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矮小症是其因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致身高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的范畴,侏儒症还有非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的病因,诊断需相关检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矮小症可考虑生长激素替代治疗等但要遵医学规范和考虑个体差异。 侏儒症的定义与特点 侏儒症是一种因遗传因素或其他特定原因导致的身高显著低于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群体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以上,且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是其中重要病因之一的疾病。从病因角度看,垂体病变等可引起生长激素分泌绝对不足,从而引发侏儒症相关表现,其临床主要特征除了身材矮小外,还可能伴有骨骼发育异常等表现,例如头颅相对较大、四肢短小等典型外观。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矮小症的情况 当个体因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出现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时,属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矮小症范畴。这类患儿在体格生长方面表现为身高增长缓慢,低于正常儿童生长曲线的第3百分位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的功能出现障碍,使得机体生长发育所依赖的生长激素水平低下,进而影响骨骼、肌肉等组织的生长发育。 不过,侏儒症还有其他病因,比如软骨发育不全等非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相关的因素也可导致类似身材矮小的表现,但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矮小症是侏儒症中由生长激素缺乏这一重要病因导致的一部分情况。在诊断和临床管理中,需要通过一系列检查,如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明确生长激素分泌情况,以准确区分和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对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矮小症,通常可考虑采用生长激素替代治疗等方式来改善身高增长情况,但需严格遵循医学规范和相关诊疗指南进行操作,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患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2025-10-20 12:38:09 - 
                        
胰岛素注射拔针后出血有事吗
胰岛素注射拔针后少量出血较常见,一般不严重,但也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常见原因有皮肤毛细血管损伤、个体凝血差异,特殊情况如出血较多或不易止住、与注射部位等因素相关的儿童患者、有特殊病史患者需关注,出现异常出血应采取相应合理措施应对。 一、常见原因及一般情况 1.皮肤毛细血管损伤:胰岛素注射时,可能会损伤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拔针后就可能出现少量出血。这是因为皮肤的毛细血管分布较广,注射操作难以完全避免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这种情况下,出血通常量少,多可自行停止,一般按压片刻即可止血。 2.个体凝血差异:不同人凝血功能存在差异。有些人凝血功能正常,少量出血能较快止住;而凝血功能相对较弱的人,可能出血时间稍长,但多数也能通过正确按压止血。 二、特殊情况需关注 1.出血较多或不易止住:如果拔针后出血较多,且按压一段时间后仍难以止血,可能需要引起重视。这可能与个体特殊的凝血障碍等问题有关,比如患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其凝血功能本身存在异常,胰岛素注射后就更易出现较难止住的出血情况。此时应及时采取更有效的止血措施,必要时就医评估凝血相关情况。 2.与注射部位等因素相关 儿童患者:儿童皮肤较薄,在进行胰岛素注射时,相对更易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儿童在注射后家长需更加细心按压,且要注意按压的力度和时间,同时要观察出血情况。如果出血异常,需及时处理并向医生反馈注射相关情况。 有特殊病史患者:比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微血管病变等情况,这会影响局部的凝血和血管修复等,使得拔针后出血情况可能与无此类病史的患者不同。有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注射后更需关注出血情况,一旦出血异常要及时采取恰当措施并就医。 总之,胰岛素注射拔针后少量出血多数情况不严重,但需根据具体出血表现及个体情况判断,出现异常出血情况应采取相应合理措施应对。
2025-10-20 12:37:08 - 
                        
甲亢会传染不
甲亢不会传染,它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相关,无病原体。自身免疫因素致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致激素分泌过多,遗传因素是家族易患概率高,非传染,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有基础病史人群患甲亢各有特点,需关注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及监测。 自身免疫因素 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甲状腺组织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甲状腺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自身免疫反应是个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的,并非由外界病原体感染所致,所以不会像传染病那样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例如,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某些环境因素(如精神压力过大、感染等)作用下,自身免疫紊乱更容易被触发而患上甲亢,但这不是传染而来。 遗传因素影响 虽然甲亢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这也不是传染的概念。如果家族中有甲亢患者,其亲属患甲亢的概率相对高于普通人群,这是因为遗传了易患甲亢的基因,但不是通过接触、空气等途径从家族中的甲亢患者那里感染而来。比如,父母患有甲亢,子女可能携带相关易感基因,但需要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才会发病,并非被传染。 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患甲亢时,多与自身免疫发育不完善、外界环境刺激(如感染、精神应激等)有关,不是被他人传染导致。家长需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食欲异常增加、消瘦、烦躁不安等疑似甲亢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女性:女性患甲亢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特点、生理周期等因素有关,但这也不是传染导致。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更要注意甲状腺功能监测,因为孕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本身免疫系统就存在一定问题,相对更易发生甲亢,但这不是被传染,而是自身免疫状况基础上的发病,这类人群更要注意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刺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2025-10-20 12:3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