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内分泌紊乱的症状男生
男生内分泌紊乱会出现多方面症状,包括生长发育相关的身高体重异常、第二性征发育异常,代谢相关的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精神心理相关的情绪改变、睡眠障碍等,处于生长发育期的男生若出现异常家长应密切关注并及时就医,男生自身也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维持内分泌稳定。 一、生长发育相关症状 身高体重异常:男生内分泌紊乱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身高增长偏离正常轨迹。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出现身高较同龄人矮的情况;而若雄激素等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影响体重的正常构成,出现肥胖或消瘦等情况。例如,某些内分泌疾病导致的雄激素水平异常,可能使身体脂肪分布改变,出现腹部肥胖等表现,相关研究表明,内分泌紊乱引起的激素失衡会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和脂肪代谢过程。 第二性征发育异常:雄激素对男性第二性征发育起关键作用。内分泌紊乱时,第二性征发育可能出现异常。比如,雄激素分泌过少可能导致胡须生长缓慢、变细,喉结不明显,声音较尖细等;而雄激素分泌过多时,可能出现青春期提前或某些异常的毛发分布等情况。有研究显示,内分泌系统的失调会直接影响雄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干扰第二性征的正常发育进程。 二、代谢相关症状 血糖异常:内分泌紊乱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导致血糖代谢紊乱。男生可能出现血糖升高,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也可能出现血糖偏低,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例如,胰岛素抵抗是内分泌紊乱常见的代谢异常情况,相关研究发现,内分泌失调会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影响血糖的正常调节。 血脂异常:内分泌紊乱还可能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出现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升高。这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为血脂异常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研究表明,内分泌系统中的多种激素参与血脂的代谢调节,内分泌紊乱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血脂水平紊乱。 三、精神心理相关症状 情绪改变:内分泌激素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内分泌紊乱可能引起男生情绪方面的变化。例如,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或者烦躁、易怒等情况。有研究发现,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与情绪密切相关,内分泌紊乱导致激素失衡会干扰这些神经递质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情绪的改变。 睡眠障碍: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导致睡眠问题。男生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睡眠障碍。因为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些激素如褪黑素等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内分泌紊乱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和调节机制,进而干扰正常的睡眠节律。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男生,内分泌紊乱可能对其未来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家长应密切关注男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内分泌检查,如激素水平测定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男生自身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以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
2025-10-17 13:35:08 -
甲状腺4类结节是什么意思
甲状腺4类结节属可疑恶性结节,细分为4a、4b、4c三类,各有不同恶性风险及超声表现,需进一步评估处理,包括活检或定期随访,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活检需谨慎并关注发育变化,妊娠期处理需权衡对胎儿孕妇影响,老年人要综合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4a类 恶性风险约为2%-10%。超声表现可能有一些不太典型的可疑恶性特征,比如微钙化、低回声、边界不清等,但相对较轻微。 4b类 恶性风险约为10%-50%。超声特征比4a类更倾向恶性,如更明显的低回声、边界更不清、形态更不规则等。 4c类 恶性风险约为50%-90%。超声表现有较多典型的恶性特征,如明显的低回声、边界极不清、形态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等。 进一步评估及处理建议 活检:对于甲状腺4类结节,通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首选细针穿刺活检(FNAB)。通过获取结节的细胞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结节的性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活检的必要性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时期发现的甲状腺4类结节,由于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低,但仍需谨慎评估,儿童进行活检时要充分考虑其耐受性等情况;老年人发现甲状腺4类结节,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活检方案。 定期随访:如果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立即进行有创的活检操作,或者结节超声特征相对较稳定且恶性概率较低时,可能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一般间隔3-6个月进行超声复查,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超声特征的变化情况。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的人群发现甲状腺4类结节,需要更加密切地随访,因为辐射是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生活方式较为健康、很少接触辐射等不良因素的人群,随访频率可在专业医生评估后适当调整。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甲状腺结节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4类结节,由于儿童甲状腺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结节的处理需更加谨慎。儿童进行相关检查时要考虑其心理状态,尽量给予安抚,减少其恐惧情绪。活检时要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避免对儿童甲状腺组织造成过度损伤,同时要密切关注结节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甲状腺4类结节较为特殊。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甲状腺结节可能会发生相应变化。此时进行评估和处理要权衡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例如,进行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但活检等有创操作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如果需要定期随访,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随访间隔和检查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发现甲状腺4类结节,要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合并症等情况。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等治疗方式的耐受能力可能降低。在评估和处理时,要全面了解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如果考虑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如果选择随访,要密切观察结节变化,因为老年人甲状腺癌生长相对缓慢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但仍不能放松警惕。
2025-10-17 13:33:40 -
桑枝总生物碱片能否用于治疗糖尿病并长期服用
桑枝总生物碱片可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降餐后血糖对符合适应证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有效性可维持助减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但依赖血糖持续达标及综合管理安全性较好常见胃肠道反应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长期服用需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并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来调整治疗方案。 一、桑枝总生物碱片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证据 桑枝总生物碱片主要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多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其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确的血糖调控作用,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且安全性较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相近。例如,相关研究显示连续服用一定疗程后,患者血糖控制指标能维持在较稳定水平,体现其长期调控血糖的潜力。 二、长期服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考量 (一)有效性延续性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规范使用桑枝总生物碱片的情况下,其长期有效性可维持。持续监测显示,长期服用能持续稳定控制血糖,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但这一效果依赖于患者血糖的持续达标及综合管理。 (二)安全性评估 多数临床研究表明,桑枝总生物碱片长期服用的安全性较好,常见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等,一般程度较轻,且多为一过性,不影响长期用药。但需关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因肝肾功能减退,长期用药时需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应谨慎评估,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目前缺乏长期用药的充足数据,需权衡利弊后遵医嘱使用。 三、不同人群长期服用的注意要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长期服用桑枝总生物碱片时应定期监测血清肌酐、肝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异常。同时,需结合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适当调整,避免过度降糖引发低血糖等风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血糖波动情况优化用药。 (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此类患者长期服用桑枝总生物碱片时,药物代谢及排泄可能受影响,需严格评估用药风险与收益。建议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如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三)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若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长期服用桑枝总生物碱片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定期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确保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不加重其他疾病的病情。 四、长期服用的协同管理 长期服用桑枝总生物碱片治疗糖尿病时,生活方式干预至关重要。患者需坚持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保持均衡营养;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协同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同时,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等指标,及时向医生反馈血糖波动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7 13:31:45 -
甲状腺是什么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内分泌腺,呈H形位于颈前部,能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并调节垂体TSH分泌。其功能异常对不同人群影响各异,儿童甲状腺异常影响生长发育,成年女性妊娠时甲状腺功能重要,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易被忽视、亢进症状不典型,有家族史人群需定期检查以防病变。 甲状腺的位置与形态 甲状腺位于喉下部气管上部的前侧,吞咽时可随喉部上下移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外观不易被察觉,其侧叶一般长约4-5厘米,宽约2-2.5厘米,峡部厚度约2-3毫米。 甲状腺的功能 1.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这些激素对机体的代谢有着重要影响。从能量代谢角度来看,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增加氧耗,提高基础代谢率,维持人体的能量供应平衡。例如,在儿童时期,甲状腺激素对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如果儿童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即呆小症;而在成年阶段,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患者会出现怕热、多汗、食欲亢进但体重减轻等高代谢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则会出现怕冷、乏力、黏液性水肿等低代谢症状。 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也有影响,它可以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等。 2.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 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TS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时,会抑制垂体分泌TSH,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进一步合成和分泌;反之,当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时,对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分泌TSH增加,促使甲状腺合成和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以维持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 甲状腺相关疾病及人群影响 儿童人群:儿童甲状腺功能异常对生长发育影响显著。若儿童甲状腺发育不良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会严重阻碍身高增长和大脑发育,影响智力水平和身体的正常生长曲线。所以对于新生儿,通常会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 成年女性人群:成年女性在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状态尤为重要。甲状腺激素对于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和骨骼发育不可或缺,妊娠女性若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会导致胎儿流产、早产,以及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问题;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如果未得到良好控制,也可能对妊娠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妊娠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群: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较为常见,常表现为代谢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同时,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心悸可能不明显,而以消瘦、厌食等非典型症状为主,需要临床医生仔细鉴别诊断。 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甲状腺功能状态,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甲状腺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疾病进展。
2025-10-17 13:30:49 -
吃蜂蜜会引起糖尿病吗
吃蜂蜜一般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但健康人群需控制摄入量,糖尿病高危人群、儿童、老年人食用需谨慎,长期大量摄入蜂蜜等高糖食物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目前无直接证据表明适量食用蜂蜜必然致糖尿病,强调保持合理蜂蜜摄入量对预防糖尿病重要。 一、蜂蜜的糖分构成与糖尿病的关联 蜂蜜中含有较多的糖分,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等单糖。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然而,单纯吃蜂蜜一般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正常人体有完善的血糖调节机制,适量摄入蜂蜜等含糖食物,机体可通过胰岛素等的调节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但对于本身存在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倾向的人群,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包括蜂蜜,可能会加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高糖饮食的人群,其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相对高于低糖饮食人群,而蜂蜜作为一种高糖食品,长期大量无节制食用可能会对这类人群的血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二、不同人群食用蜂蜜需注意的情况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适量食用蜂蜜一般不会引发糖尿病,但也应控制摄入量,每天不宜过量食用,以免摄入过多糖分,增加日后代谢负担。一般建议每天食用蜂蜜不超过20-30克。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缺乏运动等情况的人群,应谨慎食用蜂蜜。这类人群本身血糖调节功能可能已存在一定潜在问题,过多摄入蜂蜜中的糖分易导致血糖波动,长期下来可能会诱发糖尿病或加重病情。例如,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堆积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此时食用蜂蜜会使血糖升高更明显,进一步影响胰岛素的作用。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也不建议过量食用蜂蜜。儿童的胰腺功能相对不成熟,过量摄入高糖的蜂蜜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糖代谢发育,增加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儿童食用蜂蜜还需注意防止肉毒杆菌中毒等问题,因为婴儿肠道菌群不完善,肉毒杆菌孢子可能在其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儿童相对婴儿来说风险稍低,但也应适量食用。 老年人:老年人的代谢功能逐渐衰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老年人食用蜂蜜时更要控制量,且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血糖情况等合理食用。如果老年人本身患有糖尿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那么应严格避免食用蜂蜜,以免血糖失控。 三、从循证医学角度看相关研究 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适量食用蜂蜜会必然导致糖尿病发生。但长期大量的队列研究显示,高糖饮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而蜂蜜属于高糖食物的一种,所以对于个体而言,保持合理的蜂蜜摄入量是维持血糖正常、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面。例如,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跟踪了不同饮食模式人群多年后发现,高糖饮食组(包括经常大量食用蜂蜜等高糖食品的人群)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于低糖饮食组。但这并不意味着吃一次蜂蜜或少量吃蜂蜜就会得糖尿病,而是强调长期不合理的高糖摄入包括蜂蜜过量摄入会增加患病风险。
2025-10-17 13:2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