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邹本良,博士,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2006博士毕业后于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期间2010年至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等疾病的中西医诊治为研究方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失眠、自汗等杂病的中医治疗有丰富经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4项,主持、参与院内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4部。
展开-
低血糖的症状和表现有哪些
低血糖有多样症状表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致饥饿感、出汗、颤抖、心慌心悸;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会出现精神不集中、头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行为异常;不同人群低血糖表现有特点,儿童哭闹不安且对大脑影响迅速严重,老年人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不明显但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表现常见,糖尿病患者可能有无症状性低血糖,怀疑低血糖应及时测血糖并纠正。 出汗: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汗腺分泌增加,表现为全身出汗,尤其是头部、颈部、手心等部位出汗较为明显。比如,一些人发生低血糖时,会突然冒出很多冷汗。 颤抖: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可引起肌肉颤抖,表现为肢体不自主地抖动,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全身震颤的情况。 心慌、心悸: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患者会感觉心跳加快、心慌,甚至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 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表现 精神不集中:大脑供能主要来自葡萄糖,低血糖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精神难以集中,无法正常进行思考和工作学习。例如,正在工作的人发生低血糖时,会出现无法专心处理工作事务的情况。 头晕:脑组织缺氧等原因可引起头晕,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眩晕,严重时可能站立不稳。比如,低血糖的老年人可能会因头晕而容易摔倒。 视物模糊:脑部血糖供应不足影响视觉中枢相关功能,可出现视物模糊的症状,看东西不清楚。 意识障碍:严重低血糖时,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等情况。比如,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未及时纠正,可能会从意识模糊逐渐发展到昏迷。 行为异常: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等,这是因为低血糖影响了大脑的正常神经功能,导致行为失去正常的调控。 不同人群低血糖表现特点 儿童:儿童低血糖时除了可能出现上述一般表现外,还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这是因为儿童无法像成人一样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而且儿童低血糖若未及时处理,对大脑的影响可能更为迅速和严重,因为儿童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对血糖变化更为敏感。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可能不明显,比如出汗、颤抖等症状可能不突出,但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的表现相对更常见,如意识障碍、认知功能突然下降等。这是由于老年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减退,对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不如年轻人强烈,同时老年人的脑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对低血糖的耐受性更差。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有些可能会有典型的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但也有部分患者,尤其是长期血糖控制不稳定、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即没有明显的饥饿、出汗等先兆症状,直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的表现,如昏迷等,这会增加低血糖的危险性,因为患者可能无法及时察觉而延误救治。 低血糖的症状表现多样,不同人群可能有不同的特点,当怀疑发生低血糖时,应及时检测血糖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低血糖。
2025-10-17 13:19:55 -
女性雄性激素过多的症状
女性雄性激素过多会引发毛发异常(多毛症、头发稀疏)、皮肤改变(痤疮、皮肤油腻)、月经紊乱(月经稀发、闭经)、生殖系统相关表现(不孕、多囊卵巢形态改变)及其他表现(肥胖、情绪改变),如PCOS常是导致女性雄性激素过多的常见原因,会带来多方面不良影响。 头发稀疏:雄激素过多可能导致头顶部头发逐渐稀疏,发际线后移,这是由于雄激素作用于头皮毛囊,使毛囊微小化,头发变细变软,最终导致脱发。 皮肤改变 痤疮:雄性激素过多会刺激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导致毛孔堵塞,引发痤疮,好发于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痤疮的严重程度可能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的程度相关,在青春期女性和育龄期女性中均较常见,不仅影响皮肤外观,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研究表明,PCOS患者中约70%-80%伴有痤疮,其发病机制除了雄激素相关外,还与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皮肤油腻:由于皮脂腺分泌旺盛,患者皮肤会变得油腻,面部经常有油光,需要频繁清洁面部,这也会间接影响皮肤的健康状态,增加痤疮等皮肤问题的发生风险。 月经紊乱 月经稀发: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失衡,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导致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间隔时间超过35天。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月经稀发可能会影响排卵,进而导致不孕。在PCOS患者中,月经稀发是常见的月经紊乱表现之一,约50%-70%的PCOS患者存在月经稀发情况,其发生与卵巢功能异常、排卵障碍等有关。 闭经: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闭经,即月经长时间不来潮。长期闭经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等问题,增加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和处理。 生殖系统相关表现 不孕:女性雄性激素过多常伴随排卵障碍,如PCOS患者中约70%存在排卵异常,这会导致卵子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影响受孕,降低生育几率。排卵障碍的发生与雄激素过多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紊乱有关,使得卵泡发育异常,无法正常排卵。 多囊卵巢形态改变: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呈多囊样改变,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数≥12个,且卵巢体积增大。这是PCOS的典型超声表现之一,但并非所有卵巢多囊样改变的女性都患有PCOS,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其他表现 肥胖:约50%的PCOS患者存在肥胖,多为腹型肥胖,即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肥胖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因为肥胖会使体内脂肪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影响胰岛素的作用,而胰岛素抵抗又与雄激素过多相互影响,加重病情。肥胖在青春期女性PCOS患者中也较为常见,且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逐渐加重。 情绪改变: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这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影响神经递质有关。例如,雄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会影响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导致情绪方面的异常,而情绪问题又可能反过来影响内分泌系统,加重病情。
2025-10-17 13:18:56 -
二型糖尿病能吃山楂吗
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但需注意适量,食用前后要密切监测血糖,正在服用降糖药物者要咨询医生,老年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患者需特殊留意,最好食用前咨询医生,以在获取山楂营养益处时保障血糖稳定与身体健康 一、山楂对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一)山楂的营养成分与潜在益处 山楂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其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能对血糖的波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肠道的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对于控制体重有一定帮助,而肥胖是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控制体重可能间接改善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二)山楂对血糖的具体影响 适量食用山楂一般不会导致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剧烈波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山楂中含有一定量的糖分,二型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关注摄入量。例如,每100克山楂中含有约22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若过量食用可能会使血糖短时间内有所升高。因此,二型糖尿病患者食用山楂时应控制量,建议每次食用量在10-15克左右(可根据个体血糖控制情况调整)。 二、二型糖尿病患者食用山楂的注意事项 (一)血糖监测方面 在食用山楂前后,二型糖尿病患者都应密切监测血糖。因为不同个体对山楂的反应可能不同,通过监测血糖可以了解自身血糖在食用山楂后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例如,在食用山楂前测量一次血糖,食用后1-2小时再测量一次血糖,观察血糖的波动幅度和变化趋势。 (二)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果二型糖尿病患者正在服用降糖药物,食用山楂时需要注意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虽然目前没有明确且普遍的严重相互作用报道,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例如,某些降糖药物可能会与山楂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未知的相互作用,通过咨询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地保障用药安全和血糖的稳定控制。 (三)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差异 对于老年二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食用山楂时更要严格控制量。而年轻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相对来说身体机能较好,但也不能忽视山楂中糖分的影响,同样需要适量食用并密切监测血糖。 (四)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的情况 如果二型糖尿病患者还合并有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等,食用山楂需要谨慎。因为山楂中含有有机酸,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肠道不适。此时应根据自身胃肠道的耐受情况来决定是否食用山楂以及食用的量。例如,如果患者本身有较严重的胃溃疡,那么不建议食用山楂;如果胃肠道情况尚可,可以少量食用并观察反应。 三、总结 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山楂,但要注意适量,并密切关注血糖变化以及自身身体的反应。在食用山楂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的具体病情、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食用量和方式,以在享受山楂带来的一些营养益处的同时,保障血糖的稳定和身体的健康。
2025-10-17 13:17:38 -
糖尿病消瘦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出现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包括葡萄糖利用障碍致机体动用脂肪蛋白质供能、胰岛素作用异常致蛋白质合成减分解增及脂肪代谢紊乱,还因合并慢性并发症(如慢性肾病致蛋白质丢失、神经病变致消化吸收不良)、年龄性别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出现消瘦。 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一方面,患者因胰岛素作用缺陷,尽管血糖升高,但葡萄糖不能被组织细胞有效摄取利用,产生饥饿感,食量可能增加,但由于代谢紊乱,摄入的能量不能被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机体在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过程中,能量消耗增加。比如,糖尿病患者基础代谢率可能会发生变化,即使处于安静状态,能量消耗也高于正常人群,长期如此就会导致体重逐渐减轻、消瘦。 胰岛素作用异常 蛋白质合成减少与分解增加:胰岛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良时,蛋白质合成受阻,而分解加速。以骨骼肌为例,胰岛素不足会使肌肉细胞摄取氨基酸减少,蛋白质合成减少,同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被激活,加速蛋白质分解,使得肌肉组织流失,表现为消瘦。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降低,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蛋白质合成有重要促进作用,其降低会进一步影响蛋白质合成,加重消瘦情况。 脂肪代谢紊乱:胰岛素缺乏时,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大量生成,在肝脏中氧化生成过多酮体,超过机体利用能力时可引起酮血症、酮尿症。同时,脂肪分解产生的能量不能被有效利用,而身体又持续消耗能量,导致患者体重下降、消瘦。而且,长期脂肪代谢紊乱还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进一步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也与消瘦的发生发展相关。 其他因素 合并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若合并慢性肾病,会出现蛋白尿,导致蛋白质丢失增加,引起营养不良性消瘦。因为肾脏病变使得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蛋白质水平,进而影响身体的营养状况。另外,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时,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例如,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排空延迟、小肠运动功能失调等,使患者食欲减退、营养物质吸收障碍,长期下来会造成消瘦。有统计显示,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并发症时,消瘦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 年龄与性别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代谢能力下降,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吸收能力更弱,更容易出现消瘦。而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在消瘦表现上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面临因代谢紊乱等因素导致消瘦的风险。比如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逐渐减少,加上糖尿病相关的代谢问题,消瘦情况可能更为突出。同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消瘦状况。例如,长期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再加上运动量不足,会进一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营养代谢,导致消瘦加剧。
2025-10-17 13:16:32 -
甲状腺结节怎么判断良性还是恶性
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性还是恶性需综合多方面信息,考虑年龄、性别、个人病史、结节生长速度等病史与临床表现,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综合分析后对怀疑恶性的结节及时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评估 1.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出现的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儿童甲状腺组织对致癌因素更敏感,需要密切关注;而成年人群中甲状腺结节多数为良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2.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性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但在判断良恶性时,性别本身不是决定性因素,不过女性在甲状腺结节的筛查和监测中可能需要更加关注自身情况。 3.个人病史:如果患者有头颈部放射史,那么甲状腺结节恶性的风险会增加,因为辐射可能导致甲状腺细胞发生突变;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甲状腺结节恶性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4.结节生长速度:短期内(如几个月内)迅速增大的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良性结节通常生长缓慢。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结节形态:恶性结节通常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而良性结节一般边界清晰、形态规则。 结节回声:恶性结节多为低回声,良性结节可以是等回声或高回声等。 钙化情况:微小钙化(直径小于2mm的钙化)多见于恶性结节;而粗大钙化多见于良性结节,但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血流信号:恶性结节内部血流信号通常较丰富,良性结节血流信号相对不丰富,但这只是辅助判断指标。 2.CT检查:对于一些较大的甲状腺结节或怀疑有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结节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但超声是甲状腺结节初步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3.MRI检查:在评估甲状腺结节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方面有一定优势,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有辅助作用,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三、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 1.操作过程:通过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抽取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这是目前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最准确的方法之一。 2.结果判断:如果穿刺结果提示为恶性细胞,基本可以确诊甲状腺癌;如果是良性细胞,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可能,还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如果是可疑恶性,则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近年来,一些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也逐渐应用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例如检测甲状腺结节相关的基因突变等,但是这些检查目前还处于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阶段,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的依据,通常是在FNAC等检查结果不明确时作为辅助手段。 总之,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性还是恶性需要综合病史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怀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需要及时采取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2025-10-17 13:1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