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军,浙江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到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德国Evanglish Klinik、台湾慈济医院等多家医院进修学习深造,多次赴欧美国家交流。归国后将国外先进的人工关节技术和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已经为广大的髋膝关节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在省内较早开展钽棒、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
有丰富的人工髋、膝、肩关节关节置换的手术经验,包括复杂的髋膝关节置换术、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松动的诊治,每年独立完成大量的髋膝关节置换手术。
社会兼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会执行编委;《中华骨科杂志》专家、审稿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关节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分会创伤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获得科研成果:获2015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主持);编写论著10余部,目前在研课题2项,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中华骨科杂志1篇,SCI 收录2篇)。
展开-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何治疗
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6个月内婴儿及部分6-18个月脱位轻患儿可采用Pavlikharness保守治疗;18个月-6岁脱位重或保守失败患儿用骨盆截骨术等,6岁以上复杂情况需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等手术;术后均需康复训练,婴幼儿康复要保护髋关节,年长儿童要配合并心理疏导,康复时间依恢复定。 一、保守治疗 1.适用人群: 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其髋关节尚处于发育的快速阶段,软骨弹性较好,保守治疗的效果往往较好。比如一些研究表明,新生儿期开始采用Pavlikharness治疗,可取得较高的复位成功率。 6个月-18个月的患儿,若脱位程度较轻,也可尝试保守治疗。 2.具体方法: Pavlikharness:通过将髋关节保持在屈曲、外展的位置,利用harness的结构限制髋关节的异常活动,促进股骨头复位并维持在髋臼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髋关节的复位情况,一般需要佩戴数周甚至数月,具体时间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而定。 二、手术治疗 1.年龄较大患儿的手术: 18个月-6岁患儿:若保守治疗失败或脱位程度较严重,多需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骨盆截骨术等,通过改变骨盆的结构,为股骨头提供更好的覆盖,促进髋关节的正常发育。例如,Salter骨盆截骨术可以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改善髋关节的解剖结构。 6岁以上患儿:此时髋关节的病理改变往往较为复杂,可能需要进行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等。手术的目的不仅是复位股骨头,还要改善髋关节的功能,减少后期发生髋关节退变性关节炎的风险。 三、术后康复 1.康复时间与计划: 无论是保守治疗后还是手术治疗后,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一般来说,术后需要佩戴支具一段时间,然后逐渐开始进行髋关节的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例如,术后早期可以进行髋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随着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主动的康复训练,包括步态训练等,康复时间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具体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而定。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患者,家长在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髋关节,避免过度活动。因为婴幼儿的髋关节还很脆弱,不当的活动可能导致复位失败或影响手术效果。要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定期带患儿复查,监测髋关节的恢复情况。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要鼓励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帮助患儿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避免因长期康复训练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康复效果。
2025-10-15 14:21:35 -
脚扭伤了可以泡脚吗
脚扭伤后泡脚时机分阶段,急性期(24-48小时内)不建议,亚急性期及恢复期(48小时后)可考虑。泡脚有益,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肿胀疼痛。但需注意水温38℃-42℃、时间15-20分钟,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皮肤有破损者有特殊注意事项,要依损伤阶段及自身情况安全泡脚促恢复。 亚急性期及恢复期(伤后48小时后):当损伤进入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局部出血已停止,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此时可以考虑泡脚,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缓解肿胀和疼痛,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泡脚的益处及原理 促进血液循环:泡脚可以使脚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对于脚扭伤后恢复期的患者,能为损伤组织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如氧气、氨基酸、葡萄糖等,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加速损伤的恢复进程。例如,有研究表明,适当温度和时间的泡脚可使局部血流速度提高一定比例,从而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 缓解肿胀疼痛: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能够帮助带走局部的代谢废物,如乳酸等,减轻肿胀程度。同时,血液循环的改善也有助于缓解疼痛信号的传导,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对于脚扭伤后肿胀疼痛较为明显的患者,泡脚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不适症状。 泡脚的注意事项 水温控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38℃-42℃较为适宜。过高的水温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的充血肿胀,过低的水温则达不到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可以先用手腕内侧测试水温,感觉温热但不烫为宜。 泡脚时间:每次泡脚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左右即可。过长时间的泡脚可能会导致脚部皮肤过度浸泡,引起皮肤问题,同时也可能因为血液循环过快,使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相对供应不足。 特殊人群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外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容易被烫伤,所以在泡脚前一定要仔细测试水温,避免发生烫伤。而且泡脚后要注意检查脚部皮肤是否有破损等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损后较难愈合,容易引发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且身体的感知能力可能有所下降,泡脚时要特别注意水温,避免烫伤。同时,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引起头晕等不适。 皮肤有破损者:如果脚扭伤后局部皮肤有破损,泡脚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因此这类人群不适合泡脚,可选择其他合适的方式促进局部恢复。 脚扭伤后是否泡脚要根据损伤的不同阶段来决定,同时在泡脚时要注意水温、时间以及特殊人群的特殊情况,以确保泡脚能够安全有效地促进脚扭伤的恢复。
2025-10-15 14:20:11 -
右肩膀酸痛是怎么回事
右肩膀酸痛可能由肌肉骨骼相关的肩周炎(40岁以上人群长期肩部过度活动等诱发,渐进性疼痛、活动加重及后期活动受限等)、肩袖损伤(运动损伤或慢性劳损引发,疼痛、上肢力量减弱等),颈椎相关的颈椎病(长期伏案等不良方式诱发,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致牵涉痛、伴颈部不适等),外伤因素的软组织损伤(有外伤史、局部肿胀压痛等)、肩关节脱位(有外伤史、剧烈疼痛、畸形及活动受限等),肿瘤因素(少见但需警惕,伴消瘦等)引起,中老年人需定期关注肩部健康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并适当锻炼,长期伏案者要保持正确坐姿定时活动颈部肩部,儿童及青少年少见多与外伤相关需排查外伤史及时就医。 一、肌肉骨骼相关原因 1.肩周炎: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长期肩部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可诱发。表现为右肩膀渐进性疼痛,活动时加重,后期可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尤其外展、上举等动作困难,随病情进展疼痛范围可能扩大。 2.肩袖损伤:常因运动损伤(如投掷运动等)或肩部慢性劳损引发,患者右肩膀疼痛,上肢力量减弱,特别是外展上臂时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肩关节无力感。 二、颈椎相关原因 颈椎病: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电子设备等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颈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等病变可压迫支配肩部的神经根,导致右肩膀出现牵涉痛,常伴有颈部不适、上肢麻木等症状,疼痛程度可因颈部姿势改变而变化。 三、外伤因素 外伤导致的软组织损伤:肩部受到撞击、拉伤等外伤时,局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损,可出现右肩膀酸痛,多有明确外伤史,受伤部位可有肿胀、压痛等表现。 四、肩关节脱位:有明显外伤史,如跌倒时肩部着地等,除右肩膀剧烈疼痛外,还可伴有肩部畸形(如方肩畸形等),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五、肿瘤因素:肩部原发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肩部时,也可能引起右肩膀酸痛,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需警惕,常伴有消瘦、局部肿块等表现,需进一步通过影像学等检查排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中老年人:需定期关注肩部健康,若右肩膀酸痛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肩周炎、颈椎病、肿瘤等情况,日常可适当进行肩部轻柔活动锻炼,但避免过度劳累。 长期伏案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定时活动颈部和肩部,预防颈椎病引发的右肩膀牵涉痛,可通过做颈部伸展运动等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儿童及青少年:右肩膀酸痛相对少见,若出现多与外伤等因素相关,需谨慎排查是否有肩部外伤史,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5 14:18:48 -
如何判断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的症状表现包括局部疼痛(拉伤瞬间剧痛、活动时加剧)、肿胀(血管破裂出血或组织液渗出致肿胀)、肌肉紧张或痉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如运动员更明显、老年人肿胀消退慢等);体征检查有触诊(触摸有压痛、可摸到硬结或凹陷)和肌肉收缩测试(收缩时疼痛加剧、无力,不同年龄段测试需注意方式);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检查可显示肌肉结构、发现拉伤部位程度,MRI能更精准显示软组织细微结构、判断拉伤严重程度,不同人群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症状表现 肌肉拉伤后,常见的症状有局部疼痛,通常在拉伤瞬间会有突然的剧痛感,之后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且在活动肌肉时疼痛加剧。还会出现肿胀,这是因为肌肉拉伤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或组织液渗出,使得受伤部位肿胀。另外,可能会有肌肉紧张或痉挛的情况,受伤的肌肉会变得僵硬,活动受限,比如腿部肌肉拉伤时,可能会影响正常的行走、屈伸等动作。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肌肉拉伤后的症状表现基本类似,但例如运动员由于日常运动强度大,肌肉拉伤后可能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情况会更明显;而老年人肌肉本身弹性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肿胀可能消退较慢等。 二、体征检查 触诊:用手触摸受伤部位,可感觉到局部有压痛,还可能摸到硬结或凹陷,这是因为肌肉拉伤后组织出现损伤、出血等情况,导致局部组织质地改变。 肌肉收缩测试:让患者尝试收缩受伤的肌肉,观察是否出现疼痛加剧以及肌肉收缩无力的情况。比如上肢肌肉拉伤,让患者尝试握拳、伸展手臂等动作,若收缩时疼痛明显且力量不足,提示可能有肌肉拉伤。不同年龄段人群在进行肌肉收缩测试时需注意力度和方式,儿童肌肉力量较弱,测试时要轻柔;老年人则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二次损伤。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的结构,能够发现肌肉拉伤的部位、程度,如是否有肌肉纤维的断裂、撕裂等情况。超声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而且相对简便、无创,适合初步评估肌肉拉伤情况。在不同人群中,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解读基本一致,但需要操作人员准确把握肌肉的正常声像图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精准地显示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细微结构,对于判断肌肉拉伤的严重程度,如是否有肌肉的完全断裂、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等有重要价值。不过MRI检查相对费用较高,且对于一些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可能不适用。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中使用MRI时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检查的必要性。
2025-10-15 14:17:43 -
怎样判断手腕是否骨裂
手腕骨裂可通过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来判断,症状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体格检查包括感受骨擦感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综合多方面情况可准确判断手腕是否骨裂,怀疑骨裂应及时就医检查以采取相应治疗。 一、症状表现 手腕骨裂时,常见症状有手腕局部疼痛,疼痛程度较为明显,且在活动手腕或按压受伤部位时疼痛会加剧;还可能出现肿胀,受伤处周围组织因损伤出血等出现肿胀情况;部分患者会有手腕活动受限,因为疼痛和骨折等因素影响,无法正常灵活活动手腕。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更多表现为对受伤手腕的抗拒、不愿活动等;老年人因本身可能有关节退变等基础情况,骨裂后症状可能相对更难早期察觉,但疼痛、肿胀等表现仍存在。 二、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手腕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触摸手腕各部位,感受是否有异常的骨擦感或骨擦音,这是骨裂的一个重要体征表现,但儿童由于骨骼柔韧性等因素,骨擦感可能不典型;还会检查手腕的稳定性,通过特定的手法施加压力,判断手腕结构是否因骨裂而出现不稳定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循环等可能受影响,在体格检查时要更细致判断恢复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初步判断手腕是否骨裂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普通X线能发现一些明显的骨裂情况,可观察到手腕骨骼是否有裂缝、骨皮质是否不连续等,但有些细微的骨裂可能在普通X线片上显示不清晰。不同年龄层拍摄X线时的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固定手部以保证拍摄效果。 2.CT检查:对于普通X线难以明确诊断的手腕骨裂,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结构,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裂,能更精准地发现是否存在骨裂以及骨裂的具体情况。例如,当X线怀疑有手腕小骨的骨裂时,CT能更好地呈现细节。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X线和CT都不能明确诊断时,MRI可用于进一步检查。它能更早发现骨裂,因为在骨裂早期,骨髓水肿等情况在MRI上能较早显示出来。不过,对于一些简单的骨裂,可能先通过X线等初步检查,而MRI更多用于疑难情况的辅助诊断。不同年龄人群做MRI时,儿童可能需要适当的镇静等处理以配合检查。 通过综合症状表现、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情况,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手腕是否发生骨裂。如果怀疑手腕骨裂,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5 14: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