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军,浙江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到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德国Evanglish Klinik、台湾慈济医院等多家医院进修学习深造,多次赴欧美国家交流。归国后将国外先进的人工关节技术和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已经为广大的髋膝关节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在省内较早开展钽棒、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
有丰富的人工髋、膝、肩关节关节置换的手术经验,包括复杂的髋膝关节置换术、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松动的诊治,每年独立完成大量的髋膝关节置换手术。
社会兼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会执行编委;《中华骨科杂志》专家、审稿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关节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分会创伤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获得科研成果:获2015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主持);编写论著10余部,目前在研课题2项,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中华骨科杂志1篇,SCI 收录2篇)。
展开-
坐月子得了腱鞘炎怎么办
坐月子期间患腱鞘炎,首先要休息制动,避免过度使用患病部位;急性期48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减渗出缓痛肿,缓解期热敷促血液循环利吸收;可佩戴适合支具固定限制活动助恢复;症状未缓解加重需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坐月子女性采取措施要考虑哺乳影响,还需保持良好心态促康复。 一、休息与制动 坐月子期间若得了腱鞘炎,首先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患病的手部或手腕,比如减少抱孩子的时间、降低手部重复性动作频率等。因为过多的手部活动会加重腱鞘炎的炎症和疼痛,让受损的肌腱持续受到刺激,休息制动能给肌腱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二、局部冷敷与热敷 急性期冷敷:在腱鞘炎的急性期,通常是发病后的48小时内,可以进行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患病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局部血管,减少炎性渗出,从而缓解疼痛和肿胀。这是因为在急性期,炎症反应较为活跃,冷敷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 缓解期热敷:当急性期过后,可改为热敷。用温毛巾或热水袋敷在患处,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有助于肌腱的修复。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为受损的组织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及时运走,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恢复。 三、佩戴支具 可以佩戴适合的手部支具,如手腕支具,将手腕固定在功能位,限制手腕的过度活动,为腱鞘炎的恢复提供稳定的环境。支具的使用可以减少肌腱与周围组织的摩擦,避免进一步损伤肌腱,促进炎症的消退和肌腱的修复。 四、就医评估与专业治疗 如果经过上述自我护理措施后,腱鞘炎的症状没有明显缓解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比如局部封闭治疗(但在坐月子期间使用需谨慎评估,因为可能涉及药物进入乳汁等问题),或者在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一般是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时才会考虑。 特殊人群(坐月子女性)温馨提示 坐月子的女性身体较为特殊,在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时都要充分考虑对哺乳的影响。在选择冷敷、热敷、支具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时相对安全,但如果需要使用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处于哺乳期,以便医生选择对乳汁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要合理安排休息和生活,以促进腱鞘炎的康复。
2025-10-15 14:15:21 -
外踝骨折多久能走路
外踝骨折后能走路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骨折严重程度、患者年龄、治疗方式等。早期1-6周一般不能负重走路;中期6-12周可在保护下部分负重走路;后期12周以后逐步恢复正常走路,儿童愈合相对快但需监督,老年人愈合慢且要注重营养与防摔,需综合多因素遵医嘱逐步康复。 不同阶段的恢复与走路时间 早期(1-6周):骨折后的1-6周处于骨折的初始愈合阶段。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固定来让骨折端初步稳定,一般在骨折得到有效固定后,患者需要抬高患肢,进行足趾的屈伸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这个时期一般还不能负重走路。因为骨折端还未开始明显的愈合,过早走路可能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影响愈合进程。 中期(6-12周):6-12周时,骨折处有了一定的纤维连接,开始有初步的骨痂生长。在经过医生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后,患者可以在保护下部分负重走路,比如使用拐杖等辅助工具,患肢少量承受体重。但要注意走路的时间不宜过长,范围也不宜过大,需要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进展来逐步增加负重程度和行走活动量。 后期(12周以后):12周以后,如果骨折愈合比较理想,骨痂生长充足,骨折端稳定。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负重,直至恢复正常走路。不过具体时间还需要通过X线等检查来确认骨折完全愈合情况,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在3-6个月左右可以恢复正常走路,但也有个体差异。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儿童外踝骨折后愈合相对较快,但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恢复走路时需要特别注意。儿童自我约束能力差,家长要严格监督其按照康复进程进行,避免过早过度活动。一般儿童外踝骨折后能走路的时间相对较短,但也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骨折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通常在骨折固定后4-8周左右开始逐步在辅助下进行走路训练,但要确保骨折稳定且愈合良好。 老年人:老年人外踝骨折后能走路的时间相对较长,因为老年人骨折愈合慢,而且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等促进骨折愈合的营养物质。同时,老年人平衡能力可能下降,在开始走路训练时,需要有人陪同,防止摔倒,并且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行走的强度和时间,一般可能需要6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恢复正常走路,但需以骨折完全愈合为前提。 总之,外踝骨折后能走路的时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骨折本身情况、治疗方式以及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逐步的康复训练。
2025-10-15 14:13:48 -
剖腹产后背部的脊椎痛怎么缓解
剖腹产后可通过调整姿势与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来应对腰部脊椎痛,若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就医评估,专业检查后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调整姿势休息(如休息时侧卧位夹枕、平卧位膝下垫枕,日常活动缓慢起身、抱孩子靠近身体用腿力)、物理治疗(热敷控制温度时长、专业人员轻柔按摩)、康复锻炼(凯格尔运动延伸腰部锻炼、身体恢复好时专业指导下游泳),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查腰椎X线、CT等排除病理性因素并遵医嘱治疗。 日常活动姿势:起身时要缓慢,先将身体转向一侧,用手臂支撑起身,避免直接弯腰起身增加腰部脊椎的压力。在抱孩子等日常活动中,尽量让孩子靠近身体,利用腿部力量而不是腰部力量来完成动作,这对于年轻产妇和有腰部劳损病史的产妇都很重要,能减少腰部脊椎的受力。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用温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背部疼痛部位,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于产后身体较为虚弱、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的产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轻柔的腰部按摩,按摩力度要适中。按摩可以放松腰部肌肉,改善腰部的气血运行。但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基础疾病的产妇,要提前告知按摩师,避免不恰当的按摩加重病情。 康复锻炼 凯格尔运动延伸的腰部锻炼:在进行凯格尔运动的同时,可以配合简单的腰部伸展动作。比如平躺在床上,双膝弯曲,然后将臀部慢慢抬离床面,同时将腰部向上拱起,保持几秒钟后再慢慢放下,重复进行。这种锻炼对于产后身体恢复、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有帮助,尤其适合大多数产妇,能逐步改善腰部脊椎痛的情况。 游泳:产后身体恢复良好的产妇可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游泳锻炼,游泳时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重量对腰部脊椎的压力,同时锻炼腰部肌肉。但要注意选择水质清洁、水温适宜的泳池,且游泳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疲劳。 就医评估 专业检查:如果脊椎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腰椎X线、CT等检查,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脊椎损伤等病理性因素。对于有剖腹产术后感染史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的产妇,更要重视,及时排查可能导致腰部脊椎痛的严重病因。 个性化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可能会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措施,如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产妇可能会进行牵引等治疗,但具体治疗要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2025-10-15 14:12:24 -
崴脚了该怎么办
崴脚后早期要停止活动、冷敷、加压包扎;后期要观察症状、适时热敷、开展康复锻炼;儿童崴脚需家长重视护理,老年人崴脚要谨慎处理且康复锻炼缓慢温和并关注整体健康状况。 冷敷:在崴脚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以儿童为例,由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 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崴脚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包扎的力度和松紧度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比如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包扎时要更轻柔。 崴脚后的后期评估与处理 观察症状:崴脚后要密切观察受伤部位的症状,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是否加重。如果经过休息、冷敷等处理后,疼痛和肿胀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或者出现无法负重行走、局部畸形等情况,可能存在骨折等较严重的损伤,需要及时就医进行X线等检查。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留意孩子受伤后的肢体活动情况和局部表现。 热敷:在崴脚48小时后,如果肿胀有所消退,可以考虑热敷。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和缓解疼痛。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部位,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时的温度和时间也有所不同,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也不宜过长。 康复锻炼:当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以逐渐进行康复锻炼。比如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康复锻炼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对于儿童,康复锻炼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恢复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 不同人群崴脚的特殊情况 儿童:儿童崴脚后,由于其骨骼、关节等还在发育中,恢复相对较快,但也要重视。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受伤后的护理,避免孩子在恢复期间过度活动受伤的脚踝。同时,要观察孩子受伤部位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崴脚后要更加谨慎处理,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崴脚后更易发生骨折等严重情况。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再次损伤,并且康复锻炼要更缓慢、温和,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还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崴脚的恢复。
2025-10-15 14:11:15 -
腰椎脊柱肿瘤的症状
腰椎脊柱肿瘤会引发疼痛、神经功能障碍、脊柱畸形及全身症状等问题。疼痛初期间歇性渐变为持续性,儿童与老年患者表现有别;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致神经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恢复情况不同;可致脊柱畸形,影响不同年龄段患者;还会出现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需注意与其他发热鉴别,免疫功能低者易现全身炎症反应。 不同人群特点: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疼痛的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活动受限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疼痛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如行走、翻身等困难。 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当腰椎脊柱肿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比如压迫马尾神经时,可能导致鞍区感觉减退、大小便失禁等。对于年轻患者,若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较早,可能会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如影响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导致行走困难、下肢麻木等;老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时,恢复相对较为困难,且可能会增加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具体神经损伤表现:若肿瘤压迫神经根,可引起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等。例如,压迫腰神经根时,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肌肉力量减弱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恢复情况不同,年轻患者在及时治疗后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老年患者恢复则较为缓慢。 脊柱畸形 畸形表现:随着腰椎脊柱肿瘤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等。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柱畸形可能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发育和外观,还可能对心肺功能等产生影响;老年患者出现脊柱畸形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腰背疼痛等症状,影响其站立和行走姿势,导致平衡能力下降,增加跌倒的风险。 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腰椎脊柱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消瘦和乏力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速度,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老年患者则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其生活自理能力,使其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 发热:部分腰椎脊柱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等原因引起的。但需要注意与感染性发热等进行鉴别。对于免疫功能较低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或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
2025-10-15 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