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擅长: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内科的化学治疗及生物治疗。对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专长为乳腺癌的内科治疗。参与分子标志谱在判断乳腺癌治疗敏感性中的应用的攻关课题研究。

展开
个人擅长
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展开
  • 靶向药为什么不能彻底杀死癌细胞

    癌细胞具无限增殖等特性且有异质性,肿瘤微环境会庇护癌细胞并影响靶向药作用,靶向药存在耐药性产生、选择性不足等局限性,儿童和老年患者应用靶向药还面临特殊情况,这些都使得彻底杀死癌细胞面临挑战。 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基质细胞、免疫细胞、血管等。它可以为癌细胞提供庇护所。比如,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会分泌一些因子,改变局部的酸碱度、氧浓度等,影响靶向药到达癌细胞的效率,并且可能促进癌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免疫系统方面,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等)会抑制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同时也可能影响靶向药的作用效果,使得靶向药不能彻底杀死癌细胞。 靶向药的作用局限性 耐药性产生 长期使用靶向药后,癌细胞可能会产生耐药性。一方面,癌细胞可以通过自身的基因突变来逃避靶向药的作用。例如,EGFR-TKI类靶向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癌细胞可能会发生EGFR基因的二次突变等,使得靶向药无法再精准结合EGFR蛋白,从而失去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另一方面,癌细胞还可以通过激活其他信号通路来代偿靶向药抑制的信号通路,继续进行增殖等活动,导致靶向药不能彻底杀灭癌细胞。 靶向药的选择性不足 虽然靶向药是针对特定靶点设计的,但在体内的分布等情况可能导致其对癌细胞的选择性不够理想。一些靶向药在到达肿瘤组织之前可能会被正常组织摄取,降低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使得对癌细胞的作用强度不足。而且,即使药物到达肿瘤部位,也可能因为癌细胞存在多种靶点相关的变异等情况,单一的靶向药无法覆盖所有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不能完全杀死所有癌细胞。 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耐受等情况与成人有差异,靶向药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其对癌细胞的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这也使得彻底杀死癌细胞在儿童患者中面临更多挑战。对于老年患者,其肝肾功能等可能有所减退,影响靶向药的代谢和清除,进而影响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效果,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也会干扰靶向药对癌细胞的彻底杀灭过程。

    2025-10-17 11:27:19
  • 肝癌晚期腹泻什么原因

    肝癌晚期患者出现腹泻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进展影响消化功能、肿瘤治疗相关因素、机体整体状况因素及其他因素,肿瘤进展会使肿瘤细胞扩散转移影响胃肠道功能、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有副作用,机体整体状况差表现为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低下,还可能合并其他肠道疾病、出现电解质紊乱等从而引发腹泻。 肿瘤治疗相关因素: 化疗药物副作用:肝癌晚期常采用化疗作为治疗手段之一,某些化疗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腹泻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例如,一些抗代谢类化疗药物可能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肠道分泌增加,进而引发腹泻。 靶向治疗药物影响:目前针对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在临床应用,部分靶向药物也可能导致腹泻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对肠道上皮细胞的作用有关,改变了肠道的生理功能,导致腹泻发生。 机体整体状况因素 营养状况差:肝癌晚期患者通常食欲不佳,摄入营养不足,且肿瘤消耗大量机体能量,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使患者的肠黏膜萎缩,肠道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减弱,从而容易引起腹泻。例如,患者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肠道黏膜的修复和正常功能维持,进而导致腹泻频繁发生。 免疫功能低下:肝癌晚期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肠道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例如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症状。同时,免疫功能低下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免疫防御,使得肠道内环境不稳定,增加腹泻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 合并其他肠道疾病:肝癌晚期患者可能本身合并有肠道的基础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等,在肝癌晚期机体状况变差的情况下,这些基础肠道疾病可能会发作或加重,表现为腹泻。另外,患者如果在晚期长期卧床,胃肠道蠕动减慢,也可能引发便秘,但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腹泻情况,这与个体的胃肠功能紊乱状态有关。 电解质紊乱:肝癌晚期患者由于腹泻、食欲减退等原因,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会影响肠道平滑肌的运动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异常,从而引起腹泻。例如,低钾血症会使肠道平滑肌兴奋性降低,蠕动减慢,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蠕动紊乱,导致腹泻发生。

    2025-10-17 11:25:31
  • 癌胚抗原是指哪个指标

    癌胚抗原是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属广谱肿瘤标志物由胚胎期胃肠道等组织合成成人正常胃肠道黏膜微量表达临床通过血清学检测其水平一般健康成年人正常参考值通常<5ng/mL不同检测方法略有差异其临床意义有对消化道等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及其他恶性肿瘤可能升高特异性有限,良性疾病如结肠息肉等可轻度升高,特殊人群中孕妇可生理性轻度升高,肿瘤高危人群需定期监测,良性疾病患者癌胚抗原轻度升高需结合检查明确情况。 一、癌胚抗原的定义及本质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属于广谱肿瘤标志物,由胚胎期的胃肠道、肝、胰腺等组织合成,在成人正常胃肠道黏膜中仅微量表达。 二、临床检测及参考范围 临床上通过血清学检测癌胚抗原水平,不同检测方法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一般健康成年人血清癌胚抗原正常参考值通常设定为<5ng/mL,但需以具体检测机构的参考范围为准。 三、癌胚抗原的临床意义 (一)恶性肿瘤相关 1.消化道肿瘤:对结肠癌、胰腺癌、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例如,结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阳性率较高,且病情进展时往往升高,病情缓解时可下降。 2.其他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癌胚抗原也可能升高,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二)良性疾病相关 某些良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酒精性肝硬化等,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也可能轻度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低于恶性肿瘤,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鉴别。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孕妇 孕期女性血清癌胚抗原可能出现生理性轻度升高,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过度紧张,但需结合孕周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有肿瘤家族史或长期吸烟人群 这类人群属于肿瘤高危人群,定期监测癌胚抗原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肿瘤病变,但需明确癌胚抗原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癌,需进一步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三)良性疾病患者 患有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良性疾病时,若癌胚抗原轻度升高,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病情进展或合并恶性病变的可能,以便及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

    2025-10-17 11:24:21
  • 针对癌症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化疗药物包括铂类(如顺铂用于头颈部癌等、卡铂骨髓抑制轻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抗代谢类(如5-氟尿嘧啶干扰DNA和RNA合成用于消化道肿瘤且骨髓抑制轻但有消化道反应)、蒽环类(如多柔比星嵌入DNA抑制复制常用于乳腺癌等但有心脏毒性风险需监测心功能);靶向药物有HER2抑制剂曲妥珠单抗适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等用于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可激活自身T细胞攻击癌细胞用于多种癌症;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需遵儿科安全用药原则,孕妇用药需多学科评估,有基础心脏疾病者用蒽环类需密切监测心功能,肾功能不全者用铂类需调整剂量并关注肾功能指标变化。 一、化疗药物 1.铂类药物:包括顺铂、卡铂等,通过与癌细胞DNA结合,破坏其结构与功能,阻碍癌细胞分裂增殖。顺铂常用于头颈部癌、肺癌等的治疗;卡铂骨髓抑制相对轻,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等患者。 2.抗代谢类药物:如5-氟尿嘧啶,可干扰癌细胞DNA和RNA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常用于消化道肿瘤等的治疗,对骨髓抑制相对较轻,但可能引起消化道反应。 3.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是代表药物,通过嵌入DNA干扰拓扑异构酶Ⅱ功能,抑制癌细胞复制。常用于乳腺癌、白血病等,但可能有心脏毒性风险,需监测心功能。 二、靶向药物 1.HER2抑制剂:曲妥珠单抗适用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特异性结合HER2受体,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信号传导。 2.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等过程。 三、免疫治疗药物 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患者自身T细胞攻击癌细胞,可用于多种癌症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的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化疗药物;孕妇使用药物需经多学科评估,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治疗收益;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铂类药物时需调整剂量并关注肾功能指标变化。

    2025-10-17 11:22:48
  • 肺癌放疗和化疗的区别有哪些

    放疗利用放射线聚焦破坏肿瘤细胞DNA属局部治疗针对局限病灶局部不良反应突出,化疗通过药物经血液循环全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为全身治疗适用于转移灶全身不良反应多见各人群有不同影响。 一、作用机制差异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如X射线、质子射线等)的能量聚焦照射肿瘤部位,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使其无法增殖分裂,从而达到局部杀灭肿瘤的目的;化疗则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经口服、静脉等途径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遍布全身,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增殖过程,对原发灶及转移灶均有作用。 二、给药方式不同 放疗:属于局部治疗手段,患者需定期到放疗科室,在定位后通过专门的放疗设备进行体外照射,一般按疗程分次进行。 化疗:为全身治疗方式,药物通过静脉输注、口服等途径进入体内,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可能存在肿瘤细胞的部位。 三、治疗范围区别 放疗:主要针对局部相对局限的肿瘤病灶,对于肿瘤未发生广泛转移、病灶较为集中的情况效果较好,能精准杀灭局部肿瘤细胞。 化疗:适用于肿瘤已出现全身播散倾向或有远处转移的情况,可对全身潜在的肿瘤细胞进行抑制和杀灭。 四、不良反应有别 放疗:局部不良反应较为突出,如放疗部位的皮肤可能出现放射性皮炎(表现为红肿、脱皮等)、放射性食管炎(吞咽困难等)等,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特定部位放疗可能影响相应器官功能。对于老年人,其皮肤愈合能力、器官功能储备等相对较弱,放疗后局部反应可能更明显,需加强皮肤护理等;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疗可能对正常组织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谨慎评估放疗剂量等。 化疗:全身不良反应多见,常见的有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减少,增加感染、出血风险)、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脱发等。对于女性患者,化疗可能影响内分泌等,需关注相关变化;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化疗时更易出现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加重,需调整化疗方案剂量等;儿童由于器官功能未发育完善,化疗药物对其生长发育、器官功能可能产生长期影响,需严格遵循儿科化疗的安全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及方案。

    2025-10-17 11:21: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