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擅长: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内科的化学治疗及生物治疗。对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专长为乳腺癌的内科治疗。参与分子标志谱在判断乳腺癌治疗敏感性中的应用的攻关课题研究。

展开
个人擅长
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展开
  • 早期胃癌的存活率是多少

    早期胃癌存活率通常较高,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其受年龄、性别影响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和病史会有影响,早期胃癌需及时发现并规范治疗以获较好预后。 影响早期胃癌存活率的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年轻患者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预后,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具体的病情和治疗情况综合判断;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对治疗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通过更精准的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也在不断改善。 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对早期胃癌的存活率有显著差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早期胃癌患者,只要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都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存活率。例如,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且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而过量饮酒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影响胃部的恢复;保持合理的饮食,摄入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腌制等刺激性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营养状况,促进身体恢复;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既往没有其他严重的恶性肿瘤病史,相对来说身体的整体状况可能更好,对胃癌治疗的耐受性也会更好;但如果患者有其他慢性疾病的长期病史,如长期的胃部慢性炎症等,可能需要在治疗胃癌的同时兼顾对其他基础疾病的管理,以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和预后。 早期胃癌通过及时发现并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能取得较好的存活率,患者应重视早期筛查,一旦发现应尽早接受治疗。

    2025-09-15 13:21:02
  • 大肠癌有什么早期症状

    大肠癌早期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包括排便次数和形状变化)、便血(少量与粪便混合的暗红或鲜红色血,需与痔疮鉴别)、腹痛(腹部隐痛、部位不固定、程度轻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可触及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的腹部肿块,不同人群需关注相应异常表现及相关高危情况。 排便形状改变:粪便形状可能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使粪便通过肠道时受到挤压,从而导致粪便变细。例如,正常粪便呈圆柱形,而患病后可能变为扁条状等异常形状。 便血 便血特点:早期大肠癌引起的便血一般为少量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颜色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但需注意与痔疮等其他疾病引起的便血相鉴别,痔疮引起的便血通常是便后滴血,血液多为鲜红色且与粪便不混合。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若出现便血情况更应提高警惕,因为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属于高危人群,便血可能是大肠癌早期的重要信号。 腹痛 腹痛表现:早期大肠癌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疼痛部位多不固定,程度较轻,容易被忽视。不同性别在腹痛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若同时伴有月经紊乱等情况,需综合判断。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出现腹痛时更要排查肠道问题。有肠道慢性病史的人,如肠炎等,出现腹痛加重或性质改变时,要警惕大肠癌的可能。 腹部肿块 肿块特点:部分患者在腹部可触及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能活动度较差。但腹部肿块的触及并非早期大肠癌的普遍表现,若触及腹部肿块,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腹部肿块更需引起重视,因为儿童大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腹部肿块,恶性肿瘤的可能性需高度警惕。

    2025-09-15 13:18:34
  • 直肠癌潜伏期一般多久

    直肠癌潜伏期不固定,受生活方式、遗传、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有高危因素人群需密切肠道筛查,一般人群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也需关注肠道健康,重视肠道健康监测。 影响直肠癌潜伏期的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内环境不利于健康,可能会加速肠道细胞的异常变化进程,从而可能缩短直肠癌的潜伏期;而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其身体的整体代谢和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也可能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影响潜伏期长短。 遗传因素方面:如果家族中有直肠癌患者,尤其是有遗传性结直肠肿瘤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的情况,如林奇综合征等,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个体发生直肠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其潜伏期可能相对较短,因为遗传因素使得身体细胞存在更容易向恶性转化的基础。 基础病史方面:本身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修复的状态,细胞不断受到刺激进行再生等活动,增加了细胞恶变的几率,这类患者直肠癌的潜伏期可能会比没有基础肠道疾病的人群更短。 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肠道筛查,比如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直肠癌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而对于一般人群,也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来降低患直肠癌的风险,了解直肠癌潜伏期的不确定性,重视肠道健康监测。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关注肠道健康状况;儿童一般患直肠癌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有家族遗传等特殊情况也需要引起重视,不过总体而言儿童患直肠癌属于少见情况,但一旦有相关可疑症状也需及时就医排查。

    2025-09-15 13:15:25
  • 乙状结肠癌肝转移是晚期吗

    乙状结肠癌肝转移通常属晚期(Ⅳ期),是肿瘤细胞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肝脏,患者有乙状结肠癌及肝转移相关症状,预后相对差,不过现代综合治疗可让部分患者获益,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选治疗方案,生活中要注意休息和营养以耐受治疗维持机体功能。 一、乙状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病理基础 乙状结肠癌发生肝转移是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到肝脏所致。肿瘤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当原发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肿瘤细胞可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流到达肝脏,并在肝脏定植生长,形成转移性病灶。 二、乙状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临床特点:患者可能出现乙状结肠癌本身的症状,如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同时因肝脏转移病灶的存在,可能出现肝区不适、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预后方面:晚期乙状结肠癌肝转移的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现代综合治疗手段的发展,如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应用,部分患者仍可获得一定的生存获益。不过总体来说,相比非转移的早期或局部晚期乙状结肠癌,其预后明显更差,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会受到较明显影响。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合并乙状结肠癌肝转移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而年轻患者如果发生乙状结肠癌肝转移,也需要积极评估病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但要充分考虑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在生活方式上,无论何种年龄和性别,都需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以尽可能耐受治疗并维持机体功能。

    2025-09-15 13:06:16
  • 肝癌甲胎蛋白的参考值是多少

    甲胎蛋白(AFP)正常成人血清参考值≤25μg/L,正常成年人甲胎蛋白在参考值内,肝病患者甲胎蛋白可能轻度升高,肝癌患者大多甲胎蛋白显著升高,甲胎蛋白是肝癌筛查重要指标,不能仅凭其诊断肝癌,需结合多方面检查综合判断。 不同人群的甲胎蛋白情况 正常成年人:正常成年人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极低,一般维持在上述参考值范围内。如果成年男性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肝脏造成一定损伤,影响肝脏对甲胎蛋白的代谢等功能,但正常情况下也应在参考值内。女性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甲胎蛋白也处于参考值范围,若处于孕期,甲胎蛋白会生理性升高,一般在分娩后会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肝病患者: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尤其是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细胞受到炎症损伤,可能会有少量甲胎蛋白的合成增加,但一般升高幅度不大,多在几十μg/L左右,不会超过200μg/L等明显肝癌相关的较高水平。而肝硬化患者,肝脏处于纤维化等病理状态,甲胎蛋白也可能有轻度升高,通常也是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波动。如果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进行性升高,需高度警惕肝癌的可能。 肝癌患者: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会显著升高,约7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大于400μg/L,但也有部分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可能轻度升高,在25-400μg/L之间。此时需要结合影像学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甲胎蛋白是肝癌筛查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不能仅凭甲胎蛋白的结果诊断肝癌,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以及病理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果发现甲胎蛋白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2025-09-15 13:03: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