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擅长: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内科的化学治疗及生物治疗。对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专长为乳腺癌的内科治疗。参与分子标志谱在判断乳腺癌治疗敏感性中的应用的攻关课题研究。

展开
个人擅长
常见的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肾癌、黑色素瘤等。展开
  • 直肠癌前期有哪些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便秘或交替,各年龄段可发生,老年人及特定生活方式人群需警惕;大便性状改变有变细、带血等,不同人群风险不同,肠道病史者需重视;腹痛多为隐痛胀痛,不同年龄人群需鉴别,腹部手术史等患者要考虑直肠癌前期可能;肛门坠胀感,非生理期等持续出现需警惕,痔疮患者要注意鉴别。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老年人相对更易因肠道功能退化等因素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可能减慢,增加排便习惯改变的风险。有结直肠息肉病史等的患者出现该症状需警惕直肠癌前期可能。 大便性状改变 表现:大便变细,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占据肠道空间,使肠腔狭窄,大便通过时受到挤压而变细;还可能出现大便带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与粪便混合不均,有时仅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出现,但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不同风险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的人群肠道内环境改变,可能增加大便性状改变的几率。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大便性状改变更应重视排查直肠癌前期。 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不固定,部分患者可能感觉下腹部不适。 年龄与生活方式:年轻人若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可能诱发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类似表现,但需与直肠癌前期腹痛鉴别。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感知可能不敏锐,更要通过其他症状综合判断。有腹部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出现腹痛需考虑多种原因,其中包括直肠癌前期的可能。 肛门坠胀感 表现:患者总感觉肛门处有坠胀不适,想解大便但又解不出来多少,或者解完还觉得没排干净。 特殊人群: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也会有肛门坠胀感,但如果非生理期等情况持续出现肛门坠胀感则需警惕。有痔疮病史的患者肛门坠胀感可能与痔疮症状混淆,需仔细鉴别,若痔疮患者坠胀感持续不缓解且有其他直肠癌前期相关表现,要进一步检查。

    2025-09-25 10:15:11
  • 肝母细胞瘤是怎么造成的

    儿童肝母细胞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如特定基因异常及相关遗传性疾病,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异常,孕期及出生后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病毒、污染空气、感染等影响,需关注孕期保健和婴幼儿生活环境,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以便早期发现干预。 胚胎发育异常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肝脏的胚胎细胞分化出现异常,可能导致肝母细胞瘤的发生。在胚胎早期,肝脏的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制出现紊乱,未分化的胚胎细胞异常增殖,无法正常发育为成熟的肝细胞,从而逐渐形成肝母细胞瘤。例如,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受到一些内在或外在因素干扰,影响了肝脏原始细胞的正常分化进程,使得异常的细胞持续增殖并形成肿瘤。 环境因素 孕期环境因素:母亲在孕期的一些不良暴露可能与肝母细胞瘤的发生有关。如孕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像多环芳烃类物质,有研究表明孕期母亲接触这类环境污染物可能会影响胎儿肝脏的发育,增加胎儿患肝母细胞瘤的风险。另外,孕期母亲感染某些病毒,虽然相关证据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有研究发现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干扰胚胎肝脏的正常发育过程,从而与肝母细胞瘤的发生存在关联。 出生后环境因素:出生后的环境因素也可能对肝母细胞瘤的发生产生影响。例如,婴幼儿时期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吸入的有害颗粒物质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细胞发生异常变化。此外,婴幼儿时期的一些感染性因素,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持续的炎症刺激可能会诱发肝脏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而增加肝母细胞瘤的发病几率。 对于儿童肝母细胞瘤,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预防和早期发现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家长应注意孕期保健,尽量避免孕期不良暴露;对于婴幼儿,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感染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母细胞瘤并进行干预。

    2025-09-25 10:12:48
  • 胃癌吃豆角有什么好处

    豆角对胃癌患者有益,含多种营养物质利于康复,低热量低脂肪助控制体重,特殊人群需注意烹饪方式,老年者宜软烂,年轻者忌油腻辛辣,术后恢复进食者应少量尝试渐增豆角摄入量。 一、提供营养物质 豆角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对于胃癌患者来说,在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需要充足营养支持。豆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等。同时豆角还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胃癌患者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等问题,而良好的肠道功能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持都有积极意义。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癌症患者的康复过程。 二、低热量低脂肪特点利于患者控制体重等 胃癌患者可能因疾病影响食欲、消化功能等,豆角属于低热量、低脂肪的蔬菜。对于胃癌患者而言,控制体重在合适范围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低热量、低脂肪的豆角可以作为胃癌患者饮食中的合适选择,既能满足患者的饱腹感,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的热量和脂肪负担,有助于患者维持相对健康的体重状态,利于身体的恢复和后续治疗的开展。比如,对于一些体重超重的胃癌患者,选择低热量食物如豆角等来替代部分高热量食物,对病情控制有一定帮助。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烹饪方式 对于老年胃癌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相对较弱,烹饪豆角时应尽量做得软烂些,便于咀嚼和消化。而对于年轻胃癌患者,如果术后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在食用豆角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但也要注意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做法,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不加重胃肠负担。另外,对于胃癌术后刚恢复进食的患者,开始食用豆角时应少量尝试,观察有无不适反应,如腹痛、腹胀等,再逐渐增加摄入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饮食适应身体的恢复状况。

    2025-09-25 10:11:40
  • 肝癌常见的转移方式有哪些

    肝癌的转移方式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血行转移有肝内血行转移(最常见,可致肝内多发性转移病灶)和肝外血行转移(肺转移最常见,还可转移至骨、脑等);淋巴转移包括肝门淋巴结转移(常见)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种植转移为肝癌组织浸润肝包膜外时癌细胞脱落种植在腹腔脏器表面,相对少见且常提示晚期。 一、血行转移 肝内血行转移:是肝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肝癌细胞可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可引起多发性转移病灶。由于肝癌多起源于肝小叶的肝细胞,癌细胞易侵入肝血窦,然后经门静脉系统在肝内播散,形成新的癌结节。例如,有研究发现约半数以上的肝癌患者在肝内存在卫星结节,这与肝癌细胞通过血行在肝内转移有关。 肝外血行转移:肝癌细胞可经肝静脉进入体循环,转移至全身各处。其中以肺转移最为常见,这是因为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相通,瘤栓可直接进入肺循环。据统计,约有10%-20%的肝癌患者会发生肺转移。此外,还可转移至骨、脑、肾、肾上腺等部位。例如,转移至骨时,可引起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等;转移至脑时,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淋巴转移 肝门淋巴结转移:肝癌常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这是因为肝门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分布。肝癌细胞可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肝门淋巴结,进而可向远处淋巴结转移。肝门淋巴结转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肝癌淋巴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 远处淋巴结转移:肝癌还可转移至远处的淋巴结,如锁骨上淋巴结等。但相对来说,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低。 三、种植转移 腹腔种植转移:当肝癌组织浸润至肝包膜外时,癌细胞可脱落并种植在腹腔内的脏器表面,如腹膜、大网膜、盆腔脏器等。例如,种植在腹膜上可引起腹腔种植性转移癌,导致腹水、腹痛等症状。这种转移方式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提示病情已处于晚期。

    2025-09-25 10:08:57
  • 一起吃饭会传染胃癌吗

    一起吃饭本身不直接传染胃癌,但共用餐具等会传播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重要危险因素,儿童、老年人、有胃癌家族史人群需注意,应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如分餐、用公筷公勺等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与胃癌风险关联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一起吃饭时,若感染者的唾液等污染了餐具、食物等,其他人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例如,感染者在咀嚼食物喂婴幼儿时,可能将幽门螺杆菌传播给婴幼儿。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增加胃黏膜发生癌变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据统计,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的胃溃疡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而在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胃癌人群。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若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儿童更容易被感染。家长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使用公筷、不口对口喂食等,降低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因为儿童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续发生胃癌的潜在风险可能更高。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衰退,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更易出现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等问题。老年人若感染幽门螺杆菌,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降低胃癌发生的可能性。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这类人群本身患胃癌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若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会进一步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他们应更加注意饮食卫生,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筛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胃部病变。 总之,一起吃饭本身不会直接传染胃癌,但通过共用餐具等方式传播幽门螺杆菌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注意饮食卫生等。

    2025-09-25 10:08: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