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嵩涛,主任医师,骨科博士、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 general hospital)博士后,德国Klinikum Ingolstadt访问学者,河南省卫生计生科技创新型人才,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骨科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整形外科分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学会基础学组委员,河南省免疫学会细胞治疗与干细胞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郑州市中医药学会骨坏死专业委员会委员。在骨软组织肿瘤、关节、脊柱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承担及参与河南省科技厅课题2项,河南省卫计委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6篇、中华系列杂志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主编专业书籍一部,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
展开-
腹股沟拉伤如何快速恢复
发生腹股沟拉伤后,首先要休息制动,48小时内冷敷并加压包扎,抬高患肢,非药物优先原则下可使用药物辅助,随后进行早期和后期康复锻炼,若情况严重及时就医,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休息与制动 发生腹股沟拉伤后,首要的是立即停止引起拉伤的运动或活动,让受伤部位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对于儿童来说,玩耍时要注意控制强度,避免过度奔跑、跳跃等可能导致腹股沟拉伤的动作;成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活动量合理调整,比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需适当减轻工作强度。 二、冷敷与加压包扎 冷敷:在拉伤后的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一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儿童皮肤较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距离,避免冻伤;成年人冷敷时也要注意不要时间过长或温度过低。 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腹股沟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效果。 三、抬高患肢 将受伤的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休息时都可以在脚下垫一个枕头等物品来抬高患肢。 四、药物辅助(非药物优先原则)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遵循非药物优先的原则,且要特别注意儿童用药禁忌,低龄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例如成年人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五、康复锻炼 早期康复锻炼:在拉伤后的恢复期,可逐渐开始进行一些轻柔的康复锻炼。比如仰卧位屈膝抬腿,缓慢地将受伤侧腿屈膝抬起再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家长监护下,动作要轻柔缓慢;成年人则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次数。 后期康复锻炼: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可进行一些增强腹股沟周围肌肉力量的锻炼,如侧卧抬腿等。但要注意锻炼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加剧等不适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 六、就医评估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如果腹股沟拉伤后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活动受限严重或经过简单处理后无明显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损伤程度。对于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更要密切关注恢复情况,遵循医生的个体化康复方案;孕妇发生腹股沟拉伤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处理方式。
2025-10-15 14:23:18 -
滑膜炎热敷还是冷敷好
急性期滑膜炎热敷不好,建议冷敷,因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充血、水肿与疼痛;慢性期滑膜炎热敷好,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供应,加速炎性渗出物吸收。冷敷用冰袋包裹后放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用热毛巾等,温度适宜,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且不同时期操作需考虑人群特点。 一、急性期滑膜炎热敷还是冷敷好 1.急性期建议冷敷 原理:在滑膜炎症的急性期,通常是指受伤后的72小时内,此时局部血管扩张,组织处于充血、水肿的状态。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局部的充血、水肿,缓解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冷敷能够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对于缓解滑膜急性期的肿胀和疼痛有明显效果。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对于大多数成年人在滑膜急性期出现肿胀疼痛的情况适用。但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再进行下一次冷敷,避免冻伤皮肤。同时,有血液循环不良、雷诺病等病史的人群要谨慎使用冷敷。 二、慢性期滑膜炎热敷还是冷敷好 1.慢性期建议热敷 原理:在滑膜炎症的慢性期,局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组织可能存在粘连、慢性缺血等情况。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加速炎性渗出物的吸收,缓解慢性期滑膜的疼痛、僵硬等症状。比如,热敷能够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增加局部的氧供和营养物质的输送,有助于滑膜组织的修复。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成年人慢性滑膜炎症适用。对于老年人,由于其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可选择40-50℃的温度,避免烫伤。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影响感觉的疾病的患者使用热敷时也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三、不同方式的具体操作及要点 1.冷敷的操作 可以使用冰袋,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放置在滑膜炎症的部位,如膝关节滑膜炎时放在膝关节周围。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每天可根据情况进行3-4次冷敷。 2.热敷的操作 可以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热毛巾热敷时,要确保毛巾温度适宜,一般可以先将毛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后敷在滑膜炎症部位,每隔5-10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每次热敷时间可控制在20-3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 总之,滑膜炎症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冷热疗法,急性期冷敷,慢性期热敷,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合理操作,以达到更好的缓解症状的效果。
2025-10-15 14:21:35 -
锻炼颈椎病最好的方法
颈部伸展运动可缓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用同侧手轻拉使颈部肌肉拉伸缓解不适不同年龄均可进行年龄较大者注意动作幅度轻柔;颈部环绕运动缓慢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环绕增加颈椎活动范围改善血液循环适合长期伏案工作人群;肩胛提肌锻炼采取坐姿或站姿双手放脑后耸肩重复能增强肩部与颈部周围肌肉力量稳定颈椎老年人按需调整次数强度;游泳锻炼蛙泳可锻炼颈部肌肉增强颈椎稳定性不同年龄据自身状况选合适强度;等长收缩训练双手交叉放后颈部头部与颈部对抗用力可增强力量预防颈椎病特殊人群有相应要求需注意。 一、颈部伸展运动 站立或坐姿保持身体挺直,缓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用同侧手轻拉头部向倾斜侧,使颈部肌肉得到拉伸,保持15-30秒后换另一侧重复,每次可进行3-5组。此运动能有效拉伸颈部紧张肌肉,缓解因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颈部不适,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年龄较大者需注意动作幅度轻柔,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 二、颈部环绕运动 缓慢进行颈部顺时针和逆时针环绕动作,每个方向进行5-10圈。环绕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缓慢,避免过快过猛引发颈部扭伤。该运动可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尤其适合长期伏案工作人群,能改善颈部血液循环,缓解颈椎僵硬感。 三、肩胛提肌锻炼 采取坐姿或站姿,双手放在脑后,肘部外展,然后将肩部向上耸起,保持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通过锻炼肩胛提肌,可增强肩部与颈部周围肌肉力量,对稳定颈椎有积极作用,老年人进行此锻炼时要根据自身体力调整次数和强度,防止因肌肉过度疲劳导致不适。 四、游泳锻炼 蛙泳是锻炼颈椎病较好的运动方式,游泳时头部经常后仰,能有效锻炼颈部肌肉,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泳强度,年轻人可适当增加游泳时长和强度,老年人则选择适度的游泳频率,如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改善颈椎健康状况。 五、等长收缩训练 双手交叉放在后颈部,头部向后用力,颈部同时向前用力,保持对抗状态5-10秒后放松,重复多次。此训练可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对于有轻度颈椎病的人群,能帮助强化颈部支撑结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建议每工作1-2小时进行5-10分钟此类锻炼,结合颈部活动,维持颈椎的灵活性与肌肉力量,预防颈椎病进一步发展。特殊人群方面,有急性颈椎病疼痛发作的患者应先咨询医生,待疼痛缓解后再逐步开展锻炼;孕期女性进行锻炼时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避免因动作不当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2025-10-15 14:20:11 -
韧带肌肉拉伤怎么办
韧带肌肉拉伤后分急性期、缓解期、后期处理,急性期需休息、冷敷、加压包扎;缓解期要抬高患肢、康复锻炼;后期可物理治疗、药物辅助,恢复时间因拉伤程度而异,恢复中要关注恢复情况,异常及时就医。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立即停止引起韧带肌肉拉伤的活动,让受伤部位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运动中发生韧带肌肉拉伤,应马上停止运动。 2.冷敷:在拉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对于儿童,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冰袋与皮肤的间隔,避免冻伤;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也需注意冷敷温度和时长,防止低温损伤皮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压力要适中,既可以减少肿胀,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包扎时从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保证绷带固定牢固但不过紧。 二、缓解期处理 1.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比如受伤的手臂,可垫起枕头使手臂高于心脏位置。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高度的支撑物,确保舒适;老年人若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抬高患肢时要注意血压变化等情况。 2.康复锻炼:在拉伤症状有所缓解后,可逐步进行康复锻炼。早期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如缓慢屈伸受伤关节,但要避免引起疼痛加重的动作。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力量训练,例如使用轻重量的器械进行肌肉收缩练习等。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造成新的损伤;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既往病史,选择合适强度的康复锻炼,防止因锻炼不当加重病情。 三、后期处理 1.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儿童皮肤娇嫩,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距离;老年人皮肤感觉和循环功能相对较弱,热敷时也要留意温度,避免烫伤。 2.药物辅助: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止痛,优先考虑物理等非药物方法;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需谨慎选择。 韧带肌肉拉伤后,恢复时间因拉伤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轻度拉伤可能几周恢复,重度拉伤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在整个恢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受伤部位的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5-10-15 14:19:03 -
如何判断脊柱骨折并进行一般处理
脊柱骨折判断需依据明确外伤史、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及神经损伤表现,影像学检查有X线初步筛查、CT显细节、MRI判脊髓损伤,一般处理现场要避免随意搬动、正确搬运,到达医院前用固定装置固定脊柱并转运时监测生命体征,儿童处理要轻柔,老年人需兼顾基础疾病管理。 一、脊柱骨折的判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1.外伤史:有明确的外伤经历,如高处坠落、车祸、重物砸击等,是判断脊柱骨折的重要线索。 2.局部症状:受伤部位出现疼痛、压痛,可伴有肿胀,脊柱活动明显受限,部分患者可出现畸形,如脊柱后凸、侧凸等。 3.神经损伤表现:若合并脊髓或神经损伤,可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减退,严重时可导致二便失禁、截瘫等,不同节段的脊柱骨折累及神经的表现有所差异,如颈段骨折可能影响上肢及呼吸功能,胸腰段骨折可能影响下肢运动及感觉。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为初步筛查手段,可发现脊柱骨折的骨折线、椎体形态改变(如椎体压缩、楔形变等),但对于细微骨折或脊髓周围软组织情况显示欠佳。 2.CT检查: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如椎体骨折的碎骨片移位情况、椎管内是否有骨块占位等,有助于明确骨折类型及程度。 3.MRI检查:可准确判断脊髓是否受损、有无脊髓水肿、出血等情况,对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脊柱骨折的一般处理 (一)现场处理 1.避免随意搬动:现场应保持患者脊柱制动,严禁随意扭曲、搬动患者,防止加重脊髓损伤。 2.正确搬运:使用脊柱板、硬担架等工具搬运患者,将患者平托至担架上,确保脊柱呈水平位,必要时可采用多人平托法,避免脊柱扭曲。 (二)固定与转运 1.脊柱固定:到达医院前可使用颈托、胸腰椎支具等固定装置固定脊柱,进一步维持脊柱稳定,减少损伤加重的风险。 2.转运注意事项:转运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对于合并严重头、胸、腹等部位损伤的患者,需同时处理相关合并伤。 (三)特殊人群处理要点 1.儿童:儿童脊柱骨折相对少见,但因其骨骼柔韧性较好,骨折类型可能不同,处理时需格外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或压迫,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搬运及固定过程中不对儿童脊柱造成二次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脊柱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处理时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在保证脊柱稳定的前提下,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因处理不当引发其他并发症。
2025-10-15 14: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