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嵩涛,主任医师,骨科博士、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 general hospital)博士后,德国Klinikum Ingolstadt访问学者,河南省卫生计生科技创新型人才,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骨科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整形外科分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学会基础学组委员,河南省免疫学会细胞治疗与干细胞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郑州市中医药学会骨坏死专业委员会委员。在骨软组织肿瘤、关节、脊柱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承担及参与河南省科技厅课题2项,河南省卫计委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6篇、中华系列杂志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主编专业书籍一部,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
展开-
膝关节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膝关节相关手术包括膝关节镜手术、膝关节置换手术和膝关节截骨手术。膝关节镜手术适用于半月板损伤等情况,创伤小、恢复快;膝关节置换手术针对严重膝关节病变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膝关节截骨手术用于膝关节单间室病变患者,通过改变下肢力线延缓疾病进展,保留自身膝关节。 一、膝关节镜手术 1.原理及适用情况:通过在膝关节周围建立微小切口,插入关节镜来观察关节内部结构,同时利用配套器械进行修复、清理等操作。适用于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游离体等情况。例如对于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可进行半月板缝合或部分切除,能在较小创伤下解决问题,恢复膝关节功能。在青少年中,若因运动导致半月板损伤符合手术指征,可考虑此术式,但需综合评估其生长发育等情况;对于中老年患者,若存在膝关节退变伴半月板问题,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2.优势:创伤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相比传统开放手术,皮肤切口小,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疼痛较轻,住院时间较短,能更早恢复日常活动。 二、膝关节置换手术 1.原理及适用情况:对于严重膝关节病变,如终末期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导致膝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疼痛剧烈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膝关节置换术。通过切除损坏的膝关节软骨面,植入人工关节假体来重建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类患者增多。对于患有严重骨关节炎的老年人,膝关节置换能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疼痛,恢复行走等基本功能。但年轻患者除非是严重创伤导致膝关节严重破坏且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修复,一般不首先考虑膝关节置换,因为人工关节有一定使用寿命,年轻患者未来可能需要再次置换。 2.优势:能有效缓解疼痛,极大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可让长期受膝关节病痛折磨的患者重新恢复正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三、膝关节截骨手术 1.原理及适用情况:通过改变下肢力线来减轻膝关节局部的应力集中,适用于膝关节单间室病变的患者,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通过截骨术调整下肢力线,使原本承受过多应力的膝关节单间室负荷减轻,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对于年轻或中年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若下肢力线存在明显异常,可考虑此手术。比如患者主要是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且下肢力线内翻,通过截骨纠正力线后,可使病变间室负荷减轻,延长自身膝关节的使用时间,避免过早进行关节置换。 2.优势:保留自身膝关节,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在关节置换之前的治疗选择,尤其适合有一定活动量且希望尽量延长自身膝关节使用寿命的患者。
2025-10-11 12:25:06 -
睡觉脊柱疼是什么原因
睡觉脊柱疼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姿势因素(睡眠姿势不当)、床垫问题(床垫不合适)、脊柱本身的疾病(脊柱退变、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其他因素(腰部受凉、过度劳累)。 一、姿势因素 睡眠姿势不当:睡眠时如果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姿势,比如过度弯曲脊柱的睡姿,会使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处于不正常的牵拉状态,导致脊柱受力不均衡。例如,有些人习惯趴着睡,这种姿势会让脊柱处于扭曲状态,容易引发脊柱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姿势不当引发脊柱疼的情况都可能出现,儿童若长期趴着睡影响脊柱正常发育,成年人长期不良睡姿则会加速脊柱劳损。 二、床垫问题 床垫不合适:床垫过软或过硬都可能导致睡觉脊柱疼。床垫过软时,脊柱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撑,会呈现不自然的弯曲形态,使脊柱周围的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来维持脊柱的位置;而床垫过硬时,脊柱与床垫接触的部位压力过大,也会引起脊柱及周围组织的不适。不同体重和体型的人对床垫的需求不同,体重较重的人可能更需要支撑性好的床垫,体型特殊的人比如脊柱侧弯患者对床垫的要求会更严格。 三、脊柱本身的疾病 脊柱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会发生退变,像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椎间盘退变会使椎间盘的弹性降低,缓冲作用减弱,在睡眠时脊柱受到压力就容易引发疼痛;骨质增生则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导致脊柱疼痛。中老年人是脊柱退变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加,退变速度会加快。 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患者在睡眠时,脊柱的异常弯曲状态会使脊柱周围的结构受到影响,导致疼痛。儿童脊柱侧弯可能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良姿势、遗传等因素有关,而成年人脊柱侧弯可能是由于既往疾病、创伤等引起,睡眠时侧弯的脊柱位置改变会加重疼痛。 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患者在睡眠时可能会出现脊柱疼痛,尤其是早晨起床时疼痛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该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病情会逐渐进展,影响脊柱的活动功能。 四、其他因素 腰部受凉:睡眠时腰部暴露在外受凉,会引起腰部肌肉痉挛,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进而导致脊柱疼。不同季节、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群都可能因为腰部受凉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冬季睡觉不注意盖好腰部,在空调房里腰部保暖不足等。 过度劳累:白天过度劳累,脊柱周围的肌肉等组织处于疲劳状态,睡眠时肌肉无法得到充分放松,也容易引发脊柱疼。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过度劳累后睡眠都可能出现脊柱疼的情况,体力劳动者可能是因为白天脊柱及周围组织承受过多负荷,脑力劳动者则多是因为脊柱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导致疲劳。
2025-10-11 12:21:47 -
颈椎病的种类及症状
颈椎病主要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四类,各类有不同症状,神经根型有上肢疼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脊髓型有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型有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症状;椎动脉型有眩晕、头痛、视觉障碍。 一、颈椎病的种类 颈椎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由于颈椎退变等原因导致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人群易患。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病变导致脊髓受压。多见于40-60岁人群,病情相对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等严重后果。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退变等因素刺激交感神经,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不规律、长期颈部不良姿势者易患。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迫,引起脑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颈部突然转动等可能诱发症状。 二、各类颈椎病的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上肢疼痛麻木: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肩部、上肢,呈放射性刺痛或电击样痛,同时伴有上肢麻木感,麻木区域与受压神经根分布区一致。例如,受压神经根为颈5-6时,疼痛麻木可涉及上臂外侧、前臂桡侧等区域。多见于长期从事低头工作的人群,如程序员、伏案办公人员等,长期不良姿势使颈椎退变,压迫神经根引发症状。 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紧张,活动时疼痛加重,患者颈部屈伸、旋转等活动范围减小。 脊髓型颈椎病 肢体运动障碍:早期可出现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如行走时有踩棉花感;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肢精细动作障碍,如拿东西不稳、写字困难等。多见于年龄较大且有长期颈椎退变基础的人群,病情发展相对隐匿,若病史中有长期颈椎劳损,更易出现脊髓受压情况。 感觉障碍: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感觉平面可随病情发展而变化。 大小便功能障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症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这类患者可能因生活节奏快、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本身交感神经易处于兴奋状态,再加上颈椎病变刺激交感神经,加重其功能紊乱。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可出现头晕、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作,如突然转头时易诱发,眩晕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导致摔倒。多见于有颈椎退变基础且颈部活动较为频繁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颈部频繁转动工作的职业,像某些运动员等。 头痛:疼痛部位多为枕部、顶枕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跳痛、胀痛等。 视觉障碍: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2025-10-11 12:19:28 -
跟骨骨折怎么检查
跟骨骨折的检查方法包括体格检查、X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体格检查通过观察和触诊初步了解情况;X线检查可初步筛查及通过侧位片观察相关角度;CT检查能显示细节及三维重建直观呈现形态;MRI检查用于怀疑有周围软组织损伤时显示软组织情况,不同人群检查需考虑相应特殊情况。 1.观察:查看跟骨部位是否有肿胀、淤血、畸形等情况,比如皮肤是否有擦伤、局部肿胀的范围等,通过观察能初步了解跟骨骨折的大致状况。 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较娇嫩,肿胀淤血的表现可能相对成人有差异,需更细致观察,避免遗漏细微的异常表现。 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可能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肿胀等表现可能不典型,要综合判断。 2.触诊:触摸跟骨周围,检查是否有压痛、骨擦感等。压痛的具体部位能帮助判断骨折的大致位置,骨擦感是骨折的典型体征之一,但儿童的骨擦感可能不明显,因为儿童骨骼韧性相对较好。 X线检查 1.普通X线:是跟骨骨折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能显示跟骨的大体结构,明确是否有骨折以及骨折的大致类型,如跟骨结节骨折、跟骨体骨折等。 对于儿童,X线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同时由于儿童骨骼的骨骺线等特点,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对于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X线显示骨折可能相对更清晰,但也需注意与其他病变鉴别。 2.X线侧位片:可观察跟骨的高度、宽度以及跟骨结节关节角等情况。跟骨结节关节角正常约为20°-40°,骨折时该角度可能会改变。 CT检查 1.常规CT平扫:能更清晰地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跟骨关节面是否受累等。对于判断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必要时才进行。 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含碘对比剂进行增强CT检查,可优先考虑非增强CT检查。 2.CT三维重建:可以从三维角度直观地呈现跟骨的形态,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跟骨骨折的情况,比如跟骨的立体结构、各个骨折块的空间位置关系等,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检查 1.对于怀疑有跟骨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跟腱损伤、韧带损伤等情况时,MRI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的情况。它可以清晰显示跟腱、韧带等软组织结构是否有损伤、损伤的程度等。 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MRI检查时要考虑到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一般在必要时且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 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要先确定金属植入物是否会对MRI检查产生影响,再决定是否进行MRI检查。
2025-10-11 12:16:38 -
骨质增生的原因
骨质增生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相关,儿童少见但先天发育异常可致,中老年人因退变常见;性别影响相对间接,绝经后女性骨代谢变化可能增风险;过度劳累、运动损伤、体重过重等生活方式可致,关节创伤史、关节疾病史等病史也易引发。 一、年龄因素 (一)儿童 儿童骨质增生相对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等情况,可能会导致局部骨骼异常生长出现类似骨质增生的改变。例如一些先天性脊柱发育畸形的患儿,由于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结构异常,可能引发局部骨质的异常增生反应。 (二)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骼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中老年人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骨骼边缘为了适应力学变化会出现代偿性增生,这是中老年人骨质增生较为常见的原因。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关节使用时间长,软骨磨损后,机体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骨骼边缘会有新骨形成,即骨质增生。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骨质增生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有间接作用。例如,女性在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骨代谢。雌激素有维持骨密度等作用,绝经后雌激素减少,骨量丢失加快等骨代谢失衡情况可能会增加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相对男性有所不同。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男性随着年龄增长也会出现骨代谢相关变化导致骨质增生。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过度劳累与运动损伤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过度运动的人群容易发生骨质增生。比如经常进行高强度体育运动的运动员,关节长期受到过度的应力刺激,关节软骨磨损后,骨骼会通过骨质增生来试图稳定关节。另外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工作的人,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颈椎关节周围骨骼也会因力学不平衡出现骨质增生。 (二)体重因素 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的负荷。例如肥胖人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体重人群大得多,长期的高负荷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进而刺激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以试图缓解关节的受力情况,但最终导致骨质增生的发生。 四、病史因素 (一)关节创伤史 有过关节创伤的患者,如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病史。在创伤恢复过程中,骨骼的愈合和修复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关节力学结构改变,后续容易引发骨质增生。例如关节骨折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复位和修复,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后就会刺激骨质增生形成。 (二)关节疾病史 本身患有一些关节疾病的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类风湿关节炎会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机体为了修复受损关节,会出现骨质增生等反应来试图维持关节功能,但这种修复往往是异常的,导致骨质增生的发生。
2025-10-11 1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