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亚专业主任,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秘书,河南省运动医疗分会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关节镜微创诊疗技术。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展开-
股骨头骨坏死能治好吗
股骨头骨坏死可以治疗,能否完全治好受疾病分期、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种因素影响,早期、年轻、健康生活方式、无相关基础病史者预后相对较好,中晚期、老年、不良生活方式、有相关基础病史者预后有差异,多数患者可改善症状、恢复功能。 一、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 1.疾病分期 早期:对于股骨头骨坏死早期,若患者年龄较轻、生活方式健康且病史较短,通过避免负重(如拄拐等)、药物治疗(如抗凝剂等,但需遵循循证医学规范)等非手术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以控制病情进展,甚至有恢复的可能。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早期通过规范的非手术干预,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股骨头形态可维持较好,髋关节功能保留良好。 中晚期:当病情发展到中晚期,股骨头已出现明显塌陷等改变时,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于大部分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术后需要考虑假体的使用寿命等问题,不过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能为很多患者带来较好的生活质量改善。 2.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股骨头骨坏死(如Legg-Calvé-Perthes病),不同年龄的儿童预后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如果能早期发现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限制活动等),部分患儿可以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实现股骨头的修复,预后相对较好;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预后相对差一些,更容易出现股骨头的畸形等情况。 成人:成人股骨头骨坏死的预后与年龄也有关系,相对年轻的成人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比老年患者更有可能保留自身股骨头,恢复髋关节功能;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在老年患者中也较为确切,能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3.生活方式 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患者,会影响股骨头的血运等,不利于股骨头骨坏死的治疗和恢复。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合髋关节的运动,避免过度负重运动)等,有助于改善身体整体状况,促进病情的控制和恢复。例如,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对股骨头骨坏死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4.病史因素 既往有影响股骨头血运的基础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潜水员病等病史的患者,治疗相对复杂,预后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持续干扰股骨头的血供等,增加治疗的难度,需要综合治疗基础疾病和股骨头骨坏死本身。 总之,股骨头骨坏死是可以治疗的,通过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分期、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多数患者可以改善症状、保留或恢复髋关节功能,实现较好的预后,但完全治好的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
2025-10-11 12:37:24 -
胸10椎体压缩性骨折如何治疗
胸10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包括卧床休息(适用于轻压缩患者,注意体位、护理等)和支具固定(用胸腰骶支具固定3月左右);手术适用于压缩超1/3、有神经症状等情况,术式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创伤小,老年适用需慎对儿童)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移位明显等,创伤大,儿童需避生长结构损伤)。 一、保守治疗 1.卧床休息 适用于压缩程度较轻的患者,一般需要严格卧床6-8周。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通常是平卧位,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减轻疼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卧床休息时更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同时要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四肢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成年患者也需定期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 对于老年患者,卧床休息期间还需注意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要关注其心肺功能,必要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2.支具固定 可采用胸腰骶支具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个月左右。支具固定可以限制脊柱的活动,减少骨折部位的进一步移位,缓解疼痛。在选择支具时,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进行合适的调整,确保支具的舒适度和固定效果。儿童患者使用支具时要注意定期评估支具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过度限制胸廓和骨盆的发育。成年患者在佩戴支具期间要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如在床上进行四肢的主动运动等。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椎体压缩程度超过1/3、伴有神经症状(如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脊柱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如果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或神经受压情况,也需要考虑手术。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应积极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因为长期卧床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 2.手术方式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同时起到稳定骨折部位的作用。该手术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对于老年患者,PKP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的特殊性,骨水泥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要考虑到骨水泥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脊柱稳定性破坏严重的患者。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脊柱。这种手术方式能够更好地恢复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但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精细操作,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损伤骨骺等生长结构。
2025-10-11 12:35:30 -
大腿骨折多久可以脱拐
大腿骨折脱拐时间受骨折类型、治疗方式、患者年龄等因素影响,骨折愈合需经临床和影像学评估达标才具备脱拐基础,不同阶段有相应康复与脱拐进程,儿童和老年人脱拐有各自注意事项,成年人大腿骨折一般3-6个月左右考虑脱拐,具体依愈合情况定,早期主要促初步愈合不能脱拐,中期部分负重行走,后期逐步脱拐,儿童要关注愈合和发育,老年人要确保充分愈合、注意安全和加强营养。 骨折愈合的评估指标 骨折愈合的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检查方面,骨折部位无明显压痛、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见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当达到这些标准时,才具备脱拐的基础条件。例如,通过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端的骨痂生长情况,若骨痂生长良好,骨折端稳定,就可以逐步开始尝试脱拐行走。 不同阶段的康复与脱拐进程 早期康复(1-2个月):骨折后1-2个月内,主要是促进骨折部位的初步愈合。此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的肌肉收缩锻炼等,防止肌肉萎缩,但一般还不能脱拐,因为骨折部位还不够稳定。比如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每天进行若干组,以维持肌肉力量。 中期康复(2-4个月):到2-4个月时,骨折部位有一定的骨痂生长,骨折相对稳定一些。可以在医生的允许下,开始部分负重行走,使用双拐等辅助器具,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程度。同时继续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包括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如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 后期康复(4-6个月及以后):当骨折愈合较好,经过医生评估认为骨折端稳定,具备脱拐条件时,开始逐步脱拐。首先可以先尝试单拐行走,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尝试完全脱拐行走。在脱拐行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肢的情况,如有疼痛、肿胀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的脱拐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大腿骨折愈合快,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脱拐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和肢体的生长发育情况。家长要配合医生,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不能过早脱拐,以免影响骨折愈合和肢体的正常发育。例如,儿童在骨折后3个月左右可能就可以开始考虑脱拐,但要根据X线检查等结果来确定,同时要注意在脱拐后仍要保证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大腿骨折后脱拐时间较晚,且由于老年人可能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安全。脱拐前一定要确保骨折充分愈合,在脱拐行走时,最好有家人陪伴,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同时,老年人在康复期间要加强营养,保证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和维持骨骼健康。
2025-10-11 12:32:45 -
腰肌扭伤了如何快速恢复正常
腰肌扭伤后分急性期处理、缓解疼痛与消肿、康复锻炼来应对,急性期要休息、冷敷,之后可药物辅助、热敷、按摩,疼痛缓解后做腰部伸展和肌肉锻炼,恢复时间因个体而异,恢复中要避免再次受伤并逐步增活动量。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腰肌扭伤后应立即停止导致扭伤的活动,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腰部再次受力,让受损的腰肌得到充分放松,利于损伤修复。对于儿童,玩耍时若出现腰肌扭伤,需及时停止活动,找安全舒适的地方休息;成年人工作中出现腰肌扭伤,应停下手中工作,找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 2.冷敷:在扭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腰部进行冷敷。冷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儿童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可在冰袋外包裹毛巾;成年人冷敷时也要注意观察皮肤情况。 二、缓解疼痛与消肿 1.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消肿,如布洛芬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权衡是否使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病史的成年人,使用时也需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必要时可配合胃黏膜保护剂等。 2.物理治疗: 热敷:在扭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肿和缓解疼痛。热敷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温度不宜过高,一般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成年人有糖尿病等血管病变病史时,热敷温度和时间需谨慎调整。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度的腰部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但对于儿童,要由经验丰富且熟悉儿童身体状况的专业人员操作;成年人有腰部骨折等病史时则不宜按摩。 三、康复锻炼 1.腰部伸展运动:在疼痛有所缓解后,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例如仰卧位,双腿屈膝,双手抱住双膝,将膝盖拉向胸部,保持10-15秒,然后放松,重复5-10次。儿童进行该运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柔韧性适度进行;成年人有腰部疾病急性发作期则暂不适合。 2.腰部肌肉锻炼:逐渐进行腰部肌肉的锻炼,如平板支撑,但开始时时间不宜过长,可从每次坚持10-15秒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儿童平板支撑要根据其能力进行;成年人有腰部损伤较严重病史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经过1-2周的休息和康复锻炼,腰肌扭伤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具体恢复时间因个人损伤程度、年龄等因素而异,儿童恢复相对较快,成年人若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在整个恢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2025-10-11 12:27:51 -
颈椎病能用颈椎牵引器吗
颈椎病能否使用颈椎牵引器需综合判断,病情较轻的神经根型、颈型颈椎病可能适用,脊髓型、椎动脉型伴严重动脉硬化、严重骨质疏松者等不适用,使用时要注意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使用。 一、适用情况 1.病情较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牵引器可能有一定帮助。通过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适当的颈椎牵引能够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和神经功能。一般来说,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颈椎牵引器可能会获得一定益处。 2.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颈椎牵引器可以通过牵引放松颈部肌肉,缓解颈部的紧张状态,对改善颈型颈椎病的症状有一定作用。 二、不适用情况 1.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导致脊髓受压,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建议使用颈椎牵引器。因为牵引可能会加重脊髓的压迫,导致病情恶化,出现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甚至瘫痪等严重后果。 2.椎动脉型颈椎病伴有严重动脉硬化者: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本身存在椎动脉受压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情况,若伴有严重动脉硬化,颈椎牵引可能影响椎动脉供血,导致头晕等症状加重,所以这类患者不适合使用颈椎牵引器。 3.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骨骼强度下降,牵引可能导致椎体压缩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不适合使用颈椎牵引器。 三、使用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的颈椎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使用颈椎牵引器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发育,一般不建议使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可能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牵引力度和方式。 2.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定的绝对禁忌,但女性在孕期或哺乳期使用需格外谨慎,应咨询医生,因为牵引可能对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及胎儿产生潜在影响。 3.生活方式: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在使用颈椎牵引器时,除了按照正确方法使用牵引器外,还应注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牵引后也要保持正确的颈部姿势,避免牵引后再次长时间不良姿势导致症状复发。 4.病史情况:有颈椎骨折、肿瘤等病史的患者绝对不能使用颈椎牵引器。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颈椎牵引器时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因为牵引可能引起身体应激反应导致血压波动,若血压波动过大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总之,颈椎病患者是否能使用颈椎牵引器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使用。
2025-10-11 12:2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