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甲军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亚专业主任,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秘书,河南省运动医疗分会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关节镜微创诊疗技术。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展开
个人擅长
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诊治。展开
  • 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痛是什么原因

    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外伤因素(直接外伤、过度使用)、关节炎相关(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因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其他因素(痛风、神经病变)等。 一、外伤因素 1.直接外伤: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受到外力撞击,如被重物砸到、碰撞到尖锐物体等,可能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如果是儿童,玩耍时的意外碰撞较常见;对于成年人,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意外情况都可能引发。例如,在建筑工地工作时,手部可能会受到工具的撞击,从而引起食指第一个关节痛。 2.过度使用:长期从事需要频繁屈伸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的活动,如打字员长时间打字、织毛衣者反复织动手指等,会使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劳损,引发疼痛。这种情况在经常进行手部精细工作的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 二、关节炎相关 1.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尤其是在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频繁活动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骨关节炎。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关节会出现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活动时症状可能较为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会有所缓解,但过度活动又会加重。 2.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发病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年龄段,中青年也可能发病。除了手指关节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全身其他关节的不适,如晨僵时间较长等。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处皮肤破损后,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导致关节红肿、热痛。例如,手指被刺伤后,如果没有及时清洁处理,就可能发生细菌感染,出现关节疼痛、化脓等症状。儿童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皮肤破损后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手指关节引起疼痛,如病毒性关节炎等。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也需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例如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手指关节受累的情况。 四、其他因素 1.痛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处,可引起急性炎症发作,导致关节剧烈疼痛、红肿。多见于有高尿酸血症基础的人群,且男性发病相对较多,常与饮食不当(如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等因素有关。 2.神经病变:如颈椎病等疾病,病变的颈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可能会引起右手食指第一个关节区域的放射性疼痛。这种情况在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人群中较为常见,除了手指关节痛外,还可能伴有颈部不适、上肢其他部位的麻木等症状。

    2025-10-11 12:21:48
  • 腰椎滑脱手术后多久能下床活动

    腰椎滑脱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受手术方式、患者自身状况(年龄、身体基础状况)等因素影响,一般术后1-3天床上活动,1-2周可戴支具下床短时间活动,下床活动需佩戴支具、逐步增加活动量、观察身体反应,老年患者需协助防摔倒,年轻伴基础疾病者要在控基础病下活动。 影响下床时间的因素 手术方式:如果是微创手术,对身体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可能下床时间会稍早;而开放手术创伤较大,下床时间可能会适当推迟。例如,经椎间孔镜下腰椎滑脱复位融合术这类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可能术后1周左右就能在保护下下床活动。 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修复能力较强,下床时间可能相对较早;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缓慢,下床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比如年轻的30岁患者,术后1周左右可能就能在较好保护下下床活动,而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可能需要2周甚至更久才能下床活动。 身体基础状况: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下床时间会相应推迟。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身体整体恢复,需要等身体状况稳定后才能逐步开始下床活动。 下床活动的注意事项 佩戴支具:下床活动时必须严格佩戴腰围等支具,支具可以提供腰部支撑,减轻腰部压力,防止腰部过度活动导致手术部位损伤。例如腰围的正确佩戴能限制腰椎的前屈、后伸和侧屈等活动,为手术部位的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 逐步增加活动量:下床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要逐步增加,不能一开始就长时间行走或进行剧烈活动。先从短时间、短距离开始,然后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延长时间和增加活动范围。比如第一天每次下床活动10分钟,第二天可以延长到15分钟,同时活动范围可以从病房内扩展到走廊等。 观察身体反应:在下床活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自身身体反应,如出现腰部疼痛加剧、头晕、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如果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下床活动时需要有家人或医护人员在旁协助,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因为老年患者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摔倒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骨折等。同时,要更加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身体反应,因为老年患者身体代偿能力较差,轻微的不适可能提示较严重的问题。 年轻患者伴有基础疾病:年轻患者如果伴有基础疾病,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注意事项外,还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下床活动。比如伴有糖尿病的年轻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稳定的情况下逐步下床活动,并且活动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防止活动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2025-10-11 12:19:28
  • 81岁母亲右手腕儿粉碎性骨折该如何活动锻炼

    81岁母亲右手腕粉碎性骨折后按早期(1-2周)进行手指、肩部、肘部活动,中期(3-6周)开展腕部轻度、前臂旋转活动,后期(6周以后)进行腕关节全面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来促进恢复,锻炼时注意幅度、安全及结合老人耐受程度调整。 肩部和肘部活动:同时可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以及肘部的缓慢屈伸。肩部钟摆运动是让母亲身体前倾,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利用手臂自身重量进行前后、左右摆动,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肘部屈伸则是缓慢地弯曲和伸直肘关节,每次屈伸10次左右,每天3-4次。这些活动可以维持肩部和肘部关节的活动度,避免关节粘连,同时也有助于整体身体的血液循环,对于81岁的老人来说,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骨折恢复也有一定好处。 骨折中期(3-6周) 腕部轻度活动:当骨折处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后,可以开始进行腕部的轻度活动。例如,在他人协助下,缓慢地进行腕关节的小幅度屈伸和旋转活动。屈伸活动可让母亲将右手腕缓慢向上抬起(背伸),再缓慢向下弯曲(掌屈),每次5-10次,每天3次;旋转活动则是让手腕缓慢地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每次旋转5圈左右,每天2-3次。此时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疼痛为度,因为81岁老人骨折恢复相对较慢,过度活动可能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前臂旋转活动: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让母亲将右手握住一个轻量的物体(如小皮球),然后缓慢地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每次旋前和旋后各5-10次,每天3次。这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日后右手的正常使用有重要意义。 骨折后期(6周以后) 腕关节全面活动:当骨折临床愈合后,可逐渐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腕关节的大幅度屈伸、旋转等活动。屈伸活动可达到最大范围,即尽量将手腕背伸到最大程度,再尽量掌屈,每次10-15次,每天3-4次;旋转活动可更加灵活,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手腕,每次旋转10圈左右,每天3-4次。同时可以配合一些简单的抓握动作,如抓握不同质地的物体,如软布、硬塑料等,来增强手部的力量和灵活性,每次抓握5-10次,每天3次。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鼓励母亲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如用右手拿轻量的餐具吃饭、缓慢地打开瓶盖等。这些活动能进一步促进右手功能的恢复,使其逐渐适应日常生活需求。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再次受伤,同时根据母亲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强度。由于81岁老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和耐受程度,如有不适及时调整锻炼方案。

    2025-10-11 12:16:38
  • 尾骨突然痛是什么原因

    尾骨突然疼痛的原因包括外伤因素(直接暴力撞击和慢性损伤积累)、疾病因素(尾骨关节炎、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以及其他因素(生理期因素和姿势突然改变)。外伤中直接暴力撞击在高风险运动人群及年轻人易发生,慢性损伤积累常见于长期伏案中老年人群;疾病里尾骨关节炎中老年多发,感染性疾病在免疫力低人群易现,肿瘤性疾病相对少见;生理期因素致女性生理期尾骨不适,姿势突然改变易致尾骨周围组织突然牵拉疼痛。 一、外伤因素 1.直接暴力撞击:比如从高处坠落时臀部着地,或者受到外力直接撞击尾骨部位,这会导致尾骨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甚至可能引起尾骨骨折,从而引发突然的疼痛。这种情况在从事高风险运动(如滑板、滑雪等)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轻人由于活动量较大,相对更容易发生此类外伤导致尾骨突然疼痛。 2.慢性损伤积累:长期久坐且坐姿不正确,例如总是习惯翘二郎腿或者久坐硬板凳等,会使尾骨长期受到异常的压力和摩擦,久而久之也可能引发尾骨周围组织的慢性损伤,进而导致突然疼痛加重。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这种慢性损伤积累引发尾骨疼痛的情况也不少见。 二、疾病因素 1.尾骨关节炎:尾骨部位的关节发生炎症,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关节退变、创伤后关节修复异常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逐渐磨损,炎症反应出现,会引起尾骨突然疼痛,一般在活动尾骨相关部位时疼痛会加剧,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2.感染性疾病:尾骨周围组织的感染,如肛周感染蔓延至尾骨区域等,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导致尾骨突然疼痛。这种情况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由于自身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尾骨疼痛。 3.肿瘤性疾病:尾骨部位的原发性肿瘤或者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尾骨,都可能导致尾骨突然疼痛。肿瘤的生长会破坏尾骨及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症状,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多见于有肿瘤病史的人群复查时需重点排查。 三、其他因素 1.生理期因素:女性在生理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尾骨区域的不适疼痛,部分女性会感觉尾骨突然疼痛,这与盆腔充血等生理变化有关,一般在生理期结束后会逐渐缓解。 2.姿势突然改变: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后突然大幅度改变姿势,例如长时间弯腰后突然直立,可能会导致尾骨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突然牵拉,引起尾骨突然疼痛,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常见于突然变换体位的瞬间。

    2025-10-11 12:14:29
  •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可引发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感、肌肉力量减弱、间歇性跛行,中央型巨大突出可致马尾神经综合征,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腰痛是最常见症状之一,下肢放射痛随腹压增加加重,麻木与放射痛部位一致,严重时肌肉力量减弱,间歇性跛行因行走致神经缺血缺氧,马尾神经综合征少见但严重需及时就医。 特点: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钝痛或剧痛。久坐、久站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腰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因腰部负荷大,更容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痛。有腰椎病史的人群复发时腰痛可能更明显。 下肢放射痛 表现:疼痛可沿着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或前侧、足背等部位放射。例如,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时,患者常出现从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至足部的放射性疼痛,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可加重。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者下肢放射痛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可能提示突出程度较重;女性在妊娠期由于腰部负荷增加等因素,可能更容易出现下肢放射痛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麻木感 产生机制: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影响神经的感觉功能,导致下肢出现麻木感。麻木部位与放射痛部位往往相一致。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神经退变等因素,可能对麻木的感知更敏感;糖尿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可能因神经本身有病变,麻木症状可能更复杂。 肌肉力量减弱 情况: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神经受压时间长或程度重,引起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例如,足背伸肌力减弱,患者可能出现踮脚困难等情况。不同性别患者肌肉力量减弱表现无本质区别,但男性通常肌肉力量相对较强,若出现肌肉力量减弱可能更易被察觉。儿童患者肌肉力量减弱可能影响其运动功能发育,需要及时关注。 间歇性跛行 定义及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这是因为行走时神经根受压加重,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症状加重。中老年人由于腰椎退变基础,更容易出现间歇性跛行;肥胖人群由于腰部负担重,也可能较早出现间歇性跛行。 马尾神经综合征(少见但严重情况) 表现:主要见于中央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男性还可出现性功能障碍等。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相对较少见,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处理,因为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女性在妊娠期或分娩后由于骨盆及腰部结构变化,若有腰椎间盘突出也可能增加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需特别警惕。

    2025-10-11 12:11: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