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亚专业主任,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秘书,河南省运动医疗分会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关节镜微创诊疗技术。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展开-
粉碎性骨折吃什么好
骨折康复需注意摄入蛋白质丰富食物以助细胞修复重建、钙含量高食物以助骨骼健康、维生素丰富食物以助骨折愈合及膳食纤维丰富食物以防便秘,不同人群对各类营养物质需求有别。 蛋白质是骨折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细胞的修复和组织的重建。常见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如牛肉、猪肉等,每100克瘦肉中含有较多的优质蛋白质;还有鱼类,像鲫鱼、黑鱼等,鱼类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其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另外,蛋类也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鸡蛋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组成模式接近。例如,在骨折康复期,每天适量摄入一定量的瘦肉、鱼类或蛋类,对骨折的愈合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蛋白质的需求略有差异,一般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约需要1-1.2克蛋白质,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更多,可能需要每天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 钙含量高的食物 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骨折的修复和骨骼的健康至关重要。富含钙的食物有奶制品,像牛奶,每100毫升牛奶中含有约104毫克的钙,而且牛奶中的钙易于吸收;还有豆制品,例如豆腐,每100克豆腐中含有一定量的钙;另外,虾皮也是钙的良好来源,虾皮中钙含量丰富。以牛奶为例,骨折患者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可以补充一定量的钙。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钙吸收能力下降,更需要注重钙的补充;而儿童处于骨骼生长旺盛期,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 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维生素对骨折愈合也有重要作用。维生素C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骨折部位的修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等;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深海鱼类,像三文鱼、沙丁鱼等。例如,骨折患者多吃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有助于骨折部位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愈合。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室内工作、日照不足的人,可能更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或者通过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来保证体内维生素D的充足。 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骨折患者由于活动减少,容易出现便秘,所以需要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常见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全麦面包、燕麦、蔬菜等。全麦面包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每天适量食用全麦面包可以帮助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对于有糖尿病的骨折患者,在选择膳食纤维食物时,要注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如燕麦等,既可以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又不会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
2025-10-11 12:09:02 -
小拇指骨折
小拇指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不同人群发生情况有别,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护理分固定期和拆除固定后,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小拇指是否有肿胀、畸形、压痛等表现,初步判断骨折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小拇指骨折最常用的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及移位情况,能清晰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端的对位对线关系。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检查能更精准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经过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情况。 手法复位:医生通过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然后用小夹板、石膏或支具等固定小拇指,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手术治疗:如果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难以达到满意的对位对线,或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影响关节功能,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如使用克氏针、钢板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以恢复小拇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康复护理 固定期间: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密切观察小拇指远端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如出现手指麻木、苍白、发凉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部其他关节的适当活动,防止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小拇指的不必要活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拆除固定后: 逐渐开始小拇指的屈伸活动锻炼,可先在被动活动(由他人帮助活动)的基础上过渡到主动活动,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增大,力度由轻逐渐加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加速康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小拇指骨折后生长潜力大,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在固定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松紧度,避免影响儿童手部的正常发育。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防止再次受伤。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小拇指骨折后愈合相对困难,且容易发生再移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质修复,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康复锻炼要更加温和、缓慢,避免因剧烈活动导致骨折再次移位或加重骨质疏松。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小拇指骨折后伤口愈合相对较慢,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同时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
2025-10-11 12:06:29 -
颈椎dr主要检查什么
颈椎DR主要检查颈椎骨骼结构(包括椎体形态、椎间隙)、颈椎关节情况(包括椎间关节、钩椎关节)及颈椎生理曲度,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观察,为颈椎病等颈椎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椎体形态:可观察颈椎椎体的大小、形状是否正常,有无椎体的增生、变扁等情况。例如,通过DR影像能清晰看到颈椎椎体的轮廓,正常情况下椎体呈椭圆形,若存在骨质增生,可能会观察到椎体边缘有异常的骨赘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椎体形态会有一定差异,儿童椎体相对较软、弹性好,成人椎体则相对稳定,老年人群可能因退变出现椎体形态的改变。对于有颈部外伤史的患者,可快速判断椎体是否有骨折等情况,如椎体压缩性骨折在DR上可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等。 椎间隙:能显示颈椎椎间隙的宽度,正常椎间隙有一定的宽度且均匀。椎间隙变窄可能提示椎间盘退变、突出等情况,而椎间隙增宽可能与椎间关节脱位等有关。不同性别之间椎间隙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椎间隙退变可能更早出现,有颈椎病史的人群椎间隙情况会因病情不同而有相应改变。 颈椎关节情况 椎间关节:可观察椎间关节的结构,如关节突的形态、关节间隙是否正常等。椎间关节发生病变时,可能会出现关节突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等情况。对于有颈部疼痛且怀疑椎间关节病变的患者,DR检查能提供初步的关节结构信息。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椎间关节退变逐渐明显,女性在更年期后可能因激素变化加速椎间关节的退变过程。 钩椎关节:钩椎关节也是颈椎DR检查的重要部分,能显示钩椎关节是否有增生、肥大等情况。钩椎关节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导致颈部不适等症状。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的颈部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会增加钩椎关节增生的风险,不同性别在这方面的风险差异不大,但女性可能因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颈部力学改变而影响钩椎关节状态。 颈椎生理曲度:DR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颈椎的生理曲度情况。正常颈椎生理曲度是前凸的,若生理曲度变直、反弓等,可能与长期不良姿势、颈椎退变等因素有关。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容易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老年人群随着颈椎退变也可能出现生理曲度的改变。不同性别在生理曲度改变的概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如孕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等因素,可能会影响颈椎生理曲度。 总之,颈椎DR检查通过对颈椎骨骼结构、关节情况以及生理曲度等多方面的观察,为颈椎病等颈椎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2025-10-11 12:03:23 -
双腿没劲乏力怎么回事
双腿没劲乏力可能由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神经系统问题、肌肉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药物副作用及其他原因引起。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1.过度劳累 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剧烈运动后,双腿可能会感到疲劳和无力。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休息后通常会缓解。 2.营养不良 缺乏某些营养素,如钾、钙、维生素D等,可能导致肌肉无力。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奶制品、鱼类等,可以帮助预防和缓解这种情况。 3.神经系统问题 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等,可能影响肌肉的功能,导致双腿没劲乏力。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麻木、疼痛、肌肉抽搐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4.肌肉疾病 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肌肉炎等,也可能导致双腿没劲乏力。这些疾病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5.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导致双腿没劲乏力。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指标,有助于缓解症状。 6.心血管疾病 心脏或血管问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可能导致腿部供血不足,引起双腿没劲乏力。如果同时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7.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双腿没劲乏力。如果怀疑药物副作用,应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8.其他原因 贫血、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引起双腿没劲乏力。 如果出现双腿没劲乏力的症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 2.补充营养:确保摄入均衡的饮食,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3.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 4.注意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盘腿或翘二郎腿。 5.就医检查: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定病因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患有慢性疾病者等特殊人群更容易出现双腿没劲乏力的情况。在这些人群中,应更加关注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双腿没劲乏力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其他症状来确定原因。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025-10-11 12:01:20 -
如何判断脚后跟骨折
脚后跟骨折有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方面情况。症状表现为疼痛(受伤当时剧烈,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糖尿病患者可能不典型)和肿胀(因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程度因骨折严重程度而异,老年人消退慢);体征检查可见畸形(骨折端移位明显时可出现,轻微骨折可能不明显,儿童与成人有别)和异常活动(受伤脚后跟出现不正常活动度,检查需轻柔);影像学检查中X线是初步判断常用方法,CT用于X线难明确诊断时,能提供更详细三维结构信息助准确判断骨折情况。 一、症状表现 1.疼痛:脚后跟骨折后通常会出现剧烈疼痛,且在受伤当时就较为明显,活动脚部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会加剧。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会因疼痛而哭闹不止,成年人则能明确表述疼痛的程度和部位。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神经可能受损,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仍会有局部的不适感。 2.肿胀:受伤部位会迅速出现肿胀,这是因为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肿胀程度可能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严重骨折时肿胀会比较明显,甚至可能影响脚部的外观,出现皮肤紧绷的情况。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可能较慢。 二、体征检查 1.畸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脚后跟的畸形,比如骨折端移位明显时,可看到脚后跟的形状与正常侧不同,出现短缩、成角等畸形表现。但对于一些轻微骨折,畸形可能不太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对比。儿童的骨骼可塑性较强,畸形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2.异常活动:在受伤的脚后跟部位进行检查时,会发现异常的活动,正常情况下脚后跟是不能活动的,而骨折后会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度。但在检查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加重患者的损伤,尤其是对于有骨质疏松等情况的老年人,操作更需谨慎。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初步判断脚后跟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看到骨折线、骨折的部位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不同年龄的人群在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儿童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CT等检查来明确细节。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使用造影剂等情况需要特别评估。 2.CT检查:对于一些X线难以明确诊断的骨折,特别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三维结构信息,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类型。例如,能清楚显示跟骨骨折时关节面是否塌陷、骨折碎片的位置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025-10-11 11:5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