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亚专业主任,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秘书,河南省运动医疗分会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关节镜微创诊疗技术。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展开-
腿疼是不是缺钙
腿疼可能由缺钙等多种因素引起,缺钙致腿疼可伴其他表现,可通过检查辅助判断,针对不同原因有非药物干预措施,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缺钙时可通过食物补钙、晒太阳等;肌肉劳损要休息、热敷;关节问题需适当锻炼;神经受压要依情况休息或锻炼;血管病变要针对处理,儿童要保证钙摄入、注意防晒,老年人补钙要谨慎并排查其他健康问题。 其他可能导致腿疼的原因 肌肉劳损:长期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可使腿部肌肉产生大量乳酸堆积,或造成肌肉细微损伤,引发腿疼。比如,长跑爱好者若运动强度突然加大,可能会出现腿部肌肉酸痛。 关节问题: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关节疾病也会引起腿疼。以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例,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原因,会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腿部。 神经受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腿部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例如,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坐骨神经时,会引起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等部位放射的疼痛。 血管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会影响腿部血液循环,导致腿部缺血缺氧,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等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使腿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腿部肿胀、疼痛等。 如何判断是否缺钙导致腿疼 结合相关表现:缺钙引起的腿疼通常还可能伴有其他表现,如儿童可能出现多汗、易惊、睡眠不安等;成年人缺钙严重时可能会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身高变矮、驼背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来辅助判断是否缺钙。血钙降低等指标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钙情况,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例如,血钙低于正常范围,同时有腿疼等表现,要考虑缺钙导致腿疼的可能性。 针对腿疼的应对措施 非药物干预 对于可能缺钙导致的腿疼:适当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等。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有104毫克钙,且易于吸收;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每100克北豆腐约含有138毫克钙。同时,多晒太阳,因为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一般建议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但要避免暴晒。 对于肌肉劳损导致的腿疼:注意休息,减少腿部的过度活动。可以通过局部热敷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摄氏度,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对于关节问题导致的腿疼:如果是膝关节骨关节炎,可通过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直腿抬高运动等,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减轻关节负担。但要注意运动适度,避免过度锻炼加重关节损伤。 对于神经受压导致的腿疼: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在疼痛缓解期可进行一些温和的腰部康复锻炼,如小燕飞等,但如果疼痛剧烈,应先卧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 对于血管病变导致的腿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要注意戒烟,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凝等,但具体治疗需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钙的需求高,家长要保证儿童饮食中钙的充足摄入。如果儿童出现腿疼,除了考虑缺钙外,还要注意是否有外伤等其他原因。同时,儿童晒太阳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晒伤,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晒太阳。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更容易出现缺钙相关的腿疼。老年人在补充钙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钙剂,并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用药等方面要更加谨慎。同时,老年人出现腿疼时,要注意排查是否有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等,因为一些血管病变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且可能与腿疼相关。
2025-10-10 12:57:08 -
骨折后脚肿怎么办
骨折后脚肿可通过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早期冷敷后期热敷改善肿胀、骨折稳定时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辅助消肿,若脚肿持续不缓解等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不同人群在各措施中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抬高患肢 1.原理:骨折后脚肿是由于受伤部位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和组织液等渗出积聚导致。抬高患肢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患者卧床时可在脚下垫枕头,使脚部高于心脏水平,一般建议抬高30度左右,这样能有效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脚部肿胀程度。 2.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枕头放置合适且舒适,避免因体位不适影响休息和恢复;老年人骨折后抬高患肢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加重骨折部位疼痛或导致二次损伤,同时要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情况,如颜色、温度等。 二、冷敷与热敷 1.冷敷 原理:骨折早期(一般在24-48小时内),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可以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脚部,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皮肤娇嫩,冷敷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5-10分钟即可,避免冻伤皮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也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冰袋温度,防止冻伤。 2.热敷 原理:骨折48小时后,局部出血停止,此时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有助于消肿。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脚部,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对于糖尿病患者骨折后脚肿,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因为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可能有病变,对温度感知不灵敏,容易烫伤皮肤,热敷温度最好控制在40℃左右,且要密切观察脚部皮肤情况。 三、适当活动 1.原理:在骨折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脚部活动,如脚趾的屈伸活动等,可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减轻肿胀。例如,患者可以缓慢地进行脚趾的向上勾和向下伸的动作,每次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 2.不同人群活动注意事项:儿童患者进行活动时需要家长在旁协助,确保活动幅度和力度合适,避免因不恰当活动导致骨折部位移位;对于老年骨折患者,活动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幅度,同时要注意活动时的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四、药物辅助 1.原理: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消肿作用的药物,如迈之灵等,它能增加静脉回流,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肿胀。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要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消肿,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需要通过肝肾代谢,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 2.特殊人群用药提示: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骨折后脚肿需要使用消肿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某些可能影响血糖、血压的消肿药物时,要加强对血压、血糖的监测,根据情况调整基础疾病的用药方案。 五、就医评估 1.原理:如果脚肿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疼痛加剧、皮肤温度异常升高、足部颜色改变(如发白、发紫等)等情况,可能提示骨折部位有感染、血管损伤等严重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处理。 2.不同人群就医重点:儿童患者出现脚肿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哭闹不止、患肢功能明显受限等,一旦出现要及时带儿童就医;老年人骨折后脚肿,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更要关注细微的症状变化,如原本轻微的肿胀突然加重等情况,及时就医进行X线等检查,明确骨折恢复情况和脚部肿胀的原因。
2025-10-10 12:55:08 -
感觉胳膊与腿部骨头疼是怎么回事
胳膊与腿部骨头疼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因素有过度劳累和生长发育;病理性因素包括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折)、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若骨头疼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过度劳累 长期进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如长时间徒步、频繁进行力量训练等,肌肉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同时骨头周围的软组织也会因过度牵拉等出现疲劳性反应,从而可能导致胳膊与腿部骨头疼。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适当休息后可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过度劳累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身体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人可能恢复时间较长。 (二)生长发育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骨骼生长迅速,可能会出现生长痛,表现为胳膊和腿部骨头周围的疼痛,尤其在夜间较为常见。这是因为骨骼生长速度与局部肌肉、肌腱生长不协调等因素有关。比如,一些10-18岁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随着生长发育成熟会逐渐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一)骨骼疾病 1.骨质疏松 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等,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出现骨头疼痛,可累及胳膊、腿部等部位。研究表明,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约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通过骨密度检测等可辅助诊断。 2.骨关节炎 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退变、磨损,骨质增生等,可引发骨关节炎。好发于膝关节、髋关节等,但也可能累及胳膊的肘关节等部位,导致骨头周围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肥胖、关节劳损等是常见诱因。 3.骨折 有明确外伤史时,如摔倒、撞击等,可能导致胳膊或腿部骨折,出现骨头疼,同时常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畸形、活动障碍等表现。不同年龄骨折的原因和类型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多因意外摔倒等导致青枝骨折等,老年人则多因骨质疏松等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 (二)风湿免疫性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小关节,但也可累及大关节,包括胳膊和腿部的关节,导致骨头疼、关节肿胀、僵硬、畸形等。多见于30-50岁女性,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通过血液检查等可发现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异常。 2.强直性脊柱炎 主要累及脊柱,但也可累及外周关节,包括胳膊、腿部的关节,出现骨头疼、僵硬等表现,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病情活动期可能伴有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三)血液系统疾病 1.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骨髓内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可能导致骨骼疼痛,包括胳膊和腿部骨头疼,同时常伴有贫血、发热、出血等表现。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可明确诊断。 2.多发性骨髓瘤 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的浆细胞异常增殖,破坏骨质,可引起骨头疼痛,常见于肋骨、脊柱、骨盆等,也可累及胳膊和腿部骨头,同时可能伴有贫血、肾功能损害等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感染性疾病 1.骨髓炎 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骨髓,可导致骨髓炎,出现骨头疼、红肿、发热等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外伤等导致感染,成年人可能因血源性感染等原因发病。 如果出现胳膊与腿部骨头疼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肿胀明显、活动严重受限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实验室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0 12:52:29 -
足底筋膜炎如何治疗
足底筋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减少负重、温水泡脚)、物理治疗(冲击波、超声治疗)、矫形支具与鞋垫(定制鞋垫、夜间足托)、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药)、康复锻炼(足底和小腿肌肉拉伸),严重者经6-12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儿童一般先保守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减少负重活动:急性期应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跑步等加重足底负担的活动,让受损的足底筋膜有机会修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因玩耍等导致足底筋膜炎,需减少剧烈跑动;成年人则要根据工作生活方式调整,避免久坐久站后突然长时间行走。 2.温水泡脚:每天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不同年龄人群水温略有差异,儿童泡脚水温不宜过高,38-40℃为宜,成年人可稍高但不超过45℃,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需注意水温,避免烫伤。 二、物理治疗 1.冲击波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冲击波刺激,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和再生。多项研究表明,它能显著减轻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足部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能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儿童因骨骼等发育未成熟,能量选择更谨慎。 2.超声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和机械效应,改善足底筋膜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超声治疗相对安全,不同年龄人群均可采用,但操作参数需适配。 三、矫形支具与鞋垫 1.定制矫形鞋垫:合适的矫形鞋垫可以纠正足部的生物力学异常,如足弓异常等,分散足底压力,减轻足底筋膜的张力。对于有扁平足或高弓足等不同足型的人群,需要定制相应的矫形鞋垫,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定期评估足部情况以调整鞋垫。 2.夜间足托:夜间使用足托可以保持足底筋膜在休息状态下处于拉伸状态,防止筋膜缩短,有助于缓解晨起时的疼痛。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夜间足托,儿童使用时需注意舒适度和对足部生长的影响。 四、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的禁忌和不良反应。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成年人使用时也需注意胃肠道等方面的副作用,有胃溃疡等病史的人群要谨慎。 2.局部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局部涂抹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对于皮肤敏感的人群,包括儿童和有过敏史的成年人,使用前需先小面积试用,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五、康复锻炼 1.足底筋膜拉伸锻炼: 坐位足底筋膜拉伸:坐在椅子上,患侧脚放在地上,用手将脚趾向身体方向拉,保持15-30秒,重复10-15次。不同年龄人群拉伸力度可调整,儿童拉伸力度要轻柔,成年人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增加力度。 站姿足底筋膜拉伸:面对墙壁站立,患侧脚距墙约一脚距离,患侧腿伸直,健侧腿微曲,身体前倾,感受足底筋膜的拉伸,保持15-30秒,重复10-15次。有膝关节等疾病的人群在进行此锻炼时需注意姿势,避免加重膝关节负担。 2.小腿肌肉拉伸锻炼: 靠墙小腿拉伸:背部靠墙站立,患侧脚后伸,脚跟贴地,腿伸直,身体前倾,拉伸小腿肌肉,保持15-30秒,重复10-15次。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运动的人群,要注重长期坚持锻炼来预防和治疗足底筋膜炎。 六、手术治疗 1.适应证:经过6-12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足底筋膜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长期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经各种保守治疗均无改善的成年人,儿童患者一般先以保守治疗为主,很少考虑手术。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足底筋膜松解术等,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复发等,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促进恢复。
2025-10-10 12:50:03 -
骨癌的早期症状和前兆有哪些
骨癌早期有疼痛、肿块、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等症状和前兆。疼痛多为逐渐加重的局部痛,间歇性变持续性,夜间可能明显;可触及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的肿块;病变部位骨骼功能受影响出现功能障碍;骨骼强度降低易在轻微外力下发生病理性骨折,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等对其有一定影响,有相关病史或风险因素人群需更警惕。 特点及表现:骨癌早期常见症状是疼痛,多为逐渐加重的局部疼痛。开始可能是间歇性隐痛,随着病情发展会变为持续性剧痛。例如,长骨骨癌患者可能在病变部位出现疼痛,夜间疼痛有时会比较明显,这可能与夜间人体活动减少,注意力相对更集中在疼痛部位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疼痛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更依赖家长观察其是否有局部异常哭闹、肢体不愿活动等情况。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身体对疼痛的感知,但并非直接导致骨癌疼痛的原因,不过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使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状态,对骨癌早期疼痛的察觉敏感度可能有一定影响。有骨癌家族病史的人群,对疼痛等早期症状应更警惕,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需要更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变化。 相关机制:肿瘤组织生长会刺激骨膜、周围神经等结构,导致疼痛产生。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会释放一些致痛物质,如前列腺素等,进一步加重疼痛感觉。 肿块 特点及表现:部分患者可在骨癌发病部位触及肿块。肿块可能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楚。比如,发生在四肢长骨的骨癌,可能在相应部位摸到异常的隆起或包块。不同性别患者肿块表现无明显性别差异,儿童如果出现肢体局部肿块,家长应高度重视,因为儿童骨癌相对少见但需警惕。生活方式一般与肿块形成无直接关联,但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整体健康状况,间接影响对肿块的发现和判断。有骨癌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肿块时,要格外警惕复发可能,需及时就医检查。 相关机制: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形成瘤体,在体表或深部组织可触及。肿瘤组织的生长超出正常组织的界限,从而形成可触及的肿块。 功能障碍 特点及表现:随着骨癌的发展,病变部位的骨骼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功能障碍。例如,下肢骨癌可能导致行走困难,上肢骨癌可能影响手臂的正常活动,如提拿物品受限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肢体活动较以往减少,不愿意使用患肢等。女性在一些家务劳动或日常活动中可能会更早察觉到上肢或下肢功能障碍对生活的影响。生活方式如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使肌肉力量等下降,在出现功能障碍时可能会加重活动困难的程度,但并非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有骨癌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出现功能障碍时,要考虑到骨癌病情进展的可能,及时进行评估。 相关机制:骨癌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力学性能,同时肿瘤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等也会影响肢体的正常运动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 病理性骨折 特点及表现:骨癌会使骨骼强度降低,轻微外力下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比如,患者可能在无明显重大外伤的情况下,只是日常轻微活动,如弯腰、走路等,就出现骨折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表现相似,但儿童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癌导致病理性骨折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更严重影响。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中的不当运动等可能增加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比如过度剧烈运动可能使骨骼承受异常应力,增加骨折几率。有骨癌病史或高风险因素人群,更应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骨折的诱因,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相关机制:肿瘤组织破坏骨组织,使骨的完整性和强度下降,在受到正常生理活动或轻微外力时,就容易发生骨折。
2025-10-10 12:4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