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亚专业主任,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秘书,河南省运动医疗分会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关节镜微创诊疗技术。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展开-
脚腕抽筋是怎么回事
脚腕抽筋原因多样,包括肌肉疲劳、电解质失衡、寒冷刺激、姿势不当、疾病因素等,不同人群脚腕抽筋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补营养、关注姿势;青少年要热身、补水电解质;成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休息;老年人要补钙剂维生素、保暖、适度运动,频繁抽筋不明原因需就医。 电解质失衡: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如钠、钾、钙等流失,当体内电解质失衡时,肌肉的兴奋性会增高,从而引起脚腕抽筋。比如,在炎热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电解质,就容易出现脚腕抽筋。 寒冷刺激:脚腕受到寒冷刺激时,肌肉会发生强烈收缩。如夜间睡眠时脚腕暴露在冷空气中,或游泳时水温过低,都可能引发脚腕抽筋。 姿势不当: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站立时双脚内翻等,会使脚腕部位的肌肉处于不正常的牵拉状态,进而引发抽筋。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脚腕抽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异常,包括脚腕肌肉,引发抽筋;下肢血管病变会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当血液循环不畅时,肌肉的正常代谢受到影响,也容易出现抽筋现象。 不同人群脚腕抽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脚腕抽筋可能与生长发育过快导致钙需求增加有关,若钙摄入不足易引发抽筋。儿童在玩耍过程中长时间运动或姿势不当也可能导致脚腕抽筋,家长要注意让儿童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保证充足营养,同时在儿童运动时要关注其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 青少年:青少年处于生长活跃期,运动量大,若运动前未充分热身,运动中易出现脚腕抽筋。青少年应养成运动前充分热身的习惯,运动过程中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 成年人:成年人脚腕抽筋可能与工作性质有关,如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脚腕肌肉容易疲劳引发抽筋。成年人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工作间隙适当活动脚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老年人:老年人脚腕抽筋可能与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应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脚腕受寒冷刺激,日常可适当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以增强肌肉力量。 脚腕抽筋的原因较多,了解相关原因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缓解脚腕抽筋,如出现频繁脚腕抽筋且原因不明,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疾病因素。
2025-10-15 13:59:09 -
腿抽筋的缓解方法
腿抽筋可通过拉伸肌肉法、热敷法、补水补盐法缓解,若腿抽筋频繁发作或伴随其他症状则需及时就医,拉伸肌肉法包括拉伸小腿前侧和后侧肌肉,热敷法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抽筋部位,补水补盐法是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和含盐分钾的食物来维持电解质平衡。 一、拉伸肌肉法 (一)小腿前侧肌肉抽筋 1.动作:坐在椅子上,伸直抽筋的腿,将足前部向自己方向拉,用手抓住前脚掌并尽量往身体方向拉,同时伸直膝关节,坚持15-30秒可缓解。 2.原理:通过拉伸小腿前侧的胫骨前肌等肌肉,使其放松,解除肌肉痉挛状态。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能直接作用于抽筋肌肉。 (二)小腿后侧肌肉抽筋 1.动作:可采用站立位,患侧腿后跟尽量着地,膝关节伸直,然后双手向前伸,用手去够前脚掌,也可在床边进行,将脚放在床外,身体前倾拉脚;或仰卧位时,伸直腿,由他人握住前脚掌向身体方向拉。 2.原理:拉伸小腿后侧的腓肠肌等肌肉,使其恢复正常长度和张力,缓解抽筋。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操作,关键是正确拉伸到位。 二、热敷法 1.方法: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抽筋的部位,温度一般保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 2.原理:热传递能使肌肉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肌肉痉挛。对于成年人、儿童(需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等人群都可使用,能改善局部肌肉的缺氧缺血状态,缓解抽筋。 三、补水补盐法 1.原理: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尤其是钠、钾等元素缺乏,容易引起腿抽筋。 2.方法:适量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也可适当吃一些含盐分和钾的食物,如香蕉(富含钾)等。对于经常运动出汗多的人、老年人等易出现电解质失衡的人群尤为重要,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预防和缓解腿抽筋。 四、就医情况 1.频繁发作:如果腿抽筋频繁发作,如一周内发作多次,且通过上述自我缓解方法效果不佳,需要及时就医。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导致下肢抽筋,或骨质疏松等疾病导致血钙降低引起抽筋等。 2.伴随其他症状:如果腿抽筋同时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疼痛加重,或者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严重疾病。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本身基础疾病较多,更要重视伴随症状,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2025-10-15 13:56:04 -
膝关节积液可以热敷吗
膝关节积液能否热敷分情况,急性期不建议热敷,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可适当热敷,不同人群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热敷时温度、时间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温度40℃-50℃、每次15-20分钟,成年人45℃-55℃、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老年人40℃-50℃、每次15-20分钟,且热敷中出现异常要停。 一、急性期不建议热敷 1.原因:在膝关节积液的急性期,通常是由于创伤等原因导致局部血管扩张、炎症反应处于活跃阶段,此时热敷会使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加快,可能导致积液量增多、肿胀和疼痛加剧。例如,有研究表明,急性损伤后立即热敷会影响损伤部位的修复进程,使炎症反应持续时间延长。 2.适用人群:对于处于膝关节积液急性期的人群,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一般都不建议热敷。儿童在急性期热敷可能会加重局部的不适,影响其正常活动和恢复;成年人急性期热敷同样会加重症状;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急性期热敷可能导致病情恢复缓慢。 二、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可适当热敷 1.作用机制:在膝关节积液的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热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出。例如,有临床研究显示,对慢性膝关节积液患者进行适当热敷,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减轻疼痛和肿胀。 2.适用人群及方式 儿童:儿童在膝关节积液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可进行热敷,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热敷时间也不宜过长,每次15-20分钟即可。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烫伤等不良后果。 成年人:成年人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可以适当热敷,温度可稍高一些,一般在45℃-55℃,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但如果在热敷过程中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疼痛加剧等情况,应立即停止热敷。 老年人:老年人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的调节,建议温度在40℃-50℃,热敷时间15-20分钟为宜。老年人感觉神经相对迟钝,容易烫伤,同时要密切关注热敷后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总之,膝关节积液是否可以热敷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积液处于急性期还是亚急性期、慢性期来判断,不同人群在热敷时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项。
2025-10-15 13:54:03 -
晚上睡觉背痛是怎么回事
晚上睡觉背痛可能由床垫不合适、姿势不良、肌肉紧张或劳损、脊柱问题、其他健康问题、怀孕、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对于长期或严重的背痛,建议咨询医生或脊柱专家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床垫不合适:床垫过软或过硬都可能导致背部不适。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床垫,以提供良好的支撑。 2.姿势不良:睡觉时保持不良姿势,如蜷缩、扭曲或过度伸展背部,可能会引起背痛。尝试保持身体直线,尤其是在睡眠时。 3.肌肉紧张或劳损:白天的体力活动、过度使用背部肌肉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和劳损。进行热敷、按摩或伸展运动有助于缓解疼痛。 4.脊柱问题:如脊柱侧弯、椎间盘突出或脊柱关节炎等结构性问题可能导致背痛。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学评估和治疗。 5.其他健康问题:某些健康问题也可能引起背痛,如肾脏感染、骨质疏松、肿瘤等。如果背痛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尿频、尿急、下肢无力等,应及时就医。 6.怀孕: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背部疼痛。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产前运动和使用支撑带可能有助于减轻疼痛。 7.心理因素: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可能影响背部的感觉。寻求心理支持或尝试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瑜伽,可能有所帮助。 对于长期或严重的背痛,建议咨询医生或脊柱专家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此外,以下是一些针对晚上睡觉背痛的一般建议: 1.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创建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房间凉爽、安静和黑暗。 2.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在白天过度使用背部肌肉,并注意休息和恢复。 3.定期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和背部强化练习,有助于增强背部肌肉和改善姿势。 4.注意保暖:在寒冷天气中,注意背部的保暖,避免受寒。 5.控制体重:过重会增加背部的压力,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于减轻背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背痛原因和治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相关的背痛,而孕妇和特定疾病患者可能需要特殊的护理和治疗。在面对背痛问题时,应根据个人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建议。
2025-10-15 13:51:11 -
足关节痛是怎么回事
足关节痛的常见原因包括创伤因素(急性创伤致青壮年等因运动等受伤、慢性劳损致长期站立行走等人群关节受过度应力)、关节炎相关(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骨关节炎因年龄增长软骨磨损退变、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盐结晶沉积)、感染因素(细菌感染致皮肤破损后化脓性关节炎、病毒感染致相对少见的病毒性关节炎)、其他因素(糖尿病致神经血管病变、先天性足部畸形致受力不均)。 急性创伤:如崴脚时,足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骨骼等可能受到损伤,导致足关节痛,常见于青壮年因运动或意外扭伤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因活动方式不同,青壮年可能因剧烈运动导致,儿童则可能因玩耍时的不当动作受伤。 慢性劳损:长期从事站立、行走或跑步等活动的人群,足关节长期受到过度应力,可引起慢性劳损性疼痛,比如长期职业需要站立工作的人群、长跑运动员等,年龄较大者可能因长期关节使用导致退变基础上的劳损。 关节炎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足关节,导致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组织。 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足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变,加之长期负重等因素,易引发骨关节炎,导致关节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可能增加,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痛风性关节炎: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足关节等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剧烈疼痛,多见于中年男性,与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代谢异常等有关。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足关节部位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导致足关节红、肿、热、痛,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皮肤破损史是重要诱因,儿童皮肤娇嫩,易因外伤后感染。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累及足关节,如病毒性关节炎等,但相对少见。 其他因素: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足关节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引起足关节痛,糖尿病患者年龄跨度较大,病程较长者更易出现并发症。 先天性足部畸形:如扁平足、高弓足等,可导致足关节受力不均,长期可引起关节痛,儿童时期就可能存在,因足部发育尚未成熟时就存在畸形,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出现症状。
2025-10-15 13: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