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亚专业主任,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秘书,河南省运动医疗分会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关节镜微创诊疗技术。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展开-
韧带拉伤怎么治疗最快最有效
韧带拉伤急性期需立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缓解期可短期用非甾体抗炎药辅助及医生指导下物理治疗,康复期进行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儿童需专业指导循序渐进防过早剧烈运动,老年人康复重安全温和并关注基础病,严重损伤出现明显不稳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可能手术。 一、急性期处理(伤后0-48小时) 1.休息(Rest):立即停止引起韧带拉伤的活动,避免受伤韧带进一步损伤,确保受伤部位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为组织修复创造条件。例如,腿部韧带拉伤时应避免行走、跑步等下肢负重活动。 2.冰敷(Ice):使用冰袋或毛巾包裹的冰块对受伤部位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可重复一次。冰敷可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炎性物质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需注意避免冰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3.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度加压包扎,可限制肿胀进一步发展,但包扎力度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腿部韧带拉伤时可在脚下垫枕头。 二、缓解期干预(伤后48小时至数天) 1.药物辅助: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要注意避免儿童滥用此类药物。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2.物理治疗辅助:如受伤24-48小时后肿胀减轻,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频电刺激等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但需确保治疗操作由专业人员进行。 三、康复期康复训练(损伤恢复中后期) 1.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逐步进行受伤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例如膝关节韧带拉伤后可进行膝关节的缓慢屈伸练习,每次练习重复10-15次,每日可进行3-4组,以恢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2.肌力训练:通过等长收缩、渐进性抗阻训练等方式增强受伤部位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以踝关节韧带拉伤为例,可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绷紧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3-4组),随着恢复逐渐过渡到使用弹力带等进行抗阻训练。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韧带拉伤后需特别注意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康复训练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因为儿童骨骼和韧带发育尚未成熟,过度活动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且儿童对疼痛的表述可能不准确,需密切观察受伤部位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韧带拉伤后恢复相对较慢,康复训练要更注重安全性和温和性,避免快速、剧烈的运动,同时需关注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康复过程中可适当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以促进骨骼和韧带修复,且应定期就医评估恢复进展。 五、严重损伤的处理提示 若韧带拉伤严重,出现明显关节不稳、剧烈疼痛且经休息、冰敷等处理无缓解,或伴有明显肿胀、淤血范围迅速扩大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可能需要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等明确损伤程度,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修复韧带,如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等情况多需手术干预。
2025-10-15 15:50:12 -
为什么睡醒后肩膀酸痛
睡醒后肩膀酸痛可能由睡姿不良、肌肉劳损、肩周炎、颈椎病、肩部外伤或旧伤等原因引起。睡姿不良需调整合适睡姿和枕头;肌肉劳损要避免肩部过度劳累并适当拉伸放松;肩周炎可在医生指导下康复锻炼且注意肩部保暖;颈椎病要纠正颈椎姿势并及时就医;肩部外伤或旧伤则需保护肩部避免再次受伤,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就医。 应对措施:调整合适的睡姿,尽量保持肩膀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选择高度和软硬度合适的枕头,使颈椎与肩膀保持良好的生理曲度。 肌肉劳损 影响机制:长期从事肩部活动较多的工作或有过量肩部运动的人群,肩部肌肉容易出现劳损。比如经常伏案工作的人,肩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运动员频繁进行肩部相关运动训练,都会使肌肉内产生过多乳酸等代谢产物,且肌肉纤维可能存在微小损伤,在睡眠中肌肉放松时,这些代谢产物堆积和微小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等会导致睡醒后肩膀酸痛。不同性别受影响情况可能有差异,男性通常从事体力劳动或高强度运动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因肌肉劳损导致睡醒后肩膀酸痛的情况可能相对更多见;女性若有较多肩部重复性动作,也可能出现此类问题。 应对措施:避免肩部过度劳累,工作或运动中定时休息,进行肩部适当的拉伸和放松活动,如做肩部绕圈运动等,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肩周炎 影响机制: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周围组织会出现炎症、粘连等病变。夜间睡眠时,肩关节活动减少,炎症部位的刺激可能更明显,炎性介质释放会导致肩膀酸痛。肩周炎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肩关节周围组织退变,加上可能有肩部外伤、长期过度使用等诱因,更容易引发肩周炎,进而出现睡醒后肩膀酸痛的症状。 应对措施: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部的康复锻炼,如爬墙运动等,但要注意适度,避免加重病情。同时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炎症反应。 颈椎病 影响机制:颈椎病患者,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突出的颈椎间盘等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肩部放射性疼痛。睡眠时如果颈椎姿势不当,可能会加重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引起睡醒后肩膀酸痛。不同年龄段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和表现有差异,年轻人多因长期不良姿势等导致颈椎退变提前出现,老年人则多因自然退变因素。女性在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原因,也可能增加颈椎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出现肩膀酸痛症状。 应对措施:纠正不良的颈椎姿势,选择合适的颈椎枕头,保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如果怀疑颈椎病导致肩膀酸痛,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针对性治疗。 肩部外伤或旧伤 影响机制:如果肩部曾经有过外伤,如扭伤、拉伤等,或者存在旧伤未完全恢复,在睡眠中肩膀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受伤部位的刺激可能引发酸痛。比如旧伤处的软组织在睡眠中因姿势改变等受到轻微牵拉,就会导致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受伤后的恢复情况不同,年轻人恢复能力相对较好,但如果受伤后处理不当,也可能影响恢复并出现睡醒后肩膀酸痛;老年人受伤后恢复较慢,旧伤更容易因睡眠姿势等因素引发疼痛。 应对措施:对于有肩部外伤或旧伤的人群,要注意保护肩部,避免再次受伤,睡眠时选择合适的姿势减少对受伤部位的刺激。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评估旧伤恢复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5 15:49:14 -
脊柱损伤如何判断
脊柱损伤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与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问受伤史及观察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脊柱外观、压痛叩击痛、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分别从不同方面辅助判断脊柱损伤情况,儿童评估时需考虑其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症状表现: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是否放射等。脊柱损伤患者常诉脊柱部位剧烈疼痛,且可能伴有肢体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例如颈椎损伤可能导致上肢麻木、无力,胸椎损伤可能影响躯干相应节段的感觉和运动,腰椎损伤可能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行走困难等。同时,需关注患者是否有大小便失禁、截瘫等严重表现,大小便失禁可能提示脊髓损伤平面较低,截瘫则意味着脊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体格检查 脊柱外观检查:观察脊柱的形态,有无畸形,如脊柱后凸、侧凸、成角畸形等。正常脊柱有生理弯曲,脊柱损伤后可能破坏正常生理弯曲,出现异常的形态改变。对于儿童,由于其脊柱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外观检查时更要注意与正常儿童脊柱形态的对比,早期发现细微的畸形变化。 脊柱压痛与叩击痛:检查脊柱各棘突有无压痛,用叩击锤叩击头部或足跟,观察是否引起脊柱部位的疼痛,这有助于判断脊柱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压痛明显且叩击痛阳性提示脊柱可能有骨折或韧带损伤等情况。在检查儿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因用力不当加重患儿的损伤或引起患儿的不适。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和反射的检查。感觉检查要测试患者不同皮节的感觉减退或消失情况,运动检查要观察肢体的肌力、肌张力等,反射检查包括深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和浅反射(如腹壁反射等)。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和平面,例如脊髓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系统表现上有明显差异,完全性损伤可能出现感觉、运动完全丧失,反射消失等,而不完全性损伤可能仍有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脊柱损伤的常用方法,可以观察脊柱的骨骼结构,是否有骨折、脱位等情况。能发现明显的脊柱骨折线、椎体形态改变(如椎体压缩、楔形变等)以及脊柱的脱位情况。但X线检查对于一些轻微的脊柱损伤,如椎体的轻度压缩骨折、韧带损伤等可能显示不清晰,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对于儿童,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同时要考虑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特点,可能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正常脊柱的X线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碎片的位置、椎体后壁是否受累等。对于一些复杂的脊柱骨折,如爆裂性骨折,CT能准确判断骨折块向椎管内移位的情况,有助于评估脊髓受压的风险。在儿童中,CT检查对于诊断脊柱的细微骨折等情况有重要价值,但同样要注意辐射防护。 MRI检查:是评估脊柱脊髓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够显示脊髓、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可以发现脊髓水肿、出血、脊髓挫裂伤以及椎间盘突出、韧带损伤等。对于判断脊髓损伤的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儿童进行MRI检查时,要确保检查过程中患儿的配合,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可能需要适当的镇静处理,但要注意镇静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禁忌。
2025-10-15 15:48:13 -
肩周炎的症状都有哪些
肩周炎主要表现为疼痛(部位在肩部可扩散,夜间加重,活动时加剧)、肩关节活动受限(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旋转均受限,影响不同人群生活工作)、肩部肌肉萎缩(患病久可出现,病程越长可能越严重,不同年龄进展有别)、压痛(肩峰下、喙突等部位有压痛,程度与病情相关,不同部位提示不同病变组织,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大可能更敏锐)。 疼痛性质与活动的关系:疼痛往往在肩关节活动时加剧,比如患者在抬手、梳头、穿衣等动作时,疼痛会明显加重,这是因为肩关节活动时会刺激到受损的肩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膜等,导致疼痛症状凸显。 肩关节活动受限 各方向活动受限情况 前屈后伸受限:患者向前伸手拿东西或者向后背手时会受到明显限制,前屈时可能无法达到正常的角度,向后伸时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自如。例如,正常情况下手臂可以前屈到90°以上,而肩周炎患者前屈可能只能达到60°-70°左右,向后伸时也难以触摸到背部较高的位置。 外展内收受限:外展是指手臂向外侧抬起,内收是指手臂向身体内侧靠拢,这两个方向的活动都会受到限制。正常外展可以达到90°-180°,肩周炎患者外展可能只能达到45°-60°,内收时也不能贴近身体侧面。 旋转受限:肩关节的内外旋转也会出现问题,内旋时手难以摸到背部的较低位置,外旋时手臂向外侧旋转的幅度明显减小,这些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洗脸、刷牙等基本动作都难以完成。 活动受限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年轻的体力劳动者,肩关节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比如从事需要频繁使用肩关节的工作,如建筑工人、画家等,会导致工作效率大幅下降;对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会受到极大影响,如穿衣、洗澡等都需要他人协助,增加了生活的不便和对他人的依赖。 肩部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表现:患病时间较长的肩周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肩部肌肉萎缩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肩部肌肉变得松弛,外观上可见肩部变平,三角肌等肩部主要肌肉体积减小。例如,对比患病侧和健康侧的肩部肌肉,患病侧明显显得单薄。 肌肉萎缩与病程的关系:一般来说,病程越长,肌肉萎缩的程度可能越严重。这是因为肩关节长期活动受限,肌肉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肌肉萎缩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同,年轻人由于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在疾病早期如果能及时治疗,肌肉萎缩的程度可能相对较轻;老年人本身肌肉质量就相对较少,一旦发生肩周炎,肌肉萎缩可能进展相对较快。 压痛 压痛部位:在肩关节周围可以找到多个压痛的部位,常见的有肩峰下、喙突、肱二头肌长头腱沟等部位。用手指按压这些部位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疼痛。例如,按压肩峰下时,患者会有较为剧烈的疼痛反应。 压痛与病情的关联:压痛的程度往往与肩周炎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病情越严重,压痛可能越明显。而且不同的压痛部位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变组织,如肩峰下压痛可能提示肩峰下滑囊的炎症,喙突处压痛可能与喙肱韧带等结构的病变有关。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压痛的感受和表现可能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机体的敏感性等因素,对压痛的感知可能相对更敏锐一些。
2025-10-15 15:47:26 -
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有卧床休息和支具外固定;手术治疗有当符合指征时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等方式;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肌肉等长收缩和呼吸训练及后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康复中要注意不同人群特点并定期复查调整计划。 一、非手术治疗 (一)卧床休息 对于轻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卧床休息是基础治疗措施。一般需要严格卧床6-8周,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通常是仰卧位,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保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生长发育快,卧床休息时更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同时要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避免肌肉萎缩。对于老年患者,卧床休息期间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可进行下肢的被动或主动活动。 (二)支具外固定 可使用胸腰椎支具进行外固定,适用于压缩程度较轻的患者。支具能够限制脊柱的活动,减少骨折部位的进一步移位,缓解疼痛。在佩戴支具时,要注意调整合适的松紧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且能有效限制脊柱活动为准。儿童患者使用支具时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避免支具压迫导致皮肤损伤;老年患者使用支具时要注意定期检查支具的固定效果以及自身的耐受情况。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明显畸形、神经受压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或者保守治疗无效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年轻患者,若压缩程度较重,为了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正常生理功能,也多建议手术。儿童患者发生严重压缩性骨折影响脊柱生长发育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老年患者若全身情况允许,也可根据骨折具体情况考虑手术。 (二)手术方式 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达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的目的。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水泥可能影响骨骼生长,一般不采用此方法;老年患者在手术前要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确保能够耐受手术。 2.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PVP类似,也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可在注入骨水泥前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进一步减少骨折部位的压力,缓解疼痛。同样,儿童患者不适用该手术,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评估同PVP。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在骨折固定后即可开始早期康复。包括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可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以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简单的肌肉活动;老年患者要注意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可进行呼吸训练,鼓励患者深呼吸,增加肺活量,预防肺部感染。 (二)后期康复 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如腰背肌锻炼,包括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儿童患者在康复锻炼时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避免过度锻炼影响骨骼发育;老年患者要注意锻炼时的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可在家人陪伴下进行康复锻炼。康复过程中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2025-10-15 15: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