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亚专业主任,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秘书,河南省运动医疗分会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关节镜微创诊疗技术。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展开-
扭脚以后怎么快速恢复
扭脚后分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处理及就医评估,急性期要休息制动、冷敷;缓解期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进行踝关节活动度和力量训练;若出现严重情况及时就医。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扭脚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部位继续负重,防止损伤加重。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让受伤的脚得到充分休息,减少行走、站立等活动。例如,儿童在玩耍时扭脚,应立即停止玩耍,坐下或躺下休息受伤的脚。 2.冷敷:在扭脚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可将冰袋包裹毛巾后再进行冷敷。 二、缓解肿胀与疼痛 1.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压力要适中,既可以帮助减轻肿胀,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对于不同体型和受伤程度的人群,包扎的力度和方式可能需要调整,比如肥胖者可能需要适当增加绷带的紧度,但要以不引起远端肢体麻木等血液循环不良表现为准。 2.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将脚部垫高,儿童可以用枕头等将脚部抬高,老年人也应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以促进恢复。 三、恢复期康复训练 1.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在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后,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例如,缓慢地做踝关节向上勾和向下踩的动作,以及向内翻和向外翻的动作,每次每个动作进行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的人群训练强度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儿童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宜过度训练,老年人则要缓慢进行,避免因动作幅度过大加重损伤。 2.力量训练:当关节活动度有所改善后,可以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比如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或进行单脚站立平衡训练等。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再次扭伤的风险。儿童进行力量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阻力和难度,老年人要注意平衡,防止摔倒。 四、就医评估 如果扭脚后出现剧烈疼痛、肿胀严重、无法站立行走、皮肤出现明显瘀斑或畸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X线等检查,以排除骨折等严重损伤。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扭脚后更应重视,及时就医检查,儿童扭脚后若家长不能判断情况也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可能存在的骨折等严重问题的治疗。
2025-10-15 14:16:09 -
肌腱拉伤后如何处理
急性处理需立即停止导致肌腱拉伤的活动让受伤部位静养,48小时内用冰袋等包裹毛巾冰敷、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并将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康复治疗疼痛肿胀缓解后逐步开展轻度康复活动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儿童需家长严格监督防过早剧烈活动且冰敷严控温度时间,老年人康复强调循序渐进兼顾基础病,运动员需专业康复师制定个性化方案防再次拉伤。 一、急性处理阶段 1.休息:立即停止导致肌腱拉伤的活动,让受伤部位充分静养,不同年龄人群均需避免继续使用受伤肌腱进行活动,儿童需家长监督防止其过早恢复活动,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休息。 2.冰敷:受伤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冰块包裹毛巾后冰敷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可降低局部温度以减少炎症反应与肿胀,儿童冰敷时需严控冰袋与皮肤距离及时间以防冻伤,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需留意远端血液循环。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适度加压包扎以减轻肿胀,包扎力度要适中,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不同人群需依受伤部位与个体情况调整包扎力度,老年人尤要观察远端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肿胀,各年龄段人群均应保持该姿势,儿童需家长协助维持合适体位。 二、康复治疗阶段 1.逐步恢复活动:疼痛与肿胀缓解后,逐步开展轻度康复活动,如缓慢的关节活动度练习等,逐步增加活动强度与范围,不同年龄人群恢复进度有别,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需循序渐进,老年人恢复较慢,要依自身状况调整。 2.物理治疗:可运用超声波、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手段促进肌腱修复与功能恢复,物理治疗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同人群依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物理治疗方式,儿童要注重治疗中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三、不同人群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肌腱修复相对较快,但家长需严格监督儿童休息,杜绝过早恢复剧烈活动,因其肌腱发育不完善,过度活动易影响肌腱正常修复,且冰敷时要格外留意冰袋温度与接触时间,防止冻伤皮肤。 2.老年人:肌腱修复能力较弱,康复时间可能较长,康复过程需更强调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恢复活动致再次损伤,同时要兼顾其基础疾病对肌腱恢复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需关注伤口愈合状况等。 3.运动员: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尽快恢复运动功能,且要注重预防再次拉伤,恢复中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与负荷,依不同运动项目针对性调整康复方案。
2025-10-15 14:15:21 -
脚后跟疼痛可能是什么疾病并如何处理
脚后跟疼痛相关疾病包括跟腱炎因过度运动等致跟腱部位疼痛肿胀需休息冷敷热敷等处理,足底筋膜炎为足底筋膜无菌性炎症常见于久站行走人群晨起等疼痛明显需拉伸锻炼等,跟骨骨刺因跟骨骨质增生刺激软组织致痛需非药物治疗或封闭,跟骨高压症因跟骨内压增高致痛轻度可休息抬高患肢严重需减压手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易致痛需避免剧烈运动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运动员等需规范运动姿势强度做好热身拉伸选合适运动鞋,儿童脚后跟疼痛警惕生长痛持续不缓解等需就医排查病理性原因。 一、常见导致脚后跟疼痛的疾病及对应处理 (一)跟腱炎 疾病特点:多因过度运动(如长跑、跳跃等)、运动姿势不当或跟腱慢性劳损引起,表现为跟腱部位疼痛、肿胀,活动后加重。 处理:首先需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动;急性期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期可采用热敷、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促进恢复,同时可佩戴跟腱支撑带辅助。 (二)足底筋膜炎 疾病特点:是足底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常见于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跑步人群,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疼痛可向足跟部放射。 处理:通过拉伸锻炼(如坐姿勾脚拉伸足底筋膜)改善筋膜弹性;佩戴足弓支撑鞋垫维持足弓正常结构,减轻足底筋膜压力;也可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等物理干预。 (三)跟骨骨刺 疾病特点:跟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多与年龄增长、慢性劳损等有关。 处理:非药物治疗包括减少负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无具体服用指导仅提及药物名称)缓解炎症疼痛;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局部封闭治疗等。 (四)跟骨高压症 疾病特点:跟骨内压力增高导致疼痛,可能与创伤、血管因素等相关。 处理:轻度可通过休息、抬高患肢等缓解,严重者可能需考虑跟骨减压手术等治疗。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因骨质疏松等因素增加脚后跟疼痛风险,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可适当增加钙质及维生素D摄入(通过饮食或补充剂),以维持骨骼健康,降低相关疾病发生几率。 (二)运动员等运动量大人群 此类人群需注意规范运动姿势与强度,运动前后充分进行热身和拉伸,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提供良好支撑,预防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疾病。 (三)儿童 儿童脚后跟疼痛需警惕生长痛可能,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红肿、活动受限等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跟骨发育异常等病理性原因,避免延误诊治。
2025-10-15 14:13:48 -
腿部抽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肌肉疲劳使代谢酸性物质堆积可引发抽筋,电解质失衡中钠钾丢失或钙缺乏会致肌肉痉挛,寒冷刺激令肌肉突然强烈收缩引发,姿势不当影响血液循环诱发,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压迫神经或影响代谢致抽筋,某些药物副作用可引发,老年人因钙质流失等易抽筋,儿童因生长发育钙需求大等易抽筋,孕妇因钙需求增加等易抽筋。 一、肌肉疲劳因素 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持续行走、站立等,会使腿部肌肉处于过度疲劳状态,肌肉代谢产生的乳酸等酸性物质堆积,干扰肌肉正常的电生理活动,从而引发抽筋。例如,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后,腿部肌肉容易因疲劳出现抽筋现象。 二、电解质失衡因素 1.钠、钾失衡:大量出汗、腹泻等情况可导致体内钠、钾等电解质丢失,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使肌肉容易发生痉挛。比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盐分,就可能出现腿部抽筋。 2.钙缺乏:钙是调节肌肉收缩的重要离子,当体内钙水平降低时,肌肉兴奋性增高,易发生痉挛。老年人由于钙质流失增多,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钙质需求大,都较易因钙缺乏出现腿部抽筋。 三、寒冷刺激因素 腿部受到寒冷刺激时,如冬季在寒冷环境中未做好保暖,或睡眠时腿部暴露在冷空气中,肌肉会因寒冷刺激突然强烈收缩而引发抽筋。 四、姿势不当因素 睡眠中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仰卧使被子压迫脚部,或久坐后腿部长时间处于受压状态,会影响腿部血液循环和肌肉正常状态,进而诱发抽筋。 五、疾病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可压迫支配腿部的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引起腿部肌肉异常收缩而抽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也可能因神经功能紊乱引发腿部抽筋。 2.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也可能导致腿部抽筋。 六、药物影响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引发腿部抽筋,例如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从而诱发肌肉抽筋。 七、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加速,且可能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更容易出现腿部抽筋,需注意补充钙质并关注基础疾病控制。 2.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对钙等营养物质需求大,若营养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吸收,易发生腿部抽筋,应保证营养均衡及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 3.孕妇:孕期身体负担加重,钙需求增加,且可能出现激素变化等情况,较易发生腿部抽筋,需适当增加钙的摄入并注意姿势调整。
2025-10-15 14:12:24 -
肩膀吹空调受凉疼痛怎么办
肩膀受凉疼痛可通过休息与保暖、物理治疗(热敷、按摩)缓解,若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辅助,若处理后无缓解或加重伴活动受限等需及时就医,经检查明确病变后针对性治疗。 一、休息与保暖 1.休息:肩膀受凉疼痛时,首先要让肩膀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疼痛。例如减少肩部的提举重物、大幅度摆动等动作,给肩部创造一个有利于恢复的环境。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应避免过度玩耍导致肩部疲劳,成年人则要注意工作生活中肩部的负荷情况,老年人更要减少可能加重肩部负担的活动。 2.保暖:及时采取保暖措施,防止肩部进一步受凉。可以使用围巾等物品包裹肩部,或者使用暖水袋等热敷肩部,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保暖用品,确保肩部始终处于温暖环境;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保暖尤为重要,可选择保暖性能较好的衣物来保护肩部。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原理: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疼痛。一般来说,热敷温度保持在40-50℃较为适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尝试热敷,但儿童热敷时需家长密切关注温度和时间,防止孩子因感觉不灵敏而烫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 2.按摩: 方法:轻轻按摩肩部肌肉,从肩部周围向肩部中心进行按摩,力度适中。按摩可以缓解肩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但要注意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对于儿童,应选择轻柔的按摩方式;老年人如果有肩部的基础疾病,如肩周炎等,按摩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不当按摩加重病情。 作用:促进肩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 三、药物辅助(如需) 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药膏等,但要注意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膏,应优先选择温和的治疗方式。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要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和医生的建议。 四、就医评估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后,肩膀疼痛仍无缓解甚至加重,或者伴有肩部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明确肩部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如肩袖损伤、肩周炎等,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如果是肩袖损伤,可能需要根据损伤程度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果是肩周炎,会有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措施。
2025-10-15 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