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亚专业主任,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骨科学会关节镜学组秘书,河南省运动医疗分会委员,APKAS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会员,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与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会员。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关节镜微创诊疗技术。 擅长诊治肩袖损伤、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
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展开-
小儿隐性脊柱裂的症状
小儿隐性脊柱裂有外观表现、神经系统及伴随症状相关表现,外观可现腰骶部皮肤异常;神经系统方面,轻度有排尿异常、下肢力量弱等,较严重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等;伴随症状有腰痛及大便功能异常等。 一、外观表现相关症状 小儿隐性脊柱裂部分患儿外观上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但也有少部分患儿会出现腰骶部皮肤异常,比如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着、长有毛发、存在小凹坑、隆起小包等情况。这是因为脊柱发育异常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相应改变,多是由于胚胎时期脊柱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所致。 二、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1.轻度神经功能异常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在婴儿期就表现出排尿异常,如排尿次数增多、夜间遗尿等情况。这是因为脊柱裂可能影响到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膀胱功能紊乱。一般是由于脊柱裂部位的脊髓和神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牵拉或压迫,影响了神经对膀胱排尿反射的正常调控。 部分患儿可能有下肢力量稍弱的表现,比如学走路的时间比正常儿童稍晚,或者在行走时步态不稳。这是因为脊髓神经受损后,影响了下肢肌肉的神经支配,导致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受到影响,这与脊柱裂区域的神经受损范围和程度有关,受损神经所支配的下肢肌肉无法得到正常的神经信号传导,从而影响肌肉功能。 2.较严重神经功能异常 少数病情相对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下肢感觉障碍,比如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觉减退。这是因为脊髓神经受损后,感觉神经纤维受到影响,导致神经传导感觉信号的功能出现障碍。当脊柱裂导致脊髓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时,感觉神经纤维传递感觉信息的通路受阻,使得患儿对相应部位的感觉减退。 还可能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可发现下肢肌肉较同龄正常儿童纤细。这是由于神经长期受损,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冲动刺激,导致肌肉逐渐萎缩,是神经-肌肉功能长期失同步的结果,神经无法有效支配肌肉进行正常的代谢和收缩活动,进而引发肌肉萎缩。 三、伴随症状 有些小儿隐性脊柱裂患儿可能伴有腰痛症状,尤其是在活动量较大或者长时间站立、行走后,腰痛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脊柱的结构异常导致脊柱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身体活动时,异常的脊柱结构会对周围组织和神经产生刺激,从而引发腰痛。另外,部分患儿可能存在大便功能异常,如便秘等情况,这也是由于脊柱裂影响了支配肠道的神经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等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引起大便排泄的异常。
2025-10-15 14:03:42 -
筋膜损伤怎么办
筋膜损伤先通过询问受伤经过、体格检查及必要时影像学检查评估,急性期立即停止致伤活动让伤部休息,48小时内冰敷,48小时后热敷,可采用超声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依据伤部及程度开展针对性康复锻炼,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炎症,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康复锻炼温和且物理治疗把控温度强度及关注基础疾病影响。 一、筋膜损伤的评估 通过详细询问受伤经过(包括受伤机制、时间、具体部位等),结合体格检查(如按压痛点、评估关节活动度等)初步判断筋膜损伤情况,必要时借助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筋膜损伤的范围、程度及有无伴随其他组织损伤。 二、急性期处理 1.休息:立即停止导致筋膜损伤的活动,让受伤部位充分休息,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运动引发的筋膜损伤需停止相关运动。 2.冰敷:受伤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冰毛巾对损伤部位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利用冰敷收缩血管,减轻局部肿胀与疼痛,但需注意冰与皮肤间需隔毛巾,避免冻伤。 三、缓解期干预 1.热敷:受伤48小时后,改为热敷,利用热传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缓解疼痛,热敷温度保持40~50℃,每次持续15~20分钟。 2.物理治疗:可采用超声波治疗,借助其机械效应与热效应改善筋膜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或红外线治疗,通过热辐射深入组织,缓解筋膜紧张与疼痛。 四、康复锻炼 依据筋膜损伤部位与程度开展针对性康复训练。例如腰部筋膜损伤可进行五点支撑法等腰部肌肉拉伸及强化训练,训练需循序渐进,从较小活动范围与强度起始,逐步增加难度与幅度,以增强筋膜及周围肌肉力量与柔韧性,助力损伤修复。 五、药物辅助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与炎症,但需留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儿童应避免随意使用此类药物,老年人使用时需关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筋膜损伤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轻柔康复按摩(需专业人员操作)、适当休息等,因其身体机能未完全发育,药物代谢与耐受能力异于成人,应避免不恰当药物使用与高强度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筋膜损伤后康复锻炼需温和,杜绝剧烈运动致再次损伤,物理治疗时把控温度与强度,同时关注老年人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热敷时需留意血压变化等情况。
2025-10-15 14:01:58 -
颈椎压迫肩胛骨导致肩膀疼痛手臂麻木该如何治疗
颈椎病的非药物治疗包含物理治疗(如颈椎牵引、热敷冷敷)、康复锻炼(如颈部伸展、肩部绕环)、针灸推拿(需专业医师操作且有禁忌人群),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禁忌,生活方式要进行姿势管理、避免诱因,若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符合指征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 1.物理治疗: 颈椎牵引:通过专业设备对颈椎进行牵引,可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对神经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颈椎状况由专业医师调整,一般适用于无严重颈椎畸形等情况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牵引参数有所差异,如儿童牵引重量需谨慎设置。 热敷与冷敷:急性期可适当冷敷减轻局部炎症水肿,缓解疼痛;慢性期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部肌肉紧张。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冷敷时间一般每次15-20分钟。 2.康复锻炼: 颈部伸展运动:缓慢将头部向一侧倾斜,保持15-30秒后换另一侧,重复多次,可改善颈部肌肉柔韧性,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需增加锻炼频率。 肩部绕环运动:双肩分别做向前、向后绕环动作,每个方向重复10-15次,有助于增强肩部肌肉力量,维持肩关节活动度,年龄较大者动作幅度可适当减小。 3.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颈部气血流通,缓解神经压迫;推拿需由正规专业医师操作,通过手法按摩放松颈部肌肉、改善颈椎关节位置,但有颈椎不稳等病史患者需谨慎,避免不当手法加重病情。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相关非甾体抗炎药物,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例如有胃肠道疾病史患者使用时需评估胃肠道风险,低龄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三、生活方式调整 1.姿势管理:保持正确坐姿,背部挺直,头部保持中立位,避免长时间低头;睡眠时选择合适枕头,枕头高度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为宜,一般成人枕头高度约8-15厘米,不同年龄段可能略有调整,如老年人可稍高以支撑颈部。 2.避免诱因: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生活方式,防止颈椎进一步受压,长期伏案工作者每工作1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颈部和肩部。 四、手术治疗 若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经评估符合手术指征时可考虑手术,如颈椎减压融合术等。手术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包括颈椎病变程度、全身健康状况等,特殊人群(如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手术风险更高,需谨慎权衡利弊。
2025-10-15 14:00:23 -
脚腕抽筋是怎么回事
脚腕抽筋原因多样,包括肌肉疲劳、电解质失衡、寒冷刺激、姿势不当、疾病因素等,不同人群脚腕抽筋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补营养、关注姿势;青少年要热身、补水电解质;成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休息;老年人要补钙剂维生素、保暖、适度运动,频繁抽筋不明原因需就医。 电解质失衡: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如钠、钾、钙等流失,当体内电解质失衡时,肌肉的兴奋性会增高,从而引起脚腕抽筋。比如,在炎热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电解质,就容易出现脚腕抽筋。 寒冷刺激:脚腕受到寒冷刺激时,肌肉会发生强烈收缩。如夜间睡眠时脚腕暴露在冷空气中,或游泳时水温过低,都可能引发脚腕抽筋。 姿势不当: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站立时双脚内翻等,会使脚腕部位的肌肉处于不正常的牵拉状态,进而引发抽筋。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脚腕抽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异常,包括脚腕肌肉,引发抽筋;下肢血管病变会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当血液循环不畅时,肌肉的正常代谢受到影响,也容易出现抽筋现象。 不同人群脚腕抽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脚腕抽筋可能与生长发育过快导致钙需求增加有关,若钙摄入不足易引发抽筋。儿童在玩耍过程中长时间运动或姿势不当也可能导致脚腕抽筋,家长要注意让儿童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保证充足营养,同时在儿童运动时要关注其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 青少年:青少年处于生长活跃期,运动量大,若运动前未充分热身,运动中易出现脚腕抽筋。青少年应养成运动前充分热身的习惯,运动过程中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 成年人:成年人脚腕抽筋可能与工作性质有关,如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脚腕肌肉容易疲劳引发抽筋。成年人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工作间隙适当活动脚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老年人:老年人脚腕抽筋可能与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应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脚腕受寒冷刺激,日常可适当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以增强肌肉力量。 脚腕抽筋的原因较多,了解相关原因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缓解脚腕抽筋,如出现频繁脚腕抽筋且原因不明,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疾病因素。
2025-10-15 13:59:09 -
腿抽筋的缓解方法
腿抽筋可通过拉伸肌肉法、热敷法、补水补盐法缓解,若腿抽筋频繁发作或伴随其他症状则需及时就医,拉伸肌肉法包括拉伸小腿前侧和后侧肌肉,热敷法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抽筋部位,补水补盐法是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和含盐分钾的食物来维持电解质平衡。 一、拉伸肌肉法 (一)小腿前侧肌肉抽筋 1.动作:坐在椅子上,伸直抽筋的腿,将足前部向自己方向拉,用手抓住前脚掌并尽量往身体方向拉,同时伸直膝关节,坚持15-30秒可缓解。 2.原理:通过拉伸小腿前侧的胫骨前肌等肌肉,使其放松,解除肌肉痉挛状态。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能直接作用于抽筋肌肉。 (二)小腿后侧肌肉抽筋 1.动作:可采用站立位,患侧腿后跟尽量着地,膝关节伸直,然后双手向前伸,用手去够前脚掌,也可在床边进行,将脚放在床外,身体前倾拉脚;或仰卧位时,伸直腿,由他人握住前脚掌向身体方向拉。 2.原理:拉伸小腿后侧的腓肠肌等肌肉,使其恢复正常长度和张力,缓解抽筋。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操作,关键是正确拉伸到位。 二、热敷法 1.方法: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抽筋的部位,温度一般保持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 2.原理:热传递能使肌肉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肌肉痉挛。对于成年人、儿童(需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等人群都可使用,能改善局部肌肉的缺氧缺血状态,缓解抽筋。 三、补水补盐法 1.原理: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尤其是钠、钾等元素缺乏,容易引起腿抽筋。 2.方法:适量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也可适当吃一些含盐分和钾的食物,如香蕉(富含钾)等。对于经常运动出汗多的人、老年人等易出现电解质失衡的人群尤为重要,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预防和缓解腿抽筋。 四、就医情况 1.频繁发作:如果腿抽筋频繁发作,如一周内发作多次,且通过上述自我缓解方法效果不佳,需要及时就医。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导致下肢抽筋,或骨质疏松等疾病导致血钙降低引起抽筋等。 2.伴随其他症状:如果腿抽筋同时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疼痛加重,或者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严重疾病。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本身基础疾病较多,更要重视伴随症状,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2025-10-15 13: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