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个人擅长
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艾滋病急性期血常规特点

    艾滋病急性期血常规有多种细胞计数情况,白细胞计数部分患者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计数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中性粒细胞等计数多无明显特异性改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计数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变化;血小板计数大多在正常范围,特殊人群儿童和孕妇血常规有其自身特点。 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白细胞计数:艾滋病急性期部分患者可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降低。研究表明,HIV初次感染人体后,免疫系统早期应答可能影响白细胞生成,导致其计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有研究显示约50%-70%的急性期患者白细胞计数处于正常参考值下限或轻度降低状态,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10)×10/L。 2.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通常会有变化,急性期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出现一过性减少。因为HIV病毒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在急性期病毒大量复制,会导致CD4T淋巴细胞被破坏,计数下降。一般来说,正常成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约为(0.8-1.2)×10/L,急性期患者可能会低于正常范围。 3.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艾滋病急性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多数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处于正常参考范围内,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正常成人中性粒细胞计数参考值为(2-7)×10/L。 4.单核细胞及嗜酸、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艾滋病急性期通常无特征性的典型改变,一般也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波动,其变化多与是否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等情况相关。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1.红细胞计数:艾滋病急性期红细胞计数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变化,多维持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正常成人红细胞计数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2.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也无特异性改变,多数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处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浓度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艾滋病急性期患者一般不会因HIV急性期感染直接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出现明显异常,除非合并有失血、营养性贫血等其他情况才会引起血红蛋白浓度改变。 三、血小板计数 1.血小板计数:艾滋病急性期血小板计数大多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100-300)×10/L。但少数患者可能因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出现血小板计数的轻度波动,不过一般不会有显著的血小板计数异常改变,若出现明显血小板计数异常,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合并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等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艾滋病急性期血常规特点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项血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与成人不同,且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感染HIV后血常规变化可能更易受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需密切监测且结合儿童自身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判断;对于孕妇艾滋病急性期患者,血常规变化除了要考虑HIV感染本身的影响外,还需考虑妊娠生理状态对血常规的影响,如孕期生理性血容量增加等可能会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等计数产生一定干扰,监测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2025-10-15 15:50:41
  • 预防春季传染病的方法

    春季预防疾病需做到: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正确咳嗽打喷嚏;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定期清洁室内、定时开窗通风;增强自身免疫力,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饭前便后等。研究表明,正确洗手可有效减少手上携带的病原体数量,降低通过手接触传播疾病的风险。对于儿童,家长应引导并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确保洗手时间足够,一般不少于20秒。 2.正确咳嗽和打喷嚏: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若没有纸巾可用肘部遮挡,避免飞沫传播病原体。这是因为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正确的遮挡方式能防止飞沫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二、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 1.室内环境清洁:定期对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地面、家具等进行清洁,可使用消毒剂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例如,可使用含氯消毒剂等,但要注意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和使用,避免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对于家庭环境,每周至少进行1-2次全面清洁。 2.通风换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病原体的浓度,为人们提供新鲜空气。在春季,即使天气较冷,也可选择在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进行短时间通风,同时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人体不适。 三、增强自身免疫力 1.合理饮食:保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苹果、菠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适量摄入肉类、蛋类、奶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避免挑食、偏食,以满足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研究显示,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缺乏可能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老年人可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如慢走;年轻人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跑步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四、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1.减少聚集:在春季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这些场所人员流动大,容易增加感染传染病的机会。如果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尽量避免前往此类场所,因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五、接种疫苗 1.及时接种相关疫苗:根据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及时接种预防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疫苗,如流感疫苗、麻疹疫苗、水痘疫苗等。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尤其是在流感高发的春季。对于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接种相关疫苗尤为重要。

    2025-10-15 15:50:10
  • 如何检查有没有狂犬病毒

    狂犬病相关检查包括病毒分离(采集标本并接种细胞培养系统观察)、抗原检测(免疫荧光法和ELISA)、核酸检测(RT-PCR),临床症状有前驱期非特异症状、兴奋期对刺激敏感及麻痹期瘫痪等,被动物咬伤抓伤后观察动物健康状况有参考价值但儿童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一、实验室检查方法 (一)病毒分离 1.标本采集:通常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于被可疑狂犬病毒感染的动物,可取其唾液腺、脑组织等。一般来说,发病后一周内的患者唾液中可能含有病毒,采集唾液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对于儿童患者,采集标本时需在家长配合下尽量获取合格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系统中,如原代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等。狂犬病毒在细胞中增殖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合适的温度(一般为37℃左右)、湿度等环境因素。通过观察细胞病变等方法来判断是否有狂犬病毒生长,这一过程需要在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实验室中进行,以防止病毒泄漏造成感染风险。 (二)抗原检测 1.免疫荧光法:采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标本中的狂犬病毒抗原。例如,取患者的角膜印片或皮肤活检组织,用荧光抗体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存在狂犬病毒抗原,会呈现特异性的荧光信号。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角膜印片等操作时要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抗原抗体反应,通过酶的显色反应来检测标本中的狂犬病毒抗原。该方法相对较为敏感和特异,可用于多种标本的检测,如唾液、脑脊液等。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核酸检测 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通过提取标本中的RNA,反转录成cDNA后进行PCR扩增,检测狂犬病毒的核酸。这种方法灵敏度高,能够在病毒含量较低时检测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符合各自的采集要求,比如儿童患者的脑脊液采集要由专业医护人员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以避免引入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二、临床症状观察 1.前驱期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头痛、乏力、恶心、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减退等,容易被忽视。此阶段症状不典型,容易与普通感冒等疾病混淆。 2.兴奋期表现:患者逐渐进入兴奋状态,出现恐惧不安,对水、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听到水声或见到风等就会引起咽喉肌痉挛。儿童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哭闹、烦躁等情绪变化,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 3.麻痹期表现: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入瘫痪状态,可出现进行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儿童患者在麻痹期可能会出现肢体无力、活动减少等表现,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三、动物观察 如果是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怀疑感染狂犬病毒,观察动物的健康状况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健康的动物一般不会携带狂犬病毒大量传播病毒,如果动物在咬伤或抓伤后10天内仍然健康存活,那么感染狂犬病毒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儿童与动物的接触情况复杂,不能仅依靠动物观察来判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综合评估。

    2025-10-15 15:49:12
  • 血常规正常但反复发烧怎么办

    反复发烧且血常规正常需排查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早期;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特殊类型如EB病毒感染和支原体感染;要持续监测体温并舒适护理,排查后仍持续则安排进一步检查如PET-CT等以明确病因精准治疗。 一、排查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情况: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可出现反复发烧但血常规正常的情况。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肿胀等。对于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抗体谱等检查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发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疾病对其身体和心理影响较大,需密切关注生长指标等情况。 应对措施: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是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2.恶性肿瘤 相关情况:白血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反复发烧且血常规正常,尤其在慢性白血病初期。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影响机体免疫等功能,导致发热。不同年龄段肿瘤发生率不同,儿童白血病有其特定的类型和临床特点,成人恶性肿瘤也各有差异。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与某些肿瘤发生相关,如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应对措施:进行全面检查,包括骨髓穿刺等,以排除恶性肿瘤可能。 二、感染性因素再排查 1.病毒感染的特殊类型 相关情况:像EB病毒感染,在感染初期可能血常规正常但有反复发烧表现。EB病毒感染后,会在体内持续存在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感染EB病毒后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相关表现,而成人感染也有其特点。 应对措施:检测EB病毒相关抗体等指标来明确是否为EB病毒感染。 2.支原体感染 相关情况:肺炎支原体感染时,部分患者血常规可正常,但有反复发热,伴有咳嗽等症状。支原体感染后,会黏附在呼吸道等部位,引起炎症反应,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不同年龄患者感染后的症状轻重有别,儿童感染支原体后咳嗽症状可能相对更具特征性,如刺激性干咳等。 应对措施:进行支原体抗体检测等,若为阳性则考虑支原体感染,可采用相应治疗。 三、持续观察与对症处理 1.体温监测与舒适护理 相关情况: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反复发烧,都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体温对机体影响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反复发烧更需关注。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根据气温合理增减衣物,让患者处于舒适的环境中。 应对措施:使用体温计定时监测体温,当体温处于不同范围时,采取相应非药物降温措施,如对于儿童,可采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等大血管丰富部位进行物理降温,避免使用过冷的水刺激。 2.进一步检查安排 相关情况:在排查上述因素后,若仍持续反复发烧且血常规正常,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进一步检查,如PET-CT等检查,以更全面地了解身体内部情况。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检查选择会有所不同,年龄较小患者在检查时需考虑其耐受性等问题。 应对措施:在医生建议下,按计划进行进一步检查,以便明确病因,进行精准治疗。

    2025-10-15 15:48:11
  • 乙肝小三阳自愈的前兆是什么

    乙肝小三阳自愈前兆可从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影像学检查表现来看。症状上自觉症状会改善;实验室检查中肝功能指标好转,如转氨酶下降、胆红素趋于正常,病毒学指标上病毒DNA载量下降;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表现趋于正常,不同人群关注自愈前兆时需注意自身特点及相关基础情况,患者都应定期检查密切监测病情。 一、症状表现方面 自觉症状改善:对于部分乙肝小三阳患者,可能会先出现自觉症状的改善。例如原本常有的乏力感减轻,这是因为机体的肝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代谢等功能逐步正常化,身体不再像之前那样容易感到疲惫。原本可能存在的食欲不振情况有所缓解,患者开始有较好的食欲,能正常摄取食物,为身体提供营养物质来促进恢复。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 肝功能指标好转: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下降: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升高。乙肝小三阳自愈过程中,肝细胞的炎症损伤逐渐减轻,ALT和AST会从升高的状态逐渐下降,恢复到接近正常范围。一般来说,ALT正常参考值通常为5-40U/L,AST正常参考值通常为8-40U/L等,当这些指标逐渐向正常范围靠近时,提示肝脏的炎症活动在减弱。 胆红素水平趋于正常: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胆红素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乙肝小三阳患者体内胆红素水平开始从升高状态下降,比如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一般在0-6.8μmol/L等,这意味着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在恢复,肝脏的代谢功能有所改善,是自愈的一个积极信号。 病毒学指标变化: 乙肝病毒DNA载量下降: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能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在乙肝小三阳自愈过程中,乙肝病毒DNA载量会逐渐下降,例如从较高的拷贝数水平逐步降低,这表明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得到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可能在发挥作用来清除病毒。一般来说,当乙肝病毒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不同检测方法下限不同,常见的如低于100IU/ml等)时,提示病毒复制处于较低水平,是病情好转的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表现 肝脏超声检查变化:肝脏超声检查可能会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逐渐趋于正常。例如原本可能存在的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匀等情况有所改善,肝脏的大小、包膜等情况逐渐恢复正常的影像学表现,这也提示肝脏的病理损伤在修复,是自愈的一个体现。 对于乙肝小三阳患者,无论是否出现自愈前兆,都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关注自愈前兆时也有不同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年轻患者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能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老年患者可能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要注重定期检查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熬夜等的患者,需要先纠正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肝脏的恢复;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病的同时关注乙肝小三阳的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病可能会对肝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乙肝小三阳的恢复情况。

    2025-10-15 15:47: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