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个人擅长
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疑似肺结核怎么确诊

    肺结核的诊断方法包括痰涂片检查(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有提示作用)、痰培养(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耗时较长)、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是常用筛查,胸部CT可更清晰显示病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不一定现患,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及其他检查(血清学检查有辅助作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部分患者有诊断价值,不同年龄人群及有基础病史等患者在检查时有不同需注意之处)。 一、痰涂片检查 痰涂片抗酸染色是简单、快速的确诊方法之一。痰标本采集应在患者晨起后,用清水漱口3次,然后用力咳出深部痰液,盛于无菌容器中。如果痰涂片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虽然不能完全确诊肺结核,但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留取痰标本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儿童留取痰标本可能相对困难,需要耐心引导。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更应规范留取痰标本以提高检出率。 二、痰培养 痰培养是确诊肺结核的金标准之一。将痰液接种于特定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若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则可确诊。培养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8周。不同年龄人群的痰培养操作基本相同,但儿童的痰液量可能较少,需要注意标本采集量足够。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可能会影响痰培养的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典型的肺结核影像学表现为肺部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等部位的浸润影、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等。不同年龄人群胸部X线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肺部组织相对娇嫩,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有吸烟史等生活方式的患者,X线表现可能会受到吸烟相关肺部改变的干扰。 2.胸部CT检查:对于胸部X线检查发现的病变或疑似病变,胸部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细节,如微小病灶、隐蔽部位的病灶等,有助于更早发现肺结核病变以及判断病变的性质。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胸部CT检查能提供更精准的病变信息,但同样要注意辐射防护。 四、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PPD试验是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一般在注射后48-72小时观察结果。但PPD试验阳性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不一定现在患有肺结核,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肺结核。不同年龄人群PPD试验的判读标准基本一致,但儿童的免疫反应与成人有差异,可能会影响结果判读。有免疫抑制等病史的患者,PPD试验结果可能不准确。 五、其他检查 1.血清学检查:检测结核相关抗体等指标,对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单独血清学检查不能确诊肺结核。不同年龄段人群血清学检查的结果参考范围基本相同,但有基础疾病影响免疫功能的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能异常。 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一些痰标本阴性但高度怀疑肺结核的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气管黏膜活检等进行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并明确诊断。儿童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更谨慎的评估,要考虑儿童气道的特殊性。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需要评估其耐受性和风险。

    2025-10-15 15:45:40
  •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通过灭活保留抗原成分以模拟自然感染诱导体液免疫,研发生产经细胞培养、病毒灭活、纯化浓缩、制剂制备流程,具良好免疫原性与保护效果,常见不良反应多为一过性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一般适用18周岁及以上健康人群,孕妇需权衡利弊、哺乳期女性密切关注反应、慢性病患者分情况接种、老年人评估健康后接种。 一、定义与原理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新冠病毒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灭活处理,使其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但保留新冠病毒的外部结构蛋白等抗原成分,接种后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其原理是通过模拟自然感染过程,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当人体再次接触新冠病毒时,免疫系统能迅速识别并启动免疫防御机制。 二、研发与生产流程 1.细胞培养:首先在特定的细胞培养基中培养新冠病毒毒株,使其大量增殖。 2.病毒灭活:采用合适的灭活方法,如化学试剂灭活或物理方法(如加热、辐射等),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但保持病毒抗原的完整性。 3.纯化浓缩:通过一系列纯化步骤去除杂质,将灭活后的病毒抗原进行浓缩,以达到合适的疫苗制剂浓度。 4.制剂制备:添加适量的佐剂等辅料,制成可供接种的疫苗制剂,整个生产过程严格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三、免疫原性与保护效果 多项临床试验数据表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后一定时间内,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能有效中和新冠病毒。例如,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保护效力达到一定水平,能显著降低接种人群的新冠病毒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其保护效果在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中均有体现,且随着接种剂次的增加,免疫效果可能进一步增强。 四、安全性特征 1.常见不良反应:接种后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疼痛、红肿等,全身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发热(多为轻度)等,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为一过性,一般在接种后数天内可自行缓解。 2.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发生率极低,大量的临床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是有充分数据支撑的,其整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可接受范围内。 五、适用人群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一般适用人群:通常为18周岁及以上的健康人群,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均可接种。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目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在孕妇中的临床试验数据相对有限,接种需充分权衡利弊,在医生评估认为接种收益大于潜在风险时谨慎接种。 哺乳期女性:接种后一般不影响母乳喂养,但哺乳期女性需密切关注自身接种后的反应,如出现发热、严重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哺乳情况,医生会综合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后续哺乳安排。 慢性病患者:处于稳定期的慢性病患者可以接种,接种前需向医生如实告知病情,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宜接种;处于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暂不宜接种,需待病情稳定后再评估。 老年人: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效果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类似,接种前需评估基础健康状况,在健康状况允许时接种。

    2025-10-15 15:45:02
  • 哪些人不适合宜接种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禁忌包括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处于发热或急性疾病发作期者、严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者、妊娠期女性、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不良反应者、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严重过敏体质者(除疫苗成分过敏外)、近期有严重外伤或大手术者,哺乳期女性需充分评估风险收益后决定是否接种且要密切观察婴儿反应。 一、对疫苗成分过敏者 既往对接种新冠疫苗的任何一种成分(包括活性成分、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等)过敏者,以及既往接种疫苗曾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者,禁止接种新冠疫苗。因为过敏体质者再次接触过敏原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症状,危及生命健康。 二、处于发热期或急性疾病发作期者 当前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7.3℃),或患有急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处于急性发作阶段)时不适合接种。此时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紊乱状态,接种新冠疫苗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还可能加重身体的不适症状,影响疾病的恢复。 三、严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者 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60/100mmHg)、未控制的糖尿病伴有急性并发症、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等严重慢性疾病且处于急性发作期时,接种新冠疫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身体的负担,不利于慢性疾病的控制和身体的恢复。 四、妊娠期女性 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明确新冠疫苗对妊娠期女性及其胎儿的安全性,为避免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妊娠期女性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需待妊娠结束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接种。 五、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者 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且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状态异常,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能无法有效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无法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同时还可能增加感染其他病原体等风险,因此这类人群不适合接种。 六、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不良反应者 既往接种其他疫苗出现过严重过敏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等严重不良反应者,再次接种新冠疫苗时可能重复发生严重反应,所以这类人群不宜接种新冠疫苗。 七、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 未控制的癫痫患者在疾病发作期接种新冠疫苗,可能诱发癫痫发作;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期患者接种疫苗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因此这类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 八、严重过敏体质者(除疫苗成分过敏外) 除了对疫苗成分过敏外,还有其他严重过敏史,如对食物、粉尘等存在严重过敏情况的人群,接种新冠疫苗时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较高,故不适合接种。 九、近期有严重外伤或大手术者 近期经历严重外伤或大手术的人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此时接种新冠疫苗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所以这类人群暂不适合接种。 十、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接种新冠疫苗后的相关安全性及对婴儿的影响虽相对较小,但仍需谨慎。一般建议在充分评估接种的风险与收益后再决定是否接种,若选择接种,需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异常反应。

    2025-10-15 15:43:52
  • 肺结核的自愈

    肺结核一般不会自愈,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成年人即便免疫系统相对完善也难自愈,营养不良、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会降低自愈概率,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艾滋病患者)及曾有结核病史者自愈可能性也极小,一旦怀疑或确诊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 一、自愈的可能性极低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免疫系统会试图清除病原体,但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逃避和抵抗人体免疫防御的机制,如细胞壁中的蜡质成分等,使得单纯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很难完全清除结核分枝杆菌。从科学研究来看,大量临床数据表明,未经规范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病情往往会逐渐进展。例如,结核分枝杆菌会在肺部持续破坏组织,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病变也会不断扩大,可能引发气胸、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肺结核后自愈的可能性远远低于成年人。儿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而且容易通过血行播散等方式扩散到其他器官,如脑膜、骨骼等,引发结核性脑膜炎、骨结核等严重疾病。例如,婴幼儿感染肺结核后,可能很快出现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并且肺部病变发展较快。 成年人:虽然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完善,但也很难依靠自身实现肺结核的自愈。一般来说,成年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若不进行规范抗结核治疗,病情会持续迁延不愈,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可能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三、生活方式与自愈的关系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的人群,如长期挑食、节食或患有影响营养吸收疾病的人,感染肺结核后自愈的概率更低。因为良好的营养状况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营养不良会削弱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御能力,使得身体更难依靠自身清除病原体。 吸烟饮酒: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肺部的防御功能,饮酒会加重肝脏等器官的负担,不利于身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应对。吸烟饮酒的肺结核患者,其病情恢复会受到不利影响,自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例如,吸烟会使呼吸道纤毛运动受抑制,降低局部抵抗力,使得结核分枝杆菌更容易在肺部定植和繁殖。 四、病史对自愈的影响 有基础疾病者:本身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肺结核后自愈几乎不可能。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高,有利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繁殖;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无法有效对抗结核分枝杆菌。例如,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病情往往更为复杂和严重,需要同时控制血糖和抗结核治疗才能改善预后,单纯依靠自身很难自愈。 曾有结核病史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人,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旧病复发时,自愈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为机体曾经有过结核感染,再次面对结核分枝杆菌时,虽然有一定的免疫记忆,但旧病复发时病情可能更为顽固,需要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来控制。 总之,肺结核一般不会自愈,一旦怀疑或确诊肺结核,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的抗结核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身体健康。

    2025-10-15 15:43:20
  • 新冠感染发热体温

    新冠感染发热体温范围通常在37.3℃以上,有不同程度表现,不同人群发热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体温波动大、老人易电解质紊乱且加重基础病、孕妇需谨慎处理、免疫力低下人群易病情加重,均需关注并依情况处理。 不同体温范围的特点及可能表现 低热: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身体不适,如轻微乏力、轻度畏寒等,一般精神状态相对较好,对日常生活和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例如一些免疫力较好的年轻患者感染后可能首先出现低热情况,通过适当休息、多饮水等可能有自行缓解的趋势。 中等度热:患者可能会感觉较为明显的不适,如较为明显的乏力、肌肉酸痛等,精神状态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活动耐力下降。此时身体的代谢等生理过程会有所变化,免疫系统在积极应对病毒。 高热:患者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可能出现明显的头痛、全身酸痛剧烈、精神萎靡等情况,身体的各项机能因为体温升高而发生较明显改变,如心率加快以促进血液循环来帮助身体应对感染等,此时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降温。 超高热:这是较为严重的情况,患者病情往往较为凶险,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严重的身体反应,需要立即进行紧急的医疗干预来降低体温,因为超高热会对机体的重要器官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如对大脑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等。 不同人群新冠感染发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新冠后发热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波动较大,而且幼儿可能不会准确表达自身不适,更多表现为哭闹、精神差、食欲减退等。对于儿童发热,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儿童的器官功能相对脆弱,当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考虑采用适宜儿童的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但要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同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如呼吸急促等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新冠后发热可能不太典型,部分老年人发热症状可能较轻,但身体机能衰退,发热时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而且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热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老年人感染新冠发热时要更加密切监测体温,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基础疾病等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治。 孕妇:孕妇感染新冠发热需要谨慎处理,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发热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孕妇体温升高时要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相对温和的方式降温,如适当减少衣物、多饮水等,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如胎动等,若发热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其他异常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处理,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新冠后发热,由于自身免疫力差,发热可能会持续时间较长,且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这类人群发热时要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的免疫状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同时要加强自身的护理,保证充足的营养等,以帮助身体对抗感染。

    2025-10-15 15:42: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