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个人擅长
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新冠病毒的最初症状

    新冠病毒最初症状因人而异,常见发热、呼吸道症状(咳嗽、咽干咽痛)、全身症状(乏力、肌肉酸痛)、其他症状(嗅觉味觉减退丧失、鼻塞流涕),特殊人群如儿童易有胃肠道症状,老年人发热不典型易乏力精神萎靡且病情变化快,孕妇需谨慎对待病情发展。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应激反应。一般来说,可为低热(体温在37.3-38℃左右),也可能发展为中热(38.1-39℃)甚至高热(39℃以上),不同个体发热程度有所差异,这与病毒感染的毒力以及自身免疫状况等因素有关。例如,部分青壮年患者感染后可能先出现低热情况,而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较高的体温。 呼吸道症状 咳嗽:较为常见,多为刺激性干咳,这是因为病毒侵袭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而引发咳嗽反射。咳嗽的程度轻重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偶尔轻咳,而有的患者咳嗽较为频繁,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 咽干、咽痛: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毒会对咽喉部黏膜产生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咽干、咽痛的感觉,就像嗓子干燥、有异物感且伴有疼痛不适,这种症状在部分患者最初感染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吞咽。 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会感觉浑身没有力气,肢体酸软,活动耐力下降,即使是进行轻微的活动也容易感到疲惫,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代谢紊乱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的。比如感染后原本可以轻松爬几层楼梯的人,可能爬一层就会觉得很累。 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的情况,尤其是四肢肌肉,像腿部、腰部等部位的肌肉可能会有酸痛感,就好像进行了大量运动后的肌肉酸痛一样,这与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介质释放有关,炎症介质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肌肉酸痛。 其他症状 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有部分患者在最初感染时会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以及味觉减退的情况,这是因为病毒可能影响了鼻部和口腔内感受嗅觉和味觉的神经细胞。例如,原本能敏锐闻到花香、能品尝出美食味道的人,感染后可能难以察觉到这些气味和味道了。 鼻塞、流涕:少数患者最初可能会出现类似普通感冒的鼻塞、流涕症状,这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后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出现鼻塞、流涕表现。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最初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这是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反应特点所致;老年人感染后可能发热症状相对不典型,更容易出现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且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孕妇感染新冠病毒后最初症状也需引起重视,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需要更谨慎地对待病情发展,以保障母婴健康。

    2025-09-29 12:19:38
  • 新冠疫苗不建议打了吗

    当前全球仍处新冠疫情流行态势,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新冠疫苗接种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相关重症、住院及死亡有明确保护作用,一般健康人群无禁忌证未完成全程或加强免疫应按程序接种,老年人接种可大幅降低感染后重症等概率应积极接种适时加强,患基础疾病人群基础病稳定建议接种需病情稳定期医生评估,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医生评估后谨慎接种,是否接种需综合个体健康等多方面因素,遵循科学个体化原则以最大发挥保护作用并规避禁忌风险。 一、新冠疫苗接种的总体必要性依据 当前全球仍处于新冠疫情流行态势,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新冠疫苗接种对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重症、住院及死亡具有明确保护作用。例如,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可使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显著降低,对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的保护效益更为突出,因此从公共卫生防控及个体健康保护角度,接种新冠疫苗仍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不同人群的接种建议差异 (一)一般健康人群 对于无禁忌证且未完成全程免疫或加强免疫程序的一般健康人群,仍建议按程序完成新冠疫苗接种。依据相关临床研究,完成全程接种及合适时间的加强免疫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较好的保护效力,能有效抵御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侵袭,降低感染后出现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 (二)特殊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往往机体免疫力较弱,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循证医学证实,接种新冠疫苗可大幅降低老年人群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住院及死亡的概率,因此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应积极接种并适时完成加强免疫。 2.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只要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控制状态,均建议接种新冠疫苗。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接种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类人群感染新冠后出现病情加重的风险,但需在病情稳定期由医生评估后进行接种。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这类人群包括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HIV感染者等,其自身免疫防御能力较弱。虽然这类人群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应答可能相对较弱,但现有证据表明接种疫苗仍可提供一定保护,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接种,并根据个体情况考虑加强免疫策略。 三、需结合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评估 是否接种新冠疫苗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建议打”,而是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免疫状态、疫苗接种史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近期有严重过敏反应史、处于发热急性期等特定禁忌证情况的个体,确实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但对于多数无禁忌且未完成全程免疫的人群,应在专业医生的评估下,根据其自身健康需求及疫情防控形势来决定是否接种及接种方案。总之,新冠疫苗接种需遵循科学、个体化的原则,以最大程度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同时规避可能的禁忌风险。

    2025-09-29 12:18:45
  •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方式

    狂犬病主要通过带有病毒的动物以咬伤、抓伤、黏膜接触及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咬伤是最主要传播方式,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感染风险有别,需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发生可能暴露情况要及时规范处理。 一、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一)咬伤传播 原理:带有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如狗、猫、狼等)咬伤人体时,病毒可通过动物的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病毒会沿着神经组织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这是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患狂犬病的犬类传播的,特别是在一些犬类狂犬病防控不完善的地区,犬咬伤导致人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极高。 不同年龄人群差异: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在与动物接触时可能更易发生被动物咬伤的情况,例如儿童在户外玩耍时可能更接近straydog(流浪狗)而被咬伤,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对于儿童,应教育其不要随意逗弄陌生动物,避免被咬伤。 (二)抓伤传播 原理:动物抓伤人体皮肤后,若动物唾液中的病毒通过抓伤形成的细微破损处侵入人体,也可能导致感染。虽然抓伤传播狂犬病的概率相对咬伤较低,但仍不可忽视。例如,当人被患有狂犬病的猫抓伤时,若皮肤有破损,就存在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的皮肤相对较薄且修复能力较弱,若被动物抓伤,发生感染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加仔细地清洁和处理伤口,并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措施。 (三)黏膜接触传播 原理: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等污染物接触到人的黏膜(如眼结膜、口腔黏膜等),病毒可通过黏膜处的细微裂隙侵入人体。例如,被患狂犬病的动物舔舐眼部,病毒就可能通过眼结膜感染人体。 生活方式影响:在一些高风险职业中,如动物饲养员、兽医等,由于经常接触动物,存在黏膜接触传播狂犬病的风险,需要在工作中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如佩戴护目镜、口罩等,避免唾液等污染物接触黏膜。 (四)器官移植传播 原理:接受了患有狂犬病供体的器官移植,可能会感染狂犬病。这是一种较为罕见但确实存在的传播方式。例如,曾有报道因器官移植而感染狂犬病的病例,供体在生前患有狂犬病,其器官移植给受体后,受体感染了狂犬病病毒。 病史相关:对于有器官移植病史的患者,如果供体存在狂犬病感染的可能,需要密切监测是否出现狂犬病相关症状,因为一旦感染,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极差。 二、狂犬病的传播方式总结 狂犬病主要通过带有病毒的动物以咬伤、抓伤、黏膜接触等方式传播,其中咬伤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不同人群由于年龄、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的差异,感染风险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如儿童需加强对动物的防范教育,高风险职业人群需严格防护等,以降低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可能的暴露情况,应及时、规范地进行伤口处理和暴露后预防接种等措施。

    2025-09-29 12:18:06
  • 腹泻也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表现吗

    腹泻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表现之一,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程度轻重不一,可单独或与其他症状同现,与肠道上皮细胞受侵及全身炎症反应有关,需与其他疾病腹泻鉴别,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感染出现腹泻需特殊关注。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腹泻的出现情况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中,腹泻是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有研究表明,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其中腹泻较为常见。例如,一些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一定数量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发现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腹泻表现,不过具体比例会因不同的研究人群、地区等因素有所差异,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会出现腹泻症状。 二、腹泻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特点及相关机制 1.特点 腹泻的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度的大便次数增多,性状稍有改变;而有的患者可能腹泻较为频繁,甚至出现水样便等情况。 腹泻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其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如发热、咳嗽等同时出现。 2.相关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侵犯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病毒可以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内,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衡,进而引起腹泻。另外,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也可能影响到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症状。 三、与其他疾病腹泻的鉴别及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与其他疾病腹泻的鉴别 与细菌性痢疾引起的腹泻相鉴别,细菌性痢疾通常会有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典型表现,且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等,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一般没有这些典型的脓血便等表现。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相鉴别,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常伴有呕吐、发热等,大便多为蛋花汤样,通过病原学检测等可以进一步区分。 2.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出现腹泻时,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适当给予口服补液盐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出现腹泻时,更要警惕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相对较弱,腹泻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加重原有基础疾病。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电解质水平等指标,必要时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处理。 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出现腹泻时,要格外谨慎。腹泻可能影响孕妇的营养状况,进而影响胎儿的发育。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处理,既要关注孕妇的腹泻情况,又要确保胎儿的安全,比如在补液等治疗时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

    2025-09-29 12:17:01
  • 新冠病毒能在水果上存活吗

    新冠病毒在水果表面存活时间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同水果有差异;一般人群处理水果要注意手部卫生和清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有相应防护注意事项,包括儿童需留意手部清洁和避免手-口接触,老年人要注重手部卫生和水果清洗擦干,有基础病史人群要谨慎并依自身情况清洗水果降低感染风险。 一、新冠病毒在水果上的存活情况 (一)存活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新冠病毒在水果表面的存活时间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等。有研究表明,在常温、相对干燥的环境下,新冠病毒在某些水果表面可能能存活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例如,在20-25℃、相对湿度40%-50%的环境中,新冠病毒在苹果、香蕉等水果表面可能可存活数小时到1天左右,但具体时长会因水果种类以及环境细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不同水果间的差异 不同种类的水果由于其表面特性不同,新冠病毒的存活情况也有差别。一般来说,表面较为光滑、油脂含量相对较高的水果,可能会使新冠病毒存活的时间相对长一些;而表面相对粗糙、水分含量较高且可能含有一些天然抗菌成分的水果,可能会对新冠病毒的存活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不过总体而言,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某一种水果对新冠病毒的存活有显著的特异性影响。 二、预防接触传播的建议 (一)一般人群的防护 对于一般人群,在处理水果时,首先要注意手部卫生,在接触水果前后都应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消毒双手。在清洗水果时,可以用清水充分冲洗,这样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水果表面可能附着的新冠病毒等病原体。另外,将水果彻底清洗干净后再食用,能降低通过水果接触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在接触水果时可能会有将手或水果放入口中的情况,所以家长要更加留意儿童接触水果前后的手部清洁,确保儿童在食用水果前水果已经被充分清洗干净。同时,要教育儿童不要随意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减少病毒通过手-口途径进入体内的机会。 2.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弱,在处理水果时同样要注重手部卫生和水果的清洗。可以选择使用温度适宜的清水充分冲洗水果,并且在清洗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以降低感染风险。另外,老年人在食用水果时要保证食用过程的卫生,避免因接触水果不当而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 3.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其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可能相对较低,在接触水果时除了要做好常规的手部清洁和水果清洗外,还应更加谨慎。如果对水果的清洗方式有特殊要求,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确保在摄入水果时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例如,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在选择水果时要注意控制摄入量,但在清洗水果方面仍要遵循常规的卫生操作。

    2025-09-29 12:15: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