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感染新冠对男性生殖系统有影响吗
部分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的男性患者精液参数可能出现变化与病毒在生殖器官组织存在引发炎症反应干扰生殖细胞正常生成与功能有关,新冠病毒可在睾丸等生殖器官组织中存在并通过引发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生殖系统,有基础病史的男性感染新冠后可能对原有生殖系统产生叠加影响需关注相关症状变化,普通男性感染新冠后需注意休息促身体恢复,本身有生殖系统基础疾病的男性感染新冠后应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生殖系统相关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良好心态以维持生殖系统正常功能。 一、新冠病毒对男性生殖系统相关指标的影响 部分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的男性患者精液参数可能出现变化。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精子活力、浓度等指标存在一定波动。这可能与新冠病毒在生殖器官组织中存在,引发炎症反应,干扰生殖细胞正常生成与功能有关。 二、新冠病毒影响男性生殖系统的机制 新冠病毒可在睾丸等生殖器官组织中存在,进而通过引发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生殖系统。病毒入侵生殖器官细胞后,会激活免疫反应,导致局部炎症环境形成,影响精子的生成、成熟及正常功能发挥,从而可能对男性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三、不同人群感染新冠后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差异 (一)有基础病史的男性 本身患有生殖系统基础疾病的男性,感染新冠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会对原本就存在问题的生殖系统产生叠加影响,需更加密切关注自身生殖系统相关症状变化,如出现精液性状异常、生殖器官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普通男性人群 普通男性感染新冠后,一般需注意休息,促进身体恢复。因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能间接影响生殖系统功能,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有助于身体整体机能恢复,从而利于生殖系统维持正常功能。 四、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对于本身有生殖系统基础疾病的男性,感染新冠后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生殖系统相关指标,如精液常规等。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支持生殖系统正常功能维持)、适度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强度应适中,以不加重身体负担为宜)。此外,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感染新冠带来过大心理压力,因为长期不良心理状态也可能对生殖系统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2025-10-15 13:49:12 -
新冠感染会头疼吗
新冠感染可能会引发头疼,其机制是病毒入侵致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等,不同人群头疼表现有差异,还与其他症状关联,可通过休息等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如儿童、有基础病史人群、老人需注意相应情况,头疼持续不缓解等异常时要及时就医。 一、新冠感染导致头疼的机制 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被激活后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等,这些炎症介质可能会影响头部的神经、血管等,从而导致头疼。另外,新冠病毒可能直接侵犯神经系统相关细胞,也可能通过影响血氧水平等间接引起头疼。 二、头疼在新冠感染中的表现特点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感染新冠后头疼表现可能相对多样,部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头疼的具体情况,但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这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与成人不同有关。 成人:成人感染新冠后头疼程度不一,有的是轻微的头部隐痛,有的可能是较为剧烈的胀痛等,且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其他症状。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偏头痛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新冠后头疼可能会加重,因为新冠感染引发的身体整体炎症状态等可能诱发偏头痛的发作,需要特别关注和谨慎处理。 与其他症状的关联:头疼常与发热相伴,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头部血管扩张等因素都可能加重头疼;同时也可能伴有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头疼可能会因为身体的整体不适而更加明显。 三、应对头疼的非药物及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也可能缓解头疼症状。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有基础病史人群,都应尽量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调整环境:保持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对于缓解头疼有一定帮助。 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儿童头疼时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等,如果头疼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呕吐、意识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偏头痛等病史的人群感染新冠后出现头疼,在采取一般休息等措施后若头疼无改善,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缓解方式,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加重基础病情。 老人:老人感染新冠后头疼要关注是否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为老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头疼可能是一些严重情况的信号,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
2025-10-15 13:47:59 -
感染新冠味觉和嗅觉多久恢复
大多数患者感染新冠后味觉和嗅觉减退或丧失通常在1~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80%患者发病后2~3个月可恢复正常,约3%~10%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味嗅觉障碍即超3个月仍未恢复与病毒损伤嗅味觉神经或自身修复弱等有关,年龄上年轻人相对老年人恢复快,有基础疾病患者恢复可能更长,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有助加快恢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延缓,儿童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长时未恢复需及时就医评估,孕妇患者因生理特殊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必要时就医,老年患者恢复时间可能更长需加强营养支持监测基础疾病并保持良好心态配合康复相关措施。 一、大多数患者的恢复时间 大部分感染新冠后出现味觉和嗅觉减退或丧失的患者,通常在感染后的1~3个月内逐渐恢复。研究表明,约80%的患者在发病后2~3个月内味觉和嗅觉功能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这是因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后,相关神经和嗅觉味觉感受器的功能逐渐修复。 二、少数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 约3%~10%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味嗅觉障碍,即味觉和嗅觉减退或丧失超过3个月仍未恢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与病毒对嗅神经、味觉神经的损伤较为严重,或个体自身修复能力较弱等因素有关。 三、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年轻人相对老年人恢复可能更快,因年轻人身体修复能力通常较强;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二)基础疾病因素 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更长,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整体代谢及神经修复的内环境,阻碍味觉和嗅觉功能的恢复。 (三)生活方式因素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加快味觉和嗅觉恢复; 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延缓恢复进程,因为这些行为会对神经及嗅觉味觉相关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感染新冠后味觉和嗅觉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若长时间未恢复,需及时就医评估。 (二)孕妇患者 孕妇感染后,因激素等生理状态特殊,味觉和嗅觉恢复可能受影响,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恢复时间可能更长,需加强营养支持,监测基础疾病对恢复的影响,同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康复相关措施。
2025-10-15 13:47:56 -
新冠潜伏期一般几天传染性最强
新冠潜伏期一般1-14天多为3-7天,潜伏期后期和发病初期传染性较强,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及健康人群在潜伏期和传染性方面各有特点,儿童易被家庭成人感染、老年人感染后重症风险高、有基础疾病人群病情易加重、健康人群潜伏期相对稳定但也具传染性需密切观察。 传染性最强的时间 潜伏期后期:在潜伏期后期,病毒在体内开始大量复制,此时传染性较强。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1-2天的传染性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因为病毒在体内不断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就具备了较强的传播能力,开始向外界排出大量病毒,容易通过飞沫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发病初期:发病初期也是传染性较强的阶段。患者发病后,身体会释放大量病毒,同时可能伴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这些行为会加速病毒的传播,使得周围人群更容易接触到病毒而被感染。 不同人群的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新冠后的潜伏期可能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潜伏期和传染性方面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儿童在潜伏期内也可能具有传染性,且如果家庭中有成人感染,儿童更容易被感染,所以对于有新冠患者的家庭,儿童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感染新冠后潜伏期可能受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在潜伏期和传染性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老年人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他们在潜伏期内如果具有传染性,会增加家庭内其他成员感染的风险,所以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接触潜在的传染源。 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的人群,感染新冠后潜伏期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会干扰病毒的潜伏期进程。这类人群在潜伏期内同样具有传染性,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所以需要更加严格地做好防护,如严格遵守居家隔离、做好个人卫生等,以降低自身和他人感染的风险。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感染新冠后的潜伏期相对稳定在1-14天范围,但在接触传染源后,健康人群应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时,要及时进行核酸检测等排查,因为健康人群在潜伏期内也可能具有传染性,只是相对来说如果自身免疫力正常,可能在潜伏期表现不明显,但仍具有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2025-10-15 13:47:11 -
吃了猫吃过的东西会得狂犬病吗
狂犬病主要通过患狂犬病动物唾液传播,吃猫吃过的东西一般不直接感染,健康猫通常不携病毒,仅被感染动物咬伤的猫才可能携,不同人群风险有差异,要确保猫定期接种疫苗、保持饮食卫生,若口腔等有破损要漱口并观察,有疑似症状立即就医。 一、感染狂犬病的途径分析 狂犬病主要通过患狂犬病动物的唾液传播。猫虽然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但吃了猫吃过的东西一般不会直接感染狂犬病。因为狂犬病病毒通常需要通过咬伤、抓伤等造成皮肤黏膜破损,病毒才有可能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如果吃猫吃过的东西时,口腔、消化道没有破损的话,病毒很难通过完整的黏膜和皮肤侵入人体。 二、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情况及概率 1.猫携带病毒概率:健康的猫一般不携带狂犬病病毒,只有被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的猫才有可能携带病毒。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猫感染狂犬病的概率相对会高一些,但总体来说,普通环境下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几率较低。 2.不同人群面临风险差异 儿童:儿童相对好奇心重,可能会与猫有较密切接触,但如果遵循不接触病猫、避免被猫抓咬等措施,吃了猫吃过的东西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也较低。但由于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更需要家长加强对猫的管理,确保儿童接触猫的环境安全。 成年人: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强,只要注意避免被猫抓咬,吃了猫吃过的东西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较低。但如果接触了可疑感染狂犬病的猫,仍需提高警惕。 有宠物接触史人群:经常与猫接触的人群,如果了解猫的健康状况,且猫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等,那么吃猫吃过的东西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会进一步降低。但如果猫未接种疫苗且有可疑接触史,就需要更加谨慎。 三、预防措施及应对建议 1.确保猫的健康:让猫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这是预防猫感染狂犬病进而减少人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一般建议猫每年接种一次狂犬病疫苗。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避免让食物被猫接触到。如果不小心让猫接触了食物,且对食物安全性存疑,可以将食物丢弃,避免食用。 3.出现皮肤破损时的处理:如果吃猫吃过的东西时口腔或消化道有破损,应及时用清水漱口,保持局部清洁,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后续出现发热、恐水、怕风等疑似狂犬病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接触情况,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
2025-10-15 1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