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个人擅长
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贫血可以打新冠疫苗吗

    稳定期贫血患者无发热等禁忌可接种,非稳定期急性发作或未控制重度贫血暂不建议,儿童需明贫血类型严重程度,女性生理期一般不影响但急性失血性贫血发作期暂缓、妊娠相关由医生综合判断,有基础病史的贫血患者接种前需告知医生控制情况由医生全面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 一、稳定期贫血患者可接种新冠疫苗 当贫血患者处于病情稳定状态时,例如缺铁性贫血经规范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已恢复至相对正常范围(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30g/L、成年女性≥120g/L等参考值范围内),且无发热、急性感染等疫苗接种禁忌证时,通常可以接种新冠疫苗。此时贫血已得到有效控制,接种疫苗一般不会对疫苗效果产生显著不良影响,也较少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二、非稳定期贫血患者暂不建议接种 1.急性发作期贫血:若贫血处于急性发作阶段,如急性失血性贫血导致血红蛋白急剧下降、重度溶血性贫血发作等情况,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可能受到影响,同时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贫血本身可能导致的不适难以区分,为安全起见暂不建议接种,需先积极治疗贫血,待病情稳定后再评估是否可接种。 2.未控制的重度贫血:对于重度贫血且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其机体整体状况较差,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可能加重身体不适、影响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等,因此这类患者暂不宜接种新冠疫苗,应先针对贫血进行规范治疗,改善贫血状况后再考虑接种事宜。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贫血患者:儿童若存在贫血情况,需先明确贫血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若是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且经饮食调整或补充铁剂后病情稳定,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接种;但若是重度贫血或处于急性发作期,则应遵循医生建议暂缓接种,待贫血得到良好控制后再行评估。 女性贫血患者:女性贫血患者若处于生理期,一般不影响新冠疫苗接种,但如果是因月经过多等导致的急性失血性贫血处于发作期,则需暂缓接种;对于因妊娠相关贫血的女性,需根据妊娠阶段及贫血控制情况由医生综合判断是否可以接种新冠疫苗。 有基础病史的贫血患者:本身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贫血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前需告知医生贫血及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由医生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后决定是否接种,确保接种安全。

    2025-10-15 13:46:30
  • 新冠病毒的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新冠疫苗接种后局部常见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1~2天内出现可自行缓解,全身有发热多为低热1~2天消退、乏力休息可缓、头痛轻度短时间消失、肌肉酸痛适当休息改善,特殊人群中孕妇接种前需评估风险收益接种后要观察,老年人需更密切观察不适,有基础疾病者关注原有疾病波动,儿童局部轻微不适全身低热需密切观察异常表现。 一、局部副作用 接种新冠疫苗后常见局部副作用为注射部位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这是由于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刺激局部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所致,一般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多数可自行缓解,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即可。 二、全身副作用 1.发热:部分接种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疫苗产生应答的表现,通常持续1~2天可自行消退。若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体温过高,需及时就医评估。 2.乏力:接种后可能出现全身乏力感,这与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导致身体代谢变化有关,一般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3.头痛:少数接种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多为轻度,与身体对疫苗的应激反应相关,多数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 4.肌肉酸痛:部分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尤其以接种部位周围及全身大肌群较为明显,可能是免疫反应引起的炎性物质释放导致,适当休息后可改善。 三、特殊人群需关注的副作用情况 1.孕妇:目前新冠疫苗接种后副作用与一般人群类似,但由于孕期生理特殊性,接种前需充分评估风险收益,接种后要密切观察自身身体状况,若出现异常不适需及时与医生沟通。 2.老年人:老年人接种后副作用可能与年轻人有一定差异,需更密切观察体温、全身不适等情况,因老年人机体功能相对较弱,若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3.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接种后,需关注原有基础疾病是否有波动,如高血压患者需关注血压变化、糖尿病患者需关注血糖情况等,若原有疾病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表现,应尽快就医明确原因。 4.儿童: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后的副作用总体较轻,局部反应多为注射部位轻微不适,全身反应常见低热等,家长在接种后需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体温及局部反应等情况,若儿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其就医。

    2025-10-15 13:46:08
  • 感染了hpv还可以打新冠疫苗吗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并非新冠疫苗接种绝对禁忌证需据个体当下健康状况判断,HPV感染处潜伏期或已发病无急性发热等明显不适可正常接种,伴发热等急性不适则暂缓,成人符合条件无急性不适可正常接种需如实告知接种人员且接种后观察,儿童感染少见同理按程序接种需加强观察,接种前保持良好生活状态,接种后遵循后续注意事项并持续关注HPV病情变化。 一、感染HPV时新冠疫苗接种的一般原则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并非新冠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证,需根据个体当下健康状况判断。若HPV感染处于潜伏期或已发病但无急性发热等明显不适症状,通常可正常接种新冠疫苗。这是因为HPV感染主要累及皮肤黏膜等局部组织,未引发全身性急性炎症反应时,接种新冠疫苗一般不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也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二、HPV感染伴急性症状时的接种建议 当HPV感染导致出现发热(体温≥37.3℃)、急性发作引起身体明显不适等情况时,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疫苗。因为此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系统可能被急性病症干扰,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如加重发热等不适症状,或影响疫苗免疫应答的正常产生。应待HPV感染相关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接种新冠疫苗。 三、不同人群感染HPV后接种新冠疫苗的注意要点 (一)成人感染HPV 成人感染HPV后,若符合接种条件(无急性不适)可正常接种新冠疫苗。接种前需向接种人员如实告知HPV感染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健康状态。接种后需在现场观察30分钟,留意是否出现过敏、发热等异常反应。 (二)儿童感染HPV 儿童感染HPV相对较少见,若发生此类情况,同样需判断是否处于急性不适状态。若病情稳定,可按儿童新冠疫苗接种程序进行接种,但接种后要加强儿童的观察,如有无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有无发热等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四、特殊人文关怀提示 对于感染HPV的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前应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以维持自身较好的免疫基础。接种后要遵循疫苗接种点的后续注意事项,如短期内避免注射部位沾水等。同时,要持续关注自身HPV感染相关病情变化,若有任何不适及时与医疗人员沟通,体现对自身健康的全面关注和科学应对。

    2025-10-15 13:45:18
  • 新冠疫苗接种后有效期多久

    不同技术路线新冠疫苗抗体持续时间各异,灭活疫苗接种6月后加强可提抗体水平,腺病毒载体疫苗至少6月且细胞免疫持久,mRNA疫苗6月内滴度高加强后持续可能延长;个体差异方面老年人抗体下降稍快可通过加强弥补,慢性病人群抗体维持受基础病控制影响,还有遗传等因素致个体波动但多数6月以上有保护;接种加强针可显著提升抗体水平延长有效期,灭活疫苗6月后加强能激发更强应答,不同技术路线序贯加强可优化效果延长保护。 一、不同技术路线新冠疫苗的抗体持续时间 1.灭活疫苗:接种后中和抗体水平在接种后6个月仍能维持较高水平,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滴度会逐渐下降,但仍保有一定保护作用,研究显示接种6个月后加强免疫可快速提升抗体水平。 2.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观察到接种后抗体持续时间至少可达6个月,部分研究显示其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较为持久,对预防重症等仍有保护效果。 3.mRNA疫苗:接种后6个月内中和抗体滴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能有效抵御变异株等的侵袭,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进一步升高且持续时间可能延长。 二、个体差异对有效期的影响 1.年龄因素:老年人因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抗体下降速度可能较中青年稍快,但通过加强免疫可弥补这一差异;儿童和青少年接种后抗体持续情况目前数据显示与成人类似,不过仍需长期跟踪观察以明确更长期的保护效力。 2.基础疾病因素: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抗体维持情况可能受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影响,一般在基础疾病得到较好控制时,疫苗诱导的抗体仍能维持一定保护作用,但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并按要求进行加强免疫等。 3.其他个体差异:如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对抗体持续时间有一定影响,但目前相关研究尚在进一步深入中,总体而言,个体间的抗体持续时间存在一定波动,但大规模数据显示多数人在接种后6个月以上仍有保护效果。 三、加强针对有效期的延长作用 接种加强针可显著提升体内抗体水平,使抗体持续有效期得到延长。例如,完成灭活疫苗全程接种6个月后接种加强针,能快速激发更强的免疫应答,有效延长对新冠病毒的保护时长,对于预防重症、死亡等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技术路线疫苗之间序贯加强免疫也被证实可进一步优化免疫效果,延长保护有效期。

    2025-10-15 13:44:54
  • 雾化激素能否消除新冠病毒

    雾化激素主要通过局部作用于呼吸道发挥抗炎等作用,无针对新冠病毒的作用靶点,儿童因呼吸系统未成熟使用需谨慎且要专业医生指导,成年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新冠出现相关症状需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用其改善炎症症状,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新冠后使用雾化激素需多学科评估权衡,重点针对呼吸道炎症等相关表现对症处理而非消除新冠病毒,始终以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及具体症状改善为考量。 一、雾化激素的作用机制及针对新冠病毒的相关性 雾化激素主要是通过局部作用于呼吸道,发挥抗炎等作用。例如常用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剂,其作用在于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减轻气道黏膜的水肿、渗出等,从而缓解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喘息、气促、咳嗽等症状。然而,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雾化激素并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作用靶点,不存在直接杀灭或清除新冠病毒的机制。 二、不同人群使用雾化激素与应对新冠病毒的情况 (一)儿童人群 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若因其他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使用雾化激素需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缓解可能伴随的呼吸系统不适,且儿童使用雾化激素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耐受等与成人不同,不能随意使用雾化激素来期望消除新冠病毒,需严格依据儿童具体的病情及相关评估来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的雾化激素种类等。 (二)成年人群 对于患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同时感染新冠病毒的成年人,若出现呼吸道炎症相关症状需要使用雾化激素,是基于其自身基础疾病导致的气道炎症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雾化激素来改善呼吸道炎症症状,而不是用于消除新冠病毒,使用时同样要遵循医疗规范,依据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有严重呼吸系统病史或其他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使用雾化激素更需谨慎权衡。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使用雾化激素的影响以及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整体病情情况,由多学科医生共同评估制定方案,雾化激素的使用重点在于针对此时呼吸道炎症等相关表现进行对症处理,而非针对新冠病毒的消除,始终以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及具体症状改善为考量,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来进行医疗决策。

    2025-10-15 13:43: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