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新冠感染无症状感染者怎么发现
新冠感染无症状感染者可通过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核酸检测是重要手段,人群筛查等场景广泛应用;抗原检测可用于筛查,阳性后需核酸检测复核;对密切接触者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检测也能发现。 核酸检测是发现新冠感染无症状感染者的重要手段。通过采集鼻咽拭子或口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若结果为阳性,但感染者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即可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在人群筛查、重点人群监测等场景中广泛应用核酸检测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例如,对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高风险岗位人员等定期进行核酸检测,能及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通过核酸检测进行排查,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检测时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引起不适,但这并不影响检测的准确性来发现是否为无症状感染者。 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也可用于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抗原检测的原理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抗原,从而快速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虽然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相对核酸检测可能稍低,但在大规模筛查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在社区进行大规模的抗原自测,若出现阳性结果,再进一步通过核酸检测进行确认,对于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有一定帮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进行抗原检测,如上班族、学生等,若检测结果为阳性且无临床症状,需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复核以明确是否为无症状感染者。 流行病学调查 在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也可能发现无症状感染者。通过详细询问接触史、健康状况等信息,结合核酸检测等结果,能发现一些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已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例如,在某新冠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调查中,发现部分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阳性,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些就属于无症状感染者。对于有新冠病毒暴露史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老年人还是其他年龄段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相关检测手段都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2025-10-22 10:46:54 -
流行性出血热能治好吗
流行性出血热可治好,治疗关键是“三早一就”,不同时期有相应治疗原则,儿童、老年、孕妇患者有不同特点需个性化处理,多数患者早期规范治疗可愈。 一、治疗原则 1.发热期 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如早期使用利巴韦林等药物,能抑制病毒,减轻病情。同时要进行对症治疗,针对发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式;对于出现出血倾向的患者,给予止血药物等。 2.低血压休克期 积极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如平衡盐液等,以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3.少尿期 需进行稳定内环境等治疗,如严格控制入液量,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可采用透析疗法等。 4.多尿期 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根据患者的尿量和血电解质情况进行调整。 5.恢复期 加强营养,适当休息,促进身体恢复。 二、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患者 儿童的免疫系统和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尿量等。由于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等时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能缓解症状的方式,如发热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方法,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在补液等治疗过程中,要严格监测心功能,防止输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有所减退。 3.孕妇患者 孕妇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时,治疗需更加谨慎。在用药方面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总之,流行性出血热只要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医疗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5-10-22 10:46:42 -
如何正确处理蛲虫卵
个人卫生需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充分洗手、睡前晨起温水轻柔清洗肛门周围,衣物内裤每日更换用50℃以上热水清洗后暴晒、床单被罩每周更换用50℃以上热水清洗后充分晾晒,居住环境定期用湿布擦拭表面缝隙、拖把拖地用带消毒功能产品清洁,儿童需加强看护剪指甲教育习惯、免疫力低下者严格执行清洁措施。 一、个人卫生清洁要点 1.手部清洁:严格遵循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的原则,尤其是儿童,因其常通过手-口途径接触蛲虫卵,洗手可有效减少虫卵摄入风险。洗手时需保证充分揉搓时间,至少15秒,确保手部各个部位都能清洁到位。 2.肛门周围清洁:每日睡前及晨起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可去除附着的蛲虫卵,降低自身再次感染的可能,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二、衣物及床上用品处理 1.内裤更换与清洗:建议每日更换内裤,并用50℃以上的热水清洗内裤,高温能有效杀灭蛲虫卵,清洗后可在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进一步杀菌。 2.床单被罩处理:每周至少更换一次床单、被罩,同样用50℃以上热水清洗,清洗后充分晾晒,以破坏蛲虫卵的生存环境。 三、居住环境清洁措施 1.室内表面清洁:定期用湿布擦拭房间内的玩具、桌椅、门把手等表面,湿布能吸附虫卵,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对于难以擦拭的缝隙处,可使用小刷子配合清洁液进行清理。 2.地面清洁: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可使用拖把定期拖地,若有条件,可使用带有消毒功能的清洁产品,进一步杀灭可能存在的蛲虫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好奇心强,易接触污染物品后感染,家长需加强对儿童的看护,剪短儿童指甲,避免儿童用手触摸肛门后再接触其他物品,同时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免疫力低下者,更应严格执行上述清洁措施,因为其自身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蛲虫感染及虫卵的影响,需格外注意居住环境的清洁和个人卫生的维护。
2025-10-22 10:46:24 -
什么是艾滋病三代检测
艾滋病三代检测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检测HIV抗体,窗口期一般为感染后2至6周个体存差异建议多次检测,常见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三代针对抗体窗口期稍长是临床上常用筛查手段,孕妇有高危行为需及时检测以采取母婴阻断措施,有高危行为人群高危后应按建议检测,阳性需进一步确证并规范治疗且告知性伴侣等相关人员。 一、定义及检测原理 艾滋病三代检测主要是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其检测原理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利用包被了HIV抗原的固相载体与待检样本中的HIV抗体结合,再通过后续显色等步骤来判断是否存在HIV抗体。 二、检测窗口期 艾滋病三代检测的窗口期一般为感染后2~6周。这是因为人体感染HIV后,需要一定时间产生足够量的抗体才能被三代检测方法检测到。但需注意,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部分人群可能窗口期会稍有延长,所以建议在高危行为后适当时间多次检测以提高准确性。 三、检测方法及特点 常见的三代艾滋病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其特点是主要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相对四代检测(同时检测抗原和抗体),三代检测在窗口期上稍长,但依然是临床上常用的筛查手段。检测时需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群体:孕妇若有高危行为等情况,需及时进行三代艾滋病检测,以便尽早发现感染情况,采取母婴阻断等措施,降低新生儿感染HIV的风险。因为孕妇感染HIV可能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母乳喂养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早期检测和干预至关重要。 有高危行为人群:如存在不安全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高危行为后,应按照建议的时间进行三代艾滋病检测。一旦检测出阳性结果,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同时需告知性伴侣等相关人员,避免病毒传播。
2025-10-22 10:46:11 -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发热、皮疹、草莓舌等临床表现,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可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首选青霉素,预防需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及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护。 1.病因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引发猩红热的病原体,该细菌能产生红疹毒素等多种毒素和酶,这些物质会导致发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2.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相对更易出现高热情况。 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 草莓舌:病初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突起,称杨梅舌。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其多见于3-7岁儿童。 4.诊断 临床症状:根据发热、典型皮疹、草莓舌等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找到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5.治疗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6.预防 隔离患者:患者应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皮疹消退。 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注意室内通风等。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可选用青霉素等药物预防。对于儿童群体,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如勤洗手等;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特殊人群,更要做好防护,因为他们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更严重,如老年人本身可能有慢性基础疾病,感染猩红热后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等情况。
2025-10-22 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