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个人擅长
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恩替卡韦乙肝小三阳要吃多久

    乙肝小三阳患者使用恩替卡韦的用药时长不固定,受病情进展、病毒学应答等多因素影响,初治、经治患者时长有别,儿童、老年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用药时长需综合评估并动态调整,一般初治达目标后需巩固至少1年以上,部分患者可能终生用药。 一、一般情况 乙肝小三阳患者使用恩替卡韦的疗程并非固定不变,通常需要长期治疗,但具体时长要依据患者的病情进展、病毒学应答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一般来说,在达到病毒学抑制、e抗原血清学转换等目标后仍需巩固一段时间,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终生用药。 二、不同病情阶段的用药考量 1.初治患者:对于初治的乙肝小三阳患者,在开始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指标。通常在规范用药后,若能实现病毒载量持续低于检测下限、肝功能恢复正常且达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转阴,e抗体转阳),一般还需要继续巩固治疗至少1年以上,经过医生评估后可考虑是否可以尝试停药,但停药过程需谨慎,有复发风险。 2.经治患者:对于之前接受过治疗的乙肝小三阳患者,使用恩替卡韦的用药时长会根据其既往治疗情况、病毒学应答等调整。如果既往治疗效果不佳,更换为恩替卡韦治疗时,用药时长可能会相对更长,需要长期维持病毒抑制以稳定病情,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患者:儿童乙肝小三阳患者使用恩替卡韦需非常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只有在病情需要且经过严格评估后,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才会考虑使用,用药时长需根据个体病情动态调整。 2.老年患者:老年乙肝小三阳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用药时长同样要依据病情控制情况来定,在用药过程中需更频繁地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在达到停药相关标准时,也需比年轻患者更谨慎地评估停药后的复发风险等情况。 3.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乙肝小三阳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时,用药时长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乙肝病情和基础疾病的控制需求。因为基础疾病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以及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等,所以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在保证乙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等对基础疾病的不良影响,用药时长根据乙肝相关指标及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来灵活调整。

    2025-10-23 13:36:54
  • 艾滋病有治吗

    艾滋病目前虽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其药物作用机制和个体化方案,还需防治机会性感染,特殊人群如儿童、孕产妇、老年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且未来有望在治愈方面取得突破。 一、治疗现状 艾滋病目前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复制,重建或维持免疫功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接受规范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其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病毒载量能被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1.药物作用机制: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通过不同环节抑制HIV复制,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可阻止HIV遗传物质的合成,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能抑制反转录酶活性等。 2.治疗方案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由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 三、机会性感染防治 1.常见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肺孢子菌肺炎、弓形虫脑病、念珠菌口腔感染等机会性感染。 2.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的机会性感染进行相应治疗,例如对于肺孢子菌肺炎使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药物治疗,通过及时有效的防治能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艾滋病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要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确保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不影响儿童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育。 2.孕产妇患者:对于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需进行母婴阻断治疗,通过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使用以及剖宫产等措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同时要关注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和营养状况,保障母婴健康。 3.老年患者:老年艾滋病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更密切监测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以适应老年患者的机体特点。 总之,艾滋病虽然不能被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规范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让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未来有望在艾滋病治愈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2025-10-23 13:36:51
  • 肺结核会传染吗一起吃饭

    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起吃饭并非主要传播途径,但也有一定传染风险,若患者处于病情活动期、环境通风不良等特殊情况时风险增加,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风险相对更高,需注意防护。 一、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感染肺结核。这是肺结核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其他传播途径:例如经消化道传播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健康人摄入了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且未经过有效处理的食物等,理论上也存在感染风险,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远低于空气飞沫传播。 二、一起吃饭时的传染情况分析 1.一般情况下的传染概率:如果只是单纯一起吃饭,没有密切的长时间面对面交流,且环境通风良好,那么通过一起吃饭感染肺结核的概率相对较低。因为结核分枝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能力有限,而且在正常的饮食过程中,食物经过咀嚼、吞咽等过程,结核分枝杆菌很难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时间存活并感染人体。 2.特殊情况的传染风险:当肺结核患者处于病情活动期,咳嗽、咳痰症状较为明显,而且与他人一起吃饭时距离较近、相处时间较长,同时环境通风不良,那么就存在一定的传染可能性。例如,患者在吃饭时频繁咳嗽,将大量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就容易被感染。 三、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如果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起吃饭,且自身抵抗力低下,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家长应注意让儿童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过于密切地接触一起吃饭等情况,同时要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起吃饭时感染风险也会增加。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用餐具等,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他们的免疫力本身就比较低,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起吃饭时感染肺结核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很多。这类人群除了要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一起吃饭外,还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 总之,一起吃饭不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在特定情况下仍有一定传染风险,尤其是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触时需提高警惕,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025-10-23 13:35:50
  • 乙肝自愈的最佳年龄

    乙肝自愈情况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婴幼儿期感染多成慢性携带者自愈率低,儿童期自愈率相对低,青少年期有一定自愈可能,成年期自愈几率相对较高,但都应密切监测指标,发现感染及时就医,婴幼儿和儿童感染要尽早关注及规范监测干预,成年人感染也需定期检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情。 婴幼儿期(0-3岁左右) 此阶段婴儿免疫系统处于发育阶段,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识别和清除能力较弱,感染乙肝病毒后多会成为慢性携带者,自愈几率非常低。这是因为婴儿的免疫系统还不能有效识别乙肝病毒为外来病原体并启动有效的免疫清除反应,病毒容易在体内持续存在并建立慢性感染状态。 儿童期(4-12岁) 儿童的免疫系统比婴幼儿期有所发展,但仍不够完善。部分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有可能出现自愈情况,但相对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几率还是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的成熟度还在逐步提升过程中,对乙肝病毒的应对能力有限。 青少年期(13-17岁)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免疫系统进一步发育成熟,这个阶段部分感染乙肝病毒的青少年有一定的自愈可能性。免疫系统在逐渐完善后,有更多机会识别乙肝病毒并启动免疫清除机制,从而实现自愈。例如一些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期感染乙肝病毒后,约有一定比例的人群能够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达到自愈。 成年期(18岁以上) 成年期人体免疫系统相对成熟稳定,感染乙肝病毒后自愈的几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成年人的免疫系统具备较强的免疫识别和免疫清除能力,当感染乙肝病毒后,能够更有效地启动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不过,具体的自愈情况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个体的营养状况、整体健康状态等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乙肝自愈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乙肝感染人群,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密切监测乙肝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指标。如果发现感染乙肝病毒,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而不是单纯等待自愈,因为虽然有自愈可能,但也有部分人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情况。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更要尽早关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监测和适当的干预(如在符合指征时考虑抗病毒治疗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学规范),以降低发展为慢性肝病的风险。对于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也应定期检查,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病毒载量高等情况,要及时采取合适的医学措施来控制病情发展。

    2025-10-23 13:35:06
  • 结核性腹膜炎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有哪些

    结核性腹膜炎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和血行播散,病理分型有渗出型(儿童青少年多见,腹膜充血水肿有渗出液)、粘连型(由渗出型发展而来,腹膜肠系膜增厚粘连)、干酪型(病情重,有干酪样坏死及脓性渗出液),组织学可见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结节或干酪样坏死等病理改变。 一、病因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根本病因,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输卵管结核等病灶直接蔓延至腹膜。例如,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核病灶可通过直接蔓延累及腹膜,这在育龄女性中相对常见,因为女性生殖系统与腹膜相邻较近,结核分枝杆菌容易扩散。 血行播散: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腹膜,常见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此时结核分枝杆菌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腹膜,引起腹膜的结核感染。这种情况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比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受损,血行播散导致结核性腹膜炎的风险增加。 二、病理特点 1.病理分型 渗出型:腹膜充血、水肿,表面覆盖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可有许多黄白色或灰白色细小结节,可融合成较大的结节或斑块。腹腔内有浆液性渗出液,量多少不等,一般为中等量。此型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反应可能更倾向于渗出型的表现。 粘连型:腹膜、肠系膜明显增厚,肠袢相互粘连,肠管常因粘连而发生肠梗阻。大网膜也可增厚变硬,成团块状。该型多由渗出型在病情迁延过程中发展而来,由于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后机化,导致腹膜、肠系膜等组织粘连。 干酪型:以干酪样坏死为主要特征,腹膜上有广泛的结核结节,同时伴有干酪样坏死病灶,腹腔内有脓性渗出液,可形成局限性脓肿。此型病情较重,多由前两型恶化而来,在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时容易出现,患者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如高热、腹痛等。 2.组织学表现:在腹膜组织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或见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等典型的结核病理改变。结核结节由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聚集而成,中央可发生干酪样坏死。这些病理改变是结核性腹膜炎区别于其他腹膜疾病的重要依据,通过病理活检等检查手段可以明确诊断。例如,通过腹腔镜检查取腹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若发现上述典型病理改变,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即可确诊结核性腹膜炎。

    2025-10-23 13:33: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