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丙肝早期的症状有哪些
丙肝早期可出现持续难缓解的乏力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及关节疼痛,儿童感染后症状往往不典型需对高危儿童监测,女性孕期感染丙肝要关注母婴传播需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等指标,有饮酒史或其他肝病史人群感染后症状易被原有疾病掩盖需提高警惕定期进行丙肝相关检测。 一、乏力感 丙肝早期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的乏力症状,这种乏力感与普通的疲劳不同,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其机制可能与丙肝病毒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有关,导致能量产生和利用出现障碍。 二、消化道不适 1.食欲减退:患者会感觉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进食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丙肝病毒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干扰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 2.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这与肝脏功能受损后对胃肠道的调节作用异常相关,胆汁分泌和代谢的改变也可能参与其中。 3.右上腹不适:右上腹是肝脏所在部位,患者可能会感到右上腹隐隐作痛或有胀满不适的感觉,这是由于肝脏受到丙肝病毒侵袭后,肝脏体积可能有轻度增大,刺激肝包膜引起。 三、黄疸相关表现 早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这是因为丙肝病毒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使得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黄疸症状。 四、关节疼痛 部分丙肝早期患者可能有关节疼痛,尤其多见于大关节,如膝关节等,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丙肝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部位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疼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丙肝后早期症状往往更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和肝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丙肝病毒对其影响可能更为隐匿,需加强对高危儿童(如有输血史等)的监测。 2.女性:女性感染丙肝早期症状与其他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孕期感染丙肝需特别关注,因为可能通过母婴传播给胎儿,孕期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及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 3.有饮酒史或其他肝病史人群:这类人群感染丙肝后,早期症状可能被原有饮酒导致的肝损伤或其他肝病史掩盖,需提高警惕,即使有原有疾病相关症状,也不能忽视丙肝的可能,应定期进行丙肝相关检测。
2025-10-23 13:16:17 -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分发热期急骤起病体温可升至相应范围有三痛三红等表现、低血压休克期多在病程第几天出现血压下降等症状、少尿期在病程第几天表现为尿量显著减少及相关紊乱、多尿期在病程第几天分阶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恢复期在病程第几周进入尿量恢复等且不同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孕妇需加强监测老年需更积极监测干预。 一、发热期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多为急骤起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一般持续3~7天。此期患者常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和腰背肌为著。同时存在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可见颜面、颈、上胸等部位潮红(即“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黏膜出血点,腋下和胸背部可见搔抓样或条索状出血点。肾损害表现为蛋白尿、镜下或肉眼血尿等。 二、低血压休克期 多发生于病程第4~6天,一般出现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患者血压开始下降,表现为血压降低、脉搏细速,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3天,病情轻重与休克持续时间及程度相关,若休克未能及时纠正,可危及生命。 三、少尿期 多发生在病程第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显著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患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如头痛、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率增快等。 四、多尿期 多发生在病程第9~14天,根据尿量和病情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移行期尿量虽逐渐增加,但血尿素氮和肌酐仍可上升;多尿早期尿量每日可达2000~3000ml,多尿后期尿量每日可达3000~6000ml甚至更多,此期若补液不当或继发感染,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五、恢复期 多在病程第3~4周进入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等逐渐好转,一般需1~3个月身体可基本恢复,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遗留乏力、多汗、关节痛等症状。 不同人群方面,儿童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孕妇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可能对自身及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加强监测;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更积极的监测与干预。
2025-10-23 13:15:45 -
小三阳发病的症状
小三阳发病症状因个体差异不同,常见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肝区不适、黄疸相关症状(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浓茶色等)及部分患者低热、肝外表现(皮疹、关节炎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如新生儿黄疸需重视,老年人黄疸提示病情重等。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的情况,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等。比如一些慢性乙肝小三阳患者,会感觉整天没有精神,活动耐力下降。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比平时更爱睡觉等;对于成年人,可能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比如原本能轻松完成的体力劳动现在感觉吃力。 消化道症状: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肝脏是参与消化代谢的重要器官,乙肝病毒感染肝脏后,会影响肝脏的消化功能,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出现小三阳相关消化道症状,可能会表现为进食量明显减少,家长能明显观察到孩子吃饭不如以往;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的负担,比如本身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老人,可能会使恶心、呕吐等症状更频繁。 肝区不适:部分患者会有肝区隐痛、胀痛等感觉。肝脏包膜上有神经分布,当肝脏受到乙肝病毒侵害出现炎症、肿大等情况时,会刺激包膜上的神经引起疼痛。不同性别患者的感受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对肝区不适的敏感度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比如长期熬夜、酗酒的小三阳患者,肝区不适的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黄疸相关症状:如果病情较重,出现黄疸时,会有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等表现。这是因为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新生儿如果出现乙肝小三阳相关黄疸,需要特别重视,因为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还不完善,黄疸可能会对其神经系统等造成影响;老年人出现黄疸则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等情况。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外表现,比如皮疹、关节炎等,但相对较少见。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比如本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小三阳患者,出现肝外表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5-10-23 13:15:16 -
小儿猩红热严重吗
小儿猩红热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考量,多数及时有效治疗可恢复良好,少数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变严重。轻症有典型症状,经规范抗感染治疗预后好;重症有高热不退等表现,还可能出现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化脓性并发症等,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关键,家长发现疑似表现应尽早带患儿就医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轻症表现及预后 1.典型症状:小儿猩红热通常起病较急,有发热、咽痛等表现,典型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伴有痒感。若能在早期及时发现并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常用青霉素等抗生素),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儿在1-2周内可康复,皮疹消退后可能有少量脱皮,但一般不会留下明显瘢痕等严重后遗症。此阶段患儿整体病情相对可控,通过合理治疗恢复情况较好。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临床表现不太典型,但如果能尽早识别并干预,由于婴儿自身的生长修复能力,如果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也可较为顺利地恢复。不过婴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 二、重症表现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严重感染相关表现:部分患儿可能感染加重,出现高热不退,体温持续在39℃以上,且抗生素治疗初期效果不佳等情况。这可能提示感染较为顽固,需要进一步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2.并发症情况 风湿热:在猩红热后2-3周左右可能出现,可累及心脏、关节等,引起心肌炎、关节炎等。若累及心脏,可能出现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在猩红热病程2-3周后出现,表现为水肿(多从眼睑、面部开始)、少尿、血尿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炎,影响肾脏功能,对小儿的生长发育等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化脓性并发症:如中耳炎、鼻窦炎、颈部软组织炎等,若治疗不及时,感染可能扩散,加重病情,导致局部组织严重损伤等情况。 小儿猩红热是否严重不能一概而论,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家长一旦发现小儿有发热、咽痛、皮疹等疑似猩红热的表现,应尽早带患儿就医,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2025-10-23 13:14:54 -
如何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要适龄人群按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疫苗,注重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发病期患者,还需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来增强自身免疫力。 一、接种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适龄人群应按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有效降低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风险,尤其对儿童群体,规范接种可显著减少发病几率,儿童需在合适年龄接受相关疫苗接种以构建免疫屏障。 二、注重个人卫生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水下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进食前、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等时刻,通过清洁手部可去除可能沾染的病毒,阻断病毒经手传播的途径,这对各年龄人群都适用,儿童需家长协助养成良好洗手习惯。 2.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营造相对清洁的居住和活动环境,不同居住环境的人群都应重视这一点,如家庭、学校教室等场所均需定期通风。 三、避免接触患者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发病期的唾液等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应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不到人员密集且可能有患者聚集的场所,若因必要原因必须接触患者,需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病毒通过飞沫等途径侵入人体的机会,对于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特殊人群,更要严格远离传染源,降低感染风险。 四、增强自身免疫力 1.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如新鲜的苹果、橙子、菠菜等)、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的食物,为身体提供维持免疫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同年龄人群饮食结构虽有差异,但都应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儿童需家长合理搭配膳食,确保营养全面。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儿童可进行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成人可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每周坚持适量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运动强度和方式应符合各年龄人群的身体特点,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3.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免疫系统的修复和调节,各年龄人群都应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儿童需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成人也要避免熬夜,维持身体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增强自身抵御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的能力。
2025-10-23 13: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