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个人擅长
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父亲乙肝会遗传孩子吗

    乙肝不属于遗传性疾病而是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等途径传播。父亲乙肝一般不直接遗传孩子,母亲乙肝有母婴传播风险,父亲高病毒载量可能间接增加母亲感染概率;血液、性传播致孩子感染相对少见;可通过母亲母婴阻断及父亲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降低孩子感染风险。 一、母婴传播相关情况 母亲乙肝的母婴传播风险: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给孩子,这是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环节。例如,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等;产后母乳喂养时,婴儿可能通过接触母亲的体液感染乙肝病毒。 父亲乙肝对母婴传播的影响:父亲乙肝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母婴传播,主要传播风险还是来自母亲。但如果父亲乙肝病毒载量很高,在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中,可能会增加母亲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夫妻生活中可能通过体液交换使母亲感染乙肝,进而增加母婴传播风险。 二、其他传播途径与孩子的关系 血液传播方面:孩子如果有伤口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可能会感染乙肝。但父亲乙肝通过血液传播给孩子的情况相对较少见,除非孩子有明确的血液暴露于父亲乙肝患者血液的情况,比如孩子皮肤有破损,父亲正好有乙肝且血液接触到孩子破损皮肤。 性传播方面:如果孩子成年后,在性接触中可能通过性传播感染乙肝,但这不是父亲乙肝直接遗传给孩子,而是通过后天的性传播途径感染。 三、预防孩子感染乙肝的措施 母亲方面:对于母亲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需要进行母婴阻断。在孕期,医生会根据母亲的乙肝病毒载量等情况,在合适的孕周给予母亲抗病毒治疗;分娩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并在婴儿出生后尽快(一般在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同时按照规定程序完成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父亲方面:父亲如果是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应定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尤其是孩子相处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体液的不必要暴露。比如,不要与孩子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总之,父亲乙肝不会遗传给孩子,但存在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使孩子感染乙肝的可能性,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孩子感染乙肝的风险。

    2025-10-23 13:11:08
  • 什么是甲肝抗体

    甲肝抗体分为抗-HAVIgM和抗-HAVIgG,抗-HAVIgM是早期感染重要指标阳性提示近期感染,抗-HAVIgG是既往感染指标阳性提示有免疫力,不同年龄段感染后甲肝抗体产生有差异,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等人群感染风险高甲肝抗体阳性率可能高,有甲肝感染病史者有抗-HAVIgG,无病史突然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新感染且儿童检测需遵儿科原则。 一、甲肝抗体的分类及含义 甲肝抗体主要分为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抗-HAVIgM)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G(抗-HAVIgG)两种类型。 抗-HAVIgM:是人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早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一般在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1-2周左右即可在血液中检测到,它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受检者近期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抗-HAVIgG:是人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期产生的抗体,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一般在感染后数周才逐渐升高。抗-HAVIgG阳性表示受检者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且体内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可对甲型肝炎病毒再次感染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二、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甲肝抗体的影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甲肝抗体的产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抗-HAVIgM出现及消退的时间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遵循上述甲肝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老年人感染后,身体免疫反应相对较弱,但抗-HAVIgG产生及阳性意义等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类似,主要用于判断既往感染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中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共同生活在甲肝流行地区、与甲肝患者有饮食等密切接触的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风险较高,相应的抗-HAVIgM出现的概率会增加;而生活方式较为卫生、较少接触甲型肝炎病毒的人群,感染风险低,甲肝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 病史因素:有过甲型肝炎感染病史的人,体内会产生抗-HAVIgG,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阳性,可作为既往感染的标记;若既往无甲肝感染病史,突然检测到抗-HAVIgM阳性,则提示近期有甲型肝炎病毒新的感染。特殊人群如儿童在感染甲肝后,检测甲肝抗体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准确检测以判断病情和感染状态等。

    2025-10-23 13:10:37
  • 家人有得肺结核的孩子会传染吗

    家人有得肺结核的孩子存在被传染可能,因儿童免疫系统弱、接触程度及环境等因素影响,需通过让患病孩子隔离治疗、通风换气、培养孩子个人卫生习惯及增强孩子免疫力等措施预防,若孩子有疑似症状要及时就诊。 一、肺结核的传染性机制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会产生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 二、孩子被传染的可能性 年龄因素: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尤其是婴幼儿,更容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而被感染。例如,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若接触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免疫系统有一定发育,但仍不如成人健全,也存在被感染的可能。 接触程度:如果家人患有肺结核的孩子与其接触密切,比如长时间生活在同一室内,接触频率高,那么被传染的几率就会增加。比如孩子与患病家人同住一个房间,每天近距离接触,吸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飞沫的机会就多。 环境因素:如果居住环境通风不良,室内空气不流通,结核分枝杆菌更容易在空气中积聚,孩子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被传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三、预防孩子被传染的措施 隔离与治疗:首先应让患病的孩子及时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尽量让孩子与其他家人分室居住,最好能有单独的通风良好的房间,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通风换气:保持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样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浓度。 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等,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 增强免疫力:让孩子保持均衡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被感染后的发病风险。比如让孩子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进行户外活动等。 如果家人中有患肺结核的孩子,需要密切关注其他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咳嗽、咳痰、低热、盗汗、乏力等疑似肺结核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025-10-23 13:10:07
  •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是多少

    结核性脑膜炎总体治愈率约60%-70%,受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儿童、老年人及病情重、有免疫缺陷等患者治愈率低,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护理可提高治愈率。 一、总体治愈率情况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早期诊断和及时规范治疗的情况下,治愈率相对较高。一般来说,经过正规治疗,约60%-70%的患者可以治愈。但如果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等,治愈率会明显降低。影响治愈率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是否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等。 二、不同因素对治愈率的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的治愈率相对较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较弱,而且结核性脑膜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所以治愈率较青壮年低一些。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对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的耐受性,从而影响治愈率。 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病情较轻,如仅有轻微头痛、低热等症状的患者,治愈率较高。而病情严重,出现昏迷、频繁抽搐、颅内压急剧升高等情况的患者,治愈率相对较低。因为病情严重时,脑组织受损较为严重,治疗难度增大。 基础疾病因素:如果患者本身伴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会极大地降低治愈率。因为免疫缺陷会使患者难以抵抗结核杆菌的侵袭,并且影响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 三、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 早期诊断:对于有结核接触史、出现不明原因头痛、低热、盗汗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核性脑膜炎,这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第一步。早期诊断可以让患者在病情较轻时就开始规范治疗,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规范治疗:采用正规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过程中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结核杆菌,控制病情发展,从而提高治愈率。 针对特殊人群的护理: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老年人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为抗结核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2025-10-23 13:09:41
  • 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吗

    安全套由乳胶等材质制成作为屏障器具可阻挡含艾滋病病毒的体液接触以降低性传播风险,需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性活跃人群应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情侣夫妻提前准备正确使用,青少年需正确性教育引导有风险时使用,特殊人群使用时要更谨慎并遵医嘱。 一、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原理 安全套是由乳胶或聚氨酯等材质制成的屏障器具,在性行为过程中,它能够有效阻挡含有艾滋病病毒(HIV)的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相互接触。HIV主要通过性接触中体液的交换传播,安全套形成的物理屏障能阻止病毒从一方传播至另一方,从而显著降低艾滋病通过性途径传播的风险。多项基于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使艾滋病性传播的感染几率大幅降低。 二、正确使用安全套对预防艾滋病的关键作用 1.全程正确使用的重要性:必须在性行为开始前就正确佩戴安全套,且要保证全程使用,直至性行为结束后小心取下,避免安全套在过程中出现破裂、滑脱等情况。若安全套发生破裂或滑脱,就可能导致含有HIV的体液接触,使预防效果大大降低。 2.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保障: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劣质安全套可能存在薄厚不均、易破损等问题,无法有效发挥预防作用。只有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才能可靠地起到物理屏障作用,阻挡HIV传播。 三、不同人群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注意事项 1.性活跃人群: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或存在高危性行为(如同性性行为等)的性活跃人群,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必要防护措施。这类人群应养成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安全套的习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2.准备进行性行为的情侣或夫妻:双方应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在性行为前准备好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并正确使用。这不仅是对自身性健康的保障,也是对伴侣健康负责的表现,能有效预防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 3.特殊人群温馨提示:青少年人群处于性观念逐渐形成阶段,应通过正确的性教育引导其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作用,鼓励其在有性行为风险时正确使用安全套;对于有基础病史等情况的人群,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时需更加谨慎,确保安全套使用过程无失误,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遵循医生关于性健康防护的相关建议。

    2025-10-23 13:08: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