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个人擅长
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热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孩子得了猩红热怎么办

    猩红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需及时隔离,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1周且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阴性;要进行一般护理,包括休息、合适饮食;需密切观察病情,对症处理发热、皮肤问题,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特殊人群如儿童、婴幼儿、有基础疾病儿童护理有不同要点。 一、及时隔离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患儿需隔离治疗,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1周且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避免传染给他人,尤其是其他儿童。 二、一般护理 休息: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软面条等,发热期间鼓励多饮水,以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 三、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皮疹、精神状态等变化。若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情况,可能提示发生了并发症,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四、对症处理 发热:若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降温等方式。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皮疹消退时可出现脱皮,不要强行撕扯脱皮,让其自行脱落,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五、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一般疗程为10天左右。如果患儿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完成整个疗程,以彻底清除体内的链球菌,防止病情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是猩红热的主要发病人群,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依从性,家长需监督患儿按时服药、休息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安抚。 婴幼儿: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如呼吸、精神反应等情况,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在护理操作时要轻柔,避免刺激患儿。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果儿童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肾病等,患猩红热后更要积极治疗,因为链球菌感染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治疗过程中要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23 13:04:46
  • 什么是艾滋病?有哪些症状?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HIV感染引起,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致免疫缺陷,急性期多在感染后2-4周左右有轻微症状可自行缓解,无症状期可持续数年体内HIV持续复制免疫持续受损,艾滋病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出现机会性感染、全身及神经系统症状,孕妇感染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需母婴阻断,儿童感染病情进展快需综合管理监测。 一、艾滋病的定义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免疫功能逐渐缺陷,最终因严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等而危及生命。 二、艾滋病的症状 (一)急性期症状 通常发生在感染HIV后2-4周左右。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可自行缓解。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记忆力减退等)。 (二)无症状期症状 此期可持续6-8年,此阶段患者一般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仅少数人可有淋巴结肿大,但多数人外观上无明显异常,然而体内HIV在持续复制,免疫系统持续受损。 (三)艾滋病期症状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低于200个/μL,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机会性感染相关症状:可发生肺孢子菌肺炎(表现为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念珠菌食管炎(出现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等)、弓形虫脑病(有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等多种机会性感染相关表现。 全身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常超过10%。 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痴呆、头痛、癫痫等,与HIV相关的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三、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一)孕妇感染HIV 孕妇感染HIV后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哺乳等途径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需及时进行母婴阻断干预措施,如使用抗病毒药物等,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二)儿童感染HIV 儿童感染HIV后病情进展往往较成人更快,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反复机会性感染等情况,需注重营养支持、免疫保护等综合管理,密切监测儿童的免疫功能及生长发育状况。

    2025-10-23 13:03:34
  •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全身症状明显,有反应差、嗜睡等,局部有皮肤黏膜、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表现,严重可致感染性休克,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症状不典型易延误诊断,需高度警惕并及时检查治疗。 局部症状 皮肤黏膜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皮肤黄疸,且黄疸程度较重,进展快,或黄疸消退后又复现。另外,可见皮肤瘀点、瘀斑,这是由于细菌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所致。比如,在一些临床病例中,约有10%-15%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皮肤瘀点瘀斑。 呼吸系统表现: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这是因为感染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影响气体交换。研究表明,约20%-30%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呼吸方面的异常,如呼吸频率增快,可达60次/分以上。 消化系统表现:常有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这是由于感染累及胃肠道,影响胃肠功能。例如,约30%左右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呕吐,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同时伴有腹胀,肠鸣音减弱。 神经系统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烦躁、惊厥、前囟饱满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这是因为细菌毒素或感染引起的炎症介质可通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系统。一般来说,约10%-20%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早产儿发生神经系统受累的比例相对更高。 循环系统表现 严重的新生儿败血症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微循环障碍。有数据显示,约5%-10%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会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特殊人群特点 早产儿:早产儿免疫系统更不成熟,发生败血症时症状往往不典型,上述全身症状可能更不明显,局部症状也可能被掩盖,容易延误诊断。例如,早产儿体温不升、反应差等表现可能不突出,需要更密切的观察。 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如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受累的表现可能更严重,需要尽早识别和干预。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医生需高度警惕,一旦怀疑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培养等,以明确诊断并尽早治疗。

    2025-10-23 13:03:13
  • 诺如病毒可以检测出来吗

    诺如病毒可以检测出来,常见检测方法有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检测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利用荧光标记探针与核酸特异性结合定量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高,适用于临床怀疑感染及有流行病学史的各年龄段人群;免疫检测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如ELISA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适用于各年龄段出现感染症状人群及集体机构快速筛查。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原理: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与诺如病毒的核酸特异性结合,通过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检测诺如病毒的核酸含量。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检测出样本中是否存在诺如病毒以及病毒的载量。例如,在一项针对腹泻患者粪便样本的研究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诺如病毒的核酸,其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较低的病毒拷贝数水平。 适用人群及情况:适用于临床怀疑诺如病毒感染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只要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相关的腹泻、呕吐等症状,采集粪便、呕吐物等样本进行检测。对于有流行病学史,如集体单位中多人出现相似胃肠道症状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该方法进行快速筛查。对于儿童患者,采集粪便样本相对容易操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可以明确是否为诺如病毒感染,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和隔离等措施。 免疫检测法 原理: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检测诺如病毒。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通过制备针对诺如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将其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然后加入样本,若样本中存在诺如病毒抗原,就会与包被的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等进行显色反应,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判断样本中诺如病毒抗原的含量。例如,ELISA法可以用于检测粪便或呕吐物中的诺如病毒抗原,具有操作相对简便、检测速度较快的特点。 适用人群及情况:对于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症状的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可以应用,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或快速筛查的场景下。儿童患者同样可以通过采集粪便或呕吐物样本进行免疫检测法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诺如病毒。在集体机构中,如学校、幼儿园等,当有多人出现胃肠道不适时,采用免疫检测法可以快速初步筛查是否为诺如病毒感染,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2025-10-23 13:02:35
  • 乙肝共用碗筷会不会传染

    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母婴和性传播,共用碗筷一般不传染但口腔破损出血时可能有低风险,儿童应及时接种疫苗并注意口腔破损时避免与乙肝患者共用餐具等,成年人无抗体应查乙肝五项必要时接种疫苗,乙肝患者家属应定期检查评估抗体情况,无抗体未感染应接种疫苗,照顾时自身有皮肤或黏膜破损采取防护但共用餐具一般无需特殊防护,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避免感染风险且自身口腔破损等特殊情况适当注意与乙肝患者共用餐具行为。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一般情况下,共用碗筷不会传染乙肝。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弱,而且正常人口腔黏膜完整时,病毒难以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体内造成感染。不过,如果双方口腔都有破损,存在出血情况,此时共用餐具可能会有一定感染风险,但这种概率相对较低。 乙肝病毒的特性与传播条件 乙肝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在常温下存活数月,但在离开人体的体液后,其活性会逐渐降低。在干燥、高温等环境下,病毒更容易失活。而消化道的胃酸等环境也不利于乙肝病毒长期存活。只有当乙肝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等特定途径,进入易感者的血液中,才会引发感染。 不同人群在乙肝传播相关情况的注意要点 儿童:儿童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后可有效预防乙肝感染。家长要注意儿童口腔卫生,若儿童口腔有破损,应避免与乙肝患者共用餐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成年人:成年人若本身没有乙肝抗体,应检查乙肝五项,必要时接种乙肝疫苗。日常生活中与乙肝患者正常交往,如共用餐具等一般无需过度担忧,但若自身口腔有破损出血情况,应尽量避免与乙肝患者有血液接触风险的行为。 乙肝患者家属:家属应定期检查乙肝五项,评估是否有抗体。对于没有抗体且未感染乙肝的家属,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在照顾乙肝患者时,若自身有皮肤或黏膜破损,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等,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但共用餐具一般无需特殊防护。 总之,乙肝共用碗筷传染的概率非常低,但为了最大程度避免感染风险,人们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在自身口腔有破损等特殊情况下,适当注意与乙肝患者共用餐具等行为。

    2025-10-23 13:01: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