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丽,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亚专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学组委员。具有较强的临床与科研结合能力,目前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三篇,累计影响因子9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重症肝炎、肝癌及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疗。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十佳青年科技标兵”称号,并被评为“23456”人才工程3阶段优秀人才。
展开-
怎么治蚊虫叮咬后红肿有硬块
蚊虫叮咬后急性期可立即用凉毛巾或冰袋局部冷敷(儿童注意时间)且避免搔抓,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红肿硬块明显可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特殊人群谨慎),儿童皮肤薄嫩用药需谨慎孕妇需咨询医生过敏体质者密切观察,若出现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 一、急性期局部处理 1.冷敷缓解: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肿硬块,可立即用凉毛巾或冰袋进行局部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冷敷能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红肿症状。需注意,儿童皮肤娇嫩,冷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冻伤。 2.避免搔抓:应告诫患者尽量不要搔抓叮咬部位,因为搔抓可能会进一步刺激皮肤,导致炎症加重,甚至引发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 二、外用药物干预 1.炉甘石洗剂:可涂抹炉甘石洗剂,其具有收敛、止痒、消肿的作用,能缓解蚊虫叮咬后引起的红肿硬块及瘙痒感。适用于大多数人群,但儿童使用时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避免误入口鼻。 2.糖皮质激素药膏:若红肿硬块较明显,可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这类药物能减轻炎症反应。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出现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薄嫩,对刺激更敏感。在处理蚊虫叮咬红肿硬块时,冷敷时间需严格控制,药物选择更应谨慎,优先选择温和且经过儿童适用验证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或不适合儿童的药物。若红肿硬块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蚊虫叮咬后出现红肿硬块,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咨询医生后再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避免自行盲目使用药物,以防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过敏体质者:过敏体质者被蚊虫叮咬后更易出现较严重的红肿硬块反应,需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变化,若红肿硬块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过敏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 四、感染情况处理 若蚊虫叮咬后红肿硬块部位出现化脓、发热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而不建议自行盲目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2025-10-23 12:49:32 -
怎样判断自己得了肺结核
肺结核排查要点为症状表现有呼吸系统长期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及全身午后低热、乏力等,胸部X线或CT为筛查手段,病原学检查包括痰结核菌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培养,培养阳性为金标准)、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或接种卡介苗,需结合临床等判断)、γ-干扰素释放试验(特异性高提示结核菌感染,不区分既往或现症),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别关注,出现可疑表现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通过多种检查综合判断是否患病。 一、症状表现排查 1.呼吸系统症状:长期咳嗽、咳痰通常持续≥2周,部分患者可伴有咯血,表现为痰中带血丝或少量咯血;若病变累及胸膜,可出现胸痛。 2.全身症状:午后低热,体温多在37.3~38℃,可伴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 二、影像学检查辅助 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筛查手段,可见肺部特定部位的病变,如肺部出现阴影、空洞等特征性影像改变,有助于提示肺结核可能。 三、病原学检查确诊 1.痰结核菌检查:包括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结核菌培养,若痰中找到结核菌则可确诊为肺结核,其中痰结核菌培养阳性是金标准。 2.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皮肤反应,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部分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出现假阴性。 3.γ-干扰素释放试验:相比PPD试验特异性更高,若结果阳性提示有结核菌感染,但不能区分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儿童:儿童肺结核症状常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低热、咳嗽、生长发育迟缓等,需结合卡介苗接种史、家族结核病史及相关检查综合评估。 老年人:老年人肺结核症状易被基础疾病掩盖,如慢性支气管炎等,需仔细排查胸部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肺结核症状可能不典型且病情进展快,更需重视相关检查。 若出现上述可疑表现,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通过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是否患有肺结核,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23 12:48:53 -
大三阳不治能活多长时间
大三阳不同阶段预后有别,免疫耐受期部分可长期相对稳定,免疫清除期部分病情可长期相对稳定但需密切监测,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5年生存率约半且有并发症影响生存,进展为肝癌晚期预后极差,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是影响不治预后的相关因素。 一、大三阳不同阶段的预后情况 1.免疫耐受期:此阶段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但机体免疫系统未对病毒发动攻击,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肝功能基本正常。若处于该阶段且无其他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健康(如不酗酒、不过度劳累等),部分患者可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寿命可接近正常人预期寿命,甚至数十年无明显病情进展。 2.免疫清除期:机体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若病情进展相对缓慢,通过合理的生活管理(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部分患者病情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寿命影响相对较小,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3.进展为肝硬化阶段:若大三阳病情持续进展,未得到治疗,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50%左右,主要与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有关,且病情会不断恶化,严重影响生存时间。 4.进展为肝癌阶段:在肝硬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能演变为肝癌,肝癌晚期患者预后极差,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病情进展迅速会严重威胁生命,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二、影响大三阳不治预后的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年轻人相对机体免疫力较好,对病情的耐受能力可能更强,在免疫耐受期等阶段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时,寿命受影响程度相对小于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承受能力更弱,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2.生活方式:长期酗酒、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速乙肝病情进展,从而缩短生存时间;而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对延长生存时间有积极作用。 3.基础病史:若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会增加机体整体的健康风险,使乙肝病情的发展更加复杂,进一步影响预后,导致生存时间缩短。
2025-10-23 12:48:32 -
小三阳会传染家人吗
小三阳传染性依HBVDNA定量检测值判定,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垂直、性接触,家人预防可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接触,儿童需及时规范接种乙肝疫苗,育龄期女性孕前咨询医生做母婴阻断准备,免疫力低下人群要避免接触相关体液并定期监测乙肝五项、肝功能等指标。 一、小三阳传染性的判定依据 小三阳指乙肝五项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其传染性强弱主要取决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结果。若HBVDNA定量检测值高,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若HBVDNA定量检测值低甚至检测不到,则传染性较弱。 二、小三阳的主要传染途径 1.血液传播:与小三阳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或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制品等,均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2.母婴垂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母乳喂养等环节,可将乙肝病毒传给婴儿。 3.性接触传播:与小三阳患者无防护的性接触,乙肝病毒可通过性器官黏膜等途径传播。 三、家人预防小三阳感染的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家人应检测乙肝五项,若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需按0、1、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后,多数人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抵御乙肝病毒感染。 2.避免高危行为接触: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伴侣为小三阳患者时,应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乙肝疫苗,以阻断母婴传播。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为乙肝感染高危人群,及时、规范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的关键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感染乙肝的风险。 育龄期女性:小三阳育龄期女性需在孕前咨询医生,评估病情并做好母婴阻断准备,如分娩时采取科学的阻断措施,降低婴儿感染几率。 免疫力低下人群:本身有基础肝病或免疫力低下的家人,更应注意避免接触小三阳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定期监测乙肝五项、肝功能等指标,以便早发现、早处理。
2025-10-23 12:47:45 -
大三阳会不会传染给家人能共用餐吗
乙肝大三阳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共用餐具一般感染风险较低但家人口腔有破损时接触患者唾液有感染可能建议家庭成员接种乙肝疫苗保持卫生儿童需按程序接种疫苗老年人应检测接种疫苗并注意餐具清洁口腔有破损者应避免共用餐具或用公筷。 一、大三阳的传染性及传播途径 乙肝大三阳是指乙肝五项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母亲传给婴儿)、性接触传播,而通过消化道(共用餐具等)的传播风险相对较低,因为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存活能力有限,且健康人消化道黏膜通常能有效抵御病毒入侵,但需注意若家人口腔存在破损黏膜,接触患者唾液仍可能有感染风险。 二、共用餐具的风险与防护 1.一般共用餐具感染风险:正常情况下,共用餐具导致乙肝传播的概率较低,因为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而非经消化道普遍传播。但需留意家庭成员中若有人口腔、胃肠道存在破损,此时接触乙肝大三阳患者的唾液等可能增加感染几率。 2.防护建议:为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建议家庭成员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当体内产生足够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时,可有效抵御乙肝病毒感染。对于已接种疫苗但抗体滴度较低的人群,可加强接种以维持有效保护。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也有助于减少潜在感染风险。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若家庭成员为乙肝大三阳,应确保儿童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后检测抗体水平,保证抗体阳性以提供保护。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弱,同样建议检测乙肝五项,无抗体或抗体不足者及时接种疫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餐具清洁,个人物品分开使用可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有口腔黏膜破损者:若家人存在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口腔黏膜破损情况,应尽量避免与乙肝大三阳患者共用餐具,或使用公筷等隔离措施,降低通过破损黏膜感染的可能性。
2025-10-23 12:4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