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痛风与肾有关吗
痛风与肾密切关联,痛风时过饱和尿酸盐晶体易在肾沉积致肾病,肾功异常会影响痛风发展使尿酸潴留加重病情;不同人群中,男性长期痛风易伤肾,女性绝经后风险接近男性且早期肾病变易被忽视,有基础肾病者痛风易加重肾损,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既高发痛风又易致肾受累,老年痛风患者肾病变概率高且进展快,需各人群关注痛风与肾的关联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痛风对肾的直接影响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引起的疾病,而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所以痛风与肾密切相关。当血尿酸升高时,过饱和的尿酸盐晶体易在肾脏沉积,引发肾脏病变,常见的有尿酸盐性肾病。尿酸盐在肾间质、肾小管等处沉积,可导致肾小管阻塞、间质炎症等,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长期痛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肾脏受累的情况,尿酸盐肾病早期可能仅有夜尿增多、轻度蛋白尿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二、肾对痛风的影响机制 肾脏功能正常与否也会影响痛风的发展。肾脏是尿酸排泄的关键器官,若肾功能受损,尿酸排泄减少,会使血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从而加重痛风的病情。例如,一些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尿酸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痛风,而且痛风发作时的症状可能也会相对更严重。同时,肾脏在尿酸代谢过程中还参与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等环节的调节,肾脏功能异常会打破尿酸代谢的平衡,使得尿酸在体内潴留,促进痛风的发生和发展。 三、不同人群中痛风与肾关联的特点 男性:一般来说,男性患痛风的概率相对高于女性,而男性本身肾脏功能在生理情况下相对较强,但长期痛风也更容易对肾脏造成损害。例如,一些中年男性痛风患者,如果不注意控制病情,随着时间推移,肾脏受累的风险会增加,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肾功能。 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痛风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痛风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在肾脏方面,女性痛风患者同样可能出现尿酸盐肾病等问题,而且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等因素,在肾脏病变的早期可能更容易被忽视,需要女性痛风患者尤其关注自身肾脏健康,定期检查肾功能。 有基础肾病的人群:本身患有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基础肾病的人群,其肾脏功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这类人群发生痛风时,尿酸排泄障碍更为明显,痛风病情往往更容易加重,且肾脏损害也会更快进展。对于这类人群,在治疗痛风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同时要加强对肾脏功能的保护,因为肾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可能会反过来严重影响痛风的预后。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长期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既是痛风的高发人群,也更容易出现肾脏受累。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同时酒精代谢产物还可能干扰尿酸的代谢过程,使得尿酸在体内蓄积,增加肾脏负担,加速痛风对肾脏的损害。这类人群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限酒、适当运动等,以降低痛风对肾脏的不良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包括肾脏功能。老年痛风患者发生肾脏病变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且一旦出现肾脏受累,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老年痛风患者在关注痛风症状控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肾功能的监测,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的特点,选择相对温和且对肾脏负担较小的治疗方式。
2025-09-30 12:56:18 -
类风湿对怀孕有影响吗
类风湿关节炎对怀孕有诸多影响,包括对受孕影响相对较小但疾病活动期可能影响生育能力,对妊娠过程有病情活动变化、影响胎儿及分娩相关影响等;特殊人群类风湿关节炎孕妇需病情监测、谨慎用药、心理关怀及注意营养休息,需多学科医生共同管理以保障自身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 对受孕的影响:一般来说,类风湿关节炎本身对女性的生殖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多数患者可以正常受孕。但疾病活动期可能会影响生育能力,因为炎症状态下体内的一些细胞因子等可能干扰生殖内分泌轴等,不过这种影响并非绝对,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受孕几率与正常人群差异不大。 对妊娠过程的影响 病情活动变化:妊娠期间,约有30%-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会减轻,约10%-20%病情无变化,还有部分患者病情会加重。病情加重可能与孕期体内激素变化、免疫状态改变等有关。病情加重可能导致关节症状恶化,如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加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态。 对胎儿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时,胎儿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增加。这可能与疾病本身的炎症状态释放的炎症介质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以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些药物(如果使用的话)等因素有关。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自身抗体也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某些自身抗体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干扰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 分娩相关影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娩方式的选择,一般来说,如果孕妇病情控制良好,关节功能不受限,多数可以尝试阴道分娩。但如果关节畸形严重影响骨盆等结构,或者存在其他影响分娩的因素时,可能需要剖宫产。不过具体还需要根据孕妇的个体情况,如关节病变情况、身体一般状况等综合评估来决定分娩方式。 特殊人群(类风湿关节炎孕妇)的注意事项 病情监测: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活动情况,包括关节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度等)、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因为病情变化可能会影响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情况,所以要定期到风湿免疫科和妇产科进行联合随访。 药物使用:孕期用药需要非常谨慎,因为一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比如甲氨蝶呤等药物属于妊娠期禁用药物,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所以在孕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或者在必要时暂停使用某些可能有风险的药物,但要权衡病情控制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会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如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关节)、物理治疗等。 心理关怀:妊娠本身会给孕妇带来心理压力,而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孕妇可能还会担心病情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所以需要给予心理关怀。家人要多关心孕妇的心理状态,孕妇自己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与医生交流、参加孕妇相关的心理辅导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孕期的顺利进行。 营养与休息:保证孕妇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合理搭配饮食,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劳累可能会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加重,也不利于孕妇的身体恢复和胎儿的生长。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对怀孕有一定影响,类风湿关节炎孕妇需要在多学科医生的共同管理下,密切监测病情、谨慎用药、注重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2025-09-30 12:56:05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如何防止驼背畸形的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通过保持正确姿势、适当体育锻炼、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及定期就医评估监测来预防驼背畸形,保持正确姿势包括站立和坐姿要正确;适当体育锻炼有有氧运动如游泳等及针对性腰背肌肉锻炼;药物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控制病情;定期就医监测脊柱病变调整治疗方案。 一、保持正确的姿势 站立时:应保持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尽量使脊柱处于中立位。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时刻提醒自己维持良好站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后更要注重姿势调整。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家长需密切关注其日常坐姿、站姿,及时纠正不良姿势,因为此阶段身体骨骼尚处于发育阶段,不良姿势对脊柱形态影响较大。 坐姿时:选择高度合适、有良好腰部支撑的座椅,使腰部靠紧椅背,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90度左右,双足平放在地面。工作或学习时要定时改变坐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颈部和腰部,放松肌肉。成年患者在办公室工作时可配备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和靠背垫来辅助维持正确坐姿。 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有氧运动:游泳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预防驼背畸形非常好的运动方式,游泳时身体呈水平状态,脊柱所受重力较小,能让脊柱在无压力情况下得到充分活动,同时还能锻炼腰背肌肉力量。每周可进行3-5次游泳,每次30-60分钟,不同年龄段患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泳姿势,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可从浅水区简单游泳动作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此外,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腰背肌肉力量,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耐力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慢跑或快走,但要注意运动场地和鞋子的选择,避免在不平整路面运动导致受伤。 针对性腰背肌肉锻炼:患者可进行小燕飞、五点支撑等锻炼。小燕飞动作是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次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5组。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做10-15个为一组,每天进行3-5组。这些锻炼对于增强腰背肌肉力量,维持脊柱稳定性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可根据自身体能调整锻炼强度,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在家长或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锻炼,避免因锻炼强度过大造成损伤。 三、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风湿药物等控制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生物制剂,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延缓病情进展,从而降低驼背畸形发生的风险。对于处于病情活动期的患者,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能从根源上减少脊柱炎症对脊柱结构的破坏,对防止驼背畸形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更要谨慎评估药物风险与收益比。 四、定期就医评估与监测 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就诊,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脊柱X线、CT或MRI等),监测脊柱病变情况,医生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般建议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相关影像学检查及病情评估。对于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要密切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脊柱形态改变趋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025-09-30 12:54:44 -
高血压伴痛风用啥降压药
高血压伴痛风患者降压药物选择需综合考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中部分药物可选用,噻嗪类、袢利尿剂需避免使用,同时老年、女性及有其他病史患者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要个体化选择对尿酸代谢影响小且适合自身情况的降压药物。 一、适合高血压伴痛风患者的降压药物选择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对尿酸代谢可能有一定益处。 2.适用情况:对于高血压伴痛风患者,部分ACEI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不会明显影响尿酸水平,甚至可能对尿酸排泄有一定改善作用,如贝那普利等。但需注意,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作用机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结合,发挥降压作用,对尿酸代谢影响较小。 2.适用情况:ARB类药物也是高血压伴痛风患者的可选药物,如氯沙坦,它不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还具有一定的促进尿酸排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高血压和痛风的治疗。不过,妊娠女性、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 (三)钙通道阻滞剂(CCB) 1.作用机制:通过阻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压目的。 2.适用情况:大多数二氢吡啶类CCB对尿酸代谢影响不大,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可用于高血压伴痛风患者。但部分患者使用硝苯地平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密切观察。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某些CCB需谨慎。 二、需避免使用的降压药物 (一)噻嗪类利尿剂 1.作用机制及影响:噻嗪类利尿剂通过抑制远端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发挥利尿作用来降压,但这类药物会减少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从而诱发或加重痛风,如氢氯噻嗪等,所以高血压伴痛风患者应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二)袢利尿剂 1.作用机制及影响: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也会减少尿酸排泄,使血尿酸升高,不利于痛风患者病情控制,因此高血压伴痛风患者一般不选用袢利尿剂降压。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1.老年高血压伴痛风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综合考虑肝肾功能等情况。例如,使用ACEI或ARB时,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因为老年患者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避免出现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同时,使用CCB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低血压等情况,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 (二)女性患者 1.女性高血压伴痛风患者在用药方面与男性基本类似,但需特别注意妊娠相关情况。如ARB类药物在妊娠女性中是禁用的,所以育龄期女性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告知医生妊娠计划,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三)有其他病史患者 1.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伴痛风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和尿酸的综合影响。例如,ARB类药物中的氯沙坦除了降压和促进尿酸排泄外,对糖代谢影响较小,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之一。而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高血压伴痛风患者,使用CCB时要谨慎评估心功能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力衰竭的药物。 总之,高血压伴痛风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尿酸代谢的影响,合理选用对尿酸水平无明显影响或有一定促进尿酸排泄作用的降压药物,并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特殊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2025-09-30 12:52:27 -
痛风病是怎么一回事
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引发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等部位的代谢性疾病,尿酸生成与排泄失衡可致其,有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表现,受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通过血尿酸检测、关节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需饮食管理、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来预防与管理。 一、痛风病的定义 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升高,进而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等部位,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的代谢性疾病。 二、尿酸的代谢与痛风的关系 尿酸的生成:人体内的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产生。正常情况下,尿酸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 尿酸的排泄: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少部分通过肠道排出。当尿酸生成过多或者排泄减少时,就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当血尿酸浓度超过饱和度时,尿酸盐结晶就会析出,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痛风。 三、痛风的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其他如踝关节、膝关节等也可受累。 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后,一般经数天或数周可自行缓解,进入间歇期,此时可无明显症状,但血尿酸仍处于高水平。 慢性期:若病情反复发作,未得到良好控制,可发展为慢性痛风石病变,皮下可出现痛风石,关节内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可导致关节破坏、畸形等。 四、痛风的危险因素 性别:男性患痛风的风险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尿酸水平一般低于男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痛风风险接近男性。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肾脏的排泄功能,老年人患痛风的概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嘌呤饮食是痛风的重要诱因,如过多摄入动物内脏、海鲜、肉类、啤酒等富含嘌呤的食物,会使尿酸生成增加。 饮酒:尤其是啤酒,啤酒中含有较多的嘌呤,而且饮酒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发作风险。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代谢减慢,尿酸排泄减少,容易引发痛风。 病史:有家族痛风病史的人,遗传因素使得他们患痛风的概率比一般人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也更容易并发痛风,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尿酸的代谢。 五、痛风的诊断 血尿酸检测: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关节液检查: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时,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若发现尿酸盐结晶可确诊痛风。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检查可帮助了解关节受损情况,慢性期可见痛风石及关节破坏等表现。 六、痛风的预防与管理 饮食管理: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等低嘌呤食物,控制每日嘌呤摄入量。 生活方式调整: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避免酗酒;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对于有痛风家族史、代谢性疾病等高危人群,更要密切关注血尿酸变化,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总之,痛风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等对于痛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30 1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