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痛风怎么治疗才能断根
痛风目前无法完全断根,需通过综合管理控制病情、减少发作,一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体重、饮水),药物治疗分急性发作期(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和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药物),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注意事项,治疗是长期过程,需患者积极配合遵循医嘱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鼓励多吃低嘌呤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低嘌呤饮食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频率。例如,一项对大量痛风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严格遵循低嘌呤饮食的患者,血尿酸控制良好且痛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不注意饮食的患者。同时,要限制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因为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增加痛风发作风险。 体重管理:肥胖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乳酸生成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诱发痛风发作。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痛风患者,减轻体重5%-10%就可能使血尿酸水平有所下降。 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使尿酸更容易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降低尿酸在体内沉积形成结晶的风险。 二、药物治疗 1.急性发作期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风险,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传统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如腹泻等,使用时需密切观察。 糖皮质激素:在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无效或有禁忌时可考虑使用,如泼尼松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等。 2.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 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别嘌醇等,通过抑制尿酸合成来降低血尿酸水平,但要注意过敏等不良反应。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等,通过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但对于有肾结石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加重肾结石病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痛风:儿童痛风较为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调整饮食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对其影响更大,所以治疗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 2.老年痛风: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注意对胃肠道和肾脏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和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同时,老年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适度,避免过度运动等导致身体不适。 3.女性痛风:女性痛风患者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可能会有所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激素变化等对痛风的影响。在药物使用上,要关注药物对女性生殖系统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痛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遵循医生的建议,通过综合管理来控制病情,减少痛风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但目前还无法完全断根。
2025-09-30 12:46:00 -
尿酸高,脚浮肿要怎么办,严重吗
尿酸高且脚浮肿需从应对方法和严重程度判断两方面处理。应对上生活方式要调整饮食、控制盐分、适度运动,医疗上可药物降尿酸和用利尿剂;严重程度分轻度(尿酸轻度升高、浮肿轻、调整后易缓解)、中度(尿酸中度升高、浮肿较明显、调整后缓解慢)、重度(尿酸严重升高、浮肿重、伴疼痛等,不及时治有严重后果),不同年龄人群情况有别,儿童、老年、女性、男性各有特点。 一、尿酸高脚浮肿的应对方法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严格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多吃新鲜蔬菜,保证每日蔬菜摄入量在500克以上,同时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毫升以上,以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对于有水肿情况的患者,还需注意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5克以内,避免加重水肿。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提高身体代谢能力,但要注意运动时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尤其是足部关节,因为尿酸高可能会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加重脚浮肿症状。 2.医疗干预 药物治疗:如果尿酸水平持续升高且脚浮肿症状明显,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别嘌醇通过抑制尿酸合成来降低血尿酸水平,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非布司他降尿酸效果较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也需注意其可能对肝功能等产生影响。对于水肿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并发症。 二、尿酸高脚浮肿的严重程度判断 1.轻度情况:如果尿酸只是轻度升高,脚浮肿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足部轻度的肿胀,不影响行走等日常活动,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后,尿酸水平能较快恢复正常,脚浮肿症状也能迅速缓解,这种情况一般不太严重,但仍需要密切关注尿酸水平和足部情况,防止病情进展。 2.中度情况:尿酸中度升高,脚浮肿症状较为明显,足部肿胀较明显,可能会对行走有一定影响,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调整后,尿酸水平下降不明显,脚浮肿症状缓解缓慢。此时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这种情况相对有一定的严重性,若不积极控制,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3.重度情况:尿酸严重升高,脚浮肿症状非常严重,足部肿胀明显,可能伴有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足部皮肤发红、发热等情况,提示可能已经出现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且合并较严重的水肿。这种情况比较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 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尿酸高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尿酸高脚浮肿情况,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的代谢系统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需要尽快明确病因,可能涉及遗传代谢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群,本身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尿酸高脚浮肿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需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治疗;女性在绝经后尿酸高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需要关注女性内分泌等因素对尿酸代谢的影响;男性尿酸高相对更常见,其生活方式如饮酒、高嘌呤饮食等因素可能更为突出,在应对尿酸高脚浮肿时需要考虑到这些性别相关的生活方式差异。
2025-09-30 12:44:34 -
手指类风湿性关节炎什么症状
手指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节和全身症状,关节症状包括晨僵、疼痛与压痛、肿胀、畸形;全身症状有乏力、低热、消瘦,这些症状会不同程度影响不同年龄患者的生活、生长发育等。 一、关节症状 晨僵:患者晨起或长时间静止后,手指关节出现僵硬、活动受限的现象,一般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具有较多临床意义。这种晨僵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较为常见,且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可能会影响患者日常的手部活动,如穿衣、洗漱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关节活动度就有所下降,晨僵会进一步加重其行动不便;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使晨僵症状有所波动。 疼痛与压痛:手指关节处出现疼痛,多为对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手指关节,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表现为轻度隐痛,有的则较为剧烈。同时,受累关节还会有压痛感,用手指按压关节部位时患者会感到明显不适。不同性别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女性可能相对更敏感一些。对于有既往手部外伤史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可能会被掩盖或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肿胀:手指关节周围组织出现肿胀,导致关节体积增大,外观上可见手指变粗。肿胀是由于关节滑膜炎症、渗出增多以及周围组织水肿等原因引起的。儿童患者发生手指类风湿性关节炎时,肿胀可能会影响手指的正常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干预;老年患者关节本身存在退变等情况,肿胀会进一步加重关节的负担,加快关节功能的恶化。 畸形:病情进展到一定阶段可能出现手指畸形,常见的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梭形肿胀是由于关节周围组织增生、滑膜炎等导致关节呈梭状;尺侧偏斜是手指向小指一侧偏移;天鹅颈样畸形表现为近侧指间关节过伸、远侧指间关节屈曲;纽扣花样畸形则是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畸形会严重影响手指的功能,使患者日常生活受到极大限制,比如无法握住筷子、钥匙等物品。不同年龄患者出现畸形后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不仅影响当前的生活,还会对未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产生长期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已经面临行动不便等问题,畸形会进一步降低其生活自理能力。 二、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感到全身疲倦、无力,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会有明显的乏力感。这是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乏力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情况下,由于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乏力感可能会加重。 低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情况,体温一般在37.5℃左右,但也有个别患者体温可能稍高一些。低热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儿童患者如果出现低热,需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因为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容易受到多种病原体的侵袭;老年患者低热可能提示炎症处于活动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消瘦:由于疾病的消耗以及食欲可能受到影响等因素,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长期的消瘦会使患者身体抵抗力进一步降低,更容易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等。对于儿童患者,消瘦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来支持身体发育;老年患者消瘦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等问题,增加骨折等风险。
2025-09-30 12:43:52 -
手指关节一卡一卡的是什么病
手指关节出现一卡一卡的情况可能由骨关节炎、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引起。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及有外伤史者易患;腱鞘炎与手指过度活动或长期保持同一姿势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家族史者风险高,女性多见;创伤性关节炎与手指创伤史相关。发现手指关节有此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不同人群还需调整生活方式。 一、骨关节炎 1.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骨关节炎是引起手指关节一卡一卡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化,骨质增生等改变。肥胖人群由于关节承受更大压力,患病风险增加;既往手指关节曾有外伤史的人,后续发生骨关节炎导致关节卡顿的几率也会升高。病理上表现为关节软骨破坏、滑膜炎症等。 2.临床表现与年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手指关节疼痛、僵硬,尤其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明显,活动后稍有缓解,但过度活动又会加重,可伴有关节肿胀、畸形,严重时影响手指的正常活动功能。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骨关节炎发病风险相对升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 二、腱鞘炎 1.病因及相关生活方式:狭窄性腱鞘炎较为常见,多与手指过度活动有关,比如长期从事织毛衣、打字等手部频繁屈伸活动的人群易患。手指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肌腱与腱鞘反复摩擦,引起腱鞘水肿、增生,进而出现关节卡顿现象。 2.临床特点与人群差异:患者常感觉手指关节屈伸时有弹响,即一卡一卡的感觉,有时伴有疼痛,严重时手指可能会突然卡住不能活动,需活动一下才能恢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从事手部重复性劳动的人群发病率更高,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可能因从事一些手工劳作相对较多而有一定体现。 三、类风湿关节炎 1.发病原理及病史影响: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增高。病理上是免疫系统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影响关节结构。 2.临床表现与年龄性别特征:除了手指关节卡顿外,还常伴有多个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僵硬,晨僵时间较长,一般大于30分钟。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育龄女性相对高发。 四、创伤性关节炎 1.创伤因素及年龄相关:手指关节曾有骨折、脱位等创伤史的人,后期易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儿童时期手指创伤后,由于骨骼还在发育,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发育,导致成年后出现关节卡顿等问题;成年人创伤后则直接破坏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2.临床症状与性别关联:主要表现为创伤后的手指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卡顿感明显,活动时疼痛加重,随着时间推移,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等改变,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不同性别因从事职业等因素导致创伤机会不同可能有一定间接影响。 当发现手指关节有一卡一卡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等)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遵医嘱,儿科患者尤其要谨慎用药)或手术治疗等。同时,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如骨关节炎患者要注意控制体重,腱鞘炎患者要避免过度用手等。
2025-09-30 12:43:08 -
强直性脊柱炎会引发虹膜炎吗
强直性脊柱炎可引发虹膜炎,约25%患者会出现,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伴发虹膜炎有相应临床表现,不同人群如成年、儿童、女性、有特殊生活方式及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等方面有不同注意事项,成年患者需积极治强直性脊柱炎及眼部炎症并监测,儿童患者用药需谨慎并关注生长发育等,女性患者要考虑特殊生理时期用药影响,有不良生活方式者要劝导戒烟等,有既往病史者需密切监测及调整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引发虹膜炎的发生率 有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虹膜炎的发生率较高。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群体中,约有25%左右的患者会出现虹膜炎或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引发虹膜炎的机制 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引发虹膜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等攻击自身组织,同时眼部组织可能受到牵连,引发炎症反应。另外,强直性脊柱炎的炎症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参与,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到眼部组织,导致虹膜炎的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虹膜炎的临床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伴发的虹膜炎通常起病较急,患者可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眼部检查可见睫状充血、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辉、前房细胞等典型的虹膜炎表现。 对于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成年患者:成年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虹膜炎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本身以及眼部的炎症。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可根据病情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吡啶等)等药物。对于眼部虹膜炎,需要使用散瞳剂(如阿托品等)、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如泼尼松龙滴眼液等)等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查眼部情况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活动度。 儿童患者:儿童强直性脊柱炎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伴发虹膜炎的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药物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时要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选择上,要充分评估药物对儿童骨骼发育、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要加强随访,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以及眼部功能恢复情况。 女性患者: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伴发虹膜炎时,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如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在孕期,如果需要使用药物治疗,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哺乳期用药也需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哺乳并选择合适的替代治疗方案。 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虹膜炎患者,需要劝导其戒烟,因为吸烟可能会加重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活动,也可能影响眼部炎症的恢复。而对于有规律运动习惯的患者,在眼部炎症急性期需要适当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眼部症状加重,在眼部炎症缓解期可以继续保持适当的、适合自身的运动,如游泳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功能。 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如果患者既往有过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虹膜炎的病史,再次发作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一旦出现眼部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回顾既往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调整治疗措施。
2025-09-30 12: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