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尿酸结晶怎么溶解
通过增加尿酸排泄(充足饮水、使用苯溴马隆等药物)、减少尿酸生成(低嘌呤饮食、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药物)、运动以及控制基础疾病等措施来应对尿酸相关问题,不同年龄人群在各项措施中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增加尿酸排泄 1.饮水: 充足饮水可增加尿量,有助于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般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对于存在痛风等尿酸相关问题的人群,可适当增加饮水量。例如,在天气炎热或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尿液处于稀释状态,利于尿酸排泄。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需保证足够水分摄入以维持正常代谢,但要避免过量饮水导致水中毒。 2.药物促进排泄: 苯溴马隆是一种常用的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它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酸的排泄。但对于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低于20ml/min)的患者不适用,因为其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肾功能不全时使用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肾功能,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二、减少尿酸生成 1.低嘌呤饮食: 食物选择: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猪肝、猪肾等)、海鲜(沙丁鱼、凤尾鱼等)、浓肉汤等。多食用低嘌呤食物,如各种谷类(大米、小麦等)、蔬菜(白菜、黄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结构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营养均衡,在低嘌呤饮食的基础上,要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选择适量的低嘌呤肉类如鸡肉、鱼肉等,但要注意烹饪方式,避免煮成浓汤。 2.药物抑制生成: 别嘌醇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但对别嘌醇过敏的患者禁用。在使用别嘌醇前需进行基因检测,因为某些基因类型的人群使用别嘌醇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超敏反应。老年人使用别嘌醇时,由于其肝肾功能减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血液系统和肝肾功能的不良反应。非布司他也是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相较于别嘌醇,其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相对更安全,但也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使用时同样需要监测相关指标。 三、其他措施 1.运动: 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有助于尿酸的代谢。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乳酸生成增加,抑制尿酸排泄。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差异。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骑自行车等,每天保证一定的活动量;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关节损伤,可选择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2.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会导致尿酸代谢紊乱;高血压患者使用某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影响尿酸排泄。所以这类人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如血糖、血压等,以间接帮助尿酸结晶的溶解。
2025-09-30 12:21:17 -
尿酸UA偏高是什么意思
尿酸偏高指血液中尿酸浓度超正常范围,常见因有嘌呤摄入过多、尿酸排泄障碍及其他因素,危害包括引发痛风、损害肾脏、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对措施有饮食调整、增加水分摄入、适度运动、定期监测,严重时需药物治疗来控尿酸防并发症。 尿酸偏高的常见原因 嘌呤摄入过多:长期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像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类等)、浓肉汤等,会使体内嘌呤生成增多,进而导致尿酸偏高。比如经常大量食用海鲜的人群,就相对更容易出现尿酸偏高的情况。 尿酸排泄障碍: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如患有慢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等疾病,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使得尿酸在体内蓄积,引起尿酸偏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可能会逐渐减退,也更容易出现尿酸排泄障碍从而导致尿酸偏高。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如噻嗪类利尿剂等;肥胖人群由于脂肪组织增多,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其中含有的酒精会干扰尿酸的代谢过程,导致尿酸偏高。 尿酸偏高的危害 引发痛风:尿酸偏高时,尿酸盐结晶容易在关节部位沉积,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在中老年男性以及肥胖的人群中,痛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尿酸偏高如果不及时控制,更容易诱发痛风发作。 损害肾脏:长期尿酸偏高会导致尿酸盐在肾脏间质沉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影响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有慢性肾病病史或者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尿酸偏高对肾脏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需要特别关注尿酸水平。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尿酸偏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尿酸偏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在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尿酸偏高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尿酸偏高的应对措施 饮食调整:低嘌呤饮食是基础,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梨等,同时控制肉类、海鲜的摄入量。 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可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的排泄,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ml以上。对于心肾功能正常的人群,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但如果有心衰等情况,则需要遵循医生的饮水量建议。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乳酸产生增多,抑制尿酸排泄,反而不利于尿酸控制。对于肥胖的人群,通过运动减轻体重对降低尿酸有很大帮助。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了解尿酸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尿酸。 总之,尿酸偏高需要引起重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措施来控制尿酸水平,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尿酸偏高较为严重,必要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来降低尿酸。
2025-09-30 12:20:25 -
手指关节变紫怎么回事
手指关节变紫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外伤会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淤积;血液循环障碍包括雷诺综合征、血管病变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会影响凝血或血液循环;其他因素有中毒、低温环境等,不同因素有相应应对措施,外伤早期冷敷、后期热敷等,血液循环障碍需针对具体情况处理,血液系统疾病需就医针对性治疗,中毒要脱离环境解毒,低温则要保暖等。 一、外伤因素 (一)具体情况 手指受到碰撞、挤压等外伤时,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淤积在手指关节处就可能导致关节变紫。例如日常生活中不小心被门夹到手指,或者手指被重物砸到,这是比较常见的引发手指关节变紫的原因。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外伤的场景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在玩耍时磕碰导致手指受伤,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或运动时的意外受伤。 (二)应对措施 受伤早期可进行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一般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受伤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淤血吸收。同时要注意观察手指的活动情况等,若疼痛剧烈或活动受限明显需及时就医。 二、血液循环障碍 (一)具体情况 雷诺综合征: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与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有关。手指受到寒冷等刺激时,血管痉挛,导致手指血液循环受阻,出现变紫等表现。 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血管炎等疾病也可能影响手指关节的血液循环,使局部血液供应异常,出现变紫现象。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相对更易发生血管相关疾病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二)应对措施 对于雷诺综合征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保持情绪稳定。而血管病变相关情况则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比如血管炎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抗炎等治疗,老年人发生血管问题时需更谨慎评估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 三、血液系统疾病 (一)具体情况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皮肤瘀斑,手指关节处也可能表现为变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成年人发病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多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成年人可能有其他基础疾病影响。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患者体内凝血因子缺乏,容易出现出血倾向,手指关节等部位可能出现淤血变紫的情况。 (二)应对措施 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手指关节变紫需要就医进行血液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需要使用提升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血友病患者则需要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等加重出血情况,进行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四、其他因素 (一)具体情况 中毒:某些化学物质中毒可能影响血液循环或凝血功能等导致手指关节变紫,比如一氧化碳中毒等,但相对较为少见。 低温环境: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手指血液循环减慢,也可能出现关节变紫情况,尤其在一些户外工作者等人群中可能发生。 (二)应对措施 对于中毒情况需要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并进行相应解毒等治疗;对于因低温环境导致的手指关节变紫,要尽快脱离低温环境,采取保暖措施等。
2025-09-30 12:19:48 -
早上起来手关节痛怎么回事
手部关节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不明,多见于30-50岁女性,有特定症状表现和诊断依据;骨关节炎与关节软骨退变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等,有相应症状和诊断依据;痛风性关节炎因嘌呤代谢紊乱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有特定症状和诊断依据;腱鞘炎因手指频繁活动致肌腱与腱鞘摩擦,长期过度用手指人群易患,有相应症状和诊断依据。 一、类风湿关节炎 1.发病机制: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关节炎症、疼痛、肿胀和畸形。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30-5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3.症状表现:早上起来手关节痛是常见症状,还可伴有关节肿胀、僵硬,一般持续30分钟以上,随着病情进展,关节畸形逐渐出现,如手指关节尺侧偏斜等。 4.诊断依据: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升高)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等)。 二、骨关节炎 1.发病机制: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可由关节软骨磨损、创伤、肥胖、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破坏后,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刺激周围组织导致疼痛等症状。 2.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人群由于关节承受压力大,发病风险增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如矿工、运动员等,手关节骨关节炎发病几率也会升高。 3.症状表现:手关节晨起疼痛、僵硬,活动后可缓解,但随病情发展,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关节活动受限,可触及骨赘。 4.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进行诊断。 三、痛风性关节炎 1.发病机制: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引起的炎症反应,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2.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常有高嘌呤饮食(如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可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障碍。 3.症状表现:手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发热,早上起来时疼痛往往较为明显,疼痛程度较剧烈,可如刀割样。 4.诊断依据:结合血尿酸升高、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活检发现尿酸盐结晶等进行诊断。 四、腱鞘炎 1.发病机制:由于手指频繁活动,肌腱与腱鞘反复摩擦,导致腱鞘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打字、织毛衣、玩手机游戏等过度使用手指的人群易患腱鞘炎,如办公室工作人员、手工劳动者等。 3.症状表现:手关节晨起疼痛、活动受限,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反复活动后又加重,局部可触及硬结。 4.诊断依据: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局部查体进行诊断,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或影像学异常。
2025-09-30 12:19:11 -
痛风能引起血压高吗
痛风可通过尿酸盐结晶沉积损伤血管内皮、参与RAAS调节等机制致血压高,痛风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不同人群痛风合并血压高有不同特点及影响,应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尿酸等应对,老年及女性痛风合并血压高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痛风患者需重视血尿酸控制与血压监测来降低健康风险。 痛风患者血压高的流行病学情况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痛风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比如一些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发现,痛风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比非痛风人群高出数倍。这提示痛风与血压高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痛风可能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不同人群中痛风合并血压高的特点及影响 一般人群: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对血压的不良影响更为直接。年轻的痛风患者如果不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随着病情进展,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而中年及老年痛风患者本身就存在血管老化等基础情况,痛风导致的血管损伤等因素会进一步加速血压升高的进程。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痛风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等其他代谢性疾病,那么痛风引起血压高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因为糖尿病本身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与痛风的不良影响产生协同作用。例如,痛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血管病变往往更为复杂和严重,血压更难控制。 应对痛风合并血压高的建议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方面:痛风患者要低嘌呤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的摄入,同时也要注意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因为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不利于血压控制。而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控制既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又对血压控制有益。 运动方面: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痛风患者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运动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帮助控制血压和血尿酸水平,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血尿酸控制: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是关键。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男性血尿酸<360μmol/L,女性血尿酸<300μmol/L),有助于减轻尿酸对血管内皮等的损伤,从而可能降低血压升高的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痛风合并血压高患者:老年患者往往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在选择降尿酸药物和降压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压变化。例如,使用某些降尿酸药物时要根据肌酐清除率等指标调整剂量,降压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女性痛风合并血压高患者: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尿酸代谢和血压。更年期女性痛风合并血压高患者要注意激素水平的监测和相应的对症处理,在生活方式干预上要更加注重个体化,比如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等。 总之,痛风是有可能引起血压高的,痛风患者要重视血尿酸的控制以及血压的监测,通过综合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医疗措施来降低痛风合并血压高带来的健康风险。
2025-09-30 12: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