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三伏天去风湿
三伏天有去风湿的原理,常见方法包括三伏贴(利用药物敷贴穴位温通经络等)、艾灸(温热刺激穴位温经散寒等)、温泉水疗(利用温泉矿物质等放松肌肉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适度以及个体差异,不同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相关去风湿措施。 一、三伏天去风湿的原理 三伏天处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旺盛,此时进行一些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风湿相关症状。从中医角度看,风湿之邪多为阴邪,三伏天借助外界阳气充沛的时机,通过特定方法可激发人体阳气,驱散体内阴寒之风湿邪气。现代医学认为,三伏天温度高,能促进血液循环,一定程度上缓解风湿患者关节的僵硬、疼痛等症状,不过这需要结合多种综合措施来实现。 二、三伏天去风湿的常见方法 (一)三伏贴 1.原理:三伏贴是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利用三伏天阳气最盛的时机,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起到温通经络、驱散风寒湿邪的作用。研究表明,三伏贴中的药物成分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风湿炎症反应。 2.适用人群:适合大部分风湿患者,但对于皮肤过敏者、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儿童使用时要特别注意皮肤状况,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敷贴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皮肤损伤。 (二)艾灸 1.原理:艾灸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温热刺激相应穴位,起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效果。对于风湿患者,艾灸可以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例如,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对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质有帮助,进而辅助改善风湿病情。 2.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可适用,但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孕妇的腹部等部位不宜艾灸,因为艾灸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刺激。 (三)温泉水疗 1.原理:温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如硫磺、钙、镁等,浸泡在温泉中可以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的压力,对风湿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有一定帮助。热水的温热作用还能缓解疼痛感觉。 2.适用人群:身体状况较好的风湿患者可适用,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不适合泡温泉,因为温泉水温较高,可能会增加心肺负担;皮肤有破损的风湿患者也不宜泡温泉,防止感染加重。 三、三伏天去风湿的注意事项 (一)保暖问题 即使三伏天温度较高,风湿患者在进行上述去风湿措施后仍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因为风湿患者的关节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受凉可能会导致风湿症状复发或加重。例如,从温泉中出来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并穿上保暖衣物。 (二)适度原则 无论是进行三伏贴、艾灸还是温泉水疗等方法,都要注意适度。比如艾灸时,艾灸的时间和温度要适中,过长时间或过高温度的艾灸可能会对皮肤和身体造成损伤;温泉水疗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避免身体过度疲劳。对于儿童,参与这些活动的强度要更轻,时刻关注儿童的感受。 (三)个体差异 不同风湿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质等存在个体差异。比如病情较重的风湿患者,在选择去风湿方法时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采用相关方法时要关注身体的耐受情况,如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相关操作并咨询医生。
2025-09-30 12:17:46 -
手指关节无缘无故肿起了一个包是什么原因
手指关节处肿起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外伤因素(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炎症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以及其他疾病(腱鞘囊肿、骨性关节炎),不同因素有其相应成因和影响因素,如急性损伤多因手指受直接撞击挤压,儿童、体力劳动者等易发生;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30-50岁女性,有家族遗传史等易发病;腱鞘囊肿各年龄均可发,长期手部劳作等易发等。 一、外伤因素 (一)急性损伤 1.成因:手指受到直接的撞击、挤压等外力作用时,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从而出现关节处肿起包的情况。例如打篮球时手指被碰撞、做家务时手指被门夹到等。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活泼好动,发生外伤导致手指关节起包的几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从事体力劳动或喜欢剧烈运动的人群,手指受伤风险更大;有明确外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受到外力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慢性劳损 1.成因:长期反复使用手指进行劳作,如打字员长时间打字、织毛衣者频繁织毛衣等,会使手指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等组织反复摩擦、劳损,引起无菌性炎症,导致关节肿胀起包。 2.影响因素:年龄上,中老年人由于关节退变基础上加上长期劳作易出现;生活方式中,职业因素导致手指过度使用的人群高发;既往有手指关节劳损病史者更易复发。 二、炎症性疾病 (一)类风湿关节炎 1.成因: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手指关节是常见受累部位之一。 2.影响因素: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者易发病。 (二)痛风性关节炎 1.成因: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手指关节等部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突然红肿热痛,出现肿包。 2.影响因素: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绝经后发病率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高嘌呤饮食、酗酒者易患;有痛风家族史或既往高尿酸血症病史者易发病。 (三)感染性关节炎 1.成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手指关节,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发热等。例如手指被刺伤后细菌侵入关节引起感染。 2.影响因素: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皮肤有破损的人群易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更易出现感染性关节炎。 三、其他疾病 (一)腱鞘囊肿 1.成因:通常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腔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多见于手指关节部位。 2.影响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病,长期手部劳作的人群易发;手指关节曾经受过轻微外伤者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二)骨性关节炎 1.成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退变、磨损,骨质增生等,导致手指关节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多见于中老年人。 2.影响因素:年龄是主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增加;有手指关节外伤史或过度使用手指史者易发病。
2025-09-30 12:16:32 -
手指关节僵硬疼痛原因是什么
手指关节僵硬疼痛的常见原因及相关表现包括:骨关节炎因年龄增长、手部重体力劳动致关节软骨磨损退变等,表现为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晨起僵硬;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称小关节受累,有肿胀疼痛僵硬及畸形;腱鞘炎因手指频繁活动致肌腱与腱鞘摩擦,有局部疼痛、硬结、弹响卡顿;创伤性因素因手指急性创伤恢复不良,有创伤史、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感染性因素因关节受病原体感染,有疼痛僵硬、局部红肿发热及全身感染症状。 一、骨关节炎 1.发病机制: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退变,骨质增生,导致手指关节僵硬疼痛,这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病,可能与女性绝经后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长期从事手部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如手工工人等,手部关节过度使用,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增加骨关节炎的发病风险。 2.临床表现:手指关节会出现肿胀、疼痛,晨起时僵硬感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活动过多又会加重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手指的正常活动功能。 二、类风湿关节炎 1.发病机制: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紊乱是关键因素,环境因素如潮湿、寒冷等可能诱发疾病发作。 2.临床表现:多为对称性的手指小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早晨起床时的僵硬感较为显著,持续时间常超过30分钟,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能出现畸形,严重影响手部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腱鞘炎 1.发病机制:手指长期频繁活动,如长时间打字、织毛衣等,会使肌腱与腱鞘之间反复摩擦,导致腱鞘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手指关节的疼痛和僵硬。尤其在手部活动较多的人群中,如办公室职员、乐器演奏者等,更容易患上腱鞘炎。 2.临床表现:手指局部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有时可摸到硬结,活动手指时会有弹响或卡顿感,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活动时,僵硬感较为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症状可有所减轻,但频繁活动后又会加重。 四、创伤性因素 1.发病机制:手指受到急性创伤,如扭伤、骨折等,在恢复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康复,可能会导致关节粘连、滑膜受损等,从而引起关节的僵硬和疼痛。例如手指骨折后长时间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就可能出现关节僵硬的情况。 2.临床表现:有明确的手指创伤史,受伤部位关节出现疼痛、肿胀、僵硬,活动范围受限,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轻度创伤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僵硬和疼痛,严重创伤则可能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 五、感染性因素 1.发病机制:手指关节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导致僵硬疼痛。如细菌性关节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可通过伤口感染或血行传播至关节。 2.临床表现:除了手指关节的疼痛、僵硬外,还可能伴有局部的红肿、发热,全身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
2025-09-30 12:16:15 -
怀疑红斑狼疮怎样确诊
红斑狼疮包括多种类型,不同类型临床表现有差异,需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补体检测等)、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MRI等)及皮肤活检综合判断,怀疑时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儿童及妊娠期女性诊断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临床表现评估 红斑狼疮包括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临床表现有差异。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表现有面部蝶形红斑,多在鼻梁和双侧脸颊,呈对称性;还可能出现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关节疼痛,多累及手指、手腕等小关节;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脱发等。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皮肤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面有粘着性鳞屑,去除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表现为环形红斑或丘疹鳞屑型皮疹。 二、实验室检查 1.自身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ANA):几乎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均可阳性,但特异性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出现低滴度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阳性率可达95%以上,且滴度常较高。 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较高,阳性率约60%-70%,且其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病情活动时滴度升高,病情缓解时滴度下降。 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约20%-30%,特异性高达99%,但敏感性相对较低,一旦阳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重要诊断价值。 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等,部分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抗磷脂抗体阳性,可导致患者出现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2.血常规:可出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3.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提示肾脏受累。 4.补体检测:血清补体C3、C4水平常降低,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补体降低常与病情活动相关。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心脏、肾脏等脏器的形态和功能,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脏受累时,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心肌病变等;肾脏受累时,可发现肾脏大小、结构改变及血流情况等。 2.CT和MRI检查:对于神经系统受累的红斑狼疮患者,头颅CT或MRI可发现脑部梗死灶、出血灶、脑萎缩等病变;对于胸部受累的患者,胸部CT可发现肺部炎症、胸腔积液等表现。 四、皮肤活检 对于盘状红斑狼疮,皮肤活检有诊断意义,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毛囊口角质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等病理改变。 在怀疑红斑狼疮时,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皮肤活检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患者有相关可疑表现,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要仔细全面地进行各项检查;对于妊娠期女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因素。
2025-09-30 12:13:51 -
风湿三项C反应蛋白高意味着什么
风湿三项C反应蛋白高意味着机体可能处于炎症或感染状态,与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相关,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C反应蛋白升高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的情况。 风湿性关节炎:在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C反应蛋白通常会明显升高。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相对更易患,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其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中参与免疫调节等过程,当关节处于炎症活动时,体内炎症因子释放增多,刺激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增加。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C反应蛋白也可升高。该病好发于育龄女性,年龄多在15-45岁,生活方式中紫外线暴露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其发病是遗传、环境、雌激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炎症反应参与其中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 感染性疾病相关 细菌感染: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都可能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任何年龄都可能因感染肺炎链球菌而发病,性别无特定倾向,生活方式中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感染,细菌入侵人体后,引发免疫炎症应答,C反应蛋白迅速升高来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帮助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例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等可能被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使得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 其他情况相关 组织损伤:外伤导致的组织损伤也可能引起C反应蛋白升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外伤原因不同,如老年人可能因跌倒等外伤,生活方式中从事高危工作等增加外伤风险,组织损伤后释放的炎症介质等会促使C反应蛋白升高,参与组织修复等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调节。 恶性肿瘤:部分恶性肿瘤患者也可能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不同年龄、性别肿瘤患者情况各异,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肿瘤细胞释放的一些因子可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但一般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相对炎症感染等情况可能有一定特点,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等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C反应蛋白升高时要更全面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基础疾病相对较多,病情可能更隐匿复杂;孕妇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可能与孕期生理性变化有关,但明显升高需警惕感染等病理情况,因为孕期机体处于特殊的免疫和生理状态,C反应蛋白变化需谨慎分析,要结合孕周、其他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2025-09-30 12: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