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高尿酸血症多久才形成尿酸盐结晶
高尿酸血症形成尿酸盐结晶时间不固定,受尿酸水平、个体代谢差异、生活方式影响,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形成时间各有特点,尿酸水平高、代谢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加速其形成,而健康生活方式等可延缓。 与尿酸水平的关系 尿酸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当血尿酸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尿酸会在体内逐渐沉积。如果血尿酸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比如一直处于500μmol/L以上且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形成尿酸盐结晶的时间相对会比较短。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越高,在血液中超过尿酸盐的溶解度(约380μmol/L)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促使尿酸盐结晶析出并沉积。 与个体代谢差异的关系 个体的代谢差异也起着重要作用。一些患者自身的肾脏排泄尿酸功能存在一定问题,或者体内嘌呤代谢调节机制异常,即使血尿酸水平不是特别高,但由于代谢特点,也可能较快形成尿酸盐结晶。比如某些遗传性嘌呤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患者,其嘌呤代谢异常,往往更容易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而对于代谢功能相对正常,只是单纯由于饮食等因素导致短期高尿酸血症的人群,如果能及时调整,可能形成尿酸盐结晶的时间会推迟。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形成尿酸盐结晶的时间有影响。长期大量饮酒、高嘌呤饮食(如长期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的人群,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从而加速尿酸盐结晶的形成。例如,每天大量饮酒且经常摄入高嘌呤食物的人,其尿酸水平可能较快升高,进而较快出现尿酸盐结晶。相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有利于控制尿酸水平,能延缓尿酸盐结晶形成的时间。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儿童特殊人群:儿童高尿酸血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儿童高尿酸血症形成尿酸盐结晶的时间可能受遗传因素、基础疾病等影响。比如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的儿童,其嘌呤代谢异常情况可能导致尿酸盐结晶较早形成,需要特别关注,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因为儿童期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可能会影响其骨骼、关节等的正常发育。 老年特殊人群: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等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形成尿酸盐结晶的时间可能相对较快。而且老年人往往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与高尿酸血症相互影响,会进一步加速尿酸盐结晶的形成。在护理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时,需要更加注重多方面的综合管理,包括尿酸水平的监测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女性特殊人群: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会接近男性。绝经后的女性形成尿酸盐结晶的时间可能会随着雌激素水平变化而有所不同,相对来说,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尿酸代谢可能进一步受到影响,更容易较快形成尿酸盐结晶,需要特别注意绝经后女性高尿酸血症的管理。
2025-09-30 12:12:58 -
假性痛风和痛风区别
假性痛风与痛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不同,假性痛风因焦磷酸钙晶体沉积致病,多见于大关节,关节液有焦磷酸钙结晶,X线见关节软骨钙化,治疗分急性和稳定期;痛风因嘌呤代谢紊乱等致病,男性多见,好发第一跖趾关节,血尿酸高,关节液有尿酸盐结晶,X线急性期多无异常,慢性期有痛风石等,治疗分急性和缓解期,需据此鉴别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假性痛风:是一种因焦磷酸钙晶体沉积于关节软骨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病因主要与焦磷酸钙代谢紊乱有关,年龄因素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退变等因素易导致焦磷酸钙晶体沉积,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发病情况有所差异,有基础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主要是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常与高嘌呤饮食、肥胖、饮酒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有家族痛风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 假性痛风:多见于膝关节等大关节,急性发作时关节突然红肿热痛,疼痛程度相对痛风可能稍轻,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可反复发生,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关节畸形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因身体机能不同而有差异,老年患者关节退变基础上发病可能症状更隐匿。 痛风:急性发作多起病急骤,常于夜间突然发病,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疼痛剧烈,如刀割或撕裂样,红肿热痛明显,一般数天至2周可自行缓解,间歇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痛风石等表现,不同性别患者在病程进展上可能有差异,女性痛风患者往往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 三、实验室检查 假性痛风:关节液检查可见焦磷酸钙结晶,呈弱嗜碱性,双折射显微镜下呈棒状、菱形等,血尿酸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 痛风: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液检查可见尿酸盐结晶,呈针状、双折光的负性结晶。 四、影像学检查 假性痛风:X线检查可见关节软骨钙化,如软骨下骨皮质内钙化、半月板钙化等,不同年龄患者关节软骨钙化表现可能因关节退变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老年患者钙化表现可能更明显。 痛风:急性发作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慢性期可见痛风石沉积,关节面不规则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痛风石沉积部位和表现可能因病情进展和身体状况不同而有差异。 五、治疗原则 假性痛风:急性发作时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对症治疗,缓解疼痛等症状,病情稳定期可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的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痛风:急性发作时同样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也可使用秋水仙碱等药物,缓解期需进行降尿酸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至关重要,不同性别患者在降尿酸治疗药物选择上可能有差异,女性患者需考虑药物对生殖系统等的潜在影响。 总之,假性痛风和痛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2025-09-30 12:11:12 -
治疗痛风的方法
痛风治疗分急性发作期与发作间歇及慢性期,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抗炎药(抑COX减前列腺素合成抗炎止痛但有胃肠道等风险)、秋水仙碱(抑中性粒细胞等抗炎但有胃肠道反应)、糖皮质激素(不能耐受前两者时用,特殊人群需评估);发作间歇及慢性期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防过敏需检基因、非布司他过敏风险低但可能增心血管事件)、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促排泄需肾功能正常等);生活方式要低嘌呤饮食、多饮水、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特殊人群儿童需谨慎选药、孕妇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等。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止痛作用,如依托考昔等,适用于大多数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心血管风险等,老年人使用时需密切关注胃肠功能及心血管状况。 2.秋水仙碱: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吞噬作用及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但可能出现腹泻、恶心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 3.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适用于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的患者,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孕妇、骨质疏松患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严格评估其对机体的影响及潜在风险。 二、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降尿酸治疗 1.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别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需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801)基因,阳性者禁用。 非布司他:同样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相较于别嘌醇过敏风险较低,但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2.促尿酸排泄药物 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使用时需保证肾功能正常且尿pH值适宜(维持尿pH6.2~6.9),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禁用。 三、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控制:采用低嘌呤饮食,避免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减少尿酸来源。 2.多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泄。 3.适度运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乳酸生成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肥胖患者应通过运动控制体重。 4.戒烟限酒:严格戒烟,限制饮酒,尤其避免饮用啤酒,因啤酒中嘌呤含量较高且可促进尿酸生成。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痛风:儿童痛风罕见,若发生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2.孕妇痛风:孕妇痛风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使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方案。 3.老年人痛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降尿酸药物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尿酸水平变化。
2025-09-30 12:10:37 -
尿酸800多能治愈吗
尿酸800多属严重高尿酸血症,通过规范治疗有望控制尿酸在正常范围,能否完全“治愈”综合多因素考量。生活方式干预中,低嘌呤饮食、适度运动、体重管理可降尿酸;药物治疗用促排或抑生药物能降尿酸,但需遵医嘱长期服用。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患者经综合措施可降尿酸,多数能控在目标范围,需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与规范治疗并监测指标。 一、治疗方式及效果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严格低嘌呤饮食是基础,要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低嘌呤饮食可使尿酸水平有一定程度下降,有临床研究显示约30%-5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仅通过饮食控制可使尿酸降低20%左右。对于尿酸800多的患者,坚持低嘌呤饮食是控制尿酸的重要一步。 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代谢调节,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规律运动能提高身体代谢能力,促进尿酸排泄,一般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尿酸水平降低约10%-15%。 体重管理: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对降低尿酸有益。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每减轻1公斤体重,可能使尿酸降低约60μmol/L左右。所以尿酸800多的患者若存在超重或肥胖情况,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对控制尿酸至关重要。 2.药物治疗 降尿酸药物:常用的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以及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以非布司他为例,临床研究显示,服用非布司他一段时间后,约70%-80%的患者尿酸可降至360μmol/L以下。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并且要长期坚持服用,才能持续控制尿酸水平。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阶段对高尿酸血症的应对及治疗反应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选择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而年轻患者若能严格遵循治疗方案,往往预后相对较好。 2.性别:一般来说,男性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相对较高,但性别对尿酸800多患者预后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还是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治疗依从性等因素。 3.生活方式:持续严格执行低嘌呤饮食、规律运动、保持合理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比不能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更有利于尿酸的长期控制。例如,不能坚持低嘌呤饮食,频繁食用高嘌呤食物的患者,尿酸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4.病史: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例如合并肾功能不全时,某些降尿酸药物的使用需调整剂量或选择特定药物,因为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药物的排泄,进而影响尿酸的控制效果。 总体而言,尿酸800多的患者通过规范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尿酸水平,多数患者可将尿酸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但要实现完全“治愈”且不再复发,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的治疗,并且密切监测尿酸及相关指标。
2025-09-30 12:10:21 -
尿酸高会怎么样
尿酸高对肾脏、关节、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综合征均有不良影响,如导致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且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联,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受影响情况各有特点。 一、对肾脏的影响 尿酸高可导致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引发痛风性肾病。早期可能仅有夜尿增多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进一步发展可影响肾功能,甚至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例如,一些长期尿酸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受损,影响其正常的滤过等功能。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尿酸高相对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代谢异常等情况也可能累及肾脏;老年人群本身肾脏功能有一定退化,尿酸高对其肾脏的损害可能更易加速肾功能的衰退。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代谢可能受影响,比男性更易出现尿酸高相关的肾脏问题;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嘌呤饮食、酗酒等人群,尿酸高引发肾脏病变的风险更高。 二、对关节的影响 尿酸高最典型的表现是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导致急性关节炎发作,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红肿、热痛等,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随着发作次数增多,会逐渐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出现畸形、活动受限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痛风相对罕见,但有遗传代谢病基础的儿童可能出现;中青年人群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高发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群关节本身有退变,尿酸高导致的关节病变可能使关节功能进一步恶化。生活方式不良的人群,如经常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久坐少动等,更易诱发关节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关节炎。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尿酸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高可促进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影响血管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同时,尿酸高还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相互关联,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受到影响,但男性在更年期前相对女性有一定差异;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群本身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基础病变,尿酸高对其心血管的不良影响更为突出;生活方式不健康,如肥胖、缺乏运动、长期吸烟等人群,尿酸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度更高。 四、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尿酸高常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联,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尿酸高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例如影响胰岛素抵抗等。肥胖人群往往尿酸水平也较高,而尿酸高又可能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情况。不同年龄的肥胖人群,儿童肥胖导致尿酸高进而引发代谢问题的情况需要关注,因为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等;成年肥胖人群尿酸高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更紧密;老年肥胖人群本身代谢功能减退,尿酸高和代谢综合征相互影响,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女性在肥胖相关的尿酸高及代谢综合征方面,由于激素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有其独特的代谢变化特点。
2025-09-30 12: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