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风湿热特征性改变的表现
风湿热是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其特征性改变包括多系统表现,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且大关节受累为主不遗留畸形;心脏炎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及心包,影响心功能;皮下结节为稍硬无痛小结节分布于关节伸侧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提示活动期;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斑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呈一过性,需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诊断,以便早期诊治减少并发症。 一、关节炎表现 特点:多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肩等大关节受累为主。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这种游走性特点是风湿热关节炎的重要特征,不同关节可在短时间内轮流受累,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例如,患儿可能先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随后肘关节又出现类似表现。 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风湿热,性别差异不显著,不过在病情表现上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 二、心脏炎表现 特点:是风湿热最严重的表现,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及心包。心肌炎时,心动过速较为常见,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可听到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包炎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严重者可出现心包积液。心脏炎的存在会对患儿的心功能产生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年龄影响:儿童时期发生风湿热时心脏受累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年龄较小的患儿心脏炎的表现可能更为隐匿或严重,需要密切监测心脏相关指标,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三、皮下结节表现 特点:为稍硬、无痛性小结节,直径0.1-1cm,与皮肤无粘连,多分布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皮下结节的出现提示风湿热处于活动期,其存在时间一般为数周。例如,在肘关节伸侧可触摸到质地较硬的小结节。 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史的患儿更容易出现皮下结节,且如果患儿生活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出现皮下结节等风湿热表现的可能性。 四、环形红斑表现 特点:为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斑疹,边缘稍隆起,中心肤色正常,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呈一过性,或时隐时现。环形红斑也是风湿热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一般不痒。例如,患儿躯干部位可能出现边界清晰的淡红色环形红斑。 年龄与性别影响:儿童多见,性别差异不明显,在病情观察中,环形红斑的出现有助于风湿热的诊断,但需要与其他类似皮疹相鉴别。 风湿热的特征性改变是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进行判断。对于疑似风湿热的患儿,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30 11:44:08 -
尿酸五百多高吗
尿酸五百多属于偏高情况,会增加痛风发作、肾脏损害、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健康风险,不同人群有不同应对建议,年轻人群需调整生活方式,老年人群要谨慎且监测基础疾病,女性特殊时期要综合考虑,需重视并依不同人群特点采取措施及监测。 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 痛风发作风险增加:尿酸升高后,过多的尿酸会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患者会出现关节的红肿、热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随后可能累及踝关节、膝关节等其他关节,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而且痛风容易反复发作,随着发作次数增多,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畸形等情况。 对肾脏的损害:尿酸盐结晶容易在肾脏沉积,引起尿酸性肾病。早期可能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尿酸升高对肾脏的损害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进展。 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尿酸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尿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增加。 不同人群的应对建议 年轻人群:如果是年轻人群尿酸五百多,需要考虑是否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比如近期是否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像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或者是否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建议这类人群首先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高嘌呤饮食,限制饮酒,增加饮水量,每天保证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同时要注意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因为肥胖也是尿酸升高的一个危险因素。 老年人群:老年人群尿酸五百多需要更加谨慎对待。老年人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选择干预措施时要考虑到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比如在使用可能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同时,要定期复查血尿酸、肝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女性特殊时期: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尿酸水平一般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水平会逐渐接近男性水平。对于绝经后的女性尿酸五百多,除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调整外,要特别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等其他疾病相鉴别,因为更年期综合征也可能有一些类似痛风发作时的关节不适等表现。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雌激素水平等因素,谨慎选择可能影响内分泌的治疗措施。 总之,尿酸五百多属于偏高情况,需要引起重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调整等措施,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2025-09-30 11:43:47 -
痛风吃提子有什么好处
提子对痛风有一定益处,其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机体功能,对尿酸代谢有间接影响,如促进水分摄入、属低嘌呤水果;但特殊人群食用需注意,糖尿病合并痛风者要监测血糖,儿童痛风患者要适量且遵医嘱,老年痛风患者要注意食用方式及可能的胃肠道反应。 一、提子的营养成分与痛风的关联 提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例如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K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有研究表明,适当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可能对痛风患者的炎症状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提子中的营养成分从整体上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为痛风患者提供基础营养支持。 二、提子对痛风患者尿酸代谢可能的间接影响 1.促进水分摄入方面 提子含有一定水分,痛风患者适量食用提子可以增加水分摄入。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增加尿量,从而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痛风患者,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都是有利于尿酸代谢的。例如,年轻的痛风患者如果喜欢吃提子,可以将其作为日常补水的一种方式;老年痛风患者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提子来增加水分摄取。 2.低嘌呤特性 提子属于低嘌呤水果,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在饮食控制中需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而低嘌呤的提子可以作为安全的水果选择之一。不同生活方式的痛风患者,如经常运动的痛风患者,在运动后可能需要补充一些能量和营养,提子可以提供一定的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同时不会因为嘌呤含量高而加重尿酸代谢的负担。 三、特殊人群食用提子的注意事项 1.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 痛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食用提子时需要注意提子中的糖分含量。提子含有一定量的天然糖分,虽然其升糖指数相对一些精制糖可能较低,但糖尿病患者仍需监测血糖情况。建议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少量食用提子,并相应减少其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例如,每天可以吃5-10颗左右的提子,同时监测血糖变化,如果血糖升高明显,则需要调整食用量或暂时避免食用。 2.儿童痛风患者 儿童痛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儿童患有痛风,食用提子时也需要谨慎。儿童的消化系统和代谢系统与成人有所不同,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因为过量食用提子中的糖分等成分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整体的痛风饮食管理,提子可以作为一种水果选择,但不能替代其他必要的营养补充和治疗措施。 3.老年痛风患者 老年痛风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用提子时要注意食用方式,比如可以将提子切成小块,便于咀嚼和消化。同时,老年患者如果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等,要考虑提子对胃肠道的刺激。如果食用提子后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应减少食用量或暂停食用。
2025-09-30 11:43:23 -
月子受风会得风湿病吗
月子受风不一定会得风湿病,但其与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保暖、产后调理)、病史因素(既往健康状况)等有关,月子期间应注重相关方面以降低不良健康风险,若不适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月子受风与风湿病的关系 月子期间身体较为虚弱,若受风后是否会得风湿病需从多方面分析。从医学角度来看,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月子受风就一定会患上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过,月子期间身体的防御机能相对降低,若受风后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一些不适症状出现。例如,可能会引起关节酸痛等表现,但这并不等同于就患上了风湿病。 二、影响因素分析 1.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产妇在月子期间的年龄不同,身体的恢复能力和对风寒的耐受及应对能力有所差异。年轻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在月子受风后通过适当调理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年龄较大的产妇身体恢复机能相对较弱,受风后出现关节等不适进而发展为风湿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对高一些。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直接导致月子受风后患风湿病的关键因素,但女性在月子期间的生理状态是关键。女性在产后体内激素水平等发生变化,身体处于相对敏感的时期,若受风后身体的调节能力会受到一定影响。 2.生活方式 保暖情况:月子期间如果受风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比如没有及时增添衣物、所处环境寒冷潮湿等,会增加身体受到风寒侵袭的程度,进而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增加患相关关节肌肉不适甚至发展为风湿病的潜在风险。相反,如果月子期间注意保暖,即使有短暂的受风情况,通过及时调整也可能将身体受到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产后调理:产后合理的调理对于身体的恢复至关重要。如果产后能通过适当的饮食调养(如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等)、充足的休息等方式促进身体恢复,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身体对风寒等外界因素的抵御能力,降低月子受风后出现问题发展为风湿病的几率;反之,产后调理不当,身体恢复不佳,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病史因素 既往健康状况:如果产妇在孕前就有一些潜在的关节、免疫等方面的轻微问题,那么在月子期间受风后就相对更容易出现关节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并且发展为风湿病的可能性会比本身健康状况良好的产妇相对高一些。例如,孕前有关节炎病史的女性,在月子受风后关节不适可能更难缓解,进而增加患风湿病的风险。 总之,月子受风并不一定会得风湿病,但月子期间的各种因素都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影响,产妇在月子期间应注重保暖、合理调理身体等,以降低可能出现的不良健康风险。如果月子期间出现关节等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025-09-30 11:42:39 -
什么原因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内分泌、免疫异常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具易感性,细菌、病毒感染可触发免疫反应,女性内分泌变化有影响,免疫失调致自身抗体等引发关节损伤,潮湿寒冷环境及吸烟增加发病风险。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有关。例如,肺炎衣原体、EB病毒等感染可能触发机体的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膜组织中可检测到相关病原体的成分,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使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作外来病原体进行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关节炎症的发生。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也被认为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相关。如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导致免疫系统失衡,进而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紊乱可能持续作用,逐步损伤关节组织。 内分泌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内分泌因素有关,尤其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绝经等不同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例如,在女性妊娠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会有所缓解,但在产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时,病情可能复发或加重。这提示雌激素等内分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等方式,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和病情变化。 免疫异常 机体的免疫系统失调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关键。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等异物,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激活。例如,B淋巴细胞会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等。这些自身抗体与体内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滑膜等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致关节滑膜炎症、增生,进而破坏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一系列症状。同时,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异常也参与了免疫炎症反应的调控,进一步加剧了关节的损伤过程。 环境因素 潮湿寒冷环境: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可能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寒冷潮湿的环境会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局部组织营养供应不足,同时可能使关节滑膜等组织的代谢发生改变,容易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引发关节炎症。例如,长期居住在山区潮湿环境中的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吸烟因素:吸烟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危险因素。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等,这些物质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免疫细胞的活性改变,增加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概率。研究发现,吸烟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且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患病风险可能越高。
2025-09-30 1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