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强直性脊柱炎的好发年龄
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16-3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青少年时期16-25岁发病率相对高,30岁左右可能达高峰;长期重体力劳动、潮湿寒冷环境、不当锻炼等生活方式及家族病史会影响患病风险,有家族病史者需关注自身健康并定期检查。 年龄因素的具体体现 青少年时期:此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等处于发育变化中,16岁左右开始,人体的生长发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骨骼、关节等快速生长,而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基础可能在此阶段逐渐显现。研究发现,在16~25岁这个区间内,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青少年时期身体的代谢活跃、免疫系统相对不稳定等因素相关。例如,青少年在进行高强度体育活动等情况下,关节等部位受到的应力变化等可能会诱发疾病相关的炎症反应,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30岁左右:30岁左右的人群,身体的生长发育基本完成,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可能在此阶段达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部分人群可能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症状,如腰骶部疼痛、僵硬等,但尚未得到明确诊断,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可能会逐渐明显。 性别因素的影响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在青春期后的一些生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体内的雄激素等激素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倾向,使得男性相对更容易患上强直性脊柱炎。不过具体的机制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但临床观察发现男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生活方式与病史的关联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居住在潮湿寒冷环境中的人群,即使处于好发年龄范围内,患病风险也会增加。例如,一些长期在矿井下工作的人员,由于工作环境潮湿且身体承受较大应力,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几率可能高于一般人群。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对预防强直性脊柱炎可能有一定益处,但如果锻炼方式不当,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等,也可能诱发疾病。 病史:如果家族中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升高,这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在16~30岁这个好发年龄段内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关节等部位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例如,家族中有明确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青少年,应留意自己是否出现腰骶部反复疼痛、晨僵等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如HLA-B27检测等)和影像学检查(如骶髂关节X线、CT或MRI检查等)。
2025-09-30 10:49:11 -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但可能影响胃肠道,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中传统甲氨蝶呤是首选基础用药需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且妊娠禁用,来氟米特抑制嘧啶合成需监测肝功血常规孕妇禁用,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结合肿瘤坏死因子-α起效快但增感染风险,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有强大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用有不良反应作桥接或短期缓解,特殊人群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女性妊娠哺乳期用药需谨慎评估,有基础疾病患者选药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一、非甾体抗炎药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可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常见药物如布洛芬等,能快速减轻炎症反应,但需注意其可能对胃肠道等产生影响,有胃肠道疾病史患者需谨慎使用。 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一)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1.甲氨蝶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基础用药,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嘌呤合成,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能延缓病情进展,需注意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妊娠女性禁用。 2.来氟米特: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的活性,影响嘧啶合成,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治疗作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和血常规,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禁用。 三、生物制剂 (一)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如英夫利西单抗等,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坏死因子-α,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减轻炎症反应,起效较快,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使用前需评估患者感染情况。 四、糖皮质激素 (一)短效及中效糖皮质激素 如泼尼松等,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但长期使用可导致骨质疏松、感染、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一般作为桥接治疗或短期缓解严重症状时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抗类风湿药物;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用药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可能需调整用药方案;有基础疾病如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胃肠道疾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并采取保护措施。
2025-09-30 10:45:50 -
痛风引发尿毒症吗
痛风因嘌呤代谢紊乱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等可损伤肾脏,长期不控易引发尿毒症,一般人群不积极控血尿酸等易增加风险,老年、女性及有基础肾脏疾病人群风险更高,痛风患者应重视疾病管理以降尿毒症风险。 痛风导致肾脏损害的机制 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血尿酸持续升高,超过其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肾脏间质、肾小管等部位。例如,研究发现,在痛风性肾病患者的肾脏组织中可以观察到尿酸盐结晶的存在。这些结晶会引起肾脏的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肾小管-间质损伤:尿酸盐结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会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小管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肾小管受损后,其重吸收、分泌等功能异常,进一步影响肾脏的整体排泄和调节功能。长期的肾小管-间质损伤会逐渐进展为肾小球病变,最终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不同人群中痛风引发尿毒症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对于普通痛风患者,如果不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嘌呤饮食、缺乏运动等),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肾脏损害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会增加。例如,有研究追踪了一组痛风患者多年,发现血尿酸控制不佳的患者比血尿酸控制良好的患者更易出现肾功能逐渐下降的情况。 特殊人群 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就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痛风对老年肾脏的损害可能更为敏感。老年痛风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尿酸,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的肾脏储备功能差,一旦受到痛风相关的肾脏损伤,更容易快速进展到尿毒症阶段。 女性人群: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因素,痛风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点。女性痛风患者在控制痛风的过程中,除了关注血尿酸外,要注意激素变化对肾脏可能产生的额外影响,更应积极预防痛风引发尿毒症。 已有基础肾脏疾病的人群:本身患有慢性肾炎等基础肾脏疾病的痛风患者,痛风会加重肾脏的损伤,这类人群发生尿毒症的风险比没有基础肾脏疾病的痛风患者更高。他们需要更加严格地管理痛风,密切监测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延缓向尿毒症发展的进程。 总之,痛风是有可能引发尿毒症的,痛风患者应重视疾病的管理,包括严格控制血尿酸水平、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肾功能等,以降低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
2025-09-30 10:45:26 -
尿酸可以通过汗液排出吗
尿酸可通过汗液排出但量少,正常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泄,不同人群经汗液排尿酸有特点,如多数人汗液排尿酸作用可忽略,高温工作者出汗多但总量仍少,儿童肾脏功能发育中、老年人肾功可能减退时汗液排尿酸仍不重要,都需关注体液平衡以维持尿酸正常代谢。 一、尿酸经汗液排出的量及相关影响因素 排出量少:相比通过尿液排出的尿酸量,经汗液排出的尿酸量微乎其微。一般情况下,汗液中尿酸的含量远低于尿液中尿酸的含量。例如,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每升汗液中尿酸的含量大约在几毫克级别,而每升尿液中尿酸的含量可能在几百毫克级别。 影响因素:汗液排出量会影响尿酸经汗液的排出情况。当人体大量出汗时,汗液排出量增多,但即使如此,经汗液排出的尿酸总量仍然相对较少。另外,个体的代谢状态、饮食等也会有一定间接影响,不过总体而言,经汗液排出尿酸不是尿酸排泄的主要方式。 二、不同人群尿酸经汗液排出的特点 一般人群: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汗液排泄尿酸的作用相对可忽略不计。但在大量出汗等特殊情况下,经汗液排出的尿酸量会有一定变化,但依然不是尿酸排泄的关键途径。 特殊人群 高温环境工作者: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出汗量较多,理论上经汗液排出的尿酸会有所增加,但由于总量依旧较少,所以对尿酸水平的整体影响不大。不过这类人群需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为大量出汗可能会导致身体脱水等情况,而脱水可能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间接影响尿酸水平。 儿童:儿童的肾脏功能还在发育过程中,尿酸排泄主要依赖肾脏,但经汗液排出尿酸的情况与成人相似,量都很少。在儿童时期,要关注其hydration(hydration即身体的水合状态)情况,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促进尿酸通过尿液等正常途径排出,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因为儿童身体代谢活跃,但肾脏功能相对不完善,更需要注意维持良好的体液平衡来保障尿酸的正常代谢。 老年人:老年人的肾脏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尿酸经肾脏排泄的能力下降,此时经汗液排出尿酸的量相对更不重要,但老年人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出汗情况和整体的体液平衡,因为老年人的身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脱水等情况可能会对尿酸代谢产生更明显的不良影响,需要注意适当补水等,以维持尿酸的正常代谢过程。
2025-09-30 10:44:23 -
风湿病的症状早期症状
风湿病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关节症状包括疼痛(不同风湿病疼痛特点不同,如类风湿关节炎对称性小关节持续疼痛伴晨僵,骨关节炎与活动相关、好发于负重关节)和肿胀(类风湿关节炎多因滑膜炎症增生致多关节肿胀,痛风性关节炎常突然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且局部红热);全身症状有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约80%病程中发热、成人斯蒂尔病高热伴咽痛肌肉疼痛等)和乏力(如系统性硬化症早期常感乏力伴皮肤改变);皮肤症状表现为不同皮疹(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蝶形红斑日晒加重,皮肌炎眶周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及Gottron征,银屑病关节炎伴银屑病样皮疹);肌肉症状有肌肉疼痛(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近端肌肉疼痛无力,风湿性多肌痛肩部等肌肉疼痛僵硬伴全身症状)。 肿胀:关节肿胀也是常见早期症状之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多因关节滑膜炎症、增生等导致,可累及多个关节,肿胀处皮肤温度可能稍有升高。痛风性关节炎早期也可出现关节肿胀,常突然发作,多累及第一跖趾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发红、灼热。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风湿病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热表现,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约80%在病程中会出现发热,热型多样,可为低热、中度热,也有呈高热者。成人斯蒂尔病以高热为突出表现,体温可骤升骤降,常伴有咽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乏力:很多风湿病早期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精力不济。这可能与疾病导致的炎症反应、机体代谢紊乱等有关。例如系统性硬化症早期,患者常感乏力,同时可能伴有皮肤僵硬、变厚等表现,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发病上有一定差异,具体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对全身代谢等多方面的影响有关。 皮肤症状 皮疹:不同风湿病有不同的皮疹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面部蝶形红斑,位于双颊部和鼻梁部,呈对称性,日晒后可加重。皮肌炎患者会有眶周紫红色水肿性红斑,还可出现Gottron征,即手指关节伸面紫红色丘疹。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可伴有银屑病样皮疹,先有银屑病皮肤损害,后出现关节炎症表现。 肌肉症状 肌肉疼痛:风湿病可累及肌肉,导致肌肉疼痛。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早期就会出现近端肌肉疼痛、无力,表现为抬手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风湿性多肌痛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主要表现为肩部、骨盆带肌肉疼痛、僵硬,晨起时明显,可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2025-09-30 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