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坐月子受凉全身关节疼还能恢复吗
坐月子受凉全身关节疼通过合理干预有望恢复,恢复受受凉程度、干预措施、自身状况等影响,可通过保暖、适当康复锻炼、饮食调理、中医理疗辅助等措施促进恢复,具体恢复情况有个体差异,要依自身实际采取合适应对办法。 一、可能的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多数女性全身关节疼的情况是可以逐渐恢复的。但恢复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受凉的程度、后续干预措施是否得当、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如果受凉程度较轻,且后续能科学调理,恢复的可能性较大;若受凉严重且未及时有效干预,恢复可能相对困难,甚至可能遗留一些慢性关节不适的问题。 二、可行的干预措施 保暖措施:产后要特别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再次受凉。例如,居住环境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一般22-24℃较为合适),关节部位可以使用保暖的护具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产妇,保暖的需求和方式基本一致,但年轻产妇相对身体机能较好,恢复能力可能相对强一些,但也不能忽视保暖。 适当康复锻炼: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比如简单的关节屈伸活动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加。对于有一定病史或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弱的产妇,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锻炼不当加重关节损伤。 饮食调理:可以适当多摄入一些富含营养且有助于驱寒、促进关节恢复的食物。例如,多吃一些温热性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像鸡肉、鱼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不同年龄的产妇在饮食上基本遵循此原则,但年轻产妇可能在营养需求的量和种类上与年龄稍长的产妇有一定差异,不过总体还是以均衡营养为主。 中医理疗辅助:可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中医理疗,如艾灸等,艾灸对于缓解关节疼痛可能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艾灸的操作规范和适用情况,避免因操作不当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特殊人群,如本身有皮肤疾病等情况的产妇则不适合随意进行艾灸理疗。 总之,坐月子受凉全身关节疼有恢复的可能,通过合理的保暖、适当锻炼、饮食调理以及必要时的中医理疗等措施,多数情况可以促进恢复,但具体恢复情况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应对办法。
2025-09-30 10:30:42 -
引起风湿热的主要致病原因
风湿热主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该菌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人体感染后抗体交叉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症状;个体易感性方面,遗传因素使其易免疫调节紊乱,儿童青少年因免疫系统未熟等更易患病,居住拥挤、营养差等生活方式也增加风险,需关注相关因素预防。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比如,在拥挤的环境中,如学校、军营等,该细菌可借助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人体呼吸道黏膜受到其感染后,容易引发免疫反应异常。 免疫反应机制: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该细菌的抗体。然而,这些抗体在攻击细菌的同时,也会交叉攻击人体自身组织,尤其是心脏、关节、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例如,抗体与心脏瓣膜上的某些成分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引发风湿性心脏病;与关节滑膜等组织反应,引起关节炎症等风湿热相关症状。 个体易感性 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与风湿热的发生相关。具有特定基因背景的个体,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更容易发生免疫调节紊乱,进而引发风湿热。例如,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亚型与风湿热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携带这些基因亚型的人群相对普通人群更易罹患风湿热。 年龄和生活方式因素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风湿热,这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以及生活接触环境等因素有关。儿童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在集体生活中接触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机会较多。 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拥挤、营养状况较差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增加风湿热的发病风险。拥挤的居住环境使得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更容易传播,而营养状况较差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使人体更易受到细菌感染并引发异常免疫反应。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预防风湿热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避免过度拥挤,同时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增强免疫力。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减少引发风湿热的风险。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是在有链球菌感染风险时,如出现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2025-09-30 10:29:46 -
类风湿性关节炎饮食不宜吃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避免高盐、辛辣刺激性、生冷、油腻、高糖食物及酒精类饮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更要严格遵循饮食禁忌,以利于病情控制和身体状况维持。 一、高盐食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避免高盐食物。过多摄入高盐饮食可能会影响体内水钠代谢平衡,导致关节周围组织水肿,加重关节的肿胀和疼痛。例如,长期高盐饮食会使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间隙水分增多,而关节周围组织较为疏松,容易受到影响。 二、辛辣刺激性食物 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属于此类。这类食物可能会刺激关节,加重炎症反应。研究表明,辛辣物质可能会促使体内炎性介质释放增加,从而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加重。 三、生冷食物 如冷饮、生鱼片等生冷食物。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寒湿之邪侵袭关节,会进一步加重关节的疼痛、僵硬等症状,尤其在寒冷季节或体质偏寒的患者中影响更为明显。 四、油腻食物 油炸食品、肥肉等油腻食物也不宜多吃。过多的油腻食物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且可能导致血脂升高,不利于机体的整体健康,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控制也没有益处。 五、高糖食物 糖果、甜饮料等高糖食物应限制摄入。高糖饮食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加剧。有研究发现,高血糖状态下会促进一些炎症相关因子的产生,从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六、酒精类饮品 酒精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饮酒后,酒精会干扰药物的代谢,还可能加重关节的炎症损伤,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尤其是本身在服用抗风湿药物的患者,酒精与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严格遵循上述饮食禁忌,避免不良饮食对病情和生长发育造成双重影响;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饮食上更要注意避免上述食物,以维持身体的营养平衡和关节功能的相对稳定。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有所变化,更要注重饮食的合理性,规避不利于病情的食物。
2025-09-30 10:28:19 -
风湿病可以痊愈吗
风湿病能否痊愈分情况,部分经规范治疗可临床缓解,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规范治疗约60%-70%可临床缓解,反应性关节炎积极控制感染等多数数周-数月症状缓解;但像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难以完全痊愈,需长期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日常注意休息保暖等对改善预后重要。 可以临床缓解的情况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并规范应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等治疗,约60%-70%的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缓解,病情长期稳定,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不过需要长期随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积极治疗也有较好预后,部分患儿病情可得到控制,生长发育不受明显影响,但也需长期监测。 反应性关节炎:由感染等因素诱发的反应性关节炎,在积极控制感染,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等治疗后,多数患者在数周-数月内症状缓解,关节功能恢复,且再次感染诱因控制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部分患者可能转为慢性。 难以完全痊愈的情况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虽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活动,使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提高,但尚无法完全治愈。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并且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在女性患者妊娠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出现波动。对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相对复杂,治疗过程中需要更谨慎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但通过规范治疗也可使病情得到一定控制,部分患儿成年后病情可相对稳定,但仍需终身随访。 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也不能完全治愈。通过规范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吡啶等)、生物制剂等治疗,可以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多数患者可以保持较好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但需要长期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脊柱强直等后遗症。 风湿病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情发现早晚、治疗是否规范、患者的依从性等。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2025-09-30 10:27:43 -
尿酸偏低是什么意思
尿酸偏低定义为低于正常范围,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肝脏疾病、遗传性酶缺陷疾病、药物影响,可能带来营养相关问题及对儿童、女性、有基础病史人群的影响,应对需结合检查明确原因,营养不良者调整饮食,疾病引起者针对原发病诊疗,药物导致者调整用药,特殊人群需专业指导。 一、尿酸偏低的定义及正常范围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男性血尿酸水平一般在150~416μmol/L,女性在89~357μmol/L,低于此范围则定义为尿酸偏低。 二、尿酸偏低的常见原因 1.营养不良:长期摄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肉类、海鲜等)过少,导致体内嘌呤合成原料不足,进而使尿酸生成减少。例如长期素食、节食的人群易出现此类情况。 2.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可影响尿酸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导致尿酸生成减少。若患者有肝脏疾病病史,需警惕尿酸偏低与肝脏功能异常的关联。 3.遗传性酶缺陷疾病: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会影响尿酸代谢过程中的酶功能,致使尿酸生成或代谢异常,出现尿酸偏低现象。 4.药物影响:部分药物如抗结核药等可能干扰尿酸代谢途径,导致尿酸生成减少。 三、尿酸偏低可能带来的影响 1.营养相关问题:长期尿酸偏低常与营养不良相关,可能影响身体正常代谢,如蛋白质、能量等摄入不足会进一步影响机体免疫、生长发育等功能。 2.特殊人群影响 儿童:尿酸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生理作用,长期尿酸偏低可能干扰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关注营养摄入及生长指标。 女性:女性若尿酸偏低,需排查是否因营养摄入不足、疾病等导致,应注意均衡饮食,必要时就医评估。 有基础病史人群:有肝脏疾病、遗传性代谢病等病史者出现尿酸偏低,需警惕基础疾病进展或代谢紊乱加重,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四、尿酸偏低的应对建议 若发现尿酸偏低,应结合病史、症状等进一步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明确原因。对于因营养不良导致者,需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等营养物质;若由疾病引起,则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诊疗;对于药物导致者,可在医生评估下调整用药方案。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等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综合评估并采取个性化措施,以保障身体健康。
2025-09-30 10: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