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关节僵硬的原因是什么
关节僵硬的常见原因包括创伤后因素(如骨折致关节周围组织炎症粘连、软组织损伤后瘢痕收缩致关节僵硬)、关节炎性因素(类风湿关节炎致滑膜炎症增生粘连、骨关节炎致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增生致僵硬)、神经源性因素(脊髓损伤致肌肉痉挛肌张力异常、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疾病致肢体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废用性因素(长期制动致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囊和韧带挛缩)。 骨折:当发生骨折时,尤其是关节周围的骨折,骨折断端的出血、肿胀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同时骨折后需要长时间固定,若固定时间过长,会引起关节囊、韧带等组织的粘连、挛缩,从而导致关节僵硬。例如,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后,若固定不当或时间过长,患者可能出现腕关节僵硬。不同年龄段人群骨折后发生关节僵硬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骨折后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但如果固定不合理也可能出现问题;老年人骨折后因为本身关节退变基础,加上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发生关节僵硬。 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如韧带撕裂、肌腱断裂等,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的收缩会限制关节的活动,进而导致关节僵硬。比如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若未及时正确治疗,后期容易出现膝关节的僵硬。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运动员因高强度运动导致软组织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病史方面如果有既往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史,再次受伤后发生关节僵硬的风险会增加。 关节炎性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引起关节软骨破坏和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患者会出现多个关节的肿胀、疼痛、僵硬,尤其在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明显,称为“晨僵”,持续时间较长。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等会影响患病及后续关节僵硬的发生。 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退变、磨损,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僵硬。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肥胖人群由于关节负重增加,骨关节炎发病风险高,患病后关节软骨的进行性破坏会导致关节僵硬逐渐加重。 神经源性因素: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可导致所支配的关节出现肌肉痉挛、肌张力异常,进而引起关节僵硬。不同年龄段脊髓损伤患者均可能出现,比如外伤性脊髓损伤,年轻患者可能因意外事故导致,老年患者可能因跌倒等原因引发,脊髓损伤平面不同,影响的关节范围不同,生活方式中从事高风险职业等可能增加脊髓损伤风险,病史方面神经系统疾病史等会有影响。 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长期不活动导致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引起关节僵硬。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和男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有基础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发病风险高,生活方式中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脑血管病风险,进而影响关节功能导致僵硬。 废用性因素: 长期制动:因疾病或创伤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或肢体固定,如骨折后石膏固定、偏瘫患者长期卧床等,都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囊和韧带挛缩,从而出现关节僵硬。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长期制动的患者,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关节的正常活动,老年人则更容易出现关节退变基础上的进一步僵硬,生活方式中本身活动量少的人群在制动时更易发生,病史方面如果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制动的情况,关节僵硬风险增加。
2025-09-30 13:19:18 -
风湿怎么引起的
风湿性疾病的发病与遗传、感染、内分泌、环境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使个体具易感性,感染可触发,内分泌致性别差异,环境影响发病,免疫功能紊乱致自身攻击引发疾病。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触发风湿性疾病。比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密切相关。当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产生交叉免疫反应,链球菌的某些抗原与人体心脏、关节等组织的抗原相似,免疫系统在攻击链球菌时误伤到自身组织,导致风湿热的发生,出现关节炎、心脏炎等一系列症状。另外,肺炎衣原体感染也被认为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的发病存在关联,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肺炎衣原体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肺炎衣原体可能通过持续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失调,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过程。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风湿性疾病的诱因之一。例如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一定关系。EB病毒感染后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改变免疫调节机制,使得自身抗体产生增多,进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出现的皮肤损害、关节疼痛、肾脏受累等多种症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相关,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可产生大量冷球蛋白,沉积在血管等部位引起炎症,出现关节疼痛、紫癜等风湿相关表现。 内分泌因素 风湿性疾病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多见于女性,这与内分泌因素有关。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在育龄期女性中高发。雌激素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雌激素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自身抗体的产生等。妊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某些风湿性疾病,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使得原本有风湿性疾病易感性的女性更容易出现病情活动。而绝经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对风湿性疾病的病情产生影响,部分患者在绝经后病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这都体现了内分泌因素在风湿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环境因素 寒冷、潮湿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诱发风湿性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寒冷、潮湿的环境可导致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使得关节组织的营养供应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机体对关节组织的保护能力,从而增加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风险。在一些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地区的人群中,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其他环境化学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生有关。比如长期接触硅尘的人群,患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一些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细胞等方式参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免疫功能紊乱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维持免疫平衡。但当免疫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引发风湿性疾病。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失调,T细胞不能正常调节B细胞的活性,导致B细胞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等,这些自身抗体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关节滑膜的增生、破坏,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表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多种组织器官,包括皮肤、肾脏、血液系统等,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025-09-30 13:18:30 -
为什么痛风反复发作 看看你中招了吗
痛风反复发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尿酸控制不佳(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导致)、饮食控制不当(继续摄入高嘌呤食物、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导致)、药物治疗不规范(自行停药或减量、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导致)以及其他诱发因素(应激状态、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导致)。 一、尿酸控制不佳 原因: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是痛风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例如,一些人存在尿酸生成相关酶的缺陷,导致尿酸合成增加;还有些人肾小管尿酸排泄功能异常,使得尿酸排出减少。以尿酸生成过多为例,据相关研究,约10%-20%的痛风患者存在嘌呤代谢关键酶的异常,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会使尿酸生成显著增多。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可能逐渐减退,尿酸排泄能力下降,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尿酸控制不佳的情况,从而增加痛风反复发作风险。 性别因素: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痛风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痛风风险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长期高嘌呤饮食,如频繁食用动物内脏、海鲜、肉类浓汤等,会使尿酸生成大幅增加。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啤酒中含有较多鸟嘌呤,代谢后会产生尿酸,同时酒精还会影响尿酸排泄。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也不利于尿酸的排出。 病史因素:有长期痛风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尿酸水平往往长期处于较高状态,更容易出现反复发作。 二、饮食控制不当 原因:继续摄入高嘌呤食物是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的常见情况。比如,再次大量食用火锅,火锅中的肉类、海鲜等食材嘌呤含量高,会使尿酸迅速升高。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对饮食中嘌呤的代谢能力不同,老年人代谢功能相对较弱,若不注意饮食控制,更易因饮食不当引发痛风发作。 性别因素:男性和女性在饮食偏好和代谢上虽有一定差异,但都需注意饮食控制,男性可能更易因社交等原因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 生活方式:有聚餐、社交等频繁饮食场合的人群,若不注意饮食选择,很容易摄入高嘌呤食物,导致痛风复发。 病史因素:既往有因饮食不当诱发痛风的患者,若不吸取教训,再次饮食控制不佳,痛风复发几率大大增加。 三、药物治疗不规范 原因:自行停药或减量是常见的不规范用药情况。例如,患者在痛风症状缓解后,自行停止服用降尿酸药物,导致血尿酸水平再次升高,引发痛风复发。 年龄因素:老年人可能记忆力或对疾病重视程度等原因,更易出现自行停药等不规范用药情况。 性别因素:男女在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上可能存在差异,女性相对更关注药物副作用等问题,但也可能因此出现不规范用药。 生活方式:生活不规律、不能按时服药的人群,容易出现药物治疗不规范的情况。 病史因素:曾因药物治疗不规范导致痛风复发的患者,再次治疗时更需注意规范用药,但也可能因之前的经历出现对药物治疗的不重视等情况。 四、其他诱发因素 应激状态:手术、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可能导致尿酸波动,诱发痛风发作。比如,进行大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因身体应激反应,尿酸水平升高,引发痛风。 年龄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应激状态的适应能力更弱,在应激情况下更易诱发痛风发作。 性别因素:不同性别在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略有不同,但都可能受到应激影响诱发痛风。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应激状态出现的几率相对较高,更易因应激诱发痛风。 病史因素: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痛风复发的风险比无痛风病史的人更高。
2025-09-30 13:16:38 -
治疗痛风的断根怪方
痛风是代谢性疾病,需综合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限酒、控体重、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用抑制尿酸合成或促进尿酸排泄药物),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老年、女性痛风患者各有特点),不存在能治痛风断根的怪方,疑似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规范治疗。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控制 低嘌呤食物摄入: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猪肝、猪肾等)、部分海鲜(沙丁鱼、凤尾鱼等)、浓肉汤等。以常见的海鲜为例,每100克沙丁鱼中嘌呤含量较高,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诱发痛风发作。而像大米、小麦等谷类食物嘌呤含量较低,适合痛风患者食用。 限制饮酒: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增加痛风发作风险。尤其是啤酒,其发酵过程会产生较多嘌呤,进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控制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对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频率很重要。例如,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痛风患者,建议逐步减轻体重,每周减重0.5-1kg较为合适。 2.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控制体重,但要注意运动方式和强度。急性发作期应避免运动,缓解期可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快走为例,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80%的范围内较为适宜。 二、药物治疗 1.急性发作期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2.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药物 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用药前需进行基因检测,如HLA-B5801基因检测,以评估过敏风险。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但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应慎用,因为可能会导致结石增多。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痛风:儿童痛风较为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如果儿童出现疑似痛风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治疗上,非药物干预更为重要,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嘌呤食物摄入,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药物使用需非常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2.老年痛风患者:老年痛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注意对胃肠道和肾功能的影响,可能需要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老年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 3.女性痛风患者:女性痛风患者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痛风发作可能会有一定特点。在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上与一般人群类似,但要注意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和身体变化。例如,更年期女性可能面临骨质疏松风险,在控制体重和运动的同时,要注意钙的补充等。 需要强调的是,痛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个体化的治疗,而不存在所谓的“断根怪方”。一旦发现疑似痛风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使用不规范的方法治疗,延误病情。
2025-09-30 13:16:18 -
无名指关节疼痛的原因
无名指关节疼痛的原因多样,包括外伤因素(直接外伤致局部损伤或骨折、慢性劳损致关节周围组织反复牵拉)、关节炎相关(骨关节炎因关节软骨磨损退变、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性累及小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代谢紊乱致尿酸盐结晶沉积)、感染因素(细菌感染致化脓性关节炎、病毒感染可伴关节疼痛但少见)、其他因素(系统性疾病影响如银屑病关节炎等、内分泌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致关节疼痛)。 一、外伤因素 1.直接外伤:手指受到外力撞击,如被重物砸到、手指被夹等,会导致无名指关节局部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从而引起疼痛。例如打篮球时手指碰撞到篮板,就可能出现无名指关节疼痛。这种情况在年轻人因运动等导致外伤的场景中较为常见,受伤当时可能就会有明显疼痛、肿胀,严重时手指活动受限。 2.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需要频繁使用手指且手部姿势不当的工作,比如长时间打字、弹钢琴、编织等,会使无名指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组织反复受到牵拉,引起慢性劳损。随着时间推移,关节会出现疼痛,一般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关节退变等问题。这种情况在长期从事手工劳作或办公室伏案工作人群中较为普遍,年龄跨度较广,中青年居多。 二、关节炎相关 1.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退变,尤其是手指关节,无名指关节也可能受累。骨关节炎会导致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引起疼痛、僵硬,早晨起床时症状可能较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稍有缓解,但活动过多又会加重。老年人是骨关节炎的高发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2.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关节,包括无名指关节。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且多为对称性,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除了关节局部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等。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组织有关。 3.痛风性关节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无名指关节等部位,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剧烈疼痛、红肿。多见于中年男性,常有高嘌呤饮食、饮酒等诱因,如大量食用海鲜、动物内脏后容易诱发。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无名指关节周围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关节腔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较快,需要及时治疗。常见于皮肤有破损且未及时处理的人群,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无名指关节引起疼痛,如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的伴随症状。不过相对来说,病毒感染导致单纯无名指关节疼痛的情况不多见,往往还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如风疹病毒感染会有皮疹等表现。 四、其他因素 1.系统性疾病影响:一些系统性疾病也可能累及无名指关节导致疼痛,如银屑病关节炎,患者除了有皮肤银屑病表现外,还会出现关节炎症,包括无名指关节疼痛、肿胀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关节,引起关节疼痛等症状。这类疾病往往有全身多系统的表现,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来明确诊断。 2.内分泌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包括无名指关节。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机体的代谢等功能,导致关节周围组织代谢异常等情况。多见于中年女性,常伴有乏力、畏寒、水肿等其他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2025-09-30 13: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