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姚中强,男,副主任医师。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17年。2003年获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型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完成博士后。在协和医院和人民医院期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白塞病和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展开
个人擅长
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展开
  • 无名指关节疼痛的原因

    无名指关节疼痛的原因多样,包括外伤因素(直接外伤致局部损伤或骨折、慢性劳损致关节周围组织反复牵拉)、关节炎相关(骨关节炎因关节软骨磨损退变、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性累及小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代谢紊乱致尿酸盐结晶沉积)、感染因素(细菌感染致化脓性关节炎、病毒感染可伴关节疼痛但少见)、其他因素(系统性疾病影响如银屑病关节炎等、内分泌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致关节疼痛)。 一、外伤因素 1.直接外伤:手指受到外力撞击,如被重物砸到、手指被夹等,会导致无名指关节局部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从而引起疼痛。例如打篮球时手指碰撞到篮板,就可能出现无名指关节疼痛。这种情况在年轻人因运动等导致外伤的场景中较为常见,受伤当时可能就会有明显疼痛、肿胀,严重时手指活动受限。 2.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需要频繁使用手指且手部姿势不当的工作,比如长时间打字、弹钢琴、编织等,会使无名指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组织反复受到牵拉,引起慢性劳损。随着时间推移,关节会出现疼痛,一般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关节退变等问题。这种情况在长期从事手工劳作或办公室伏案工作人群中较为普遍,年龄跨度较广,中青年居多。 二、关节炎相关 1.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退变,尤其是手指关节,无名指关节也可能受累。骨关节炎会导致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引起疼痛、僵硬,早晨起床时症状可能较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稍有缓解,但活动过多又会加重。老年人是骨关节炎的高发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2.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关节,包括无名指关节。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且多为对称性,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除了关节局部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等。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组织有关。 3.痛风性关节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无名指关节等部位,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剧烈疼痛、红肿。多见于中年男性,常有高嘌呤饮食、饮酒等诱因,如大量食用海鲜、动物内脏后容易诱发。 三、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无名指关节周围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关节腔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较快,需要及时治疗。常见于皮肤有破损且未及时处理的人群,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无名指关节引起疼痛,如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的伴随症状。不过相对来说,病毒感染导致单纯无名指关节疼痛的情况不多见,往往还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如风疹病毒感染会有皮疹等表现。 四、其他因素 1.系统性疾病影响:一些系统性疾病也可能累及无名指关节导致疼痛,如银屑病关节炎,患者除了有皮肤银屑病表现外,还会出现关节炎症,包括无名指关节疼痛、肿胀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关节,引起关节疼痛等症状。这类疾病往往有全身多系统的表现,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来明确诊断。 2.内分泌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包括无名指关节。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机体的代谢等功能,导致关节周围组织代谢异常等情况。多见于中年女性,常伴有乏力、畏寒、水肿等其他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2025-09-30 13:15:28
  • 痛风的治疗及方法

    痛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要谨慎选药及适度运动,儿童患者优先非药物治疗且谨慎用降尿酸药,女性患者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治疗需特殊考量。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增加低嘌呤食物及蔬菜水果的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且大多为碱性食物,有助于尿酸排泄。例如,每100克芹菜嘌呤含量约为11.3毫克,属于低嘌呤蔬菜。同时要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适宜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体重减轻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 饮水:每日饮水应在20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 运动:适度运动,如游泳、快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使乳酸产生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诱发痛风发作。 二、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其起效较快,能有效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吞噬作用,发挥抗炎止痛效果。但该药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还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等,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对于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的患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强,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但使用该药时需碱化尿液,防止尿酸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同时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但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使用前需进行基因检测(HLA-B5801基因检测),汉族人群中该基因阳性者使用别嘌醇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较高。非布司他也是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相较于别嘌醇,其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的痛风治疗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药物选择上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与基础疾病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关注对胃肠道和肾脏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和肾功能相对较弱。同时,老年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运动要适度,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关节损伤。 儿童患者:儿童痛风较为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调整饮食结构等。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不良反应对其影响较大,一般不轻易使用降尿酸药物,只有在病情严重时,在严格评估利弊后,才可谨慎选用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生长发育情况。 女性患者:女性痛风患者在生理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治疗需特殊考虑。生理期时,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需注意可能加重痛经等情况;妊娠期使用药物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多数药物在妊娠期使用需权衡利弊;哺乳期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应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或暂停哺乳。

    2025-09-30 13:14:41
  • 高尿酸怎么检查

    血尿酸测定包括静脉采血法和手指采血法,静脉采血法适用于一般人群,正常男性血尿酸约208-428μmol/L,女性约155-357μmol/L,升高或降低有不同意义;手指采血法常用于初步筛查;24小时尿尿酸测定适用于怀疑尿酸代谢异常相关疾病人群,正常男性约150-700mg,女性约100-600mg,可评估尿酸代谢情况;关节超声检查适用于痛风及有关节不适的高尿酸血症人群,可观察关节病变情况;双能CT检查适用于高尿酸相关关节病变患者,能更准确发现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采用,无特殊年龄、性别禁忌,但对于儿童,采血时需注意轻柔操作,避免过度哭闹导致采血困难或影响结果准确性。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人群,也可通过该方法检测血尿酸。 操作过程:受检者需空腹8-12小时后,常规消毒肘部静脉,然后用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血液标本会被送往实验室进行血尿酸浓度的测定。正常血尿酸值,男性约为208-428μmol/L,女性约为155-357μmol/L。血尿酸升高常见于痛风、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血尿酸降低可见于恶性贫血、范可尼综合征等情况。 手指采血法: 适用人群:常用于快速检测初步筛查,儿童可采用,相对静脉采血更简便,但准确性可能稍逊于静脉采血。对于一些病情稳定且仅需初步了解血尿酸情况的患者也可使用。 操作过程:用酒精消毒手指指尖,然后用采血针轻刺指尖,取少量血液滴在检测试纸上。通过与试纸的颜色反应来初步判断血尿酸水平,但该方法的结果仅供参考,如需确诊还需结合静脉采血的结果。 24小时尿尿酸测定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进行,对于怀疑有尿酸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人群,如痛风患者判断尿酸生成和排泄情况等,各年龄、性别均可。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等人群也可进行该项检查。 操作过程:受检者需要收集24小时的尿液,首先要排空膀胱,然后将24小时内的所有尿液收集到一个干净、干燥且带有防腐剂(如甲苯)的容器中。准确记录24小时的尿量,然后取一定量的尿液标本送检。通过测定24小时尿尿酸的排泄量来评估尿酸的代谢情况。正常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男性约为150-700mg,女性约为100-600mg。如果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增多,可能提示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对尿酸排泄障碍等情况;如果减少则可能与尿酸生成减少等因素有关。 关节超声检查 适用人群:对于痛风患者,尤其是怀疑有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患者,各年龄、性别均可进行。对于有高尿酸血症病史且有关节不适的人群也可进行该项检查。 操作过程:检查时患者需要暴露受检关节,医生会将超声探头涂抹耦合剂后放在关节表面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关节滑膜是否增厚、关节腔内是否有积液、是否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等情况。尿酸盐结晶在超声下可表现为特异性的强回声光点或光带等,有助于早期发现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变情况,对于高尿酸相关关节病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双能CT检查 适用人群:适用于高尿酸相关关节病变的患者,如怀疑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各年龄、性别均可。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高尿酸相关关节疾病的人群也可进行。 操作过程:受检者躺在双能CT检查床上,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合适的体位。双能CT可以利用不同能量的X线对尿酸盐结晶进行特异性成像,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关节内的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对于早期诊断痛风等疾病以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的情况,双能CT可能提供更清晰的诊断信息。

    2025-09-30 13:13:25
  • 什么是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异质性疾病,病因有尿酸生成过多和排泄减少,临床表现分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辅助检查包括血尿酸等测定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依据典型表现等,治疗有一般、急性发作期、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性肾脏病变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尿酸生成过多: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导致尿酸生成增加。例如,一些遗传性酶缺陷会使尿酸生成途径中的相关酶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尿酸生成过多。 尿酸排泄减少: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等功能异常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如某些肾脏疾病、药物等因素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 三、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膝、腕、指、肘等关节。 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后,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可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慢性期:可出现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痛风石破溃后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还可出现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 四、辅助检查 血尿酸测定: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 尿尿酸测定:可了解尿酸排泄情况,有助于区分尿酸生成过多型和排泄减少型痛风。 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是确诊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在慢性期可见关节面不规则、骨质侵蚀等改变;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腔内尿酸盐结晶沉积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血尿酸升高、关节液或痛风石中找到尿酸盐结晶等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双手小关节,呈对称性多关节炎,类风湿因子常阳性;化脓性关节炎常有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关节液细菌培养可阳性等。 六、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避免饮酒等。 急性发作期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症状。 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等,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防止痛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痛风性关节炎较为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若儿童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类似痛风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排查病因,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措施。 女性:女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绝经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雌激素变化对尿酸代谢的影响,用药时需考虑女性特殊生理时期的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降尿酸药物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已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并且要加强对肾功能的监测。

    2025-09-30 13:13:05
  • 痛风如何控制饮食

    痛风患者需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部分海鲜、红肉,可增加低嘌呤食物摄入,控制总热量,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且避免饮酒,以利于尿酸代谢与病情控制,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 1.常见高嘌呤食物种类及影响 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每100克猪肝中嘌呤含量较高。嘌呤是导致痛风患者体内尿酸升高的重要因素,过多摄入动物内脏会使尿酸生成增加,从而诱发痛风发作。 部分海鲜:像沙丁鱼、凤尾鱼等,这些海鲜中的嘌呤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以沙丁鱼为例,其嘌呤含量较高,大量食用会显著提升血尿酸浓度。 红肉:牛肉、羊肉等红肉相对来说嘌呤含量也不低,长期大量食用红肉会增加痛风患者的发病风险。 应对措施: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这类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可选择低嘌呤的食物来替代,如鸡肉相对牛肉、羊肉来说嘌呤含量稍低,可适当增加鸡肉的摄入。 二、增加低嘌呤食物摄入 1.蔬菜类 大多数蔬菜:蔬菜一般属于低嘌呤食物,例如白菜、胡萝卜等。白菜每100克嘌呤含量极低,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尿酸在体内的潴留。胡萝卜同样嘌呤含量低,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对身体有益。 水果类:水果也是低嘌呤食物的重要来源,如苹果、香蕉等。苹果富含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香蕉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钾元素有助于促进尿酸的排泄,对痛风患者有一定的好处。 奶制品:牛奶、酸奶等奶制品嘌呤含量很低,且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是很好的蛋白质补充来源,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同时不会加重痛风病情。 三、控制总热量摄入 1.与痛风的关联 过多的热量摄入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体重过重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包括尿酸的代谢,容易使尿酸在体内堆积,增加痛风发作的几率。 控制方法: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来合理控制总热量。例如,对于年轻男性,身体活动量较大的情况下,每天的总热量摄入要根据其从事的体力活动强度来确定,一般来说,轻体力活动的年轻男性每天总热量摄入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成年男性轻体力活动者每天总热量大约在2000-2500千卡左右,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来控制总热量,保证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5%,蛋白质占10%-20%,脂肪占20%-30%。 四、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1.对尿酸排泄的作用 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增加尿量,从而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般建议痛风患者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最好是白开水、淡茶水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痛风患者,要注意适量饮水,避免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心脏等器官的负担加重,可少量多次饮水;对于儿童痛风患者(虽然儿童痛风相对较少,但也有特殊情况),要根据其年龄和身体状况来合理安排饮水量,保证水分摄入的同时避免过量饮水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五、避免饮酒 1.酒精对尿酸的影响 酒精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一方面,酒精在体内代谢会产生乳酸,乳酸会抑制尿酸的排泄;另一方面,酒精本身会促进嘌呤的代谢,使尿酸生成增加。无论是啤酒、白酒还是其他酒类,都不适合痛风患者饮用。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女性痛风患者,由于其身体代谢等方面与男性有一定差异,饮酒对尿酸代谢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更应严格避免饮酒;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等病史的痛风患者,饮酒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所以这类患者更要绝对禁止饮酒。

    2025-09-30 13:12: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