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元波,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血液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首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首届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第十届血液学分会委员。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1996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血液学博士。同年,到北京同仁医院血液内科工作,先后担任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负责造血干细胞移植项目。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辛辛那提大( Cincinnati University)血液肿瘤科研修。2001-2006年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基因治疗和肿瘤中心任博士后研究员,2007年后继续聘为该校研究员并考取美国医师资格证书。主要从事血液病基因治疗和血液肿瘤靶向治疗等临床前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P.N.A.S 等国际著名期刊并被广泛引用。2011年10月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血液内科工作。主要成果:1.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内首例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已经存活17年,是存活时间最长的病人之一。2.证明肌肉注射腺相关病毒AAV1载体在治疗血友病动物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实验奠定基础。3.发现细胞表面HER2受体及ACK1非受体激酶在前列腺肿瘤发病中的关键作用,为新的靶向治疗新药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4.首先证明治疗白血病的新药Dasatinib能有效抑制前列腺肿瘤细胞生长,为拓展该药的临床应用范围作出有益贡献。研究方向:1.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2.血液肿瘤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3.肿瘤患者早期自身造血干细胞储存与移植的意义;4.风湿免疫性疾病对血液系统影响。展开
个人擅长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诊治。展开
  • 白血病会导致白细胞减少吗

    白血病有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低增生性白血病及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可致其减少,白细胞减少会使感染风险增加、加重贫血和出血倾向,儿童和成年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减少各有特点及应对方式,临床需密切关注并应对白细胞减少相关问题。 一、白血病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及机制 情况一:低增生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骨髓增生低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减少。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细胞虽然有增多,但粒细胞系有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 情况二: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 在白血病患者体内,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占据了骨髓造血空间,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正常的粒细胞等前体细胞生成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减少。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细胞大量堆积,正常造血受抑,可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现象。 二、白细胞减少带来的影响及相关表现 感染风险增加 当白细胞减少时,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尿频、尿急等各种感染相关症状。由于白细胞减少,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减弱,感染可能反复且较难控制,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贫血和出血倾向加重 白细胞减少往往伴随着白血病患者整体造血功能异常,可能同时存在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贫血可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血小板减少可导致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加重。 三、不同年龄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减少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白血病 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儿童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由于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风险更高,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体温、感染征象等。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儿童,避免接触感染源,如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等。 成年白血病患者 成年白血病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时,要根据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综合管理。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各脏器功能有所减退,发生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要更积极地预防感染,如保持口腔清洁、注意会阴部卫生等。同时,在治疗白血病原发病的过程中,要关注白细胞减少带来的感染等并发症的防治。 总之,白血病患者有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且白细胞减少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在临床诊疗中需要密切关注白细胞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白细胞减少相关的问题。

    2025-09-22 18:20:17
  •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是指其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脾功能亢进、先天性疾病等所致,相关检查需结合血常规等,应对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并定期随访,儿童需排查先天性疾病等,孕妇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确保母婴安全,老年人需结合基础病史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的定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反映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正常参考值一般为7~11fl,当MPV低于正常范围时即为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 二、可能的原因 1.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血小板生成减少,可伴MPV偏低;化疗药物等也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出现MPV偏低。 2.脾功能亢进:脾脏过度破坏血小板,使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骨髓为补充血小板会增加生成,但生成的血小板体积偏小,从而表现为MPV偏低。 3.先天性疾病:某些先天性血小板减少伴畸形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血小板生成及发育异常,出现MPV偏低。 三、相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1.血常规检查:除MPV外,需结合血小板计数等综合判断。若血小板计数正常仅MPV偏低,可能无特殊临床意义;若血小板计数减少且MPV偏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受限或血小板破坏过多。 2.骨髓穿刺检查:对于怀疑骨髓造血异常的情况,骨髓穿刺可明确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等,协助判断是否存在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四、应对措施 1.针对原发病治疗:若由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需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相应治疗;脾功能亢进者可能需考虑脾切除等治疗措施;先天性疾病则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2.定期随访监测:密切监测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及MPV的变化,动态评估病情进展。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MPV偏低时,需重点排查先天性疾病可能,同时关注生长发育情况,若合并血小板减少,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盲目使用药物。 孕妇:孕妇出现MPV偏低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因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详细评估及针对性处理,确保母婴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MPV偏低时,要考虑骨髓功能随年龄衰退等因素,结合其基础病史(如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是否长期服用影响骨髓的药物等)综合分析,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09-22 18:18:51
  • 白血病是否会遗传

    白血病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如唐氏综合征、范可尼贫血、Bloom综合征等遗传综合征患者患白血病风险增加,但不是必然发病,其发生还受非遗传因素影响,像化学物质暴露、病毒感染等,有遗传易感性人群要避免致癌环境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疑似白血病者需及时就医。 一、白血病遗传因素的一般性情况 白血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综合征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例如唐氏综合征患者患白血病的概率比正常人群明显升高。研究发现,唐氏综合征患者体内第21号染色体有三体异常,这一染色体的异常改变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存在关联,但这并非是绝对的遗传导致白血病直接发生,而是遗传物质的异常改变使个体更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白血病。 二、特定遗传综合征与白血病的关系 1.范可尼贫血 范可尼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存在DNA修复机制的缺陷。这类患者不仅生长发育迟缓,而且患白血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其遗传物质的异常使得细胞在应对各种损伤因素时更容易发生恶变,从而增加了白血病的发病几率。 2.Bloom综合征 Bloom综合征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容易发生断裂等异常。该疾病患者患白血病的风险也有所升高,这进一步表明遗传物质的异常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所有携带相关遗传缺陷的个体都会必然患上白血病,只是患病风险较常人增加。 三、非遗传因素对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影响 即使个体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白血病的发生还受到众多非遗传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因素中的化学物质暴露,像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等化学物质,会增加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来说,这种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会大幅提高患病几率;病毒感染也是重要因素,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感染与T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相关,在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的参与才会最终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对于有白血病家族史等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长期暴露于可能致癌的环境因素中,如尽量减少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避免不必要的射线暴露等。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以降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而对于已经出现疑似白血病症状的人群,无论是否有遗传易感性,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2025-09-22 18:17:37
  • 淋巴细胞高是怎么回事

    淋巴细胞高可能由感染、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应激等多种原因引起,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都可能导致淋巴细胞高。例如,感冒、流感、肺炎、麻疹、水痘等病毒感染,以及结核病、梅毒、淋病等细菌感染都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增多。 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高。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起淋巴细胞增多。 3.肿瘤:某些血液系统肿瘤或实体瘤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高。例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以及肺癌、胃癌等实体瘤都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增多。 4.药物: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高。例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某些抗生素等药物都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增多。 5.应激: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情绪激动等,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高。 6.其他:某些情况下,如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的早期阶段,淋巴细胞高可能是唯一的症状。 如果发现淋巴细胞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检查和评估方法: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查等,以确定淋巴细胞高的程度和其他血液指标的情况。 2.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排除肿瘤等疾病。 3.骨髓检查:如果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需要进行骨髓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4.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病毒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治疗方法取决于淋巴细胞高的原因。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进行治疗。如果是肿瘤引起的,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放疗或手术等治疗。如果是药物引起的,需要停用可疑药物。如果是应激引起的,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去除应激因素后淋巴细胞高可能会自行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细胞高可能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休息、饮食和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对淋巴细胞高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疗人员。

    2025-09-22 18:14:55
  • 血细胞比容是什么

    血细胞比容是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反映红细胞相对浓度,采用离心法测定,参考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5%-45%、新生儿45%-63%,升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及长期高原居住人群,降低与各种贫血、血浆容量增加、性别、年龄、病史及特殊人群等因素有关。 一、定义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是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它反映了红细胞在血液中的相对浓度。 二、测定方法 通常采用离心法测定,将血液标本放入比容管中经一定速度和时间离心后,红细胞沉淀的体积与血液总体积的比值即为血细胞比容。 三、参考值范围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5%~45% 新生儿:45%~63%(因新生儿生理特点,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故值稍高) 四、临床意义 (一)升高情况 1.红细胞增多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致红细胞大量增殖,血细胞比容升高;严重脱水时,机体水分丢失,血液浓缩,红细胞相对增多,也会使血细胞比容升高。 2.年龄因素:新生儿因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环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较高,血细胞比容较成人高。 3.生活方式: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群,因长期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加,血细胞比容可能升高。 (二)降低情况 1.各种贫血:如营养不良性贫血(因缺乏铁、维生素B等造血原料)、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等,均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 2.血浆容量增加:如大量补液时,血浆量增多,血液稀释,血细胞比容降低。 3.性别因素:成年女性因月经等生理因素,可能出现生理性贫血倾向,血细胞比容较男性稍低。 4.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存在营养不均衡等情况,易发生贫血,血细胞比容可能低于正常成人范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变化,老年人也可能因造血功能减退等出现血细胞比容降低。 5.病史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等影响红细胞生成或破坏)病史的人群,血细胞比容易出现异常。 6.特殊人群:孕妇因血容量增加,可能出现血液稀释,血细胞比容相对降低,需定期监测以评估孕期健康状况,同时要注意孕期营养均衡,预防贫血等情况发生;儿童进行相关检查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采血等操作要轻柔,确保检查过程安全、准确。

    2025-09-22 18:13: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