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元波,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血液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首届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首届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第十届血液学分会委员。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1996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血液学博士。同年,到北京同仁医院血液内科工作,先后担任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负责造血干细胞移植项目。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辛辛那提大( Cincinnati University)血液肿瘤科研修。2001-2006年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基因治疗和肿瘤中心任博士后研究员,2007年后继续聘为该校研究员并考取美国医师资格证书。主要从事血液病基因治疗和血液肿瘤靶向治疗等临床前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Research, Oncogene, P.N.A.S 等国际著名期刊并被广泛引用。2011年10月引进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血液内科工作。主要成果:1.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内首例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已经存活17年,是存活时间最长的病人之一。2.证明肌肉注射腺相关病毒AAV1载体在治疗血友病动物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实验奠定基础。3.发现细胞表面HER2受体及ACK1非受体激酶在前列腺肿瘤发病中的关键作用,为新的靶向治疗新药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4.首先证明治疗白血病的新药Dasatinib能有效抑制前列腺肿瘤细胞生长,为拓展该药的临床应用范围作出有益贡献。研究方向:1.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2.血液肿瘤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3.肿瘤患者早期自身造血干细胞储存与移植的意义;4.风湿免疫性疾病对血液系统影响。展开
个人擅长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诊治。展开
  • 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怎么检查

    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综合血常规、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水平、骨髓象等多项检查明确诊断,血常规可见红细胞计数等异常、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可能异常;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测定可提示缺乏;骨髓涂片增生活跃、红系等有巨幼变,骨髓活检在必要时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及尿液甲酰谷氨酸排泄试验可辅助诊断,检查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孕妇要配合提供信息以保障母婴健康。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可见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现象,即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或出现6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可减少。 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水平测定 血清叶酸测定:血清叶酸水平<6.8nmol/L(<3ng/ml)提示叶酸缺乏。 血清维生素B测定:血清维生素B水平<74pmol/L(<100pg/ml)提示维生素B缺乏。 骨髓象检查 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呈明显的巨幼红细胞增多现象,巨幼红细胞占10%以上,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也可见巨幼变。粒细胞系统中,早幼粒及中幼粒细胞巨幼变较为常见,可见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巨核细胞系统中,可见巨幼变的巨核细胞,血小板大且形态不规则。 骨髓活检:一般较少采用,当血常规及血清学检查不典型时可考虑进行,可见红系、粒系及巨核系均有巨幼变。 其他检查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尿液甲酰谷氨酸排泄试验:口服组氨酸后,尿中甲酰谷氨酸排出量增加,提示体内叶酸缺乏。 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检查需要综合血常规、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水平、骨髓象等多项检查来明确诊断。对于孕妇而言,及时准确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贫血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保障母婴健康。在检查过程中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孕妇在检查时应注意配合医生,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以便医生做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2025-09-22 16:15:22
  • 小儿白血病有什么症状

    小儿白血病会出现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症状,发热因白血病细胞释放物质及易合并感染,贫血因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造血,出血因血小板生成减少及功能异常,肝脾淋巴结肿大因白血病细胞易浸润,骨关节疼痛因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或骨质,还可有消瘦、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 一、发热 小儿白血病患儿常出现发热症状,可为低热,也可为高热,体温可波动在38℃-40℃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等物质,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且易合并感染,感染部位常见呼吸道、口腔等,进一步加重发热情况。儿童白血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感染引发发热的风险较正常儿童更高。 二、贫血 患儿会逐渐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等贫血表现。这是由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速度,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 三、出血 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呕血、便血、颅内出血等。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功能也可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儿童鼻出血在白血病患儿中较为常见,且可能反复发生。 四、肝脾淋巴结肿大 约有一半的患儿会出现肝脾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多见;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全身,浅表淋巴结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无压痛。小儿时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白血病细胞容易浸润肝脾淋巴结,导致其肿大。 五、骨关节疼痛 患儿常诉骨关节疼痛,以四肢长骨、关节为主,部分患儿可出现胸骨压痛,这是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或骨质引起的。小儿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时期,骨关节疼痛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活动和肢体功能。 六、其他症状 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消瘦、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由于白血病细胞的消耗以及疾病对身体的影响,小儿的营养状况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消瘦、食欲不振等表现。

    2025-09-22 16:13:34
  • 先天性白血病可以在产检查出来吗

    先天性白血病一般通过常规产检较难直接检出,超声检查可发现胎儿水肿等非特异表现但难精准识别白血病细胞,羊水穿刺等遗传学检查可发现相关遗传学异常但非确定性诊断依据,多数先天性白血病在新生儿出生后通过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确诊,有高危因素孕妇需加强监测,孕期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降低胎儿异常风险。 超声检查 孕周与胎儿表现:在孕期超声检查中,部分先天性白血病胎儿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表现,例如胎儿水肿,表现为胎儿全身或局部的水肿,包括皮下组织增厚、体腔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但胎儿水肿并非先天性白血病特异的表现,其他多种情况也可能导致胎儿水肿,所以仅通过超声发现胎儿水肿不能确诊先天性白血病。 血液系统相关结构观察:超声检查难以直接观察胎儿血液系统的细胞形态等细节,对于白血病细胞在胎儿体内的早期微小病变难以精准识别。 羊水穿刺等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等遗传学分析:先天性白血病可能与某些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学改变相关,例如某些特定的染色体易位等情况。羊水穿刺可以获取胎儿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等遗传学检查。如果存在与先天性白血病相关的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胎儿有患先天性白血病的风险,但这也不是确定性的诊断依据,因为即使有遗传学异常,也不一定都会发展为明显的先天性白血病。而且羊水穿刺等遗传学检查主要是针对染色体和部分单基因遗传病的检查,对于先天性白血病细胞在胎儿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的检测有限。 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能需要在孕期加强监测,但总体而言,先天性白血病在产前检查中很难做到常规明确诊断,多数先天性白血病的明确诊断是在新生儿出生后通过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发现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等白血病特征性表现来确诊。对于孕妇而言,如果担心胎儿患先天性白血病的风险,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相关检查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诊断流程。同时,在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以降低胎儿发生异常的风险。

    2025-09-22 16:13:01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感染患者、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以及有相关家族遗传倾向人群,这些高发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有疑似症状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注意增强体质、预防感染、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发病风险。 感染患者: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或细菌感染后,可能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进而诱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比如EB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对红细胞的免疫攻击。 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由于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可能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研究表明,部分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的自身抗体。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在遭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时,相对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例如一些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感染病毒后更易出现免疫紊乱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表现。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逐渐衰退,自身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也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红细胞代谢等功能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使得其在面对免疫相关因素时更易发病。 有相关家族遗传倾向人群:如果家族中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那么其亲属携带相关遗传易感基因的概率增加,相对更易患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但遗传因素并非绝对发病因素,只是增加了发病的易感性。 温馨提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发人群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乏力、面色苍白、黄疸等疑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体质,预防感染,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风险。

    2025-09-22 16:11:27
  • 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吃螃蟹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能否吃螃蟹需综合病情、个体过敏情况、烹饪方式及不同人群特点等多方面判断,病情急性发作期、过敏者、儿童及老年患者等食用需更谨慎,最好在专业指导下决策。 一、从营养成分角度分析 螃蟹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于一般人群而言,适量食用螃蟹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然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其免疫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且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二、考虑个体差异 1.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患者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身体较为虚弱,消化功能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此时食用螃蟹需要谨慎。因为过多蛋白质的摄入可能会加重消化负担。而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在医生或营养师评估后谨慎尝试少量食用。 2.过敏情况:部分人可能对螃蟹过敏,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如果本身存在过敏体质,食用螃蟹后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这对于患者的健康是不利的,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有螃蟹过敏史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绝对不能食用螃蟹。 3.烹饪方式:螃蟹的烹饪方式也很重要,应尽量选择清淡的烹饪方式,如清蒸等,避免采用油炸、麻辣等重口味的烹饪方法,以免添加过多刺激性调料,对患者胃肠道等造成不良刺激。 三、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食用螃蟹需要更加谨慎。一般不建议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意食用螃蟹,即使是病情稳定期,也应在医生指导下,经过严格评估后,少量尝试,并密切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和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食用螃蟹更要格外小心,需根据自身的消化能力、病情控制情况等综合判断是否可以食用,且食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能否吃螃蟹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个体过敏情况、烹饪方式以及不同人群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决策。

    2025-09-22 16:10: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