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
血常规最重要三项
血常规是血液内科常用的检查项目,其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 一、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是(4.0-10.0)×10^9/L。不仅要看白细胞计数,还要关注白细胞分类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它们都有各自的正常值范围和百分比。当出现升高或降低时,会导致白细胞总数出现相应问题,所以需要对白细胞计数及所有相关细胞进行综合分析。 二、血红蛋白:主要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血红蛋白下还有一些参数,如平均血红蛋白(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这些参数能辅助判断贫血类型和寻找贫血病因。 三、血小板计数:正常值范围一般是在(100-300)×10^9/L。若超过此范围可能存在问题,需临床医生进行准确判断。 总之,血常规中这三项重要指标各自有其重要意义和相关参数,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关键作用。
2025-07-17 18:32:56 -
嗜酸性粒细胞为0是什么意思
嗜酸性粒细胞为0可能意味着严重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一、关于严重感染导致嗜酸性粒细胞为0的情况: 当出现严重的感染,如感染导致的脓毒血症或脓毒血症样的休克,以及肿瘤、重症感染,或是免疫系统功能极端失调的疾病时,都有可能使嗜酸性粒细胞显示为0。这种情况下,身体可能正面临着极大的健康挑战,严重感染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异常。 二、关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为0的情况: 像骨髓异常增生造血综合征、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也会造成嗜酸性粒细胞为0的现象。这些疾病直接影响到造血功能和血液细胞的生成,破坏了正常的血细胞比例和数量。 总之,一旦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为0,需要高度重视,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以便明确具体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避免延误病情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025-07-17 18:20:33 -
单核细胞绝对值是多少
单核细胞绝对值的正常范围一般是0.2-0.8×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属于描述血液中单核细胞浓度的指标,处在正常范围内时,其与人体健康状态通常无直接关联。而数值若过高或过低,则提示可能存在一些健康问题。 一、单核细胞绝对值过高: 1.这往往意味着存在炎症、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状况。比如急性感染、结核病、莱姆病、风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致使单核细胞绝对值升高。 二、单核细胞绝对值过低: 1.表明可能存在某些疾病,像感染性疾病、脾功能亢进、艾滋病、白血病、化疗等。 2.此外,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或者放射治疗也可能造成单核细胞绝对值降低。 如果检查出单核细胞绝对值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同时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促使疾病尽快康复。 总之,单核细胞绝对值的异常情况需要引起重视,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2025-07-17 18:14:32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什么意思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指的是在医院检测时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05×10的九次方每升。其出现原因通常有以下这些: 一、 1.如果患者在检测前经历了劳累、饥饿、寒冷等情况,就可能会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的现象。这种通常属于生理现象,一般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二、 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也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伤寒、副伤寒,或者身体因手术、外伤等出现应激反应导致的。一般等患者的应激反应结束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的情况也会逐渐消失。 三、 1.如果患者感染了寄生虫,身体启动保护机制,就可能引发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对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药物来进行治疗。 总之,当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低时,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生理原因,可先观察;如果是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要及时进行治疗。
2025-07-17 18:05:28 -
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新生儿血红蛋白值会随胎龄和日龄变化,胎儿为170-200g/L,早产儿在3个月内逐渐下降至90-100g/L左右,足月儿在3个月左右上升至110g/L左右。 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会随着胎龄和日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以下是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 胎儿:170-200g/L。 早产儿:出生后3个月内,血红蛋白逐渐下降,至90-100g/L左右。 足月儿:出生后3个月左右,血红蛋白逐渐上升至110g/L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值可能会有所差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值偏低,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原因。 如果您对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值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医生,以确保宝宝的健康。同时,医生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2025-07-17 17: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