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强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创伤骨科、脊柱外科专业。长期从事骨科和急诊外科临床工作,在急诊常见的骨折、脱位患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从事骨科和急诊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严重多发创伤救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和独立完成骨科领域内常见和复杂疾患的治疗:髋、膝等关节置换技术;脊柱损伤、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患的诊治;微创接骨板、髓内钉技术治疗常见四肢及关节周围骨折;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骨髓炎、肢体延长与肢体重建等;严重手外伤的诊治;运动系统损伤疾患的诊治,2017年首次引进微通道微创治疗跟腱断裂技术并获得满意临床效果;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上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认证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课程证书,曾参与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并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展开
个人擅长
创伤骨科、脊柱外科专业。长期从事骨科和急诊外科临床工作,在急诊常见的骨折、脱位患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骨折打钢钉是小手术吗

    骨折打钢钉是否为小手术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评估,要考虑骨折部位(四肢长骨简单骨折相对小,复杂或特殊部位骨折不)、患者自身状况(年轻健康患者相对小,老年或有基础疾病患者不),还涉及手术过程(简单骨折切口小、操作集中,复杂骨折切口大、操作繁多)和术后恢复(简单骨折恢复快,复杂或有基础病患者恢复长、并发症风险高),不能一概而论。 一、手术规模的影响因素 1.骨折部位 四肢长骨简单骨折:对于一些四肢长骨的简单骨折,如尺骨、桡骨的单纯横形骨折等,骨折打钢钉手术相对来说规模较小。这类骨折的解剖结构相对清晰,手术操作相对容易,手术时间一般较短,对患者整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例如,成人尺骨骨折行钢钉内固定术,手术过程主要是暴露骨折端,复位后置入钢钉固定,手术步骤相对规范且风险相对较低。 复杂骨折或特殊部位骨折:如果是骨盆骨折、累及关节面的复杂关节内骨折等,骨折打钢钉手术则不算是小手术。骨盆骨折解剖结构复杂,周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手术操作难度大,需要精细的操作来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累及关节面的骨折需要精确复位关节面,以保证骨折愈合后关节的功能,手术时间往往较长,对患者的创伤和生理干扰较大。 2.患者自身状况 年轻健康患者: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对于骨折打钢钉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好。手术风险相对较低,术后恢复相对较快,这类情况下手术规模相对更接近小手术的范畴。例如,年轻患者发生胫腓骨骨折行钢钉内固定,由于自身修复能力强,手术相对顺利,术后恢复进程也较为理想。 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心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骨折打钢钉手术风险会增加。手术中可能面临出血较多、术后恢复慢、感染风险增高以及基础疾病加重等问题。例如,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钢钉内固定术,由于老年患者骨质量差,钢钉固定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且术后长期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以这类手术不能简单视为小手术。 二、手术过程及术后情况 1.手术过程 小范围简单骨折的钢钉固定手术,手术切口一般较小,多在数厘米左右,手术操作主要集中在骨折局部,对周围组织的剥离范围有限。而复杂骨折的钢钉固定手术,手术切口可能较大,需要广泛暴露骨折部位,操作步骤繁多,涉及到骨折的精确复位、多枚钢钉的准确置入等精细操作。 2.术后恢复 简单骨折钢钉固定术后,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一般术后数周可开始部分负重活动,3-6个月左右骨折多可愈合。而复杂骨折或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骨折临床愈合,且术后并发症如感染、骨折不愈合、关节功能障碍等发生风险较高。 总之,骨折打钢钉是否为小手术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骨折部位、患者自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2025-09-22 20:35:00
  • C3C4C5颈椎间盘突出有什么表现

    C3C4C5颈椎间盘突出有多种表现,颈部会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神经根受压会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脊髓受压相对少见但严重,有肢体无力、精细动作障碍;还可能出现头晕、视力障碍等其他表现,不同人群在症状感受、影响等方面有差异。 一、颈部症状 疼痛:颈部常出现疼痛,可为局部隐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疼痛可因颈部活动、姿势不当等因素加重。年龄较大者由于颈椎退变基础,此类疼痛可能更易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颈部肌肉本就处于紧张状态,颈椎间盘突出后易诱发颈部疼痛。 活动受限:颈部活动范围减小,如转头、屈伸等动作不灵活。例如转头时感觉颈部僵硬,转动困难,这是因为颈椎间盘突出刺激周围组织,导致颈部肌肉痉挛,影响了颈部正常的活动功能。 二、神经根受压相关表现 上肢放射性疼痛:当C3C4C5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相应神经根时,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肩部、上臂、前臂甚至手部。不同性别在症状感受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对疼痛更敏感而感觉疼痛相对明显。对于有肩部长期劳损病史的人群,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根受压更容易引发上肢放射性疼痛,且疼痛可能被误认为是肩部本身的问题而延误诊治。 上肢麻木:上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木感,如手部麻木等。麻木感可能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后麻木感往往会加重。儿童若出现C3C4C5颈椎间盘突出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麻木症状可能会影响其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需引起重视。 三、脊髓受压相关表现(相对少见但严重) 肢体无力:下肢可出现无力,行走时可有踩棉花感,步态不稳。随着病情进展,上肢也可能出现无力,如拿东西时容易掉落等。年龄较大且有长期颈椎退变病史的人群,脊髓受压后肢体无力症状可能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运动的人群,脊髓受压后肢体无力恢复相对困难。 精细动作障碍:手部精细动作受影响,如写字、系纽扣等动作变得笨拙。这是因为脊髓受压影响了神经对手部肌肉的精确控制,对于从事需要精细手部动作工作的人群,如钢琴师等,精细动作障碍会严重影响其职业能力。 四、其他表现 头晕: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症状,可能与颈椎间盘突出刺激颈部交感神经或影响椎动脉供血有关。女性在生理期或更年期时,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头晕症状更为敏感,头晕发作时可能伴有恶心等不适。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头晕症状需注意与血压波动相鉴别,避免错误判断病情。 视力障碍:少数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视力障碍表现,这与颈椎间盘突出影响神经系统对眼部的调节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视力障碍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若出现需排查是否有先天发育等其他因素影响,而成人则需结合自身颈椎健康状况综合判断。

    2025-09-22 20:30:43
  • 什么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5-12岁儿童,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分多种类型,局部有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全身可有血肿吸收热,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非手术(手法复位外固定、牵引)或手术(移位明显等情况)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不及时恰当治疗可致并发症,康复中要注意多方面情况。 一、定义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肘部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生于5-12岁儿童,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二、病因 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当儿童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导致肱骨髁上骨折。根据暴力的不同和骨折移位的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内收型等,其中以伸直型最为常见。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肘部明显疼痛,伴有肿胀,压痛广泛。 畸形:伸直型骨折常见典型畸形,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可伴有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 活动受限:受伤的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严重骨折可能伴有全身反应,如小儿骨折后可能出现发热等情况,但一般体温不超过38℃,多为血肿吸收热。 四、诊断 1.体格检查:通过检查肘部的外观、压痛、活动等情况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手段,可明确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或需要进一步评估周围软组织、神经等情况时,可考虑进行CT及MRI检查。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一些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复位时要注意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 牵引治疗:部分骨折可能需要先进行牵引,如肿胀明显的患儿,可先通过皮肤牵引等方法减轻肿胀,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克氏针内固定等,手术要尽量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以保证良好的预后。 六、预后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后,多数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肘内翻畸形、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等。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患儿在骨折愈合后,随着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自我矫正能力,但严重的畸形可能需要后期进行手术矫正。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血管、神经等情况,以保障患儿的康复。对于患儿的生活方式,在康复期间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与适当的功能锻炼,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骨折对小儿的身心都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2025-09-22 20:26:46
  • 骨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骨刺即骨赘,其形成与年龄增长致关节退行性变、关节损伤(急性与慢性)、疾病(关节炎、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代谢因素等相关,不同人群骨刺形成风险和机制有别,特殊人群需关注关节健康,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关节软骨是覆盖在关节表面的一层光滑组织,起到缓冲和减少摩擦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退化,机体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代偿,从而形成骨刺。例如,老年人的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更容易出现骨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磨损是一种常见的生理过程,年龄越大,发生的概率相对越高。 二、关节损伤 1.急性损伤:当关节受到急性外伤,如严重的车祸伤、运动损伤导致关节骨折、软骨损伤等情况时,关节的正常结构被破坏,机体在修复损伤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刺。比如,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膝关节发生骨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会伴随骨刺的形成。 2.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关节使用过度,会导致关节软骨的慢性磨损。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膝关节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软骨不断被磨损,机体为了修复和稳定关节,会刺激骨膜增生出新的骨质,逐渐形成骨刺。另外,不正确的姿势也会导致关节慢性损伤,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椎处于不良姿势,颈椎间盘退变,椎体间稳定性下降,进而刺激骨质增生形成颈椎骨刺。 三、疾病因素 1.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关节炎会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机体为了对抗炎症和修复受损关节,会导致骨质异常增生形成骨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刺激关节周围组织,也会引发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2.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有些人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如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的正常结构被改变,关节受力不均衡,长期下来容易导致关节软骨磨损,进而促使骨刺形成。 四、代谢因素 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可能会影响骨骼的代谢过程,从而增加骨刺形成的风险。例如,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的代谢平衡被打破,骨量丢失,骨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为了维持关节的功能,可能会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骨刺形成的风险和机制有所不同。比如,中老年人群由于生理机能衰退,本身就存在关节退变的基础,若同时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会进一步增加骨刺形成风险;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变化,也可能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相关的骨刺问题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关节损伤病史者等需要更加关注关节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剧烈运动)、维持合理体重以减轻关节负重等,来降低骨刺形成的风险。

    2025-09-22 20:22:01
  • 上斜肌腱鞘综合征怎么诊断

    上斜肌腱鞘综合征的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了解发病过程等;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位(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交替遮盖试验)、眼球运动(各方向转动、牵拉试验);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或MRI;还需同视机检查评估双眼视功能,综合这些结果,依据患眼上转受限及牵拉试验阳性等表现,排除其他疾病来诊断,需注意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鉴别。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检查患者的远、近视力,了解视力情况,上斜肌腱鞘综合征一般不直接导致视力下降,但如果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可能会影响视力。不同年龄患者的视力发育阶段不同,儿童需用适合其年龄的视力检查方法,如儿童视力表等。 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法:观察角膜反光点位置,判断眼位偏斜方向和程度。患者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时,眼位偏斜情况会有所变化。例如,患眼上转受限,向下方转动时可能出现明显的眼位偏斜。 遮盖-去遮盖试验:判断是隐斜视还是显斜视,以及偏斜的类型。对于上斜肌腱鞘综合征患者,可发现患眼存在上斜或下斜等异常眼位情况。 交替遮盖试验:进一步明确眼位偏斜的性质和程度。 眼球运动检查 各方向转动检查:重点检查患眼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等方向的转动情况。上斜肌腱鞘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转受限,患者向上转动时,患眼上转幅度明显小于健眼,向下转动时可能相对正常或有一定受限。不同年龄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不同,儿童的眼球运动协调性正在发育中,检查时需耐心引导。 牵拉试验:通过牵拉眼球判断上斜肌腱是否有挛缩情况。如果在上转时牵拉眼球有明显阻力,提示上斜肌腱鞘可能存在挛缩。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上斜肌腱的情况,了解肌腱是否有增厚、挛缩等改变。超声检查对眼部结构的显示较为清晰,尤其对于儿童等不配合进行其他复杂检查的患者有一定优势。 CT或MRI检查:有助于了解眼眶内结构,包括上斜肌腱鞘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CT可以提供骨骼和软组织的结构图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上斜肌腱鞘的病变情况。例如,可观察到上斜肌腱鞘增厚、粘连等改变。 同视机检查 通过同视机检查可以评估双眼视功能情况,上斜肌腱鞘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双眼视功能异常,如融合功能障碍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发育阶段不同,儿童的视功能检查需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方法和项目。 诊断标准 综合病史、眼部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主要依据为患眼上转受限,结合牵拉试验阳性等表现,同时排除其他导致眼位异常的疾病,如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等。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与上斜肌腱鞘综合征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区别,需要仔细鉴别。例如,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通常是由于上斜肌本身发育异常,而不是肌腱鞘的问题,其眼球运动受限的特点和上斜肌腱鞘综合征有所不同。

    2025-09-22 20:18: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